- +1
 
唐朝太子的悲劇人生:誰逼瘋了太子李承乾?
原創(chuàng)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于話題#唐朝歷史32#中國古代史109

最近這幾年清宮劇大火,從早幾年的《宮鎖心玉》,到去年夏天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清代皇帝的老婆孩子們,可算是在全國人民面前好好地露了露臉。雖說是經(jīng)過了藝(hú)術(shù)(biān)加(luàn)工(zào),但好歹也讓大家對這些歷史人物有了一個起碼的認識,也讓九子奪嫡之類的皇家舊事,成了現(xiàn)在很多人都知道的飯后閑談。
實際上,中國古代皇室的親子教育和權(quán)力傳承,很多時候都非常的復雜甚至血腥,清代這些只是由于影視劇的傳播而更加出名而已。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的經(jīng)歷或說遭遇,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一、從皇家的乖寶寶到癲狂的瘋子
李承乾生于唐武德二年(619年),是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即是后來的長孫皇后。后來唐太宗登基,改元貞觀后兩個月,就將承乾立為太子,時年八歲。太宗和長孫皇后的感情千古傳誦,對他們的長子也是寄予了極大的希望的。而早年的承乾應該說也沒有辜負太宗的希望,各方面都可謂是一個優(yōu)秀儲君的模板。

網(wǎng)劇《唐磚》中的李承乾劇照
據(jù)史書記載,太子承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深得太宗的喜愛。而唐太宗對這位太子的培養(yǎng)也是不遺余力,先后為他選擇了許多很厲害的先生,比如李綱、房玄齡、魏征等初唐名臣,都做過太子的老師。而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早些年太子對這些老師也是非常的尊敬的。比如李綱在貞觀初年擔任承乾老師的時候已經(jīng)七十余歲了,承乾對他“大見崇重。綱為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每吐論發(fā)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太子未嘗不聳然禮敬。”李綱在貞觀五年去世之后,承乾還曾親自立碑紀念他。

電視劇《貞觀之治》中的李綱
除此之外,太宗還很注意對承乾執(zhí)政能力的培養(yǎng)。12歲就讓承乾在尚書省聽訟,也讓他嘗試著處理一些政務。貞觀9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喪事期間唐太宗將政事委于承乾,承乾也處理得很好。此后只要太宗外出,便開始令太子留守監(jiān)國。
可是,從貞觀10年(636年)開始,一向為儲君模范的承乾,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文獻中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關(guān)于承乾的負面記載。這些記載不但負面,而且處處透著荒唐之感,仿佛皇室的乖寶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癲狂的瘋子一樣。隨便列舉幾件事情大家看一下。
一件事是比較著名的承乾的同性戀事件。當時,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長得非常的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非常的喜歡。雖說孌童這事兒在古代的皇室、貴族里面也不是太少見,但總歸不是一件上得了臺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承乾當時已經(jīng)有太子妃的情況下。唐太宗自然非常惱火,刺死了稱心,承乾因此“痛悼稱心不已,于宮中構(gòu)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車馬于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數(shù)至其處,徘徊流涕。仍于宮中起冢而葬之,并贈官樹碑,以申哀悼”,甚至托病幾個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承乾的性格開始變得非常的乖戾,這個有很多體現(xiàn)。比如早年間對師傅非常尊敬的承乾,這時候已經(jīng)聽不進師傅們的意見。甚至當他的老師張玄素直言犯諫的時候,承乾惱羞成怒試圖遣人刺殺張玄素。再比如承乾經(jīng)常在東宮模仿突厥人的行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宮中“辮發(fā)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更有甚者,承乾曾對人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這已經(jīng)是一個瘋狂的暴君形象了。

網(wǎng)劇《唐磚》中的突厥人形象
最后一件便是承乾的謀反。貞觀十七年(643年),承乾因為太宗寵愛三弟李泰,感覺自己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脅,在刺殺李泰不成的情況下起兵逼宮。結(jié)果當然是被鎮(zhèn)壓了,承乾被廢為庶人,參與事件的諸多大臣也被太宗殺得人頭滾滾。
承乾起兵謀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后性格的突變,前人有諸多說法,不過主要是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進、背后奸臣的攛掇、唐太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等等。這些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咱覺得,一個好好的太子,最后變成一個歇斯底里的瘋子,還有更多的原因。
二、誰逼瘋了太子承乾?
承乾從一個模范太子,變成了最后起兵謀反的瘋子,這個轉(zhuǎn)變應該說是在持續(xù)的高壓下逐漸產(chǎn)生心理變態(tài)的一個過程。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只能說是導致最后結(jié)果的一個觸發(fā)點,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首先,初唐整體的政治環(huán)境,就是一種壓力很大的狀態(tài),可以說危機感是整個初唐很普遍的一種心理。說到唐太宗,咱們經(jīng)常都會提到貞觀之治,但這是貞觀中后期的事情。在貞觀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還是處在一個創(chuàng)業(yè)的階段,前途未卜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從東漢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這個天下已經(jīng)動亂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面幾百年每個王朝都只有幾十年的壽命,自己的唐朝會怎樣?其實并沒有人知道。在這種創(chuàng)業(yè)的危機感驅(qū)使下,人的很多行為都會顯得急切。這種心理可以解釋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現(xiàn)象,比如為什么初唐有那么多直言犯諫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納諫著稱?如果把他們想成是一個進取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可能會很好理解。

唐太宗李世民
其次,這樣一種伴隨著激情、焦慮感和危機感的心態(tài),當然也影響到了唐太宗對承乾的教育策略。從文獻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為承乾先后選擇了近10位碩學鴻儒做老師,這些人滿腹才華,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著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諫的主,到了承乾面前自然更不會客氣。我們從文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對太子的所謂勸諫,話說得真的非常難聽,比如承乾試圖殺掉的張玄素,曾說承乾:“言孝敬,則闕侍膳問豎之禮;語恭順,則違君父慈訓之方;求風聲,則無學古好道之實;觀舉措,則有因緣誅戮之罪”,這真是罵的一無是處。這樣的批評,承乾年紀尚小的時候可能還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歲,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時候,聽不進去也是正常的吧?
再次,唐太宗君臣對待承乾,其實一直有一種錯位,那就是把承乾當做了太宗自己。從古到今,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yè),這創(chuàng)業(yè)之君和守成之君,從能力到性格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同,但不論如何都需要一個宣泄的渠道。通常來說,家庭、妻子是承擔這一角色的最好選擇。君不見以納諫著稱的唐太宗,在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之后,納諫也不如從前了么?唐太宗百戰(zhàn)功成,殺兄逼父當上皇帝,這得是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的。他都尚且需要一個宣泄的渠道,況且從少年時就處在重壓之下的承乾呢?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何承乾對那個孌童稱心如此迷戀,也就可以理解了。

《唐磚》中袁詠儀飾演的長孫皇后
最后,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沒有直接的證據(jù),但如果站在承乾的角度來看,或許也未嘗沒有可能。那就是在承乾之前,從隋文帝、隋煬帝到唐高祖,這三朝最初設立的皇位繼承人,因為各種原因都沒有順利繼承皇位。尤其是他自己親爹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承乾最清楚不過。這樣一種皇太子的“宿命”,興許也給承乾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吧。
文史君說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從一個優(yōu)秀的儲君模板,最后變成了一個謀反的瘋子。這個過程中,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唐太宗君臣對太子的教育方針出了問題??紤]到唐太宗幾個子女最后的結(jié)局,說他一句“長于謀國,弱于治家”也并不過分。當然,古代社會治家更多的是女人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孫皇后早早去世,可能對這些子女的成長也有重要的影響。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在太子承乾的成長過程中,他的父親唐太宗就像是一個過于push的大家長一樣。這一點和如今流行的“虎媽狼爸”之流的教育方法何其相似?如果讀者朋友之中有為人父母的,希望承乾的遭遇能給大家一點啟示吧。教育孩子呢,必要的壓力當然要有,但溝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push最終也只會適得其反而已。
參考文獻:
毛蕾:《論李承乾從聰慧太子到叛逆謀反的心理動因》,《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
王溥:《唐會要》,中華書局1955年版。
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 李一鳴博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