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虎媽”和佛系媽媽互掐,到底誰的孩子更牛?
原創(chuàng) Anna 精英說 收錄于話題#教育紀錄片18#說姐談教育26
提到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兩種涇渭分明的教育路徑常常出現(xiàn)在家長的選擇中:
“專制型”教育,和“放養(yǎng)式”教育

“虎媽”蔡美兒曾培養(yǎng)出兩個畢業(yè)于哈佛的女兒
以中國家庭最為熟悉的“虎媽”式教育為例,前者崇尚“權(quán)威”至上,家長必須充分掌握控制權(quán),對孩子對言行舉止形成規(guī)范和制約;
而“放養(yǎng)式”教育,則倡導家長俯下身成為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親子關(guān)系中循循善誘,但也容易引發(fā)人們對孩子過于自由、散漫,缺乏規(guī)矩意識的擔心。
哪種教養(yǎng)方式更治愈童年,我們無從評斷,當嚴厲的專制型虎媽和佛系的放養(yǎng)式母親對決,又會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劃到文章末尾獲取紀錄片收看鏈接
在《與敵同住》這部旨在動搖信念根基、挑戰(zhàn)偏見底線的真人秀中,將兩位持有完全相反教育理念的母親聚在一起住8天,真正深入彼此生活片段,探尋相悖教育中的真諦。
最后,她們能求同存異嗎?

放養(yǎng)式教育:
以“我”為中心是家庭災難嗎?
節(jié)目一出場,“專制媽媽”貝絲 · 賓克利穿著保守正式的襯衣,笑起來禮貌優(yōu)雅。
但一面對孩子,就擺出一副不茍言笑的威嚴姿態(tài)。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她習慣于給孩子制定各式各樣的規(guī)則,并堅信:“作為權(quán)威家長,制定如指南針一樣的規(guī)則,并讓孩子遵守,這即是你的權(quán)力。”
她馬上要在第一天入住珍 · 納斯科威茨的家,以旁觀者視角體驗放養(yǎng)式教育的差異。
珍作為放養(yǎng)式教育的忠實推崇者,她堅信作為母親就是去愛他們,而不是命令他們,要給足夠的空間和平等的話語權(quán),讓他們自由發(fā)揮。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兩人在簡單問候之后,所推崇的差異化教育開始滲透彼此的生活中,“敵人”正式對決。
當貝絲走進新環(huán)境時,她第一感受就是放養(yǎng)式教育養(yǎng)出了放任不羈的孩子。9歲的小兒子扎克沉迷在電子游戲中,無視客人貝絲的到來。貝絲突然眉頭微微緊鎖,覺得這個孩子缺乏管教,尤其無視母親,是一件很沒有禮貌的事情。
貝絲面對鏡頭悄悄癟癟嘴:如果是自己遇到同樣的情況,一定會毫不猶豫拔掉游戲插頭。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隨后,珍向貝絲介紹18歲的大女兒喬丹。
珍毫不掩飾自己對大女兒的偏愛,她漂亮青春,很像自己年輕時候的樣子。穿著吊帶背心的珍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和大女兒就像姐妹閨蜜,她撩開頭發(fā),露出和女兒一樣,紋在后頸脖上的刺青。
貝絲看到后露出尷尬和難堪的表情,她微微提示道:“這個年紀紋身太早了,這給小孩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p>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珍不接受質(zhì)疑,她明顯察覺到,雖然貝絲才來了1個多小時,其一舉一動處處透露著封建保守和偏見。
珍隨后向貝絲展示,放養(yǎng)式教育是孩子獲得快樂與開心的重要途徑。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她每天做晚餐時總習慣于讓孩子自由點餐,坦娜要吃面條、扎克要吃金槍魚,珍每天都會做四種不一樣的菜。其原因在于珍在意孩子們的感受,當她自己不吃自己討厭的東西,推己及人,她也不會強迫孩子們?nèi)コ运齻儾幌矚g吃的東西。
貝絲相反,她不會縱容孩子們自由發(fā)揮,“我認為家里事宜,孩子們不該擁有同等的話語權(quán)?!?/p>
兩人異己的觀點逐漸擦槍走火,真正讓彼此越來越對立的是關(guān)于青春期最敏感的話題——性教育。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珍日常會和孩子們毫不避諱談性話題,她認為這是孩子們自己的身體和人生,如果他們愿意,就可以去做。這是彼此能成為好朋友的原因——相互信任。
貝絲被問及這個話題時面露難色,“我們一直提倡,這種事要留到結(jié)婚以后?!倍疫@種放任意味著玩火自焚,沒有引導:“你不是來和他們做朋友的,你是來做他們家長的?!?/p>
此外,珍的健身房里有跑步機、啞鈴還有脫衣舞鋼管,這在珍看來是年輕、健康且時髦的生活方式,三個女兒都很喜歡。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貝絲直言:母親如果接受了鋼管舞,女兒也會如此,甚至女兒們可能走上靠身體搏出位的路?!凹议L是孩子道路的領(lǐng)航人,發(fā)揮著巨大的榜樣力量,但珍的舉動是讓她們誤入歧途,奪走了女兒們的天真無邪?!?/p>
珍突然覺得很難過,她的放養(yǎng)式教育在貝絲眼里是讓孩子們誤入歧途或者缺位的教育。珍始終堅持,希望通過給予孩子們自由、平等和尊重,讓他們學會認知自我,過自信、快樂的生活。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直到最后一天,貝絲這才理解了原生家庭對珍成長的影響。
好友吉姆說,珍在單親家庭長大,媽媽對她的控制欲很強,這讓珍從小有很強的叛逆?zhèn)€性,兩者合不來經(jīng)常吵架,彼此都很痛苦,童年就像噩夢一樣。也正因此,她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這也是自己奉行“放養(yǎng)式”教育的初衷。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理解了珍原生家庭對她造成的傷害,貝絲放下了原本的偏見,兩人的關(guān)系也逐漸緩和。但即使這樣,在教養(yǎng)方式上貝絲仍然堅持認為,“如果每個人都像珍一樣教導自己的孩子,那么不久后,整個社會都會土崩瓦解?!?/p>
兩人的教育方式依然無法達成一致,與“敵人”同住時間漫長,那什么樣的教育模式才是真正的愛?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專制型教育:
“乖小孩”似乎并不快樂
實驗第五天,珍住進了貝絲田納西州的家。
家門一打開,穿著翻領(lǐng)襯衫的爸爸和三個孩子就舉著牌子,依次排列歡迎新客人。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孩子們的客氣禮貌、循規(guī)蹈矩給這個家營造了溫馨和舒適的氛圍。但于珍而言,父子們的穿著、言行似乎帶有五十年代的古板和傳統(tǒng),嚴肅中帶著一絲詭異。
珍的三個孩子似乎生活在游戲天堂,而貝絲的三個孩子可以說是生活在禁錮地獄,能接觸電腦嗎?——No,能玩電子游戲嗎?——No,玩一下手機總可以吧?——可以,但是晚上就得沒收。
在貝絲和老公看來,保護他們遠離電子產(chǎn)品,是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有潛在風險,“網(wǎng)絡是個非常危險的地方,各種聊天室里都有壞人及犯罪團體......”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貝絲也很贊同父親不讓他們碰游戲,太有誘惑力了。特別是M級游戲很不負責任,校園槍擊案和暴力事件往往與游戲有極強的關(guān)聯(lián)性。
或許有珍的“撐腰”,13歲的麥克斯反駁道:“我得承認,好朋友的家長沒有限制M級游戲,沒有那么糟糕。我會參與進去,玩得很開心?!?/p>
貝絲夫婦突然愣住,尷尬不知如何回應小兒子麥克斯的真心話。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此外,貝絲會在他們9:30休息時收走他們的手機,并翻看他們的郵箱和短信。
看到珍愕然,貝絲慌亂回應道:這是我的私人物品,是我通過付賬獲得的,能給他們玩耍就是優(yōu)待了。
她完美回避了這一舉動是否侵犯孩子們的隱私權(quán)。
偷看手機的舉動對還年幼的老二老三來說,并不算什么。但對于還有兩年就要跨入成人行列的老大來說,略欠妥當。
珍決定在單獨與納什相處時將此事講出來,納什知道后先是一驚,但沒有反抗和憤怒。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他知道這是侵犯隱私之舉,父母的教育向來如此,需要他們循規(guī)蹈矩。納什也和珍袒露道:感覺父母對待自己和10歲的弟弟是一樣的教育方式,嚴加管教、沒收手機、集體活動,但自己卻沒有想法,更不懂得照顧自己,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晰。
珍聽到后,有些心疼,總覺得納什可以很快樂,但卻在這種專斷式教育的荼毒下,已然成為父母的“傀儡”。
實驗的最后一天,貝絲還想向珍再次證明自己教育的孩子多么聽話。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恰逢周末,貝絲的家里是不允許玩電子產(chǎn)品的一天,還需要根據(jù)工作表完成家務活。
孩子們乖巧地像是流水線工人一樣,喂狗的喂狗,洗衣服的洗衣服,晾衣服的晾衣服,一派井然有序。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隨后,在還沒到晚上可以玩電子游戲的時間,納什已經(jīng)在家?guī)诺赝嫠!?/p>
巧合的是,貝絲和珍正好撞見。貝絲下意識直接拔掉插座,甚至連讓孩子保存數(shù)據(jù)的時間也不留。貝絲指責這個“乖兒子”:所有人都必須得遵守規(guī)則。
納什冷漠:“我已經(jīng)不想和你再討論任何事情。我和你對話交流的期望很高,但我已經(jīng)不做指望了?!?/p>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珍看著這幅冷漠的場景,想起自己糟糕的童年,珍扯著嗓子說:“他在對你傾訴,勇敢表達,但你用權(quán)威壓制孩子。我擔心納什以后會完全封閉自己。他受傷了,卻沒有反抗。”
貝絲愕然,無言以對,這是放養(yǎng)式教育對自己發(fā)出的挑戰(zhàn)。
最后一天,兩人的沉浸式教育體驗已經(jīng)結(jié)束,但兩人在切磋與碰撞中,更加堅定了自己原有的態(tài)度和立場。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為了讓孩子們都能快樂、健康生活,珍決定接受貝絲的建議,將健身房里的鋼管搬走,貝絲也愿意將納什的手機交給他自己保存,滿足所有孩子的娛樂需求。
兩人握手言和后,這個沉浸式教育體驗終于結(jié)束。
縱觀他們相互融入彼此生活的8天,差異化碰撞擦出了火花。
貝絲是“專制型教育”的忠實踐行者,所制訂的規(guī)則讓孩子們受到規(guī)訓,遵守既定的秩序。一旦孩子不遵從時,父母過度的打壓、恫嚇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屈從,甚至產(chǎn)生自閉心理。

圖片來源《與敵同住》真人秀
珍則可能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放養(yǎng)式教育容易讓孩子從小缺乏管教,只顧眼前快樂,容易養(yǎng)成自私心理,長此以往,他們對誘惑力的東西缺乏自制力和判斷力,容易迷失自我。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曾說:“以昨日之法,教育今天的孩子,將使他們失去明天。”
在這場教育的旅程中,無論是支持“放養(yǎng)式”的自由派,還是推崇“專制式”的傳統(tǒng)派,所有人都應當在反思和革新中結(jié)合實際、把握尺度。

舉例來說,在培養(yǎng)低齡孩子價值觀、綜合素質(zhì)時,可以適當性采用“專制型”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孩子長大后在創(chuàng)造力和職業(yè)規(guī)劃上,嘗試“放養(yǎng)式”教育,讓他們盡可能發(fā)掘自身潛力和興趣,主導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們相信,好的教育一定是從心出發(fā)。
當父母能夠設身處地、遵循孩子的成長軌跡順勢而為,樹苗從一開始就扶正了,還愁它不會朝著有光的方向生長嗎?
后臺回復關(guān)鍵詞「與敵同住」
為你推送文中紀錄片的收看鏈接
作者:Anna。在四維空間永葆熱情與好奇的探索者。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
每日發(fā)布海內(nèi)外前沿資訊,這里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xiàn)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guān)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紀錄片《與敵同住》
原標題:《專制“虎媽”和佛系媽媽互掐,到底誰的孩子更牛?看完這部紀錄片家長們沉默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