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灶王爺”小年日記:我從南走到北,甜得張不開嘴
原創(chuàng) 番茄汁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3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今天是陰歷臘月二十三,北方迎來了“小年”;明天的陰歷臘月二十四,南方人民也將迎來他們的“小年”。雖然時間相差一天,但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小年祭灶可是春節(jié)前的必經(jīng)儀式。
“祭灶”,也叫“送灶”,我們要送主管人間伙食的神——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所以,無論北方還是南方,各家各戶都會給灶王爺準備不少好吃的。
那么,不同地方的灶王爺,都可能會吃到什么美食呢?

民間祭灶圖
灶君職能
“灶王爺”的正式稱呼,分別有灶君、東廚司命、司命菩薩等。灶君的出現(xiàn),與古人對火的崇拜有關。《淮南子·氾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笨追f達注疏《禮記·禮器》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p>
灶君負責監(jiān)察各家各戶這一年的善惡功過。灶君身邊有兩個下屬,他們一個拿著“善罐”,一個拿“惡罐”,分別記錄著百姓一家人所做的好事和壞事。到了年底,灶君將這些好、壞事匯總上報,上天據(jù)此對做好事的人家賜恩降福,對做壞事的人家則略施懲戒。
灶君不光是監(jiān)察官,還是一家大小的保護神,和門神、井神、廁神、中霤神(室之中央)合稱“五祀”,一起負責保護家人安全,防止閑神野鬼上門騷擾。由于灶君與人們的禍福密切相連,所以從古代開始,老百姓就開始祭祀灶君。
祭灶的由來
最早關于祭灶的文字記載,見于《論語》《禮記》。
《論語·八佾》有五孫賈問“媚灶之事”?!抖Y記·月令》載:“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庇纱丝芍?,最早祭灶是在初夏。對此,漢代學者鄭玄的解釋是:“夏陽氣盛熱于外,祀之于灶,從熱類也?!边@也符合早期人們對灶君與火聯(lián)系在一起的實情。
漢代,祭灶改在臘月進行,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改動的原因,在《后漢書·陰識傳》中有詳細記載。書中說,漢宣帝時,陰子方臘日晨炊,見灶神現(xiàn)形,便把家中唯一的黃犬殺了祭灶神;自此之后,陰家日漸發(fā)跡,有田七百余頃,家族繁昌。人們受此感染,都在臘日,也就是冬至后第三個戌日以黃犬祭灶神。
到了宋代,祭灶更加隆重。詩人范成大專門寫過一首《祭灶詞》: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
乞取利市歸來分。

古代祭灶圖,可以看出家庭里女性是不參與祭灶的
除了“男不拜日,女不送灶”,祭灶還有不少禁忌。比如《敬灶全書·灶上避忌》就規(guī)定——
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fā)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污臟物送入灶內(nèi)燃燒”等。
祭灶時還是可以念些禱詞,常見的如——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
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這些約定俗稱的習慣,也從側(cè)面反映了祭灶這一民間習俗在人們心目當中的地位。一般認為,灶君會在除夕夜回來。所以,除夕晚上,家家戶戶要點燃香燭,擺上供品,把灶神像貼在灶神龕里,兩邊貼上對聯(lián)。有的寫——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有的寫——
油鹽深似海,米面積如山。
有的地方,人們在除夕吃午飯、下餃子時會說——
有飯您先吃,有事您先知。
貼對聯(lián)時也有講究,要歪一點,說的是——
灶老爺往里倒,一年的饅頭吃不了。
“灶王爺”能吃到什么
既然是帶“祭”字,各色各樣的美食自然是少不了的。
概括來說,古代比當代隆重,南方比北方豐富。

過小年,祭灶糖。圖片來源:新華社視頻截圖
“灶王爺”無論走到哪里,吃到的無非是美酒加甜食。不同地方的“灶王爺”,他們的口福也是不一樣的。
想讓“灶王爺”說點好聽的,美酒少不了。這個想法,宋代人就有了。南宋時期,百姓給“灶王爺”不僅擺上魚和肉,還有美酒。北宋《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在汴京,人們會用酒糟涂抹灶門,這個儀式叫“醉司命”,意圖十分明顯。到了明代,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也說:“留都人家,以臘月二十四也祀社,果酒,自士大夫至庶人家皆然?!?/p>
接下來是重頭戲——美食。如果“灶王爺”從北向南走一遭,幾乎都離不開一個“糖”字。百姓給“灶王爺”糖吃,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灶君吃了甜甜的糖,說話自然甜蜜,“上天言好事”;二是吃了黏黏的灶糖,可以粘住灶君的嘴,讓他說不出話——什么都說不出口,自然也就說不出壞話了。
北方的“糖”,有糖瓜、關東糖、酥糖等。糖瓜是個圓滾滾的奶白色糖球,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中心是空的,外殼上有一條條的紋路,由奶白色、紅色和綠色相間組成,像是沒長熟的小南瓜,吃起來酸中帶甜。

糖瓜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里說:
(十二月)廿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祀灶君。
清朝時,北方祭灶方式大致與明代相同。時人記載: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皂(灶),古用黃羊,近聞內(nèi)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民間祭皂(灶),惟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清水和草豆給灶王爺?shù)鸟R吃)
關東糖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長條棍狀,硬梆梆的,吃時只能用刀劈開,切口如大理石一樣細膩致密,入口甜中帶酸,口感與糖瓜相似。

紀錄片《舌尖上的東北》截圖,關東灶糖
往南走到江東,“灶王爺”吃到的甜品會豐富一些。在蘇州,他會見到很多團子、年糕、湯圓、飴糖元寶之類的。清代《真州竹枝詞引》中記錄了江蘇人祭灶的情形——
祀灶日煮糯米飯,曰“灶飯”,糖九層如塔式,曰“灶糖”;糕亦如之,曰“灶糕”;又有灶饅、灶果,擺列灶臺,主人率子弟拜祀……
上海則用“元寶糖”,形狀與粽子相近,也叫“粽子糖”,此外還有茨菇、柿餅、赤豆糯米飯、青菜、糯米小圓子、清茶等。

二更視頻制作紀錄片《年糕阿婆》截圖,蘇州南瓜年糕
繼續(xù)向南走,杭州人民準備了“糖豆粥”,喝起來清甜可口,比關東糖容易入口。
再往南,嶺南和東南沿海人民準備的甜食又有不同。近代張立中在《福州風物精華》說:
福州廿三日備葷的菜肴,廿四日備糖餅素果……廿三日叫“祭葷灶”,廿四日叫“祭菜灶”,祭菜灶糖果種類繁多,鮮果中有福桔、甘蔗、荸薺,干果中有瓜子、落花生、桂圓、胡桃、黑棗、紅棗、栗子、柿丸、糖蓮子、番薯干以及糖、餅等不下十余種。
廣東海豐祭灶用的是一種叫“菜粿”的食品,具體做法是用粳米粉做皮,用肉丁、蝦米、芹菜做餡,包成長約寸半,形如半月。潮汕一帶則給“灶王爺”準備南糖,用飴糖或砂糖摻花生、芝麻等制成。

福建福安灶糖,麥芽糖加入花生與芝麻。圖片來源:新華社視頻截圖
這樣一趟走下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北方的糖就是單純的“糖”,而南方的糖則會逐漸加入其他食材,吃著吃著,感覺不知不覺已經(jīng)吃了一道菜。
酒菜都備上了,該上主食了。與南方糯米、米粉風格不同,北方的主食更講求筋道。所以,如果北方的“灶王爺”從東向西走,他吃到的主食又會發(fā)生變化。
在山東魯西北地區(qū),人們會準備“棗山饃”給灶君吃。棗山饃是個巨大的錐形面點,由許多卷上紅棗的云紋圖案狀饃饃組成,最上面還要放一個大石榴。

棗山饃
往西走到陜西,“灶王爺”有可能吃到的主食是米餅。作家陳忠實回憶:“家家都烙制一種五香味的小圓餅子,給灶神爺帶上,用作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糧?!?/p>
說得這么熱鬧,“灶王爺”真的會因為吃得不開心而說壞話、吃得好而多美言嗎?實際上,“灶王爺”作為神仙,一是吃不了那么多東西,二是他并不在意人們供的是什么。民間曾流傳過宋朝宰相呂蒙正的一段勵志故事。呂蒙正年輕時家貧,臘月二十三這天,他沒錢買祭品,只能用煮肉的柴火當香,在灶神前拜禱說——
一炷清香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
“灶王爺”被他的虔誠打動,向上天稟報了這戶人家的情況,最后,呂蒙正成為了北宋的宰相。

呂蒙正畫像
如今,人們或許對灶神的敬畏和依賴感在減弱,但小年“祭灶”的習俗為過年增加的儀式感,寄托了“言好事、保平安”的愿望。這份悠久而連貫的民俗傳承至今,仿佛形成了人們的肌肉記憶:送完灶神,意味著家人即將團聚,春節(jié)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劉守華:《論土地爺和灶王的民間傳說》,《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2期;
王軍:《灶神及祭灶古今考》,《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
殷登國:《十二月廿三送灶神——灶神起源于祭灶風俗》,《紫禁城》2011年1月;
李海流:《鄉(xiāng)村祭灶年味濃》,《文史博覽》2015年第2期;
醳傾:《有口福的“灶王爺”》,《食品與健康》2020年第1期;
郝鐵川:《灶王爺、土地爺、城隍爺:中國民間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END
作
者丨番茄汁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苗祎琦
排版 | 孫蔚

原標題:《“灶王爺”小年日記:我從南走到北,甜得張不開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