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10歲男孩的兩周“初戀”說起,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愛情教育?
看點 “早戀”是不少父母頭痛的問題。一是怕孩子因早戀耽誤學業(yè),也擔心孩子因早戀產(chǎn)生負面情緒。那么,一地雞毛的中年父母該怎樣處理孩子的“早戀”?去年情人節(jié),我們邀請了香港eClass平臺電子互動童書合約創(chuàng)作者、特殊教育教師徐海娜來與我們聊聊“愛情教育”。下文中她將從電影《小曼哈頓》中十歲男孩的初戀故事說起,談談在這一話題中我們該教給孩子的溝通、勇氣和責任。
文丨徐海娜 編丨Jane
春節(jié)假期,外灘君精選往期好文
與大家共度佳節(jié)
隨著現(xiàn)代教育的進步,人們對“早戀”的寬容度越來越大,甚至已經(jīng)不再使用“早戀”這個詞語來形容青春期孩子們那些懵懂的情愫。但是這不代表家長和老師就對青少年的戀愛感到安心。雖然他們認可青少年相互萌發(fā)好感,以及談戀愛都是正常的人類行為,但是他們對此也有著深深的焦慮。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曾經(jīng)這樣形容青春期的孩子:“青少年的大腦就像油門極度靈敏,剎車卻不管用的汽車。他們在加速方面出色,但在抑制行為方面卻問題嚴重?!?/p>
可見,成人們的擔心和焦慮也不無道理。那么成人們到底該怎么做?
我想起我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電影,中文譯名《小曼哈頓》,講述的是一個不到10歲的小男孩持續(xù)了兩周半的初戀故事。

小曼哈頓劇照
電影不長,只有一個多小時,情節(jié)也很簡單,卻能帶給人很多啟示。
小男孩Gabe在“失戀”之后,問了他的爸爸一個問題,“你可以跟我談一談關于女生的那些事嗎?”他的爸爸說,“你問錯了人了?!钡拇_,爸爸自己的婚姻和愛情也一塌糊涂,甚至已經(jīng)瀕臨離婚。
當孩子變成少男少女,開始談情說愛的時候,父母往往已年屆中年。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說起自己的愛情經(jīng)驗,可能很多人都中氣不足。
一位曾寫出“愛你/是/唯一的優(yōu)點/我從來一無是處”如此這般詩句的詩人,在他的新詩集中都這樣描繪走進了婚姻的愛情:
“總有吵得兇的時候/黑得以為看不見明早的太陽/把心一狠/下輩子對你的愛/先拿來這輩子用?!迸灿靡幌隆跋螺呑拥膼邸笔窃娙说闹腔酆屠寺閼?,而平凡如我們,究竟有什么資格來對孩子們的愛情說三道四呢?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什么都不做。
中年人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可能并非盡遂人意,但是我們還是有些經(jīng)驗可以傳授,重要的是,我們所傳授是否是我們經(jīng)過真誠反省得來的人生經(jīng)驗,還是僅僅在夸夸其談。
小男孩Gabe的爸爸雖然說他的孩子問錯了人,但還是談了一些自己失敗的經(jīng)驗。成功若非偶然,那失敗的經(jīng)驗便至關重要。

愛要大膽說出來,不留遺憾
在中年人的同學會上,“表白”常常成為一種熱潮。青春年少埋藏在心底不敢說的那些話,忽然就能夠脫口而出了。僅僅是說出來,對于他們來說便已足夠,他們稱這是人生某種程度上的一種“圓滿”,仿佛所有的遺憾此時便煙消云散了。
假如“說出來”是那樣重要,假如“說出來”也是一種人生經(jīng)驗的話,那么就值得告訴我們的孩子。
一段戀情的開始和結束,都與人們的溝通能力有關。
電影《小曼哈頓》中,小男孩Gabe的爸爸在描述自己如何走向了離婚時說,當相處開始出現(xiàn)了矛盾的時候,誰都沒有說出來,結果本來是雞毛蒜皮的一些小事,慢慢就堆積起來,然后就不再是雞毛蒜皮了,這導致婚姻生活就像一間堆滿了垃圾的屋子。
他給孩子的忠告是,要善于說出來,要溝通。小男孩Gabe,出于嫉妒,曾和自己所愛的人在電話里大吵一架,既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當他終于有勇氣說出“對不起”的時候,他收獲了原諒。

愛一個人,其實是在鍛煉我們各方面的能力。在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深入地發(fā)現(xiàn)自我。愛一個人,也不是索取,而是為愛的人多走一步。
就像我很喜歡影片中的一那句話,“Love is about going that extra mile,even if it hurts.”
每一個人對愛情的感受都不同,但“說出來”卻是讓我們在成年后避免遺憾的最好辦法。
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在他的《懺悔錄》中描述了自己父母的愛情——他們是青梅竹馬,八九歲時,就一起玩耍;11歲時,便形影不離。

兩人秉性溫柔和善感,都在等待時機在對方的心里找到同樣的心境,而且寧可說,這種時機也在等待著他們。因此兩個人都心照不宣,誰也不肯首先吐露衷腸。
他變得愁苦萬分,而她卻勸他去遠方旅行以忘卻這一切。然而等到他歸來時,他們發(fā)現(xiàn)愛情變得更加熱烈,因而便山盟海誓,今生今世永在一起。后來在生盧梭的時候,盧梭的母親因難產(chǎn)而死。
在她逝世三四十年后,提起她,他的父親還是會老淚縱橫地說,
唉!你把她還給我吧!安慰安慰我,讓我能夠減輕失掉她的痛苦吧!你把她在我心里留下的空虛填滿吧!孩子,若不是因為你是你那死去的媽媽生的孩子,我能這樣疼你嗎?
假如他們僅僅因為年少沒有把愛說出來,便從此分道揚鑣,那么就沒有那段可以記載在傳世名著一開頭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就不會有盧梭這個人。
所以他們是幸運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這般幸運,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說出來”比“不說”可能遺憾的機率要小得多。
有的人因為對青少年戀情的種種擔心,而傾向于強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走。但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會對孩子的人格形成產(chǎn)生巨大影響。
在心理學家杰瑞米?克拉克與喬若莎?克拉克合著的《一流的教養(yǎng)——這樣陪孩子度過青春期,將來他會感謝你》一書中,他們說,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走,會給孩子的人生埋下隱憂——孩子背負的“后悔種子”。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孩子了解自我,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在孩子面對戀愛問題所帶來的煩惱的時候,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我們反而要注重磨練孩子的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換句話說,其實也是獲得他人信任的能力。讓孩子習慣溝通,才會養(yǎng)成相互理解的習慣。這對于親子關系以及任何一段親密關系來說,都至關重要。

既然有勇氣說出來
就要有勇氣承受后果
有人說,“不要墮入情網(wǎng),而要從愛情里升華。”說的是一個人要在戀愛的時候,學會提升自己,鍛煉自己的理性和意志,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能夠成就對方,也成就自己。
我們無須在愛情里計較得失,重要的是無論一段感情的成敗,無論是否能夠與對方并肩而走,我們都能從一段感情中受益。
《小曼哈頓》中,當為了愛情感到心疲力竭的小男孩Gabe終于鼓起勇氣向自己愛慕的Rosemary說出“我愛你”的時候,得到的回應是“我并沒有準備好”,“我仍不夠成熟,不知道什么是愛”。

“害怕被拒絕”也是很多人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寧愿保持暗戀狀態(tài)的原因。小男孩失戀了,但很快走出不快的情緒,他說,“遠處有一個我曾經(jīng)迷戀過的人,正走在屬于她自己的道路上?!?/p>
此時的她和他,日子都平靜而美好,雖然彼此的生活已經(jīng)分道揚鑣,但擁有很多共同記憶。
他們曾共乘一輛滑板車,沿著河流,在微風中穿越67個街區(qū),又一起擊敗街頭小霸王成功逃走。雖然他形容那是“一生中最艱難的旅途”,但那溫暖的感覺永遠都留在了他心中。
他說,“也許有另一個女孩在等著我,但要再給我一次初戀的機會的話,我想還是她?!彪m然戀愛會讓人心力交瘁,甚至遍體鱗傷,但卻會留下“無法忘懷和難以置信的記憶”,這大概就是愛情能給人們帶來的最低限度的好處吧。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吹接腥艘驗椤扒蠖坏谩弊龀龊芏喁偪竦男袨椋酥羵Ψ?,違法犯罪。
而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是一個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人。一個負責任的人也是一個能夠承受失敗,并從中得益的人。培育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孩子學會坦然面對生活,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沒有誰總會一帆風順,重要的是我們在面對考驗的的時候,仍堅持我們做人的底線。面對“生活需要常常經(jīng)受挫敗”的真相,也是一種勇氣。
那些出于“求而不得”,或者嫉妒,而傷害對方、勒索對方的做法都是“懦夫”的行為。要知道任何強迫的愛,不論是出于什么理由,都不是愛。愛一個人首先要懂得尊重。
無論你的孩子是表白的一方,還是被表白的一方,都要教孩子忠實于自己的內(nèi)心。孩子會不會因為其他原因,例如虛榮,而非出于本心去接受或拒絕,取決于平時的教育。

在平日的生活中,孩子自身的感受愈被看重,他們就越自重。他們越自重,才越會對自己有要求,才越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選擇和誰建立親密關系,并持守安全和負責任的性行為。
可惜現(xiàn)實往往難遂人愿,很多人習慣性地忽略孩子的感受,總說他們的感受不重要,學校的要求,家庭的要求,種種都比孩子們的感受更重要。這樣就容易令孩子們產(chǎn)生兩種行為傾向,一種是刻意迎合外在的一些要求,一種是刻意違背外在的要求。
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導致孩子忽視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選擇不理智的行為,從而為自己和親人帶來長久的痛苦。
很多學校的“乖乖女”之所以會被社會上的一些“小混混”吸引,往往也是這個原因。他們內(nèi)心里只是想要釋放自己一下,結果卻不可控。

《一流的教養(yǎng)》一書也提醒我們要注重培育孩子自身的價值觀,讓孩子有能力去認識到自己喜歡什么,對自己而言,什么比較重要,以及想做什么。如果我們扼殺了他們的“自主性”,孩子會成為不知道將來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什么事都無法自己做決定的人。
愛情,沒有人能看得透,我們始終也無法當孩子們的愛情教練,我們只能說出我們直接或間接的經(jīng)驗,供他們參考,然后寄望他們比我們活得幸福。
有人說,愛情,最終最深的欲望只是簡單的相伴。既然如此,那么曾經(jīng)簡單相伴過的歲月便彌足珍貴。
有過一段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時光,或者有過一段同窗共讀的日子,留下將來可以回放的記憶,我們便可以滿足了。
如果我們有人可以愛,那就感恩茫茫眾生里的相遇。若有人愛你,更要感恩,畢竟若有人愛你,并不是出于要愛你的義務。

如何說,他們才會聽?
參與,而非控制
給建議,并身體力行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更懂得幸福的真諦,本能地覺得他們想談戀愛的時候正是我們不吝賜教的機會,可惜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常常是漸行漸遠,有的還由于父母的控制欲而與父母關系極度疏離。
我們要如何說,他們才會聽?
腦神經(jīng)科學專家法蘭西斯?詹森博士著有《青春期的腦內(nèi)風暴》一書,揭示了青春期孩子腦部發(fā)育的秘密,她說,“孩子總是做些令人抓狂的危險蠢事──原來是因為青少年的大腦只要受到些微刺激,都能啟動大腦突觸,產(chǎn)生大量多巴胺,也就是帶來愉悅感的腦內(nèi)啡?!?/p>
“孩子經(jīng)常無預警爆怒、情緒起伏不定──原來是因為掌管判斷力與自制力的額葉還未發(fā)育成熟,無法完全控制釋放壓力荷爾蒙的杏仁核,讓青少年在壓力下的情緒反應更加極端,難以掌控自己的憤怒與恐懼?!?/p>
青少年就是這樣,所以成人首先需要學會傾聽和理解,有時候甚至需要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青春年代,才能找到取得他們信任的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而父母是起初最了解他們的人,用真誠溝通的心,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經(jīng)歷了兩個孩子吵吵鬧鬧的青春期之后的法蘭西斯?詹森博士,也給了大家一個最重要的建議,那就是——參與孩子的生活。

她還說,“我極端愛著家里的兩個兒子,但是當他們成為青少年之后,我再也不能像他們小時候那樣操控兩個人去做我想要他們做的事,畢竟孩子都長大了,我現(xiàn)在不可能直接伸手將兩個人抱到我要他們待著的地方。
因此當孩子離開童年后,我們也失去加諸在他們身上的行為控制能力,而在他們進入青春期時,我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提供建議和說明,并樹立一個好榜樣?!?/p>
《一流的教養(yǎng)》一書中也說,“科學家說,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要‘小心輕放’。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要‘暴力鎮(zhèn)壓’。孩子總有一天會意識到,除了朋友,父母也能為他們提供有用的建議和幫助。”
在電影《小曼哈頓》的結尾,小男孩Gabe的爸爸在給出自己的忠告之后,也用行動為孩子詮釋出什么是“為愛多走一步”,通過溝通,解決了自己婚姻的危機。言傳身教,大抵如此吧。

原標題:《從十歲小男孩的兩周“初戀”說起,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愛情教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