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看見貨拉拉悲劇里的悲劇
原創(chuàng) 毒Sir Sir電影
今天開頭Sir先從一部電影說起。
由6個荒誕的故事組成,故事發(fā)生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7年前上映。
但是。
每一次重看,都感覺它越來越靠近今天的現實。
01
野外公路邊。
兩個男人你死我活地撕打成一團。
誰也不肯放開誰,哪怕汽車油箱被點著……
最終。
悲劇發(fā)生……

什么仇什么怨?
說來荒誕——
竟然是因為一次別車引發(fā)的血案。

《荒蠻故事》,豆瓣8.8分。
每個故事看起來都不可理喻,但看完你又會深深嘆服——這就是現實。
在Sir看來這部電影說了三件事。
第一個叫做情緒升級。
你超了我的車。
那我就要超回來,并且補上一句粗話。

你罵了我。
那我也要罵回來,罵完還要砸了你的車,在你的車上拉屎。

從一次超車,到一次惡言相向,再到一泡屎、一個榔頭、一個油門……
從情緒傳到事態(tài)。
步步升級。


第二件事叫做互不退讓。
誰也不服軟,凡事第一反應,就是用比對方更堅硬的態(tài)度反彈回去。
這就讓情緒變成一個不可逆的單向過程——
只能升級,不能緩和。
像個氣球一樣越吹越大,除了爆炸,找不到第二種方式收場。

第三個事情叫做環(huán)境催化。
整個社會仿佛一個充滿戾氣的高壓鍋,人人都像吃了槍藥,易燃易爆炸。
你再看看電影中其他人的遭遇。



《蠻荒故事》的荒誕在于。
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可能因為一點不起眼的干擾,就不可挽回地發(fā)生脫軌失控。
但荒誕又不是無緣無故的。
只是你看不到,背后有多少次崩潰邊緣的徘徊。
02
2021年2月6日,長沙。
女孩當天下午3點,點開貨拉拉APP,預定了當晚的搬家訂單。
6個小時后,女孩墜車身亡。
單身女性的安全問題,再次引爆網絡情緒。
可是警方的通報,卻讓不少猜測“失望”了——
沒有圖謀不軌的加害,更像是一次各種誤解累積下釀成的意外悲劇。

從事件的還原來看。
女孩和司機在車上的半小時,就是一個氣氛逐漸白熱化,最終災難性爆發(fā)的過程。
中間沒有緩沖。
也沒有有效的溝通。
晚上8:38,貨拉拉派單的面包車到樓下了,她拒絕了司機付費搬運的建議,搬了15趟,才把家當都搬上車。司機提醒她,等待時間超過40分鐘平臺是要加錢的。
女孩沒有理他,繼續(xù)搬家。

△ 截自@新京報動新聞 據長沙市高新區(qū)公安分局通報還原視頻,下同
9:14,女孩搬運完畢,坐上副駕駛。
司機問她,到新家需不需要卸車搬運,女孩再次拒絕。
也就意味著,他這一單要跑近1個小時,只有51元的收入。
兩個舉動顯示出,他心里開始不滿。
一個是訂單還沒結束,就提前接了下一單。
二個是為了省時間,抄近路偏離了推薦路線。

為的是趕緊結束,彌補這一單的損失。
女孩沒能理解他的心情。
而他,顯然也不能體會女孩的感受。
自己眼中的“近路”,實際情形是這樣的——
周邊是工業(yè)園,路上幾乎沒有路燈,漆黑一片。

△ 截自新京報旗下欄目@緊急呼叫 重走貨拉拉司機實際行駛路線視頻
在之后的15分鐘里,女孩提醒了2次。
司機“起先未搭理,后用惡劣口氣表露對其不滿”。
又到路口,女生又提醒了2次,偏航了,想讓司機停車,司機沒有理會。
然后,事情以大家最不希望看到的方式收場。
女孩解開安全帶,開窗跳車。
司機踩下了剎車,但沒有伸手去制止。
一條生命凋零。
目前有兩種最強烈的聲音:
司機可憐。
錯在司機。
是的,一場悲劇發(fā)生后,大眾情緒的第一落點,就是找到一個可以怪罪的人。
在這場悲劇的復盤里,Sir只痛惜,看到了籠罩在雙方無形的暴力,導致了悲劇。
司機想多賺錢,但表達方式是催促、口出惡言、違規(guī)接單、不予理睬。
女孩有防范意識,但表達方式是拒絕、警惕,最后決絕一跳。
換句話說。
如果,司機能夠不一意孤行,用自己的偏執(zhí)奉還給之前拒絕他的乘客。
如果,在感受到危險后,女孩可以不必用最壞的情況揣度司機,直接選擇跳窗,那么她或許事后有機會了解,那并不是司機的本意。
也就是說。
同樣一種情況,本來還有其他的結局。
但結果司機和女孩卻共同選擇了所有結局中可怕的一種。
沒錯。
司機的不妥,可能是悲劇的引線。
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是能夠及時滅火,化解矛盾。
而不是讓任何一點星火,都演變成爆炸,最后再于事無補地將所有情緒歸結到那點星火上。
在整個事件中。
我們看到了如同《荒蠻故事》,雙方的情緒升級、互不退讓。
環(huán)境催化。
要在事件外才能看到。
是誰在堆高社會的火藥桶呢?
03
案發(fā)第二天,女孩獨自搬家的視頻被爆出。
明明事件原貌尚不清晰,貨拉拉事件就被網友肢解成了一片片尖刀。
有扎向女生。

有扎向司機。
很快網上開始了“男女拉鋸戰(zhàn)”。



貨拉拉中的事件。
原本是小的矛盾,在對立中,不斷升級加碼,最后變成了悲劇。
但悲劇發(fā)生后。
許多人還在嫌事情不夠嚴重,恨不得對立繼續(xù)加大。
揣測、臆想、攻擊、謾罵,言論自帶立場制造分裂,這場悲劇也就跟著一次又一次地擴大......
即便警方已經發(fā)出長文通報,試圖還原法律真相,也擋不住一波又一波的揣測與質疑。
以及“不想聽兇手故事”的:
你憑什么同情他?
以及面對同樣困境的,“正確自救”。
搶車、帶刀、對抗......

極端了嗎?
它已經實現了......

因為人們很難去相信,那樣的事故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即便發(fā)生,自己也不會如此極端。
但很遺憾。
我們其實總與類似的遭遇擦肩而過,那同樣的感受,我們往往藏著不說。
那遭遇,叫無常。
那感受,叫窒息。
沒有人愿意想象自己的生活被暴力占據。
但同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下,司機、女孩,和我們同一個模樣。
氣喘吁吁,攥緊雙拳。
無論是現實的沉默中,還是互聯網的喧囂里,所有人正對著所有人,醞釀著暴力。
在這場女孩與司機悲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一個冷冰冰的短語:
底層互害。
Sir說它冷,是覺得它會讓人們誤會,覺得這樣的事情與我們沒有關系。
什么是底層?
又怎么互害?
又該怎樣去面對,去承受?
Sir想到的,是胡波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
這個故事很復雜,也很簡單。
復雜的是無常。
四個看似無關的失敗人生,因為一些機緣巧合摻雜到一起——
章宇是無所事事的縣城惡霸,搞丟了親情、愛情、友情,朋友為他死在眼前,他只剩手下一班小弟,是小縣城里憂傷的國王。
彭昱暢是雙親健在的孤兒,父親恨他,老師恨他,他喜歡的女孩不喜歡他,一次為兄弟出頭,失了手,打死了“國王”的弟弟。
男孩喜歡的女孩,是王玉雯飾演的黃玲,單親家庭,她媽媽給他的溫暖是“別搞懷孕”。
最后一個老頭,老金,大冬天只能睡陽臺,為了學區(qū)房,女兒和女婿還要把他從陽臺送往養(yǎng)老院,唯一陪伴是一條狗,故事發(fā)生這天,這條狗被另一條大狗咬死了……

四條平行的人生,在這一天相互交織。
說復雜,也簡單。
簡單的,是同樣的窒息。
他們每個人,都活在彼此用敵意搭建的牢籠里。

它揭開了每個時代潛在暴力的本質,本是一種氣氛。
開篇即是點題——
“太臭了,誰把窗戶打開了?”
“怎么他媽的這么臭?”
“操他媽的一天又開始了!”

刑警父親,因受賄革職負傷在家。
經歷半生后,他僅剩兩件本事,喝酒、罵人。
罵人的原因簡單至極卻充滿寓意:這空氣,太臭了。
接下來一幕。
便給你展現:暴力是會傳遞的。
在父親的叫罵聲中,韋布面無表情,手卻沒閑著——
制作兇器。
用膠帶纏著,打人不會留傷,這是他爸教給他的。


暴力傳遞,在黃玲母女身上更加明顯。
孤兒寡母,生活千瘡百孔。
母親為做生意,要應付好色客戶的騷擾,顧不了家。
女兒嫌:家里臟。
母親氣:你不臟?
失望與憤怒交織,暴力在兩人間傳遞,用語言進行著“傷害競賽”。
女兒:那我去陪她睡行了嗎?
母親:你行行行行行行行...
我現在就給他打電話
我親口告訴他,我女兒比我嫩多了

女兒絕望了,不再說氣話:你要讓我惡心吐了。
母親回了她:我也要吐了。
《大象》中幾乎每次兩兩搭話,都是遲鈍的,漠不關心的,彼此互害的。
“外面的垃圾這么臭,都沒有你臭!”
“這是這里最爛的高中,就快拆了,然后我會去更好的學校當主任,你將來就去賣烤串!”
“你早晚得被人打死!”
“你倆一會就被大車撞死!”
“這個地方的年輕人怎么這么邪惡!走在大街上就要跳出來把你搞死!”
“你把我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你要讓我惡心吐了!”
“我看每個人都不順眼?!?/p>
“你們怎么還不死!”
這些話難聽嗎?
但這不也是散布在我們身邊的空氣。
想象一下悲劇中的雙方,可能,也無形中被打上了情緒的死結——
“這司機態(tài)度這么垃圾,還想騙我多花錢?”
“這女人不想多花錢,態(tài)度憑啥這么惡劣?”
彼此提防,彼此對立,彼此為難。
直白一點,這種氛圍的源頭是什么?
《大象席地而坐》沒有明確答案,但那答案卻無處不在——
一片灰蒙蒙的天。

拍攝地點,河北井陘縣,一座隸屬于石家莊的工業(yè)縣城。
兩個關鍵詞,霧霾,挖礦。
后工業(yè)時代中,匱乏孕育痛苦,痛苦滋生仇恨。
這片“灰蒙蒙的天”。
是《殺人回憶》中,歷史動蕩年代中,偏僻小鎮(zhèn)上空的天;是《小丑》里,人情冷漠的哥譚市的天;是《白日焰火》中,蕭條肅殺的東北的天。
這片天,也是被卷,被底層,被焦慮,被忽視,被戲弄的,我們的天。
前兩天,Sir的微博被一張地鐵廣告刷了屏。
那廣告喊住你,讓你等一等,別急著走。
看看這些破事,你有沒有?
我要存夠多少錢,才能坦然跨入30歲?
奮斗10年還是買不起房,我該離開大城市嗎?
沒有給孩子報補習班,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嗎?
沒有30萬女友就不結婚......

好笑嗎?
這是一個焦慮被消費玩弄的時代。
也是真正的焦慮被積壓的時代。
這些問題,冥冥之中,注定了太多社會新聞中的“一時沖動”。
如果說無常,是上帝扔骰子的游戲。
那由社會高壓孕育出的肅殺、暴力的氣氛,則讓災難與悲劇有了更大的贏面。
如果說宿命,這是人性注定的陰暗。
那悲劇與斗爭,此刻正在你我身邊循環(huán)上演。
世人皆苦,勢利使人爭。
世人皆惡,嗣還自相戕。
從現實,到網絡。
我們貼標簽,瞄準靶子。
我們搞陣營,分裂彼此。
我們打,打得忘乎所以。
再無暇去看,彼此真正的傷口。
......
這是我們本來想要的嗎?
對不起。
這空氣太臭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了、破壞之王阿姨
原標題:《我看見貨拉拉悲劇里的悲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