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馬勒逝世110周年|馬勒交響曲為何多誕生在避世小屋里?

唐若甫
2021-04-01 12:20
來源:澎湃新聞
? 文藝范 >
字號

編者按:1911年,馬勒去世。11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大劇院、樂團紛紛推出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詮釋馬勒,致敬馬勒。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馬勒,聆聽馬勒?不妨追根溯源,先認識馬勒。

馬勒 人民視覺 資料圖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上一次大張旗鼓地紀念貝多芬還是半個世紀前。憋了50年的音樂界正要大干一場時,突如其來的疫情把整個世界的貝多芬紀念活動都攪得天翻地覆。于是乎,隨著歐美疫情趨穩(wěn),演出重開,人們迫切需要用馬勒逝世110周年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理由來為沒有“爽”夠的貝多芬年過把癮。不約而同中,2021年成了馬勒大年。

管弦樂團的傳家寶庫里,馬勒的交響曲一定占據著同貝多芬和勃拉姆斯一樣的核心地位,是樂團經常上演的曲目。但這并不妨礙音樂界基本每隔十年掀起一股紀念馬勒高潮的運轉周期,就像哈雷彗星經過地球那么精準奪目。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馬勒曾擔任院長。

約摸十年前,2010-11年相繼迎來馬勒誕辰150周年和逝世100周年,國內的交響樂團接連奉上其九部交響曲的全集演出,馬勒的樂譜出版商奧地利環(huán)球樂譜集團深度采訪了近20位頂尖馬勒的指揮演釋者集結成冊出版,其中不少均已作古。無論從現場演出、錄音出版還是文獻考據方面,大家似乎都在窮盡樂團奏出的每一個分貝,猜透馬勒寫下的每一個音符。

這樣挖空心思的做法不無道理,因為馬勒的音樂無論從配器、含義,還是體量、厚度來說都是空前,他試圖用愈加升級的規(guī)模來描述不可描述之狀:拷問生命的終極意義。在俗稱“千人”的《第八交響曲》中,拷問到達登峰造極的地步:作曲家用可以達到千人的樂團加合唱團的龐大編制和巨大音量,撐起他想要表達的博大境界。

然而,作曲家在寫下那些突破現場演出的音量極限、震耳欲聾的音響時,眼前所看到的畫面可能是另一種極端?!兜诎私豁懬返囊徊糠质窃趭W地利沃爾特湖(W?rthersee)畔的小鎮(zhèn)麥爾尼格(Maiernigg)的一間簡直可以用“簡陋”形容的小屋內完成的,小屋直面平靜清澈的沃爾特湖。在那片寧靜透亮的湖光山色中,馬勒一口氣寫下了從第四到第七四部完整的交響曲,還有第八的部分。

作曲家馬勒有著另外的一面,他先后是漢堡歌劇院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院長,長期在歌劇院從事指揮歌劇的工作,只有在放假時才有心思作曲。度假時,他會選擇遠離都市的塵囂,來到鄉(xiāng)村田間,往往是偏僻寂靜的處所。有時他會住在旅社,但因不堪忍受旅社的人群嘈雜,便開始著人替自己在離旅社不遠的角落造小屋子,專供獨自創(chuàng)作。

奧地利薩爾茨卡默古特的湖光山色。

阿特湖邊的馬勒小屋。

這樣的避世小屋被人稱為“馬勒小屋”,共有三處,每一處都代表著馬勒的某個創(chuàng)作階段。

按照居住先后順序,第一處在奧地利薩爾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的阿特湖(Attersee)畔。在小鎮(zhèn)施坦巴赫(Steinbach),有著馬勒依山傍水的小屋,馬勒1893-1896年在那里度假,期間寫下了《第二交響曲》,完成了《第三交響曲》的草稿。度假初期他和親屬、友人住在湖邊的豪華客棧,但因受夠住客的噪音,便著人在湖邊蓋了一棟小木屋,里面擺放著馬勒用過的鋼琴的復制品。

挪威特羅豪根湖畔的格里格作曲小屋也是避世良選。

馬勒的學生、指揮家布魯諾·沃爾特在回憶錄里記載了到施坦巴赫拜訪老師的場景:“七月晴朗的一天我坐著蒸汽船到達,馬勒堅持為我背包直到背夫趕到??斓剿男∥輹r,屋后面的赫倫格山(H?llengebirge)顯露出高聳陡峭的猙獰懸崖,與屋前祥和可親的湖景形成鮮明對比。這時馬勒對我說‘別看了,我都寫進音樂里了?!兜谌豁懬烽_頭八支圓號的齊奏,描寫的就是這懸崖峭壁。”

1900-1907年的假期時間,馬勒在沃爾特湖畔的小屋內潛心創(chuàng)作,直到女兒瑪利亞夭折,便搬到南蒂羅爾如今在意大利境內的多比亞科(Toblach)的農場小屋創(chuàng)作,直到1910年他逝世前一年,在那里他寫成了《第九交響曲》以及未完成的第十。

鄉(xiāng)村田野的萬籟寂靜中,馬勒寫出了一曲又一曲跌宕起伏的音樂,不僅是他復雜心理的描寫,也是大自然的真實寫照。雖然他的音樂絕不是(但可以被用作為)風光片配樂,不過貼近大自然,在高山流水和一片寧靜中理解馬勒,如同作曲家創(chuàng)作時的場景再現,說不定能帶來對音樂通透的領會。

拍攝于瑞士的瑞吉峰,牛角上掛著牛鈴,馬勒在交響曲中使用的牛鈴源自于生活場景。

有一年,我在瑞士琉森游玩,坐纜車直上瑞吉峰,快到半山腰時飄來一陣霧氣,擋住了四周的視線。這時,白茫茫中,牛鈴聲從四面八方不絕于耳。待到霧氣散去,我才看到漫山遍野的牛,那是牛角上掛著的鈴兒隨著牛的走動在叮當作響,包圍而來。于是,對馬勒在《第六交響曲》中使用牛鈴的效果和寓意,我有了全新的切身感受,對藝術來源于生活,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是聲響和休止共同組成的音樂,沒有極弱的渲染就沒有極強的勢力,沒有寂靜的襯托就沒有樂音的美奐。維也納愛樂樂團前首席萊納·庫舍爾(Rainer Küchl)曾對我說,年輕人如要更好地領悟音樂,應當多去森林里,“讓自己安靜下來,便真的能聽到花兒怒放、草兒滴露、樹兒長高的聲音?!?/p>

追求寧靜、貼近自然,也是西貝柳斯、格里格、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乃至現代作曲家如潘德雷茨基和阿沃·帕特等人的居住地首選。很難想象,瓦格納同樣轟轟烈烈的音樂,是在寧靜的蘇黎世湖和琉森湖畔,以及百多年前人跡罕至的威尼斯寫成的。

出于同樣的理由,中國作曲家也偏愛去偏僻的幽靜之處采風創(chuàng)作,比如中國交響樂團便在云南蒙自紅河的大山子里和內蒙古阿拉善設有創(chuàng)作基地。聽者如若能感受作曲家創(chuàng)作時的環(huán)境,想必也更能將作曲家的心聲聽得真切,對音樂的洞察體會自可超越節(jié)目冊、教科書和網絡課上的照本宣科,自有一套。

靜下心來聽馬勒,此時無聲勝有聲。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劉威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