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4月最高分國片,不必捧殺
原創(chuàng) 魚叔 獨立魚電影
近期討論度最高的新片,一定是它:
《第十一回》。
畢竟,這片擁有神仙陣容。
陳建斌、周迅、竇靖童、春夏、大鵬,全是熟面孔。

更難得的是,這些演員都在片中顛覆了以往形象。
比如,周迅用臟話和暴力塑造了一個潑婦。

竇靖童更是收起帥氣,穿上長裙演叛逆少女。

再有,本片是陳建斌第二部導(dǎo)演作品。
7年前,他的諷刺喜劇《一個勺子》在金馬獎上摘得4項大獎,一鳴驚人。
所有人都好奇,他下一部電影要拍什么?
沒想到,一等就是7年。
《第十一回》依然走的隱喻諷刺路線。
但評價卻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
豆瓣評分一路從8.4降到了7.5。
有人夸它高級、先鋒。


也有人罵它是爛片,讓人如坐針氈。


究竟是好是爛?
魚叔今天就來聊一聊——
《第十一回》

這部電影最讓觀眾疑惑的點在于:
它到底講了個啥?
的確,本片涉及到的元素繁多,形式復(fù)雜。
但故事本身,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一個誤殺者為自己洗白的過程。
30年前,馬家溝發(fā)生了一起命案。
老馬(陳建斌 飾)開著拖拉機,壓死了老婆和她的情人。
看上去就是一起故意殺人案。
但實際上,這是剎車失靈導(dǎo)致的意外,老馬并不是兇手。
他怕自己被戴綠帽的事傳出去,丟面子,便向警方認了罪。
坐了15年的牢。

15年后,老馬出獄。
他與金財玲(周迅 飾)重新組建了家庭,有了繼女金多多(竇靖童 飾)。
一天,他聽說自己的案子被改編成了舞臺劇《剎車殺人》。
慕名前去觀摩,卻發(fā)現(xiàn)舞臺劇里的兇手,就是在諷刺自己。
為了澄清無罪身份,老馬踏上了「洗白之路」。

單從故事而言,它既有命案情節(jié),還有入獄之冤,已經(jīng)具備強烈的懸疑色彩。
但導(dǎo)演卻沒有按懸疑片的路子來拍。
老馬澄清自己無罪,只是一個大背景。
真正的主題,是過程中牽扯出的愛情。
沒錯,在魚叔心目中,《第十一回》其實是部愛情電影。
為啥這么說?
因為電影用四對情侶,詮釋了四種不同的愛情形態(tài)。
第一種是老馬與金財玲。
這對市井小夫妻,生活來源就是賣油條,雖然日子苦了些,天天吵吵吵鬧,但感情依然很堅固。
他們代表了人間煙火的平凡愛情。

第二種是話劇導(dǎo)演胡昆?。ù簌i 飾)和老婆甄曼玉(宋佳 飾)。
結(jié)婚多年,感情暗淡,同床異夢,若有似無。
他們代表了貌合神離的夫妻。
婚姻名存實亡,該放手還是堅持?

第三種是胡昆汀和情人賈梅怡(春夏 飾)。
倆人是在話劇團里發(fā)展出的地下戀情。
賈梅怡沉醉于胡昆汀的溫柔情話里,卻沒有意識到眼前的這個男人,有賊心沒賊膽。
最終還是被胡昆汀拋棄。
這段感情狀態(tài),是在暗指情比紙薄的背叛。

最后一種也是影片的重中之重——老馬前妻及其情人的愛情。
老馬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驚訝地發(fā)現(xiàn):
前妻和情人并不是什么狗男女。
而是被迫拆散的鴛鴦,是情比金堅的真愛。
老馬才是真正的第三者。
這段感情講的是,流言蜚語并非真相,所謂「悖德之戀」可能才是真愛。

對這四段感情狀態(tài)的描述,占據(jù)了正片80%的體量。
所以說,它的主線其實就是愛情。
導(dǎo)演自己也做過類似的解釋。

在魚叔看來,陳建斌借這部電影,展現(xiàn)了自己的感情觀。
為什么要拍四種截然不同的感情狀態(tài)?
因為愛情本身就是無形的,沒有標準的。
它可能像老馬夫妻一樣平淡、日常。
也可能像胡昆汀與賈梅怡一樣狗血、荒唐。
陳建斌說過:
「真正的愛,會讓你體會到生命的歡愉?!?/p>
他想讓觀眾一次性看到,愛情的各種面相。
它不止有美好的一面,還有不安、茍且與背叛。
真正的愛,是兩個人在經(jīng)歷人生磨難后,依然能相視一笑的默契。
所以,影片中最后存活下來的感情關(guān)系,只有老馬與金財玲這對最接地氣的情侶。
導(dǎo)演借這對夫妻的感情,傳遞了一種價值觀:
「油鹽醬醋茶的守護,是最偉大的愛情?!?/p>
愛情故事,總是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因為它承載了人性、欲望等等普世話題。
但為什么,《第十一回》還是遭到了猛烈的差評?
因為它大量使用了抽象的形式和隱喻。
首先是形式,影片分為10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有很多舞臺劇化的意象表達。
它們打亂了影片的敘事節(jié)奏,讓這個故事看起來更加意識流,反而沒有那么寫實。
干說沒用,魚叔放幾張動圖,大家來猜猜是什么意思。



看懂了嗎?
第一張圖,在表達人物尋找的狀態(tài)。
第二張圖,在放大感情背叛的代價。
第三張圖,在營造男女之間的曖昧。
這種利用光影、道具、肢體語言,來強調(diào)情緒的表達方式,在舞臺劇里十分多見。
演過多年話劇的陳建斌,對此駕輕就熟。
可問題是,普通觀眾并不熟悉這樣的形式,難免看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這便產(chǎn)生了觀感和理解上的誤差。
甚至?xí)層^眾覺得這部電影矯揉造作, 有裝X之嫌。
在豆瓣給出差評的網(wǎng)友,基本都在吐槽這一點。

說完了形式,再來說隱喻。
很多瑣碎的情節(jié),都被導(dǎo)演塞滿了社會隱喻。
每一幀都是表達,過猶不及。
比如,賈冰飾演的角色。
他就是一個工具人,主要為了引出30年前的殺人案。
出場不到10分鐘,愣是被導(dǎo)演填滿了隱喻。
第一次出場,是盤佛珠、念佛經(jīng)的佛教徒模樣。
第二次出場,則變成了基督徒的打扮。
第三次出場,又開始說了無神主義論。
在魚叔看來,導(dǎo)演的這種隱喻,是在諷刺當下人「有事抱佛腳,沒事騙佛祖」的信仰狀態(tài)。
諷刺得沒毛病,但這跟影片主線有什么關(guān)系?

類似的問題,還體現(xiàn)在劉金山飾演的角色身上。
這是個話劇院保安,主要為了增加老馬與話劇團之間的矛盾。
說實話,就是個走過場、打醬油的存在。
但導(dǎo)演偏偏要安排他跟老馬吐槽話劇團領(lǐng)導(dǎo)。
狠狠諷刺了一把官場潛規(guī)則。
還是那句話:
諷刺得沒毛病,但這跟影片主線有什么關(guān)系?
類似的隱喻設(shè)計,在片中數(shù)不勝數(shù)。
以至于,不少觀眾都懷疑,導(dǎo)演到底是在拍愛情片,還是在亂燉人生哲理?
這在后半段中更為明顯。
什么職場厚黑學(xué)、原生家庭的影響、少女意外懷孕的元素,輪番出場。
簡直是熱點話題大薈萃,但每一個都沒有深入討論的機會。
反倒是拖累了愛情主題的表達。
隨著劇情的推進,導(dǎo)演幾乎沉醉于揭露個體與生活,夢幻與現(xiàn)實,虛無與真相 ,真實與諷刺的落差。
與主線偏離得越來越遠。

不過,即便有以上種種缺點,《第十一回》也絕對不算爛片。
陳建斌比《一個勺子》更有野心了,表達方式也更生猛。
他既希望探討愛情的真諦,又想融合舞臺劇藝術(shù),最后還得諷刺社會現(xiàn)實。
什么都想要,結(jié)果就是都什么都做不到最好。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它的觀感太滿、太碎、太雜。
假如只專注于一條主線,想必會好許多。
總的來說,《第十一回》是一部藝術(shù)探索的實驗品,而不是拔劍出鞘的代表作。
直到影片結(jié)尾,陳建斌依然在堅持舞臺劇式的表達。
他用流動的鏡頭,跟觀眾解釋片名的由來:
影片叫《第十一回》,但片中只有十個部分。
剩下的第十一個回去哪了呢?
「你走出電影院的時候,你的電影才剛剛開始,你的電影才是真正的《第十一回》?!?/p>
劇場里的東西可能是假的,電影里的東西也可能是假的,每個人真實經(jīng)歷的一切才是真的。
在陳建斌眼中,這是自己之前做話劇時與觀眾達成的共識。
這種共識,叫做戲劇的假定性。
但他和電影院里的觀眾,也達成共識了嗎?
恐怕還差得遠。

全文完。
原標題:《4月最高分國片,不必捧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