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徽州那么美,徽菜那么臭

2021-04-12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有本事。

浙菜,有精致典雅;魯菜,有清香脆嫩;粵菜,有原汁原味……唯獨徽菜不一樣,味道和形態(tài)有時顯得十分奇特,既臭又香,既腐又鮮。

令人不知該如何下嘴。

對嗜食之人來說,這可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一番美味。

周作人說,“能在京城吃到故鄉(xiāng)的臭莧菜,仿佛有一種舊雨之感?!睂τ谶h在他鄉(xiāng)的徽人來說,能在異地吃到臭鱖魚,這是同一脈的蘊藉與酣暢。

△臭鱖魚。圖by 網絡

如今,徽州早已變?yōu)辄S山市。

這里傳奇的人與千回百轉的故事太多太多了。留下的一道道徽菜,仍然是值得專程去一趟品嘗的美味。

它的魅力,遠不止于食材與嘗到的味道。與那氣勢恢宏的徽派建筑與人文聯(lián)系在一起,才是徽菜中形于味之外的徽州神韻。

△多少人,能認出來這張圖和那一座城的關系?圖by Zoe

01

最低調的徽菜

人們?yōu)楹沃挥浀谩俺簟保?/p>

徽菜,起源在古徽州,與安徽菜是有些不同的。

安徽菜,不是一種特定的菜系,而是省內南北各大菜系(以皖南為代表,皖江、合肥、淮南、皖北菜系)的一種合稱。

皖南地區(qū)傾向于南方菜;而皖北地區(qū)則與北方的口味無異。其中,皖南風味以徽州菜為代表,它是徽菜的主流和淵源。

汪曾祺先生先后多次到過安徽。

他在《皖南一到》里的“徽菜”一章里,開宗明義地寫道,“徽菜專指徽州菜,不是泛指安徽菜?;詹擞刑攸c,味重油多,臭鱖魚是突出的代表作。”

△汪曾祺先生的《皖南一到》。圖by 公眾號“wyqxay”

這樣的菜系關系,在很多地方都能看見例子。如隔壁的江浙滬大區(qū),依據不同菜系的影響力,既有跨越省份,也有幾個菜系同時存在于一省之內的情況。

經過長年累月,歲月更迭,各菜系之間相互滲透、取長補短,除了尤其顯著的地域特色之外,也更多的趨于共通。

如今除少部分省內人,以及江浙滬一帶地區(qū)(因為距離很近)有在吃徽菜外,其他地方幾乎是不吃或很少吃徽菜的。

雖同屬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卻不如其他菜系受歡迎。

△徽州宏村。圖by Zoe

徽菜的故事,還要從一條鱖魚說起。

吃魚,一般講究鮮、香、嫩、滑。而汪曾祺先生在書里說的那道徽菜代表作——臭鱖魚,跟大家一般印象里的魚大有不同。

它是臭的,是腐爛的,但同時又是香的,鮮的。

△經過改良的臭鱖魚。圖by 公眾號“此方食紀”

這專屬于徽州的“臭”,很多人聽說過,但好奇心重的人,早就見識過這道臭鱖魚的“威力”。吃不習慣的人,對這樣的“臭”完全無法理解。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人的手里,一條魚有百種做法,千樣好吃。為什么徽州人偏偏要讓一條好魚爛掉,并且吃掉?

△臭鱖魚。圖by 網絡

說到原因,也許徽州人會先告訴你一個故事。

在200多年前,一個叫王小二的衙役準備從外地來到徽州賣魚,討好當時愛吃魚的苗知府。當時的徽州并不產鱖魚,只能從附近一帶運進來,可路途遙遠,每次來回都要花上一周時間。

魚販們以鮮魚入桶,一層魚,一層薄鹽覆蓋,再運送到徽州。

△臭鱖魚的制作。圖by 網絡

有一次,天氣很熱,還沒到徽州,桶里的魚就散發(fā)令人難聞的臭味了。但既不能讓知府大人吃不了魚,也不能讓自己血本無歸。

于是,想到給魚覆蓋大量的鹽來擋住臭味。

△正在腌制的鱖魚,鱗未脫、質未變,腮已透紅,這是做著名徽菜“腌鮮鱖魚”的重要工序之一。圖by 《中華遺產》2015.5期

又找來廚師用紅燒的方式來做魚。魚的味道依然臭,但吃起來奇鮮無比,令在場的人紛紛贊不絕口。

△圖by 網絡

從此,徽州這道臭鱖魚的傳奇,就開始了。

△圖by 小肥蝦

這在徽州本地,是人人都能說會道的故事。

而我們在《中華遺產》一書里,尚且能窺見鱖魚成為“臭鱖魚”的些許真正來歷。

在1840年以后,扼橫江、新安江匯合處的屯溪,變?yōu)楫敃r的集散中心。頭腦靈活的徽商,不想讓回去的船放空,準備帶些山區(qū)的水產品回去。

鱖魚生性兇猛,肉質緊實,是人盡皆知的美味。

所以,鱖魚便成為了他們的選擇。

但當時條件有限,將魚帶回去的方式,唯有像故事里那樣,先把魚給腌制起來。

△圖by 公眾號“下廚房”

1988年6月,由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菜譜》之《安徽風味》卷章中,很詳細地寫著:“腌鮮鱖魚原名臭鱖魚,起源200多年前,是徽州傳統(tǒng)名菜?!?/p>

“腌鮮”二字,是徽州當地的方言,如字面意思,把新鮮的食物腌制起來。

也許是因為味道太臭,后來更多人喊“臭鱖魚”。

△圖by 公眾號“下廚房”

從古至今,令不少獵奇的人因為菜名而把它們當成爭相品嘗的美味之一。

前些年,搜羅各地極致味道的《舌尖上的中國》也專程來拍過它。

△臭鱖魚。圖by 《舌尖上的中國4》

以前呢,徽州人喜歡在臘月腌鱖魚,但現(xiàn)在基本一年四季都有得吃。

先煎,再下重醬油,火腿、蔥、姜、蒜與辣椒,大火燒制,濃油赤醬。湯色紅亮,又有“富貴有余”的好寓意,也“臭得執(zhí)著”。

一道臭鱖魚,要么是徽州人的鄉(xiāng)愁白月光,要么是外地人因為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尋味而來。

02

影響了半個中國的徽菜

安徽地處華東區(qū)域,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物產的豐富程度,一點也不比隔壁的“豐饒大省”江浙滬差,諸多的食材,也讓徽菜的傳統(tǒng)菜品達到了千種之多。

除了最為有名的臭鱖魚外,黃山燒餅、沙地鱖魚、火腿燉甲魚、楊梅丸子、三蝦豆腐……精工細作的菜多到數不盡,十分值得一試。

△黃山燒餅。圖by 公眾號“一條”

△徽州圓子。圖by 公眾號“另一半星球”

△徽式紅燒肉。圖by 公眾號“另一半星球”

因為著重于技藝與食材,讓徽菜從山鄉(xiāng)風味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雅頌共賞,獨具一格的菜系。

曾一度是八大菜系之首,地方名菜;曾被捧上國宴的餐桌,招待過各國使者。

雖然低調,但卻以一己之力影響了半個中國。

△“金華火腿在東陽,東陽火腿在徽州?!被罩莸幕鹜仁腔丈套吣详J北隨身必帶的家鄉(xiāng)菜品之一?;丈淌紫鹊搅私鹑A,之后才有了金華火腿。 圖by 小肥蝦

早在清代,徽商就帶著他們的徽菜向中國各地出發(fā)。

那時,有徽商的地方就有徽菜的影子。

1998年版《績溪縣志》里,記載了當年一部分徽商發(fā)揚徽菜的歷史,“咸豐、同治年間進入杭、嘉、湖、蘇、滬、寧一帶城鎮(zhèn)碼頭。清末擴展到武漢三鎮(zhèn)??箲?zhàn)間開拓川、湘、桂、云、黔。在全國14省、市開辦徽菜館412家,從業(yè)者近800人。”

影響最深的,是上海地區(qū)。據《老上?!酚涊d,“滬上菜館,最先進入上海的是安徽菜?!睋煌耆y(tǒng)計,當時的上?;詹损^就有130余家。

城城以前在上海時,有去徽菜館吃過這道臭鱖魚。

是它讓城城的世界觀,又更開闊了一些!當時,一同前去的安徽朋友說,開在江浙滬一帶的徽菜館,真的很多。

△圖by 公眾號“下廚房”

臭鱖魚的味道嘛,跟家鄉(xiāng)的味道不太一樣。

鱖魚還是那條熟悉的鱖魚,也讓人散發(fā)著熟悉的臭味。雖比不上家鄉(xiāng)的鱖魚“臭得驚人”,但也是身在外地的徽州人最熟悉的味道。

同時也感嘆,有賴于網絡的傳播,讓遙遠故鄉(xiāng)的小眾味道在另一個地方能尋味可得。

城城覺得,就算兩個距離遙遠,風格不太相似的地方,也總能通過一些食物來產生某些“關聯(lián)”。這是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讓人感覺最神奇也最奇妙的地方。

在另一邊,湖南。這里有湘菜,八大菜系中較為“霸道”的一味。

在重口味的湘菜里,也有好些鱖魚制作的菜式,如白汁鱖魚、白水鱖魚、五柳鱖魚、松鼠鱖魚、叉燒湘江鱖魚、鍋貼鱖魚片、糖醋熘鱖魚……

△湘菜,更喜歡把魚煎香或炸酥。圖by 公眾號“檸檬美食”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徽派美食的影響,湘菜里的鱖魚,也是“臭”著上桌。

徽派的鱖魚,腌制方法是在魚身上抹鹽,自然發(fā)酵;湘派則是用臭鹵或臭豆腐來進行發(fā)酵。兩個菜系的臭鱖魚,在口味和形態(tài)上有很大出入。

△圖by 網絡

湖南的臭鱖魚,更臭,更辣,以干燒為主。洋蔥墊底,烹調時更是用上了大量的辣椒。

最明顯的不同,是魚的數量?;张梢话阋源髼l鱖魚為主,吃的是一筷子夾起的雪白蒜瓣肉;湘派則以更好入味的小鱖魚作為材料,以煎得微微泛焦的魚皮和湘派的辣味為主。

從視覺到味道,都是讓人嘴巴冒火的紅與辣。

△圖by 公眾號“檸檬美食”

無論喜歡哪一種口味都好,能將一道菜寫進菜譜,傳遍大江南北,必然有過人之處。

△臭鱖魚。圖by 公眾號“下廚房”

03

徽菜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美味

如果徽菜有代言人,那必然會是胡適先生。

他對徽菜情有獨鐘,很多美味都是被他發(fā)掘出來的,例如這道一品鍋,這是徽州人常吃的冬季美食,屬于徽派火鍋。

△績溪,胡適先生的故鄉(xiāng),一品鍋的發(fā)源地。圖by 網絡

這道菜和廣式的“盤菜”有點相似。

幾乎都是在一個鍋子里,將當地視為美味的珍饈匯聚在一起,但比起廣式盆菜,徽菜的一品鍋顯得更“平凡料理”一些。

在柴火之上,鐵鍋里分層碼放干筍、雞肉、鴨肉、豬肉、油豆腐、蛋餃……打開鍋蓋,熱氣騰騰,香氣撲鼻。

△一品鍋。圖by 《中華遺產》2015.5期

當年,作家梁實秋去胡適先生家做客,吃的就是徽州一品鍋。

梁實秋吃后贊不絕口:“一個大鐵鍋,口徑二三尺,熱騰騰地端上來,里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還有蘿卜、青菜,味道好極?!?/p>

在胡適僑居美國期間,思鄉(xiāng)情深的他多次以家鄉(xiāng)風味“一品鍋”招待客人。所以,這道一品鍋,也冠上了胡適之名。

如果說,臭鱖魚排在徽菜必吃菜第一位,那這道一品鍋就能排在第二。

△一品鍋。圖by 公眾號“安徽美食地圖”

徽菜選材上乘與鮮味,有著不少的清燉菜式。

最大的特色,便是讓食材軟爛的同時,保持湯清味鮮,各自有味。

當地最出名的一碗湯,是“黃山雙石”。

△黃山雙石。圖by 《中華遺產》2015.5期

用石雞和石耳為主食材,滿山跑的石雞,雞味足,脂肪少。燉出來的雞湯,與南方的老火湯有很大不同,夠清淡的同時又能滋補。

這種清淡,和徽派食物也有著很大的不同?;蛟S因為省內有多種菜系存在的緣故。

△石耳,是生長于懸崖峭壁上的一種菌。因為采摘困難,需要耗費人力和時間,所以特別珍貴。圖by 小肥蝦

淮南,是豆腐的故鄉(xiāng)。

徽州人尤其會做豆腐,但最出名的豆腐是“霉”的。

當地有一道美食,叫毛豆腐。看起來毛茸茸的,如果聽到這豆腐是因為發(fā)酵腐爛而長出的菌絲,相信大多人不知道要怎么下口了。

△毛豆腐。圖by 小肥蝦

雖然看著有些讓人害怕,但一下鍋這些菌絲就會消失,變成一層金黃酥脆的半固體,香味亦隨之而來。

單吃的口感嘛,又軟又綿。細嘗味道會有些苦,所以當地人還會搭配一碟蘸水來吃,或和調料一起炒一下。

△毛豆腐。圖by 小肥蝦

很奇妙的,這豆腐但不難吃,但能讓你記住很久很久。

△毛豆腐。圖by 小肥蝦

徽州曾是一個閉塞的地方,這里四面皆山。雖然如今它是人們心中的“桃花源”,但放在以前,這就是一個地瘠民貧的地方。

當年,徽商想走出大山,只能帶上耐存放的口糧。所以,當地的“石頭粿”就是最好的選擇。

△石頭粿。圖by 公眾號“歙縣網”

石頭粿,是經過一塊特制的石頭壓制而成的粿。

首先,在和好的面里填入餡料,再煎熟,接著用一塊黑石頭在容器內反復壓制,餡料的油脂被壓出來,這石頭粿才算做成。

如今,還有不少店家在做這個傳統(tǒng)小吃,遇到了不妨試一試也好。

△石頭粿。圖by 《中華遺產》2015.5期

徽派的菜式種類多達上千,從鞏固和創(chuàng)新,確定下來的共有3000多種。

例如符離集燒雞、火腿燉甲魚、腌鮮鱖魚、火腿燉鞭筍、雪冬燒山、奶汁肥王魚、毛峰熏鰣魚……這些都是當地名菜。

△圖by 公眾號“另一半星球”

可惜的是,有些大菜在坊間早已吃不到了,一是缺少食材,二是失去了傳承。

這是時間給徽菜留下的一個難題。好在近來,徽菜里也出了不少新菜式,不乏集合了省內各地的風味,好讓人一飽口福。

04

徽菜,也許在遭遇最大危機

徽菜一度居于八大菜系之首,臭味也絕非浪得虛名。

眾人不知道如何品嘗徽菜時,這些被稱為“生化武器”的美食,卻悄悄霸占了“中國臭味美食”的名號,真正的“以臭揚名”。

可即便如此,徽菜也正在遭遇最大危機,近年來,徽菜一直受到“困擾”。

安徽省內有16個地級市。

從皖南、皖北到皖中地區(qū),風格不一,就連各個菜系的口味也不同。

△你能認出來幾道菜?圖by 網絡

在《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關于安徽菜的名錄中,評出了“十大經典名菜”:徽州臭鱖魚、胡適一品鍋、李鴻章雜燴、霍山風干羊、椒鹽米雞、火烘魚、八公山豆腐、老蚌懷珠、霸王別姬、蜜汁紅芋。

這十道菜,口味完全不一樣。

△徽商有錢,但徽菜不一定要費錢。圖by 小肥蝦

別說是外地人,連城城的安徽朋友也說分不清哪些菜是哪些地方的……

回想一下,也好,極具各地特色嘛。

但比起人們對徽菜的獵奇,城城更希望有人來研究徽菜,發(fā)掘它,變革它。正如徽州的“徽”字,我們不能僅理解它表面的意思。

也不知道徽菜是不是過于小眾,自帶一種生活氣息。像徽州一樣,黑瓦白墻,猶存舊制,漫步街頭也比很多古街來得有意思。

現(xiàn)在的徽州,和汪曾祺先生當年描述的已有差距,那么多名家描繪的徽州盛景,有些已消失或被模糊。

但不妨從徽州和徽菜的“徽”,細細地去重新了解這個地方。

· END ·

【參考資料】

1. 《皖南一到》,作者“汪曾祺”

2. 徽菜 “輕度腐敗、嚴(鹽)重好色”,作者“餐飲網”

3. 中華飲食:徽菜文化。作者“閑讀與苦讀”

4. 是時候去安徽吃一趟了!作者“另一半星球”

【版權說明】

本文部分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包括封面圖),版權歸作者所有

原標題:《徽州那么美,徽菜那么臭》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