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西一村莊村民集資修復荒廢70年“抗戰(zhàn)地道”,要募億元包裝

今年,山西省平定縣巨城鎮(zhèn)南莊村動用30萬將一段1000余米、沉睡了70余年的抗戰(zhàn)地道修復。今后,南莊村擬用百萬修復剩下的3000米地道。
這是近年來,少有的回歸世人視線的抗戰(zhàn)地道。它到底長啥樣?被遺棄、破壞了70余年,為何突然成了村民的寶貝,還擬用百萬修復?
探訪:錯綜復雜,陷阱、槍眼兒、還分樓層

6月23日上午10點,南莊村迎來了三三兩兩的游客。
劉所銀給記者展示南莊地道的示意圖,一條經(jīng)過5戶人家,長300米,另一條經(jīng)過12戶人家,長1000米,目前只開通了這兩條線路。
不同于平原地帶,南莊村的地道是建在梯田型地表的下面,有的區(qū)域地道還分層,最多有5層。
劉所銀把澎湃記者帶到了一處長階梯。長階梯由磚頭砌過,兩邊插著五星紅旗,順著長階梯望下去,一片片高低不平的梯田盡收眼底。
每一片梯田的一側(cè)都有一扇用瓦片和磚頭堆砌起來的門,劉所銀說那些都是地道的入口,不過有些尚沒修復還不能進去。
長階梯的左側(cè)有一地道出入口。其實,這個地道口,本來位于村民劉祺禎家的菜窖,但是考慮到菜窖不易用來參觀,才將入口挪了個位置。
打開一道木門,進入地道。泥墻泥地,除通了電燈外,幾乎與電影里的一模一樣。整個地道偏矮偏窄,身高在170厘米以上的成年男性要彎身前行,體重在100公斤以上的人可能無法在地道內(nèi)“穿行自如”。
地道口的泥土有點裂口,但里面的泥土卻潮濕松軟。抬頭還能看見些許地表植物的根莖,劉所銀說這不影響地表植物生長。
順著地道口繼續(xù)向內(nèi)部穿行,來到一處相對較為寬敞的通道。這個通道可以同時容納5個人,并且也比其他通道高,在通道靠墻處鋪了一張看上去已破舊的草席。劉所銀說這是以前的休息處。
繼續(xù)向前,通過一處水井口,水井底部要比連接在一起的通道低很多。劉所銀說,以前人們也會從這個井口下來,這口井的水一般不會超過60公分,以前人們就用一塊木板將水蓋住,然后順著水桶的繩子降下來進入地道。
順著水井繼續(xù)向前走了3分鐘左右,從長階梯右側(cè)的一個口子出來了。
劉所銀說這是兩條已開通地道中較短的一條,只有不到300米的距離。
23日下午2點,在村醫(yī)劉志明的帶領(lǐng)下,澎湃記者進入了另外一條地道。這條地道的入口位于一處山壁內(nèi),入口用磚頭簡單砌了一下,用鐵門將地道口鎖了起來,入口周圍還能看見以前砌房子留下的痕跡。
劉志明說,以前這里是村民劉林壽家的后墻,后來劉林壽搬家后,他們將這個地道入口修復了一下,方便游客進來參觀。
進入后,劉志明指著墻上幾處小洞說,這里以前是槍眼兒,村民在這里狙擊敵人,可以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效果。
走過槍眼兒后,地面有一大處用鋼化玻璃封上的“陷阱”。劉志明說,這是當時日軍入侵時用的翻板,陷阱下面全是用竹子削成刀尖的竹刀。
走過幾條過道,來到了一個寫著“戰(zhàn)地指揮所”的地方,劉志明說這是當年村民開會的“會議所”。這是一間比較簡單的會議所,大約能容納10來人,沒有辦公桌,沒有座椅,只有兩張草席,幾盞煤油燈。
劉志明說,從指揮所出去后,還能從別人家里的衣柜走出來。走了一條小道,2分鐘后,澎湃記者出現(xiàn)在了一棟沒有人住的房子里。
劉志明指了指被挪到一旁的衣柜說,原來這里的地道口就在衣柜下面,但是考慮到游客來參觀時會不方便,于是他們將衣柜挪開,將口子拓寬,現(xiàn)在游客可以直接走進這個地道口。
這條地道不僅寬,而且還很高。重回指揮所后繼續(xù)走到一處轉(zhuǎn)角處時,劉志明說,前面有垂直5層地道,需要人員依次順著樓梯上二層。
一層與二層之間的距離大約有五六米,接下來幾層上下距離相對要小。
劉所銀說,這樣做是為了防止日軍上二樓,就算日軍突破了防線,進入了地道,身在二樓的村民們就將一塊重達幾百公斤的大石塊將入口蓋住,這樣日軍就進不來了。
從第二層進入第三層需走200米,三層到四層的距離也差不多,很少有分岔路,沿途遇到幾個茅廁。
劉志明說,以前為了抵御日軍,有時候甚至一整天都不能出來。村民只好在地道里面挖坑,自己提個桶進去“方便”,但出去的時候一定要把桶拿出去。
三層到四層,四層到五層,每上一層后,地道變得越來越窄,且每一層的格局步調(diào)幾乎相同,除了統(tǒng)一的休息室和指揮所,剩下的也就是茅廁和通道了。
到了第五層,澎湃記者167CM、56KG的身材也只能半蹲著前進。走到一處明亮處,劉志明喘了口氣說,到了。
順著一個鐵制的樓梯爬上去,就到了村長劉維祥家的一間小屋。
總得來說,這邊地道的通道比村民劉祺禎那邊的地道還要窄,身高180CM以上的游客幾乎只能半蹲著前行。
遺憾:被遺棄、破壞了70余年
探訪完地道后,有的游客開始搖頭,覺得現(xiàn)實與電影、電視劇大有差距。
地道沿途經(jīng)過的一些村民家,由于家里有住戶,地道口都被封鎖,很難看到電影里面出現(xiàn)的灶臺下,衣柜里的“機關(guān)暗道”。
另一遺憾是,本來可以保留的菜窖、爬衣柜等出入口,卻為了旅游開發(fā),給挪移、拓寬了,沒有了原汁原味的親身體驗。
部分游客對南莊地道游評價一般:欠發(fā)展。
一位張姓游客說,南莊地道缺乏“趣味兒性”。他說,電影里面看到的地道機關(guān)感覺特別神秘,但是看到真實的地道后,神秘感不知為何消失了。
張先生說:“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欠包裝。如果招商引資找個老板來包裝一下這個地道,在地道里增設(shè)一些如“假鬼子”或者機關(guān)暗道之類的,增加一些趣味性。”
劉所銀說,南莊地道本是通往家家戶戶,但由于每家每戶在裝新房時,為了建筑安全,就將祖輩們留下的地道給截斷了,本來最經(jīng)典的“機關(guān)暗道”,現(xiàn)在幾乎都被封死了。
南莊村的村民們說,當年修地道的村民大多都已辭世,還有一名村民尚在。不過這名村民已年過九旬,前些年搬離南莊,去陽泉市跟隨兒女養(yǎng)老去了。
地道由來與抗日“神話”

村里的老人們說,早在1852年,南莊村就有挖掘地道的傳統(tǒng),當時一些大戶人家為了躲避戰(zhàn)亂和儲存糧食,挖了500米的暗道。這條暗道就是現(xiàn)在的中心區(qū)域。
1941年,南莊地道基本完工。
劉所銀說,當時的平定縣政府叫路北政府,根據(jù)地就在南莊村。南莊村有游擊隊員114名,36名爆破員和32名偵查員。
抗戰(zhàn)開始后不久,日本鬼子就侵略到了南莊村。南莊村先后發(fā)生過三次戰(zhàn)役,一共犧牲戰(zhàn)士17名,22名戰(zhàn)士受傷。
劉所銀講了個村里流傳著的一個抗戰(zhàn)故事,在一次日軍掃蕩來臨之時,一名叫劉千祥的戰(zhàn)士指揮村民們躲進地道后,自己卻沒能來得及進地道。日軍將他抓住,在他身上連續(xù)刺了7刀,每刺一刀就問:“共產(chǎn)黨在哪兒?你們修的地道在哪兒?”
最后,日軍索性將劉千祥整個肚子切開,劉千祥仍寧死不屈。待日軍掃蕩完畢之后,劉千祥將肚子縫上,抱著倭瓜止血,竟活了83歲。
真的,假的?這個故事聽起來太過神奇。村民們說,祖輩就是這么傳的,沒史料記載。

村經(jīng)濟衰落,欲借老祖宗挖的地道發(fā)家致富
南莊村現(xiàn)有789口人,有300多人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
村民們說,1960年代,村里有耐火材料廠和磚石廠,村里很多青壯年都在工廠上班,生活還算過得去。
但2009年,隨著對污染工廠的治理,耐火材料廠和磚石廠相繼倒閉,盡管2010年村里通過招商引資開設(shè)了一間小米加工廠,但僅需100多名勞動力,所以很多年輕人只能外出打工。
劉所銀說,為了維持村里老人們的生計,才選擇修復地道,打算依靠這些祖輩們留下來的珍貴的“財產(chǎn)”。
他說,南莊地道自從抗戰(zhàn)后到他提出修復的70年時間里“一直是空白”,沒人提到也沒人想到過。
2009年,南莊村召開了村民大會,劉所銀動員所有村干部,大家一起“墊付”30萬。
劉所銀墊付22萬,占總款項的一半多;村長劉貴平墊4萬,其他村干部1萬、2萬,幾千的都有,30萬全部用于修復地道。今年5月1日,南莊村地道正式向外界免費開放。
劉富蘭等村民告訴澎湃記者,她對于村里修復地道一事非常贊成,“這可是咱村兒的文化遺產(chǎn)啊,當然支持。”
而梁德正和任六十等多名高齡村民說,自愿成為了修復地道的“義務(wù)工”。
劉所銀準備將剩下3000米的地道逐漸修復,將南莊村的“紅色旅游”徹底壯大。他說,南莊村地道的歷史比冉莊悠久,長度也遠超冉莊、焦莊等現(xiàn)有的地道戰(zhàn)遺址。
但目前資金缺口至少百萬。劉所銀說,他正在向上級申請古村落,若申請成功,可獲國家500萬元的補助款,“有了這筆錢,我就可以把所有的地道都修復出來了?!?/p>
說到旅游規(guī)劃,劉所銀打算修一條5公里長,8米寬的公路,增開一條旅游巴士線路。在村里修建酒店等娛樂設(shè)施,將南莊村打造成一個紅色旅游景點。
劉所銀說,按照他的規(guī)劃,目前的資金缺口高達9000萬人民幣,需要招商引資。
南莊,借抗戰(zhàn)地道發(fā)財夢,能實現(xiàn)嗎?
背景:
地道戰(zhàn)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冀中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zhàn)方式。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wǎng),形成了內(nèi)外聯(lián)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戰(zhàn),在抗戰(zhàn)期間到底發(fā)揮了多大作用,社會上尚存在一些爭議。
目前,河北冉莊,北京焦莊、山西西河頭是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地道戰(zhàn)遺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