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從政府、軍方到個人都留下了豐富的圖文資料,讓今人得以了解當時的世界。時值一戰(zhàn)百年,澎湃新聞(m.dbgt.com.cn)推出“圖說一戰(zhàn)”系列,選取過去一年間歐洲各國檔案館新公布的圖片資料,以及幾位歷史學者在海外實地拍攝的戰(zhàn)場遺跡、書信檔案等,為讀者展現一戰(zhàn)的不同側面。本文是第一期,介紹各參戰(zhàn)國家的戰(zhàn)爭宣傳。
面對戰(zhàn)爭,參戰(zhàn)國政府都必須采取動員手段,才能在不被本國民眾反對的情況下,集結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動員時通常需要解釋參戰(zhàn)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其中包括美化本國的歷史和動機,丑化敵國的作為。侵略國的戰(zhàn)爭宣傳往往強調如何通過戰(zhàn)爭守衛(wèi)本國的利益和國際地位,帶有明顯的民族主義意味。被侵略國的戰(zhàn)爭宣傳,則將控訴侵略者的戰(zhàn)爭罪行包括在了宣傳之中,鼓勵民眾奮起反抗、保衛(wèi)家園、增援前線等,因此,也在民族主義主義之外,包含了和平主義的理念。從宣傳的載體來看,既有媒體上的漫畫,也有明信片、傳單等,也可以看出20世紀初歐洲各國諷刺畫和漫畫的藝術水準。
1.海報上騎馬的男性是當時的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Vittorio Emanuele III),他正在鼓舞他的軍隊進發(fā)奧地利,解放圖中身披鎖鏈的女性。同盟國成員意大利在戰(zhàn)爭中加入了協約國陣營,與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陣營對峙。海報上端的人物都是意大利歷史上的偉人,旁邊的家族徽章則代表意大利主要的家族,也代表了過去的勝利與榮耀,暗指意大利這次依然會取得戰(zhàn)爭勝利。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centuries-struggle-and-martyrdom-italy
2.這是1914年意大利出版的戰(zhàn)爭漫畫集的封面,封面上的人物是年邁的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作為奧匈帝國的締造者,也作為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多年宿怨的見證者,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由此成為了大量諷刺漫畫的主角。當時出版這類漫畫集的目的,主要是通過丑化敵軍重要人物的方式,鼓舞意大利士兵的士氣。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humour-and-war
3.除了將重要人物作為戰(zhàn)爭宣傳畫上的主角,漫畫也會將敵國丑化成一個身份不明的普通人。這是一張在戰(zhàn)爭期間意大利街頭常見的海報,德國人作為士兵和普通人的兩種身份同時出現,意指無論德國人身穿制服還是軍裝,都是燒殺擄掠的惡棍,即便他們化身商人從事貿易,也不要購買其產品,可見其強烈的反德意圖,將戰(zhàn)爭中的敵對情緒延伸到了普通人的經濟生活。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german-changes-clothes-same-german
4.宣傳畫上還會經常出現被擬人擬物的國家形象,上面的兩張在法國出版的明信片就是很好的例子。協約國一方的黑山化身一只美麗的蝴蝶,而同盟國一方的土耳其則是一只丑陋的、脖頸被刺的甲蟲。這類以不同昆蟲的形態(tài)作為宣傳的方式,借用普通人對昆蟲的審美來表達對不同陣營的態(tài)度。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propaganda#
5. 運用擬人的國家形象作為宣傳的主要內容則是戰(zhàn)爭宣傳中更為常見的情況。尤其,很多國家擬人都是以女性形象出現的。選擇女性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為某些國家的擬人一直都是女性,如英國;有些則是因為該國崇拜的戰(zhàn)神是女性,如法國;還有一些則是選用了普通的女戰(zhàn)士的形象,如下圖中代表了奔向戰(zhàn)場,抗爭到底的塞爾維亞的女性。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propaganda#
6.在運用國家擬人的宣傳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也被用來表達不同地區(qū)之間的關系,以及在戰(zhàn)爭中的立場。這張插畫是英國著名的畫家約翰?拜厄姆?列斯頓?肖(John Byam Liston Shaw)的作品,其中的男性代表為英帝國出戰(zhàn)的加拿大,而身邊的女性身上的服飾表明她們代表了加拿大的不同省份。當時出版這幅插畫的期刊,是為籌集加拿大戰(zhàn)爭紀念基金而創(chuàng)立的。從插畫中也能看出,盡管一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在歐洲大陸,但歐洲各國的殖民地和自治領也都被卷入其中,派兵參與戰(zhàn)斗。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the-call
7.這張明信片上有對英帝國參戰(zhàn)情況的總回顧,出版的時間是1916年。從英國投入的大量軍力、帝國各國部分積極參戰(zhàn)來看,它強調了帝國的實力,帝國軍隊實力的成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由于歐洲帝國利益爭奪開始的,在進行的過程中,至少在宣傳層面,仍然在不斷強調和推崇帝國主義,也可能看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如何積極投入了戰(zhàn)爭。
來源:http://www.kb.dk/maps/kortsa/2012/jul/kortatlas/object59594/en/?bt=europeanaapi#
8. 戰(zhàn)爭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后,各方都需要補給。對于后方民眾來說,購買戰(zhàn)爭債券是為國家出力的途徑之一。這兩張海報都是張貼在后方,呼吁民眾購買第七次戰(zhàn)爭債券的宣傳資料。前一張海報主要出現在奧地利,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描繪了戰(zhàn)壕里士兵的情況,希望以此喚起后方民眾無法參與戰(zhàn)爭的罪惡感,轉而購買債券。后一張海報則是出現在阿爾薩斯,用歷史上的德國士兵的形象,來喚起人們保護本國遺產和歷史的意識,從而激勵他們購買債券。當時繪制此類海報的都是國內著名的藝術家和愛國人士,政府專門雇用他們,為戰(zhàn)爭宣傳服務。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sign-7th-war-bonds 以及 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comrades-sign-7th-war-bond。
9. 除了戰(zhàn)爭債券之外,參戰(zhàn)各國還面臨大量的戰(zhàn)爭借款。這張海報描繪了1918年法國為了推動“自由借款”而發(fā)動的宣傳,希望民眾在經濟上支持戰(zhàn)爭。由于法國還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借款的對象也因此延伸到了殖民地人民。這張海報出現在了阿爾及利亞,圖片上的人物是一名騎著黑馬的阿爾及利亞士兵,文字使用的是阿拉伯文,希望民眾效仿為法國出戰(zhàn)的士兵,從經濟上予以法國援助。海報的作者也是一位比利時畫家,當時已經定居阿爾及利亞。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algerian-company-liberation-loan
10. 除了經濟上的支援之外,戰(zhàn)爭對于士兵的需求也從未停止。這張是加拿大蒙特利爾的戰(zhàn)爭宣傳畫,呼吁更多的士兵投入到前線。對于加拿大這樣的附屬英帝國的領土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同樣有大量年輕男性參與到了歐洲的戰(zhàn)爭之中,征募的數量也日益增多。最終,在1917年,造成了“募兵危機”,加拿大自由黨內部由于是否要繼續(xù)募兵參加一戰(zhàn)發(fā)生分歧,分裂成了兩個不同的黨派。
來源: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warposters/search/large.php?code=8681&version=e
11. 到了戰(zhàn)爭的中后期,協約國的宣傳轉向了重建光明和期盼和平的主題。這張海報是在戰(zhàn)爭即將勝利的時候出現的,名為《曙光》,意指法國在經歷了馬恩河、伊瑟河、索姆河以及凡爾登的戰(zhàn)役之后,即將告別戰(zhàn)爭,迎來和平,并收回普法戰(zhàn)爭時期丟失的土地。圖上的兩位女性分別身著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傳統(tǒng)服飾,意指她們即將重新回到法國的懷抱,也希望以這樣美好的期盼,鼓勵戰(zhàn)士們迎接最后的戰(zhàn)斗。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marne-yser-somme-verdun-the-dawn
12. 但并非所有人都對和平的到來十分樂觀,這張漫畫上代表和平的天使坐在路中間,周圍建筑里的士兵都保持觀望,似乎并無要與之親近的意愿。這張漫畫想要傳達的是,即便到了1918年,依然有人認為戰(zhàn)爭的結束是遙遙無期的,各國還是想要獲得最終的霸權和勝利,而不是祈望和平。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peace
13. 從宣傳的方式來說,除了有漫畫、海報、插畫、明信片等,散發(fā)傳單也是戰(zhàn)爭宣傳的方式之一。這架飛機上的兩個人,分別是意大利作家和指揮官加布里埃爾?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和他的飛行員納塔雷?帕里(Natale Palli)。兩人在1918年8月9日搭乘這架小型飛機飛過維也納上空,向地面散發(fā)數以千計的傳單和海報。這張照片是在他們起飛之間拍攝的。他們這次發(fā)布的傳單中表達了早日恢復和平的意愿,盡管對戰(zhàn)局本身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收到傳單的人來說產生了心理上的影響,增加了意大利人對奧地利人的敵意,認為對方是戰(zhàn)爭的禍首,強調意大利和法國在戰(zhàn)爭中已經取得的勝利。另一張圖是加布里埃爾?鄧南遮散發(fā)的傳單。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raid-over-vienna以及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flyer-flight-over-vienna
14. 即便在戰(zhàn)爭結束之后,各方之間的宿怨并未消弭,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埋下隱患。這是德國民族主義者保羅?馮?胡恩斯布魯赫(Paul von Hoensbroech)在1919年出版的小冊子,里面將英國描繪成真正的戰(zhàn)爭推手,不斷攫取全球各地的經濟利益,因此損害了德國的利益。圖中,英國被描繪成了一只巨大的章魚,環(huán)抱地球,躺在無數財富之上。他在手冊中強烈表達了對英國強權的不滿,引用了大量批判英國帝國主義的文字內容,包括英國人蕭伯納。
來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the-english-b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