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視原臺長楊偉光病逝:打造焦點訪談、拍板新聞聯(lián)播后播廣告

據(jù)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消息,中央電視臺原臺長楊偉光因病于9月20日晚去世,享年79歲。
另據(jù)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微博消息,楊偉光系當晚在協(xié)和醫(yī)院去世。
人民日報官微稱,他是中國電視產(chǎn)業(yè)最早的拓荒者之一。
1985年,楊偉光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調(diào)至央視擔任副臺長,主管新聞;1991年,楊偉光被任命為央視臺長。這之后,他帶領(lǐng)央視走上了電視改革的破冰之旅,直至1999年卸任臺長職務。
這一段破冰之旅,足以讓他在中國的電視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記。
初出茅廬
在央視的光芒,幾乎掩蓋了一位年輕人曾經(jīng)的成長經(jīng)歷。回頭來看,楊偉光一步步努力,對新聞的理念更是在學習和實踐中一點點累積而來。
1935年出生的楊偉光是廣東梅州客家人。
有“世界客都”之稱的廣東省梅州市,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洪秀全、黃遵憲、丘逢甲、張弼士、李光耀、葉劍英、曾憲梓、田家炳都曾在這片土地上出生和生活。
楊偉光是窮人家長大的孩子,靠政府助學金讀到高中,畢業(yè)后考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那一年北大新聞專業(yè)在全國只招收28名學生,楊偉光就是其中之一。
1958年,北大新聞專業(yè)并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1年,楊偉光人大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從此投身新聞行業(yè)。
“那時候我是窮學生,沒有收音機,對廣播一點都不了解,我就把所有關(guān)于廣播的書、刊都拿來自學?!睏顐ス夂髞砘貞浾f。
在央廣的24年里,楊偉光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變身業(yè)務骨干,由一名普通編輯、記者成長為部主任、副臺長。
1982年,楊偉光出任央廣副臺長,提出“全臺共同辦好新聞部”。
當時,央廣主要是轉(zhuǎn)發(fā)報社、通訊社的新聞,獨家新聞、重大新聞很少。楊偉光和他的同事們在此后的幾年中,“炒”了新聞界一系列重大新聞,其中包括《天津靜??h大邱莊堅持改革集體致富》。
當年,央廣為這組大邱莊的連續(xù)報道還吃過“狀子”。
那是1984年夏天。在幾篇關(guān)于大邱莊的消息稿發(fā)出后,楊偉光意猶未盡,于是和臺長楊兆麟一行8人直奔大邱莊做實地調(diào)查,寫了5篇報道,掀起大邱莊宣傳的小高潮。
楊偉光與記者康平合寫的通訊《農(nóng)村改革的帶頭人——禹作敏》播出后,天津市有關(guān)單位寫信到中宣部,舉報楊偉光等8人在大邱莊大吃大喝、報道失實。
“其實我連喝酒都不會喝。”楊偉光說。結(jié)果央廣不訴而勝。
一紙調(diào)令
1985年7月,正當楊偉光專心致力廣播新聞改革時,突然接到一紙調(diào)令,要其調(diào)任央視副臺長,主管電視新聞。
如果沒有1985年春晚的“失誤”,楊偉光可能不會接到這份調(diào)令。
那一年,央視把春晚舞臺搬到了北京工人體育館,從小舞臺到大場館,當時的直播能力卻沒有跟上,這一創(chuàng)新初衷遭到了觀眾的批評。
據(jù)說央視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批評信,當年3月2日央視在《新聞聯(lián)播》里專門向全國觀眾道歉,表示:“誠懇接受大家的批評。”
原廣播電視部的領(lǐng)導把這屆春晚的失敗歸因為把關(guān)不嚴,決定從電臺“空降”一位副臺長去央視。
之所以選中楊偉光,有報道稱,是因為他的文章《廣播會被電視沖垮嗎?》引起了原廣電部部長吳冷西的稱贊。
這篇文章是楊偉光研究廣播、電視后寫的,文章的主題是:只要注意發(fā)揮廣播的特點,廣播的優(yōu)勢地位仍可保持。文章發(fā)在內(nèi)部刊物《編播業(yè)務》上。
接到命令的楊偉光意外之余,心情也有些復雜。
當年,電臺的境況好過電視臺,處在輝煌期的央廣可以說是中國新聞傳播界第一大媒介。他作為副臺長,管了大半個攤子,包括新聞部、記者部、工業(yè)部、農(nóng)業(yè)部、軍事部、民族部、研究室和廣告部等許多部門。
在堵了時任廣電部部長艾知生的門卻被告知“已經(jīng)定了”之后,他辭別電臺同事做了央視的副臺長。
“來CCTV的頭兩個月,我一句話沒說?!睏顐ス饴耦^調(diào)查兩個月。
當時中央電視臺只有兩套節(jié)目,播出的新聞平均每天才28條,《新聞聯(lián)播》半個小時播出的新聞在15條左右,信息量小,新聞價值不高,且“新聞不新”,時效性總是落在廣播和報紙的后邊。
為了改變當時電視新聞時效慢、報道面窄、信息量少的局面,楊偉光提出抓三個字:快、短、多。
快就是北京晚六時前的重要活動,力爭當晚七時的《新聞聯(lián)播》就播出;各地白天重要活動力爭當天播出。
短就是以短為主,搞簡訊,幾十秒一條新聞,一句話一條新聞。
多就是匯天下之精華,增加信息量。
此外,他還提出要改變新聞結(jié)構(gòu),減少會議、外事和生產(chǎn)新聞,增加經(jīng)濟、社會和科、教、文、衛(wèi)、體方面的新聞,提高可視性。
“楊偉光把他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路子搬到CCTV去了!”央視的編輯記者們紛紛議論。
楊偉光還展開了與老東家央廣之間的比拼。
1987年,廣東全運會尚未開幕,楊偉光和同事得知央廣把演播室搬到廣東去的消息。他們趕緊商量應對之策,最終決定以打字幕新聞的方式保持信息發(fā)布的領(lǐng)先。
全運會比賽的結(jié)果,一般兩三分鐘即可傳到北京CCTV播出機房,5分鐘左右就可以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上,時效大大超過了央廣。
央廣老播音員張之只好無奈地吐槽說,“你們這字幕新聞沒轍了!”
新的嘗試
在解決了新聞的時效性和信息量的問題后,楊偉光將注意力集中到轉(zhuǎn)變電視新聞傳播觀念上。
楊偉光和同事們接下來在新聞節(jié)目中做了一系列新的嘗試,創(chuàng)造了多個第一次:
第一次在《新聞聯(lián)播》里打破常規(guī),把國際新聞作為頭條播出:《美國挑戰(zhàn)者號爆炸》的新聞放在了《新聞聯(lián)播》的頭條,播了6分鐘。
第一次播放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制定“破產(chǎn)法”實況,用電視紀實的方式報道人大常委會議,打破了神秘感,反映我國民主生活的進展。
第一次實況錄播中外記者招待會,第一次運用滾動字幕播出……
1987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宣部召開宣傳單位負責人會議布置報道工作。時任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郁文在會上點了中央電視臺的名,問今年報道記者招待會有什么新路數(shù)。
楊偉光意識到,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記者提的問題,最能反映“國內(nèi)思想動態(tài)和海外輿論對我時局、政策方面的種種曲解和疑慮”,而領(lǐng)導人的答記者問,最能消除“曲解和疑慮”。
“如果把中外記者招待會實況的錄像播出去,直接同觀眾見面,是一種最好的報道方式?!睏顐ス庹f。
出乎他的意料,錄像播出的方案連過幾關(guān),得到同意。
為了穩(wěn)妥起見,時任廣電部副部長馬慶雄和他還組織了一個顧問組,請老同志當顧問,幫助在政策上把關(guān)。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說,中國政府通過電視向全國轉(zhuǎn)播了數(shù)次記者招待會,報道了記者向國家高級官員提問的種種情況,顯示了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tài)。
在上世紀80年代,每一點小小的改進,都可能意味著觀念上極大的變革。1987年的那次電視轉(zhuǎn)播,對于中國電視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新聞立臺
在央廣和央視任職副臺長期間的經(jīng)驗,為楊偉光真正掌舵央視后的改革打下了基礎。
1991年12月18日下午,楊偉光接到一個緊急電話:“不管做什么,馬上到臺長辦公室來。”
他急忙趕到臺長辦公室,只見艾知生笑吟吟地拿出一個文件,向楊偉光宣布道:“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任命楊偉光同志為中央電視臺臺長……”
擔任央視臺長后,楊偉光提出要把中央電視臺建成“世界一流大臺”的口號。他最重要的理念便是“新聞立臺”。
“為什么要提出新聞立臺呢?以前電視臺被當成娛樂工具,主要就是放電影,轉(zhuǎn)播舞臺劇、話劇,放些新聞也是新聞簡報,沒有時效性。我到電視臺以后有了新聞改革的思路,但是(20世紀)80年代還不具備這種條件,不適宜搞批評。到90年代,中央領(lǐng)導提出要抓一些熱點問題,我覺得時機差不多了,就試著做,新聞單位應該敢于碰這些問題?!睏顐ス夂髞砘貞?。
1993年,《東方時空》應運而生。
由現(xiàn)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牽頭,7個頗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年輕人組成了新聞改革策劃班子,他們很快就拿出了一個策劃方案。
這是一份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新聞欄目方案,欄目時間有60分鐘,前20分鐘是新聞,后40分鐘分成四個板塊,即《東方之子》《生活空間》《金曲榜》《焦點時刻》,欄目的名稱擬叫“新太陽”,還有幾個備選名稱。
楊偉光看到這份策劃案非常高興,同大家對每個欄目的內(nèi)容、定位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議到名稱時他說:“欄目的名稱不能叫‘新太陽’,容易引起歧義,去想幾個新題目來,再從中選擇?!?/p>
過了幾天,這些年輕人又拿出20多個新名稱供他參考。當楊偉光看見“東方時空”這幾個字的時候,眼前一亮。
“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正好符合這個名稱的‘東方’;‘時’就是時間,有一種歷史感;‘空’則是無限的空間,有氣勢?!睏顐ス饣貞?。
他毫不猶豫地在“東方時空”上畫了個圈,于是《東方時空》就這樣誕生了。
《東方時空》一經(jīng)推出,立即引領(lǐng)了電視新聞改革的潮流。以此為發(fā)端,《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diào)查》等欄目相繼問世。
楊偉光承認,這樣的嘗試開始時非常小心。
“1993年開辦《東方時空》,里面的《焦點時刻》就是講批評。剛開始做這個節(jié)目我就要放在垃圾時間,批評內(nèi)容很難把握,我不希望很多人看,但是要做。”
那時,楊偉光每天早晨起來要先看《東方時空》,看完以后去上班。
“結(jié)果沒想到,《東方時空》一出來大家7點也都看了,因為它的內(nèi)容擺在那兒。一年以后把抓熱點的節(jié)目從早上7點放在《新聞聯(lián)播》的后面,就是《焦點訪談》?!?/p>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視新聞的奇跡,收視率一度達到35%。
創(chuàng)辦之初的《焦點訪談》聚焦社會熱點、揭露時弊,很快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反響。
曾有報道戲言:“當時中央電視臺門前,兩個隊伍最長,一個是地方官員的說情隊伍,一個是找中央電視臺反映問題的老百姓隊伍?!?/p>
在中國電視史上,《焦點訪談》是領(lǐng)導視察、批示最多的欄目。
1998年10月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與《焦點訪談》工作人員座談,原本計劃一個半小時,結(jié)果一談就是三個多小時。
朱镕基調(diào)侃說:“自《焦點訪談》開播以來,盡管我不是最熱心的觀眾,也是很熱心的觀眾,對這個欄目我一直積極支持,熱心宣傳,你們沒給我推銷費,我完全是義務的。”
朱镕基為《焦點訪談》題寫了力透紙背的16個大字:“輿論監(jiān)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彼f這是他前一天晚上想了很久才定下來的詞句。
“山東有一個法院院長,又喝了點酒,記者去采訪時,他就說,‘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我怕誰,誰都不怕!’下面人把我們的采訪車給放了氣。結(jié)果記者回來以后,就跟我反映這個問題,問能不能播出。我就問,是真的么?記者說,是真的。我說真的就可以播,后來就播出了。當時山東正在開人代會,人大代表說把我們山東人面子丟光了,弄得很緊張,三天就把這個領(lǐng)導撤職了?!睏顐ス饣貞洝?/p>
一片叫好聲中,楊偉光和同事們卻壓力重重。
《焦點訪談》在黃金時間播出,風險更大了,怎么把握?
“當時,我們定了幾條原則:第一,焦點訪談一定要尊重事實,不能是假新聞,必須實事求是;第二,焦點訪談必須與人為善,你必須是為了改進工作,不能人家接待不好,你就故意加碼,不能感情用事;第三,焦點訪談不能過分集中在一個地方,一個省連續(xù)搞幾個焦點訪談節(jié)目,省長、書記壓力會很大;第四,在中央開會的時候,省長、書記都在北京的時候,不要指名道姓的批評哪一個省,要不然這個省長、書記沒法見人啊,人家就會問,你這個省怎么回事???”楊偉光曾在受訪時介紹。
楊偉光認為,焦點訪談要堅持辦,但只有做到這幾條,才可以長期辦下去。
“美國一家新聞媒體在中央電視臺采訪《焦點訪談》節(jié)目后,感到很吃驚,他們一直認為中國媒體只能談政府官員好,不能批評,沒有想到中央電視臺有這樣的輿論監(jiān)督節(jié)目,他們認為,這是中國民主化的一個表現(xiàn)?!睏顐ス庹f。
廣告招投標
“現(xiàn)在一些人談到央視時不無調(diào)侃,但他們當時積累起來的新聞評論部,即使是現(xiàn)在,也還是保持著相當?shù)那遄u,經(jīng)受了許多的考驗?!鄙虾=煌ù髮W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姚欣保告訴澎湃新聞(m.dbgt.com.cn)。
“他對中央電視臺的貢獻,是全方位的。”姚欣保說。
除了對新聞欄目的改革,楊偉光擔任臺長期間,央視的廣告和電視劇也獲得了極大的突破。
楊偉光剛剛接手央視時,央視廣告費和其他收入只有2.7億,到1997年,收入則突破了45個億。
廣告增長快,與解放思想有關(guān)系。
在《新聞聯(lián)播》之后插播廣告,現(xiàn)在看起來很平常,當年確是個“禁區(qū)”。
“1993年底,廣告部主任找我,他說,如果我們能夠在《新聞聯(lián)播》和天氣預報欄目之間加廣告的話,那就能拿大錢?!睏顐ス饣貞洝?/p>
“因為過去天氣預報跟《新聞聯(lián)播》連在一起,政治性很強,因此一直不加廣告。我說這樣,先加30秒,6個5秒標版廣告,聽聽反映再說?!睏顐ス鉀Q定。
這樣播了半年以后,廣告加到了1分鐘,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希望在此期間投放廣告。楊偉光拍板,以招投標的方式,決定誰的廣告上誰的不上。
“還是招標為好,招標在現(xiàn)場,大家誰給的錢多我就給誰,公平合理。所以廣告收入一下增加,這就是1995年從10億翻一番到達20億的原因?!睏顐ス庹f,“招標嚴格不嚴格,廣告界和電視界議論紛紛,什么話都有,我說這些很正常,都是公開的?!?/p>
姚欣保還記得,楊偉光曾談到,他覺得最開心的事情,是四大名著的電視劇得以播出,能夠用電視的形式傳播中國古典名著。
打造精品電視劇,亦是楊偉光的重要決定。
楊偉光認為,只有抓質(zhì)量、抓精品才能使電視劇生產(chǎn)良性循環(huán),才能有長遠的發(fā)展。
隨后,央視出臺的一系列措施,使一批優(yōu)秀電視劇應運而生:《外來妹》《情滿珠江》《北京人在紐約》《三國演義》《水滸傳》《開國領(lǐng)袖毛澤東》《雍正王朝》等,在當時俘獲了大量粉絲。
此外,一批高品質(zhì)的紀錄片、文獻片《毛澤東》《鄧小平》《香港滄桑》《改革開放20年》《望長城》等相繼問世,特別是大型文獻片《鄧小平》于1997年1月1日開播,引起國內(nèi)外的轟動。
告別央視
1999年2月,64歲的楊偉光從中央電視臺臺長的位置上退下來。
在楊偉光任臺長的7年多時間里,央視頻道數(shù)量由原來的3套增加到9套;節(jié)目播出時間由1992年全臺平均每天播出37小時,增加到1997年全臺平均每天播出150多個小時;國際頻道通過衛(wèi)星覆蓋全球96%的地區(qū);節(jié)目固定欄目由幾個增加到306個;廣告、經(jīng)營收入達到50億。
1998年3月,楊偉光當選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還兼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等多個職務。
2002年,楊偉光出任上海交通大學新成立的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職務。
姚欣保記得,初見楊偉光,可能會覺得這人比較內(nèi)斂,甚至是有點木訥的,不太張揚,完全不會將他與部級官員的身份聯(lián)系在一起,“在話題打開以后,他是能夠侃侃而談、愿意交心的人。”
楊偉光不僅對于電視新聞有自己的想法,對于新聞專業(yè)教育也有他的思考。
姚欣保告訴澎湃新聞,楊偉光意識到,現(xiàn)在的新聞傳播教學,太多的從理論到理論,許多學生進入媒體后根本不能工作,應當增加實務性課程。
在師資方面,楊偉光認為應該“一人一半“,偏理論的教師占一半,偏實務的教師占一半,真正能夠讓學生學會動手。
姚欣保說,楊偉光的很多理念,放到現(xiàn)在看也還是先進的,對大陸大學新聞傳播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針對性很強。
楊偉光因此還牽線搭橋,為學院的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提供固定的每年到央視實習的機會。
澎湃新聞記者本人與楊偉光的唯一一次聯(lián)系,還是在2012年。
當時,澎湃新聞記者正于上海交大媒體與設計學院任職。為了制作院慶???,曾十分忐忑地致電楊先生,邀其寫下寄語。不想楊先生在電話里毫無架子,欣然同意,并很快用短信發(fā)來自己的寄語。
“期待師生們:立足中國,胸懷世界,培養(yǎng)出更多全國知名、影響世界的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名制片。為交大爭光!為祖國爭光!”
曾有記者問楊偉光,事業(yè)成功的最關(guān)鍵因素是什么。他將之歸結(jié)于不斷的學習,尤其是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哲學使我注意辨證思維,注意‘度’的把握,注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緊跟時代潮流,關(guān)鍵時刻敢于堅持真理,勇于戰(zhàn)勝困難?!?/p>
“在新聞改革過程中,把握好‘度’是成功的關(guān)鍵。古人說,‘物極必反’、‘過猶不及’。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是我的座右銘。”楊偉光答道。
(本文參考自《楊偉光:破譯電視輝煌的一個密碼》《楊偉光:CCTV要覆蓋全世界》《央視前臺長楊偉光:春晚是一臺講政治的文藝盛宴》《白巖松:沒有楊偉光就不會有我們這批主持人》《楊偉光:電視人生不停歇》《楊偉光的電視人生》《楊偉光,中國電視改革的里程碑》《楊偉光:演繹央視演義》《對話央視前掌門楊偉光:打造CCTV黃金時代》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