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刺汪烈士陳三才事跡新探——紀念王家范老師
今天是7月7日,是盧溝橋事變爆發(fā)的紀念日,也是敬愛的王家范老師離開我們一周年的日子。其間曾多次舉筆想要寫點東西,但苦于學殖淺薄、文筆枯澀,始終也不敢寫點什么。前不久,經(jīng)師友提醒,加上“七·七”這個獨特的日子,使我想到可以通過寫一位抗日英烈,也是王老師故鄉(xiāng)陳墓先賢——陳三才的事跡,來紀念那同一方水土養(yǎng)育而成的老師。
王老師對家鄉(xiāng)極有感情,對陳墓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充滿著眷戀。我第一次知道陳三才這位“當代荊軻”的事跡,記得是在2015年8月。由于是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大慶之年,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和昆山電視臺合作拍攝了一部叫做《清華英烈陳三才》的紀錄片,由王老師的學弟陸宜泰先生策劃。王老師第一時間將視頻原版分享給我們,并在微信群中作了一些口頭的評價:“清華英烈陳三才在抗戰(zhàn)勝利大紀念前已完成??催^一遍,極好,有大量珍貴的歷史視頻史料?!薄盁o黨無派,以身殉國?!薄瓣惾艠O像明末清初的陳子龍,這都只有從文化積淀的歷史深層中去體味。有些事,在久經(jīng)傳統(tǒng)文化薫陶的士子那里,永遠是過不去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在觀看視頻和陸宜泰所編《陳三才》的冊子后得知,陳三才留下的資料極少,后來為證明其刺汪抗日的真實性,重新確定其烈士身份,陸宜泰等人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功莫大焉。此后,我也一直關注搜集陳三才的點滴史料,稍有所獲便向王老師“獻寶”。但由于材料都是斷編殘簡,直到老師去世,也一直未能寫成文字,心中時常感到遺憾。因此,今天也只是選取了幾個重要的片段,略成一稿,相信老師定會很感興趣。

《清華英烈陳三才》
急公好義——以仁社等史事為核心
按照清末民初社會地位評價標準的新陳代謝,陳三才無疑是一個極為成功的范例。他1902年出生于江蘇昆山陳墓的望族,家境殷實,人才輩出。陳氏自幼學習優(yōu)異,1916年由江蘇省保送到北京清華學校學習,1920年畢業(yè)赴美留學,入伍斯特工學院,學習時髦的電氣工程專業(yè)。1926年學成歸國后,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美合資的北極公司,經(jīng)銷冰箱、空調(diào)等電器,生活優(yōu)渥,名利雙收。但陳三才卻并不滿足一己之榮華,據(jù)他的清華同學也是社團同道的劉馭萬回憶:“他在華貴生活里亂混之時,始終沒有忘記他對國家建設的義務。一方面對于社會福國利民各種事業(yè),他總是‘當仁不讓’,只要是為公,他從不推卻。不管是學校、是醫(yī)院,或是男女童子軍,或是少年城(Boys Town),你請他幫忙,他是從不拒絕的。有時捐款,有時出力;有時出錢又出力。我在上海住了六七年,每次想辦點公益事,一開頭就打電話給三才。什么Y's Men會(即聯(lián)青社)、扶輪社,以及其他各色的社會團體,沒有‘Sarcey’(陳三才英文名)好像是不能推動的樣子。不消說得,我們的仁社,我們的清華同學會,以及他最愛惜的中國工程學會,也好像是什么事都非他不行的!”

陳三才像
劉氏提到了諸多陳三才參與的社會團體,其中絕大部分今天都已較為熟悉,只是“仁社”則相對少為人知。其實仁社也是一個留學生創(chuàng)辦的組織,據(jù)仁社留存的資料可知,該社發(fā)軔于1919年3月20日,當時是9位留學生在紐約共同發(fā)起,本著“合群心”和“服務心”,“討論結(jié)社之緊要,謀集合同志,群策群力,為祖國造福利”。不過一開始,該社對外嚴守秘密,且范圍只限于紐約一隅。在一段時間內(nèi),由于留學生中間“黨派繁多,狀至紛亂,群眾對于秘密結(jié)合,率加猜疑”,因此社務停頓,會務寬弛。直到1922年,修改社章,才征求新社友,放寬入會門檻。到了1923年仁社年會時,更通過大量議案,增進會務發(fā)展,其中“最要者為推廣區(qū)域,招致新友,提倡精神,募集基金,組織會所等等。其次若會員錄之印行,及會徽之制作,均于是時起實行。同時歐洲分社成立,美國分社,亦增至八處之多。社友均留學界之精銳,代表十二行省,人才濟濟,各業(yè)俱全。”
近代中國的社團,其實幾乎都是借鑒西方的各種組織模式,從仁社起初的秘密性,更可看出是直接仿效美國大學生的兄弟會。當時美國兄弟會的模式,往往“入會時須行一種希奇古怪的入會手續(xù),使之發(fā)生一種宗教的神秘的意味,既入會則彼此以兄弟相稱,以及互相援引回護之能事”,可見其組織性極強。不過當時留美學生結(jié)成仁社,則有其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現(xiàn)實關懷,正如后來仁社社長任嗣達在1927年仁社中國分部成立的宣言中回顧:“憶昔留美之際,祖國多事,政綱未定,百業(yè)廢弛,旅居異域,日睹其璀璨河山,富庶興旺之象,不覺奮然勃興,勇氣百倍,救國之志,于斯以立。徒以學業(yè)未成,經(jīng)驗缺乏,雖有大志,無以致用。乃集合同志,常相聚會,切磋砥勵,互相奮發(fā),為異日回鄉(xiāng)救國之預備?!倍鴮⑷噬缫雵鴥?nèi),成立仁社中國分部,正是鑒于“國事緊張,日甚一日”,而希望通過“抱愛國利群之旨,立舍己益人之志。真誠相與,憂樂與共。服務惟恐不先,分利惟恐不后。己之于社,先社而后己。社之于國,先國而后社”的精神,以求實業(yè)救國的目標,其理想和責任早已超出兄弟會的范疇。
1926年6月,陳三才從伍斯特工學院碩士畢業(yè),甫回國不久,正好加入到仁社中國部的創(chuàng)辦工作之中。而仁社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更多他剛剛落腳上海時的情況,1926年10月,陳氏已經(jīng)參加仁社上海分社的聯(lián)誼活動,他當時的住址是在康腦脫路(今康定路)康樂里六七七號。而且并非一開始就自創(chuàng)公司,他先是任職于美電洋行,于1927年5月轉(zhuǎn)投恒敦洋行,做的是進出口貿(mào)易。陳三才當時擔任仁社中國分部的社員委員會書記,專門負責“物色適當人才介紹入社事宜”。目前還可以看到當時他起草的一份鼓勵招募新社員的文告:
仁社同志如見:竊維本社中國部正式組織以來,已將匝歲,賴諸諸職員之犧牲、各社友之熱忱,社務日就條緒,團結(jié)日見鞏固,各處分社均進行不遺余力,各委員亦俱認真合作,故對于本社之將來想同志亦須抱樂觀也。際此本社精神方興未艾之時,正宜開始征求新同志,俾他日規(guī)范擴充社務繁多,不致有乏人之虞,故本委員深愿同志隨時地留心物色,務使本社同志日增月加,以手足之感情,協(xié)助犧牲之精神,而謀中國之幸福焉。然選擇新同志時,宜慎而不宜濫,本社之目的有二:一曰聯(lián)絡社友感情,二曰為國家謀幸福。故物色人才,亦宜以此為標準。如介紹新同志時,即應考其(一)能否與本社同志溶合寫作與?(二)有否一長之處,能為社會國家效力?至于介紹手續(xù)已詳載《仁聲》第二期中,茲不贅。各種空白表格,各分社書記處暨本委員會均備,隨索即寄。專此謹頌進步。
中國部社員委員會書記陳三才啟。五月念五日。

仁社上海分社一部分社員攝影(前排左一為陳三才)
由此也可該社精神之一貫,而在當年8月舉行的仁社大會上,陳三才又被選舉為司記,即記錄秘書,成為四位領導之一,更可見其在社中的地位和號召力。
從目前可知的陳三才參與的主要社團來看,最重要的是兩個圈子,一是留美學生圈,另一個便是清華同學圈。后者主要是清華同學會,前者組織則相對較為繁多。從仁社的組織和事務可知,主要還是事業(yè)上的同道,入會門檻相對也較高,如《仁社中國總社職員題名》中將主要的社友分為銀行、教育、交通、進出口、紡織、報紙及廣告、工程、電影等,可見事業(yè)層級相對也較高。而中國工程師學會是從專業(yè)學術(shù)出發(fā),至于聯(lián)青社(即基督教青年會成立)則更多是從事公益事業(yè)。上海聯(lián)青社實際上也是“留美學生返國后從事商業(yè)者所組織,宗旨與扶輪社相同,以真誠服務社會,發(fā)展工商事業(yè),增進國際親善,及輔助公共建設為宗旨。”具體如1927年,聯(lián)青社“鑒于兒童健身之需要,以為疾病之預防”,在閘北創(chuàng)設的兒童施診所,便是陳三才積極參與的結(jié)果。1935年10月,陳三才拉上美籍夫人桑梅史所辦的舞蹈學校,在蘭心戲院義演,所籌善款全部充作兒童施診所經(jīng)費。1936年,他又參與了4月同人發(fā)起的在大上海影劇院,以及6月在百樂門大飯店的籌款活動,目的不僅是維持兒童施診所,同時計劃在中山路模范村設立一運動場。陳三才當時擔任聯(lián)青社的董事一職,后來還擔任社長,為該社的公益活動可謂盡心盡責。
烈士身份——就義后的紀念活動
1937年,陳三才一方面婚姻發(fā)生變故,另一方面由于國難當頭,實業(yè)救國的抱負愈發(fā)難以實現(xiàn)??梢韵胍?,生活和事業(yè)的苦悶,留在淪陷區(qū)忍氣吞聲,定使他極為痛苦。1940年10月,陳三才因刺殺汪精衛(wèi)未遂而被逮捕殘殺之后,總社遷于重慶的仁社接到了上海支社的報告,其中稱:“陳三才同仁前曾被綁,解往寧垣,近忽被槍決,聞其罪狀為政治暗殺,其實陳同仁對于政治向不感興趣,今乃以此而喪身,實非意料所及,可不悲哉!同仁聞之,均極為之扼腕嘆惜不至!”其實從后來的資料得知,陳三才至少自一·二八事變始,已經(jīng)積極參與抗日救亡工作。而之所以給人以對政治向不感興趣的假相,則是因其加入了軍統(tǒng)組織的地下工作。

陳三才烈士追悼會《大公報》(重慶版)1942.1.30
所以即使是時任軍統(tǒng)上海站站長的陳恭澍,雖然明確知道陳三才與戴笠及軍統(tǒng)合作的事實,但對于陳、戴二人如何取得聯(lián)系,也無法確知。他在回憶錄中稱:“三才先生是怎樣與雨農(nóng)先生相結(jié)識的,我不十分清楚,是否透過某將軍的妻媵一位姓田的女士或姓陳的女士所介紹,實在不敢說一定,總之,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朋友而絕非僚屬?!彼夜P者后來找到了軍統(tǒng)局在抗戰(zhàn)勝利后編寫的《先烈史略稿(初輯)》中,專門為陳三才所立的傳記——《陳三才烈士殉職事略》,其中明確提到:“廿八年,得朱世明先生夫人謝韻秋介紹,入本局滬區(qū)擔任制裁汪逆精衛(wèi)之工作,不辭艱險,購求線索,事為運用之白俄所泄,不幸被逮,縲紲三月,備受荼毒。”將上述兩則材料對比可知,陳恭澍所提到的“某將軍的妻媵一位姓田的女士或姓陳的女士”,極有可能便是朱世明夫人謝韻秋(實為謝文秋)。朱世明夫婦均是留美學生,且朱氏后來成為蔣介石的翻譯和近侍,夫人謝文秋受其父親謝洪賚影響,是中國基督教女青年會的領導。所以不管是從留美學生的圈子,還是基督教青年會的公益事業(yè)(尤其是有關兒童),陳三才與謝文秋都有著高度的重合。而從時間上看,《陳三才烈士殉職事略》中稱是1939年得謝文秋介紹,而1938年謝氏正在上海參與南市難民區(qū)的救濟工作,直到1940年6月30日難民區(qū)宣告關停。因此,筆者推測很可能是這段時間,陳三才由謝文秋介紹,與軍統(tǒng)合作刺汪。
陳三才身份的隱蔽,當然與地下工作的保密要求相關,同時也由于戴笠在抗戰(zhàn)勝利后不久便意外身亡,否則正如劉馭萬所講“我深信戴雨農(nóng)不會讓他死得這樣沉默,甚至于可以說,死得這樣不明不白!”后來為了證明陳三才“烈士”的身份,陸宜泰先生等為之奔波不已。其實從歷史事實來說,在陳三才“刺逆未捷身先死”之后,從各界為其舉辦追悼會、軍統(tǒng)局為其立傳,便可切實證明其抗日烈士的身份。陳三才是1940年10月2日在南京雨花臺遇害的,其追悼會則要等到1942年2月1日,方由中國工程師學會、清華同學會、聯(lián)青社等在重慶籌辦,然而費用全是戴笠一人承擔,當時他對劉馭萬直言不諱:“我生平不佩服清華畢業(yè)生,我生平不佩服美國留學生,因為他們不肯革命的,但是對于陳先生我是絕對地佩服,他的為國舍身,改變了我輕視你們留美清華學生一種的‘錯誤印象’。”由此足見陳三才在戴笠心目中的地位。當時重慶各界籌備追悼會的消息,由中央社報道,《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大公報》等重要報刊紛紛刊登轉(zhuǎn)發(fā)。當時戴笠還請蔣介石頒發(fā)“烈并常山”挽額,將其與常山趙子龍相提并論。同時追悼會主辦方邀請張一麐主祭,馮玉祥、吳國楨等陪祭。其中張一麐是陳三才江蘇吳縣同鄉(xiāng),同時作為政壇耆宿,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一度與馬相伯等籌辦老子軍,欲與日寇以老命相搏。以他為主祭,可謂正當其選,也可見主辦方的用意深遠。
到了抗戰(zhàn)勝利后,由于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限制逐漸消失,為陳三才鳴冤復仇和重加紀念的活動也順理成章地開展起來。首先,伴隨戰(zhàn)后漢奸審判工作的進行,與陳三才被害一案相關的大惡小奸也分批受審。1946年7月,出賣陳三才的白俄兄弟陶次沙格爾和陶次波里斯,在南京高院接受審訊,并由證人湯恢宇指證。涉嫌為偽特工總部充任情報員的郵差范日新,也因密報拘捕陳三才及其他地下工作人員,經(jīng)開庭審訊并羈押,但其始終矢口否認。8月,范日新終因查無實據(jù),宣告無罪釋放。而白俄兄弟在經(jīng)法院三度審訊后,“延請律師百般狡賴辯護”,于是翌年3月宣判之際,清華大學同學會、上海聯(lián)青社等紛紛上書,以事實俱在為由,要求法院對兩兇犯處以極刑,“以慰英魂而快人心”。不過最終結(jié)果并未如愿,《申報》詳細報道了后來的結(jié)局:
前北極公司總經(jīng)理陳三才,抗戰(zhàn)期間在滬擔任地下工作,因計劃謀刺汪逆兆銘,事機不密,被白俄陶決出賣,被捕后在京罹難。勝利后該白俄經(jīng)當局捕獲,清華同學會等迭請予以嚴懲。茲悉:陶次已于本月十五日由高院判處徒刑十五年,按陳三才氏隸屬軍統(tǒng)局,當時與該白俄陶次等密謀行刺汪逆,因拒絕陶次需索巨額款項,遂被出賣報告?zhèn)畏?。陳氏寓所在大西路美麗園,當時所謂“歹土”區(qū)域內(nèi)。二十九年七月中,陶次引領偽方人員將陳捕去,解送南京。汪逆初尚不擬加害,而以外交部上海辦事處處長及交通部次長等偽職利誘,但陳不為所動。后汪逆再度遇刺,遂遷怒于陳,于該年十月二日綁赴雨花臺槍決。當陳被捕之時,其表侄湯恢宇亦一并被綁,旋即獲釋。渠在獄中時聞知此事全系白俄陶決所暗害,故出獄后曾報請工部局將陶次一度拘捕監(jiān)禁于靜安寺捕房,旋因受七十六號之壓力而釋放,但曾秘密為陶次攝下一影作證。勝利后據(jù)情呈報戴笠將軍,不料陶次于抗戰(zhàn)后期又轉(zhuǎn)變擔任忠義救國軍工作,故最初未予法辦。后經(jīng)被害人親友力請雪冤,始于去年一月將陶次及其弟拘捕,最近清華同學會及聯(lián)靑會復呈請當局迅予判罪,本月十五日晨經(jīng)高院以通謀敵國罪處有期徒刑十五年,其弟則宣告無罪。

謀刺汪逆不成 陳三才殉難案 白俄密告人判刑十五年,《申報》1947.3.20
這篇報道交代了諸多陳三才遇難前后的細節(jié)。至于白俄兄弟的定罪,很可能正是牽涉抗戰(zhàn)后期的忠義救國軍問題,法院且以判決在先,最終未能對罪犯處以極刑,但其出賣謀害陳三才的事實終究是鐵板釘釘了。
在戰(zhàn)后追加紀念方面,1945年10月初,適值陳三才犧牲五周年到來之際,生前舊侶在上海一所美國教堂為他重新舉辦了一場隆重的追悼會,“行述與悼詞由陸梅僧、黃宣平、顧毓琇、李惟果、李元信諸先生擔任,講到悲憤處,令人凄然淚下!尤其是黃宣平宣讀烈士由南京獄中寄他的一封英文信,表明他的心跡,更值得吾人敬仰。威武不能屈,烈士可以風矣?!倍诩亦l(xiāng),首先是1946年5月,吳縣抗戰(zhàn)史料編纂委員會搜集整理抗戰(zhàn)烈士傳記資料,認為陳三才事跡“內(nèi)容確實,合于本會烈士規(guī)定標準各款,應稱‘烈士’”,并將其資料函送國史館。12月底,昆山縣政府社會科發(fā)布公告,計劃于翌年元旦舉行忠烈祠入祠典禮,其中第一批入祠公示名單中,陳三才位列第一。等到1947年1月1日,忠烈入祠典禮順利舉行,當?shù)貓蠹堅敿氂涗浟水敃r的實況:“忠烈入祠典禮,定今日上午十時于慶祝大會后舉行,核定入祠忠烈計陳三才等二十三位。入祠行列如下:一、橫額,二、駐軍憲兵,三、鼓手,四、烈士神位亭,五、烈士家屬,六、細樂隊,七、參議會及黨團,八、縣政府及所屬各機關,九、農(nóng)工商漁教育自由職業(yè)團體,十、各學校代表,十一、警察及保安隊,其經(jīng)由路線:由中山堂大門出發(fā),經(jīng)新縣前宣化坊,右折入中大街至老縣前,經(jīng)縣西邊百花街,過半山橋向西走西塘街入忠烈祠。入祠典禮舉行時,由沈縣長親臨主祭,各忠烈遺族,亦已由籌備會邀請出席觀禮。”

昆山縣政府社會科公告——為各忠烈軍民應否入祠問題征詢各界人士意見以昭慎重由《旦報》 1946.12.21
如果說前面是地方政府行為,那么在1946年11月,昆山陳墓鎮(zhèn)各界“因憶念烈士陳三才先生之忠魂起見”,在“陳墓鎮(zhèn)中心國民學校朱校長及徐進初、陸調(diào)梅”等人的倡議下,發(fā)起籌款募建陳烈士紀念塔的活動。第二年,陳墓鎮(zhèn)槃亭中學為紀念陳三才烈士,在教員休息室中也懸起了一塊白底黑字題名“三才堂”的橫額。巧合的是,王家范老師是1951年進入該中學讀書,只是他對學校的回憶中并未提及這一塊匾額,而我也沒有機會再向他請教。更為遺憾的是,2017年我因故未能跟隨老師到昆山參加顧炎武思想學術(shù)研討會,后來老師生病住院,計劃中的陳墓之行也最終未能成行,所以迄今我也沒有踏上過那塊土地,這塊匾額的疑問也只能待到將來專程拜訪了。

2015年5月,王家范先生回陳墓,在曾經(jīng)就讀的小學前,上海書店出版社王郡所攝
附:陳三才傳記三種
陳三才烈士殉職事略
陳烈士三才,江蘇吳縣人也。秉淵深之精,穆峻厲之容,英銳奮發(fā),卓犖不羈。在乎幼沖,固已藐然有烈杰矣。讀書里庠,日誦千言,二三過不忘。及冠,入清華大學,堅苦奮礪,試頻裒然高列。烈士志窺遠大,雅慕新奇,嘗謂欲謀國民樂利,其必以電工為依歸,于是慨然有遠耆【翥】之志。民國九年,負笈留美,入烏斯脫大學習電機,殫心鉆研,成績卓異。既得學位,入美國名廠威士丁好思實習,造詣益深。當是時,留美習工程者,發(fā)起組織中國工程師學會,烈士奔走籌維,日不暇給,學會之成,烈士與有力焉。十四年歸國,創(chuàng)北極電氣冰箱公司于滬上,自任經(jīng)理,精心擘畫,規(guī)模宏廓,公司之名日彰。業(yè)余則致力社會公益,昕夕棲皇,未嘗暖席,其尤著者,為協(xié)辦兒童義診院,被澤者逾萬,其天性蓋以為善最樂也。一二八之役,烈士糾集同志,以技術(shù)助國軍工事設備,復秘密參加滬上救亡工作。七七變起,烈士慷慨激昂,以殺敵鋤奸自誓,孤島淪落,此志益堅。洎乎汪賊叛國,靦顏事仇,奔走寧滬,組織偽府,河內(nèi)志士,椎中副車,大義磅礴,烈士效風,欲再投漸離之筑,嘗語人曰:“救國當先除敗類,不寢汪逆之皮,食汪逆之肉,非丈夫也。”廿八年,得朱世明先生夫人謝韻【文】秋介紹,入本局滬區(qū)擔任制裁汪逆精衛(wèi)之工作,不辭艱險,購求線索,事為運用之白俄所泄,不幸被逮,縲紲三月,備受荼毒。敵偽桀黠,佯稱烈士業(yè)已悔過輸誠,將畀要職,詭辭誣枉,冀奪其節(jié),烈士早置生死于度外,威脅利誘,皆弗為動。汪賊嘗親訊始末,烈士曰:“予與爾無私怨,欲誅國賊耳,國賊人人得而誅之,何問為?”賊語塞,遂從容就義,時為二十九年十月二日,其地則南京雨花臺也,春秋三十有九,其不滿二十齡之外甥女自滬入京,為收遺骸,葬于滬。遺孤一,曰華倫,方八齡,今居香港。期年,陪都各界追懷風烈,公祭于忠義堂,領袖題頒“烈并常山”,以旌忠藎,領導者親臨致祭,遠近聞而來吊者,冠蓋相望,此非所謂死有重于泰山者歟?烈士曾發(fā)明冷氣裝置,惜未竟其功而身先殞,弗得造福人群,死猶泯泯也。
(軍統(tǒng)局編:《先烈史略稿(初輯)》,軍統(tǒng)局出版,1946年,第4—6頁。)
陳烈士三才傳
編者按:陳烈士三才,邑陳墓人,于敵偽時,為汪逆所劫,遇難于寧雨花臺,茲覓得聯(lián)青社、北極公司等在滬舉行追悼會中之《陳烈士三才傳》一份,特將原文錄下:
陳烈士定達,字三才,江蘇昆山人,生于清光緒念八年七月一日,幼承家學,聰穎過人。早年肄業(yè)蘇州草橋中學,每試輒列前茅。年十四,負笈北平清華學校。民九年畢業(yè),即渡美投“吳士德工業(yè)專門學院”專工電機學。民十三年學成,獲理科學士位,更求深造,復進美國“唯是頂安”電子公司實習。烈士英才犖卓,謙靄可親,中外人士,咸樂與之交。返國后任北極公司總經(jīng)理,嗣為副總裁,兼中國通惠機器公司常務董事,并為美國冷氣、電氣、暖氣、通風等工程學會會員,又歷任上海聯(lián)青社社長,清華同學會會長等職,鴻裁碩畫,沉毅明允,有聲于時,遇下未嘗疾言厲色,而所屬咸加仰戴,品德之崇高,慨可想見。民廿六年,中日戰(zhàn)禍暴發(fā),京滬淪陷,奸權(quán)當?shù)?,烈士憤叛逆之附敵,秘密參加地下工作,誓以鋤奸為己任。民廿九年七月九日,謀泄被逮,逆方威逼利誘,冀為己用,輒遭峻拒。據(jù)當時親屬設法營救者談,汪逆曾許有電政司一席,欲彼擔任,能則可無條件投降,當遭三才先生嚴詞拒絕,最后只須具悔過書一紙,即可開釋,陳烈士云:“吾無過,何悔之有?能放則放,惟以無條件為原則?!蓖裟嫘吲?,即令槍決,當于仝年十月二日遇難于寧之雨花臺,臨終不撓,從容就義。嗚呼,戚屬為之安葬于上海靜安公墓,遺一子曰華倫,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陳烈士可以當之無愧矣。
(《陳烈士三才傳》,《旦報》1946年9月20日第1版。)
陳烈士小史
中央社訊:陳三才烈士為滬上名工程師,前以謀刺汪逆不幸事泄被害,中國工程師學會、清華同學會等團體,及各界人士擬聯(lián)合舉行追悼會,以慰英魂。陳烈士小史如下:
陳君三才,江蘇吳縣人,民國紀元前十年八月四日生,幼而聰穎奇嶷,肄業(yè)清華大學,每試輒列前茅,體格健壯,長于球技運動,性亢爽,慕俠義,而接物以和。民九至美國入烏斯脫大學習電機科,成績卓異。既畢業(yè),入美國名廠威士丁好思等實習,造詣益深,遂矢志電工救國。當是時,留美習工程者發(fā)起組織中國工程師學會,君奔走籌維,惟恐或后。十四年歸國,歷任西屋、威士丁好思諸大公司要職,居滬既久,舉社會事業(yè)之關福利者,君無不與,其尤著者,為協(xié)辦上海聯(lián)青社主辦之兒童義診院,造福兒童逾萬人,君之天性,蓋以為為善最樂也。復手創(chuàng)北極電氣冰箱公司,任經(jīng)理。十余年來,賴君悉心擘(原文如此,疑有缺字),規(guī)模宏廓,公司之名日彰。一二八之役,君糾集同志,以技術(shù)助抗日軍種種工事設備,復秘密參加滬上救亡工作。七七事變起,君士慷慨激昂,以報國自任,厥后汪賊附逆,為偽組織于南京,河內(nèi)烈士狙擊未中,君義憤填膺,謂救國當先殺敗類,乃集滬上愛國份子,謀再投博浪之錐,不幸事泄被逮,縲紲三月,備受荼毒,凡賊威脅利誘,皆弗為動,君已置生死于度外矣。賊曾親審君,君曰:“余與爾無私怨,欲誅國賊耳。國賊人人得而誅之,何問為?”賊語塞,君遂從容就義,死其時則二十九年十月二日,其地則南京雨花臺也,年三十有九,家人舁遺骸葬于滬,遺孤一,曰華倫,方八齡,今居香港。
(本文原題為《刺殺國賊汪逆事泄 工程師陳三才被害 渝各界擬舉行追悼會》,《時事新報》1942年1月28日第3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