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私人書單︱2015下半年不可錯過的9本書
每個人談論閱讀時,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哈羅德·布魯姆在《如何讀,為什么讀》中認為,“閱讀”就是去“找到什么才是貼近你又可被你用來掂量和考慮,且擊中你心坎的東西……擺脫時間的獨裁”。而彼得·門德爾桑德的表述則簡要得多,“當我們討論閱讀體驗時,其實是在討論過往的閱讀記憶”。(《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
這兩位作者對閱讀的觀點差別很大,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那就是閱讀是件私人的事情。所以,向別人推薦書就要冒很大風險。因為,你自己覺得很棒的作品,或許在其他人眼里不過爾爾。
但讀書人很難遏制內心的分享沖動,即使冒著別人的白眼或吐槽,也要將自己認為的“好東西”讓更多人知道。于是,就像我這樣,在白紙黑字上寫下這份書單,作為我個人所謂的“下半年不得錯過的書”。
1.《思慮二十世紀》
作者:托尼·朱特、蒂莫西·斯奈德
出版機構:三輝圖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思慮二十世紀》是托尼·朱特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它事實上并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談”出來的。耶魯大學史學教授蒂莫西·斯奈德自2009年冬天開始與托尼·朱特談話,這場“談話”延續(xù)到當年夏天,談話的內容被整理成了這本書。
“談話錄”作為一種形式,似乎是歐洲知識分子極為偏愛的形式。過于久遠的我們就不追溯了,近一百年內就有卡雷爾·恰佩克(Karel Capek)的《與馬薩瑞克的對話》、波蘭詩人亞歷山大·瓦特(Aleksander Wat)的《我的世紀》,以及德國原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與美國歷史學家斯特恩(Fritz Stern)的《百年世事》等經典。而《思慮二十世紀》毫無疑問也將成為這些經典談話錄中的一本。
同朱特的其它作品一樣,《思慮二十世紀》的主題依舊圍繞20世紀的歐洲知識分子展開,猶太人、馬克思主義、歐洲大陸與英國的比較、戰(zhàn)后美國社會等也始終都是他繞不開的話題。2009年,朱特已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然而我們能從他的“絕唱”中察覺,盡管他“肉體”的生命正在漸漸消失,但精神的力量依舊擲地有聲。
2.《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作者:【美】裴士鋒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件,從來不乏湖南人的身影。從征討太平天國、扶植晚清迎來最后的中興的曾國藩,到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毛澤東,無一不是湖南人對中國近代史影響的體現。另外,湖南人常常也在近代史上給人另一種印象:湘軍軍閥都是殺人如麻的暴君,而湖南又是近代發(fā)生戰(zhàn)亂最多的省份。從某種程度來看,湖南似乎正是近代中國的典型縮影。不過,卻很少有歷史學者對這一特殊群體進行專門研究。
在這個領域,海外漢學又一次開了先河。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史景遷的學生裴士鋒所著的《湖南人與現代中國》,就把眼光聚焦到了湖南人這一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群體。裴士鋒自17世紀思想家王夫之寫起,并將其視作近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在此基礎上,裴士鋒進而梳理了過去八十年里,縱橫三代的湖南領袖發(fā)起的各種運動。
或許,通過這本書,我們會改變慣常的對湖南保守落后的印象,也不會再將湖南看成是一隅“粗野之地”。更重要的是,裴士鋒將中國近代史的敘事視角從以往的沿海通商口岸,第一次轉向中國大陸的腹地,不可謂為近代史研究趟出了一條新路。

作者:【德】弗蘭克·巴約爾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腐敗常常被視為少數治理混亂政治體的特產,然而,歷史學家卻發(fā)現,腐敗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其實是人類生活的常態(tài)。歷史學家雅各布·范·克拉韋倫就把腐敗劃為“正常情況”,而清正廉潔的統(tǒng)治卻被他看作是歷史上的“特殊情況”。
漢堡大學的歷史學家弗蘭克·巴約爾以納粹德國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了納粹統(tǒng)治時代,第三帝國發(fā)生的腐敗與反腐敗史實。有趣的是,鏟除魏瑪共和國內部的腐敗現象,正是納粹上臺時喊出的口號之一。但巴約爾的研究發(fā)現,第三帝國時期的腐敗規(guī)模更加驚人,甚至可以說是成體制性的。
當然,納粹德國也發(fā)起過反腐敗運動,但它們不過是納粹政權為維護統(tǒng)治而進行的宣傳,不然就是納粹內部各派別斗爭的借口。

作者:【英】藍詩玲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在中國,藍詩玲(Julia Lovell)此前一直以當代中國文學翻譯的面貌示人。她是韓少功《馬橋詞典》、張愛玲《色·戒》、魯迅小說全集的英譯者??赡芎苌儆腥酥?,藍詩玲也是一位卓越的漢學家。
藍詩玲與“鴉片戰(zhàn)爭”之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她1997年在南京大學作交換生的時期。在此期間,藍詩玲探訪了《南京條約》的簽訂地——南京長江邊的靜海寺,并觀看了“號稱有史以來中國制作最昂貴”的電影、謝晉導演的《鴉片戰(zhàn)爭》。從那時起,藍詩玲就對中英之間的這段歷史糾葛發(fā)生了興趣。
與以往的學者不同,藍詩玲不希望給“鴉片戰(zhàn)爭”附上太多政治色彩,而試圖從歷史本身的面貌來還原人物和背景。藍詩玲認為,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雙方本有許多機會避免事態(tài)升級,卻一再做出錯誤決定,終令戰(zhàn)爭爆發(fā),人民涂炭。更重要的是,藍詩玲希望通過還原這場沖突,讓大家能重新去理解東方大國與西方之間的差異,也借此再次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應對,直到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的“文明的沖突”。

作者:【英】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
出版社:三聯書店
斯基德爾斯基的這部《凱恩斯傳》是經濟學家傳記中的經典。它的特色在于不僅介紹了凱恩斯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更詳細披露了這位偉人私人生活的許多細節(jié)。
這部作品并不是新作,而是老書新版。2006年,三聯書店就已經引進出版了這部作品。但在剛剛經歷一輪“股災”而與危機擦肩而過的當下中國,三聯書店再度推出這部經典傳記的新版,就有了一種別樣的意味。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是,斯基德爾斯基與中國淵源甚深。1934年,斯基德爾斯基出生于中國哈爾濱。嬰兒時,他又隨父母被日本關東軍拘押到了日本。斯基德爾斯基家族在哈爾濱曾擁有巨大的家產,但戰(zhàn)后卻無法拿回,這迫使作者全家移居英國。直到2005年到中國講學,作者才得以重新踏上了他的“故鄉(xiāng)”。
6.《天堂來的第一個電話》
作者:【美】米奇·阿爾博姆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在上個世紀末曾刮起過一陣風暴,并成為話劇界最愛改編的作品之一。直到最近,國內話劇界仍然在將這個故事搬上舞臺。
阿爾博姆的新作《天堂來的第一個電話》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某天,小鎮(zhèn)科德沃特的居民們突然開始接到過世者打來的電話。神秘的“未知”來電打破了科德沃特的寧靜,使這里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這究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奇跡,還是一場大規(guī)模的騙局?隨著消息的傳播,整個世界都陷入了對“奇跡”的狂熱追求。
與前作類似,阿爾博姆的新故事依舊充滿溫情,但又加入了懸疑的新元素。而據了解,根據這本作品改編的好萊塢電影也即將開始拍攝。從情節(jié)上來看,“治愈系鼻祖”阿爾博姆的這部新作,故事類似于美劇《亡者歸來》,而作者能夠從中演繹出怎樣的新意則值得期待。
7&8.《偶遇者》、《生活在希望和歷史中》
作者:納丁·戈迪默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這兩部作品,均是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戈迪默近年作品。《偶遇者》是作者在2002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生活在希望和歷史中》則是她近年散文、信件、演講的合集。
這兩部作品的主題依舊圍繞南非社會展開,并探討了在種族沖突、文化沖突和階層矛盾背后,所凸顯的人性的孤獨。借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去年剛剛辭世的女作家的一生,不僅是在借助文學創(chuàng)作來刻畫種族和階級沖突,而且也通過其它形式更直接地對社會現實的不公在展開批評。
正如一部分評論者指出的那樣,戈迪默最大成就,是讓全世界都知道,她的祖國由于種族主義所付出的代價,遠非“新聞報道所能盡述”。
9.《遙遠的星辰》
作者:【智】波拉尼奧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機構:世紀文景
如果說之前出版的《荒野偵探》被許多讀者當成是偵探小說,《2666》被當成是密碼間諜小說,《美洲納粹文學》又被當作文學史理論的話,那么波拉尼奧的《遙遠的星辰》或許終于會被認可為一部真正的純文學作品——一本詩集或一部科幻小說。
事實上,《遙遠的星辰》是《美洲納粹文學》最后一章的擴寫,主人公是一位納粹詩人。由于長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經驗,波拉尼奧的小說也帶有鮮明的詩歌風格,主題也常常聚焦詩人?!哆b遠的星辰》亦如是。
或許你無法忍受《2666》的冗長,也沒辦法接受《美洲納粹文學》里的先鋒性,那么《遙遠的星辰》這部花了創(chuàng)紀錄的三周時間寫出的作品,或許是你切入波拉尼奧文學世界一個不錯的選擇。
枝枝蔓蔓推薦了9本書,由于篇幅的原因,很難再塞進其它“私貨”。我也相信,在讀者那里,一定有更好的“候選者”可以隨時替代這份清單中的任何一本。不過終究如艾柯所說,清單的提出不是為了完備,更在于它暗示無限。所以,也希望這份書單能拋磚引玉,讓讀者能借此去發(fā)現屬于自己的“不得不讀的作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