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私享書坊精良制作丨劉大石先生新書《塵外》問世


花開塵外 聽之以心
——由大石先生《塵外》想到的
文/陳平
鳳城唐山有一間書房,叫桴島;桴島書房有一個展事,名“塵外”。這個空間,乍看凡而素樸。展覽,也是水墨無華。
桴島書房,置身喧囂市井間,充之書冊,書畫布展,以待賓朋。塵外,風(fēng)清茶好,靜待午后時光,集各方賢士大雅。

夏至后,明窗靜幾 ,蘭香竹翠,翰墨盈墻。大石先生的《塵外》個展,應(yīng)時而成。書畫,當(dāng)靜觀,天地宇宙,空間時間,”空”為萬有之始,萬物生生不息。老莊認(rèn)為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相合于道,這也是中國畫藝術(shù)的至境。
中國畫講究“留白”,“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笔亲髡叩男穆?,自然寫出。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留白之美,在有無之間。虛實之境,在畫外之韻,在于“生無窮之情。

中國美學(xué)強調(diào),含不盡之意在言外,這恰好讓人去聯(lián)想、去補充。畫之不足,詩文補之。詩書畫印盡在一紙筆底風(fēng)情。
大石先生詩文書畫,似淡實濃,用筆溫潤蒼茫。先生愛樹石,喜花鳥,筆墨由心,或笨而不巧,或呆而不華。他在《搜山記》中說,“家山常入眼,濡水可濯足”,一草一石一花一鳥能見先生曰常。文中有一副自撰聯(lián):
千仞胸襟都來林下,
四時風(fēng)雨半入山房。

大石山房是先生書的房,游歷之余,常在書齋臥游俯仰,一年四季讀書畫畫物我相照。
先生作文《書房 心房》,文中說:“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若得春秋在心,必自讀書中來。而心靈里的書房,在江湖,在魏闕,在古時,也在今日?!边@或許是這次展覽的源頭動力。

大石先生曾主持文化叢刊《中國書房》的創(chuàng)編,也曾參與多種圖書編輯,他每每用心編輯印制自己的詩文和書畫圖冊。
去年,作了一個展,出了一冊書,《鑒己》,很好。這次個展,又推一冊,《塵外》。兩冊圖書,成了姊妹,成了詩文書畫合集。請汪為新先生為展事與書冊題寫的書名,由私享書坊設(shè)計出品。

《塵外》,在裝楨上,與《鑒己》有所不同,頁碼減了,卻是布脊軟精裝,頗堪把玩鑒賞。
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看,作者將藝術(shù)視為溝通自己和鑒賞者對象的通道;從鑒賞的角度看,鑒賞者在創(chuàng)造者作品中,豁然之間,或許會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世界。一個展,一冊書,如一場相逢。
大石先生說,“心量與眼識,才情與志趣,才是文字與筆墨的底牌”。要“與古為徒”,養(yǎng)浩然正氣,要將人格、心性修養(yǎng)參透在筆底。

中國書畫上可接千古先賢,可得筆墨之機,亦可研象外之趣。書畫筆墨背后,屹立的是源遠(yuǎn)流長的中國歷史文化。而中華文化核心的核心,是做人與做事,皆關(guān)乎一個人心性的修養(yǎng)。
對于愛藝術(shù)的人,對于讀書人,舊事每能頻相憶,新書聊可佐盤桓。
能來展廳者,可盤桓一段時光,共敘歲月幽情。而一冊《塵外》在手,心與心,心與時空,也可交好一回。
愿我們不負(fù)這個夏日。
辛丑夏至后兩日于平廬
-實拍書影-





▂
私 享書坊
精 品 制作

《塵外》
作者:劉大石
出品:桴島書坊
出版策劃:私享藝術(shù)
裝幀設(shè)計:私享書坊
開本:16開 頁碼:112P
裝幀:布脊鎖線 180度展開
出版時間:2021年6月第一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