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圖湃 | 蝙蝠俠的“老巢”哥譚市是怎樣“筑成”的?
編者按: DC漫畫里,蝙蝠俠住在哥譚市 ( Gotham City ),而超人住在大都會 ( Metropolis City )。和大都會不同的是,哥譚市似乎有血有肉、真實許多。(也許這就是為什么編劇選了哥譚市大戰(zhàn)?)這一切都要從哥譚市擁有了自己的地圖說起。
本文編譯自地圖作者、插畫家 Eliot R. Brown 的個人網(wǎng)站 "The Story Behind DC Comics’ Famous Gotham City Map",http://www.eliotrbrown.com/wp/gotham-city-map.html。

DC漫畫的哥譚地圖創(chuàng)作于 《蝙蝠俠:大災(zāi)難》和《蝙蝠俠:無主之地》系列前后。(這一系列講述哥譚市發(fā)生大地震,幾乎淪為廢墟,蝙蝠俠的蝠洞也沒能幸免。罪犯、盜賊等如獲大赦,在城中動作頻頻……)
彼時丹尼?奧尼爾 ( Dennis J. O'Neil ) 任職DC漫畫蝙蝠俠系列的主編。1998年,丹尼找到我,想要做一張地圖來描摹哥譚前景不明的狀況。簡單來說,哥譚市是一個島,規(guī)劃類似于紐約市的曼哈頓及其他四個行政區(qū),但市況不同。(不熟悉紐約市的朋友們:紐約市有五個行政區(qū),分別是曼哈頓、布魯克林、皇后區(qū)、布朗克斯、史泰登島,每個行政區(qū)像小鎮(zhèn)一樣各有特色。它們的特點都被混合編排到了蝙蝠俠的地盤哥譚市。我在曼哈頓長大、生活多年,自然把對它的了解用在了創(chuàng)作上。)
哥譚市被設(shè)定成一個島,只有這樣,聯(lián)邦政府才能通過封鎖橋梁、隧道等來孤立整個城市。就像按住了高壓鍋的蓋子,聯(lián)邦政府把“無主之地”和美國其他地方隔離了。如此,之后的劇情才能有合適的土壤。


就這樣,一群編劇齊聚在一個中型會議室,主編丹尼只待了會兒就離開了,讓我們自行討論?!厄饌b》的編劇和助手們紛紛提出了他們的設(shè)想,我只是匆匆記了兩筆,因為之后會有人給我完整的清單。DC漫畫的編劇們明確說明,哥譚市是一個理想版的曼哈頓。和大多數(shù)漫畫構(gòu)建一樣,它得有多重功能:商業(yè)區(qū)、住宅區(qū)、娛樂區(qū)、肉類加工區(qū)、時裝區(qū)、碼頭等等。
編劇們甚至還給我看了漫畫劇本,我欣然接受,很高興能提前看到這些“頂級機(jī)密”,從中獲取地圖制作需要的一些信息?!稛o主之地》的劇本大部分出自 Bob Gale 之手,Alex Maleev 也參與了第一卷的部分。不久后,Chuck Dixon 又遞給我一份長長的哥譚市地名列表。這樣清晰的單子讓地圖制作簡單了許多,我便開始畫草圖了。一周內(nèi),我完成了地圖的輪廓設(shè)計,把它們傳真給了DC漫畫辦公室。
我盡量留足了設(shè)計的空間,讓之后的編劇們有發(fā)揮的余地,不只是地圖或城市設(shè)計,我的大部分作品幾乎都有這樣的考量。有那么多的編劇、藝術(shù)家參與,還不時有新人加入,真的是眾口難調(diào),我很煩編劇們時不時的修改要求。要知道,如果他們前期給了充分且正確的信息,就不會有后來這么多來回變動了。

到了九月,地圖的終稿總算大致定下來了。我把畫板設(shè)成了23 x 14.5英寸,比一般的11 x 17英寸大一些,這樣縮印的時候線條就比較干凈。我還把手寫的地名移交給了DC漫畫的制作部門,他們在字體排版上比我在行多了。
我沒有仔細(xì)對比我的終稿和他們最后的印刷版,不過有看到他們刪減了一些街道號碼和小地名,這真是太糟糕了。后來哥譚市地圖在DC漫畫系列里重印了好幾次,并在小說《蝙蝠俠的無主之地》里出現(xiàn)了。地圖上還保留著我的簽名,對此我感到很高興。
漫迷們可以比較下哥譚市與紐約的相似之處。紐約市有很多橋梁和隧道,連接著曼哈頓和鄰近土地,有些隧道是公眾不太知道的隱秘之處。我希望哥譚市也有這樣的地方,能讓蝙蝠俠和其他人通過舊式蒸汽隧道溜進(jìn)溜出?,F(xiàn)實生活中,紐約市內(nèi)的東河的確有這樣的隧道(既然有真實場景可以借鑒,就不用生搬硬造了)。

資深漫迷們可以在地圖上找到蝙蝠俠背后的創(chuàng)作者,例如機(jī)場便是以 Archie Goodwin 命名的。我還在地圖中部加入了幾座芝加哥風(fēng)格的橋梁,為故事增添更多可能性,而且我喜歡它們。
我的朋友 James Sanders 在他寫的書《電影天際線:紐約與電影》 ( Celluloid Skyline: New York and the Movies ) 里寫到,各種作品里描繪的紐約市要比實際的紐約城大的多,影片中的紐約市更廣為人知。即使從沒踏足紐約一步,人們也可以立刻認(rèn)出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紐約更是被描繪成了“理想之城”,很多人都在電影電視里走過了它的街道。
而我在哥譚市地圖里加入了“中國城”、“上東區(qū)”、“鉆石區(qū)”,甚至是中央公園。這樣設(shè)計是希望人們即使沒親自到過曼哈頓,也能在哥譚市找到似曾相識的美好感覺。我知道我做到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