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藏地往事 | 一代援藏人的青春

2021-10-26 0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鏡相欄目首發(fā)獨家非虛構(gòu)作品,如需轉(zhuǎn)載,請至“湃客工坊”微信后臺聯(lián)系

采訪并文 | 楊海濱

編輯 | 林子堯

1955年,即將從長春機要學(xué)校畢業(yè),返回老家許昌杜鮑翔,在同學(xué)的邀請下看了一場電影,《在那遙遠的地方》。

20歲的杜鮑翔,記得電影里,牧場被清風(fēng)刮起波浪,像落在山川大地上的巨大綠毯,一直連接到青海湖盡頭的天邊;雪山冒出的凌厲寒氣,似乎要溢出銀幕。電影里關(guān)于青海牧區(qū)的一切打動了他的心,電影結(jié)束時,他已經(jīng)學(xué)會哼唱“愿她的皮鞭輕輕抽打在我身上”。

第二天,他一個人又悄悄去看了一場。他像是發(fā)現(xiàn)了陌生而遙遠的飛地,是否自己也能去到這塊新天地?是否也會遇到另一個牧女卓瑪?已經(jīng)可以預(yù)知的人生,是否會成另一景象?

恰好,那段時間有幾位從西北幾省來學(xué)校招生的干部,其中一個來自青海果洛。這位干部說:“你們一定不知道果洛這個地方,但我只要說出黃河源頭你們就明白,它就發(fā)源在果洛高原的中心,是文成公主進藏與迎接她的松贊干布會面的吉祥地?!?/p>

這是一塊荒蕪了千萬年不被外界知曉的處女地,自1952年西北軍政委員會,在第一次在此建立人民政府后,七萬六千余平方公里的山川大地和還處在奴隸社會的牧人們。

“那里有帳篷、奶茶、手抓肉和格?;?,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年輕人們,來果洛吧,來果洛看黃河在草原上青春模樣!”

牽動杜鮑翔內(nèi)心的,不止這一番慷慨陳詞。自他求學(xué)以來,家里投入全部財產(chǎn),甚至還向親戚借了不少外債,自己才順利地初中畢業(yè)考上長春這所學(xué)校。去青海,工資絕對比內(nèi)地要高很多,能更早地清償債務(wù)、回饋父母。

理想和現(xiàn)實,在那一刻奇妙地重合了。他的人生軌道就這么開始向“果洛”這個還有些陌生的詞偏轉(zhuǎn)。

坐火車從長春到蘭州,再到西寧,六天;坐上“嘎斯”卡車大廂,從西寧到達亞洲深處的廣袤而蠻荒的腹地吉邁,三天。走進果洛,一共花了九天,那時的他不會想到,同行者來了又走,他卻在這兒一待就是21年。

21年后,他儼然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果洛牧人了:臉膛烏黑發(fā)亮,毒辣而又明媚的紫外線讓他的眼角聚攏起溪流一樣的皺紋,但眼光卻因紫外線的洗禮比原先更加發(fā)亮。他總戴著藏族人特有的狐皮帽,穿著長長的藏袍,騎在單位配發(fā)的白色大馬上。一天里不喝奶茶,就像沒喝水一樣難受,更不用說喜歡吃冰涼的羊肉手抓和帳篷里拌的糌粑。

可只不說話,露出那河南許昌的話音,就沒人能知道這是個假藏民。

83歲生日那天,他特意給兒子寫了份遺囑,要求在百年后,把骨灰分三份,分別撒在果洛的瑪多黃河源頭、吉邁黃河拐彎處和拉加黃河渡口旁。一如他當(dāng)年把青春像牧草種子一樣撒在這里。

我順著他的經(jīng)歷,溯回青草長處,白云盡處,第一代援藏人的故事里。

 

杜鮑翔的遺囑,百年后將骨灰撒在果洛大地上

疾病與祈禱

1969年夏季七月某天,杜鮑翔和藏族同事小洛周要到達日縣最偏遠的桑日麻牧業(yè)點下帳(下鄉(xiāng))。他倆從吉邁出發(fā)時天還沒亮,然后在茫茫草原上走了一天也沒見到一個牧人或是帳篷,直到傍晚饑腸轆轆時才遇到一只孤零零的帳篷,而此處離去的牧業(yè)點還有幾十公里,倆人商量后便決定借宿這里,等第二天早上再走。

這家主人名叫達爾杰,有老伴和兒女四人,他們熱情地給他倆準(zhǔn)備了奶茶和糌粑和手抓肉。在草原上只要藏族牧人看到漢族干部下鄉(xiāng),都會熱情為他們提供食物和住宿,一是知道漢族干部下來是幫助他們搞畜牧業(yè)生產(chǎn)建設(shè),二是和他們民族熱情好客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可不知什么原因,這天晚上零點后,杜鮑翔的肚子被疼得滿頭大汗地醒了過來,隨即出了帳篷蹲在草地解手,竟拉出了一灘鮮血,但仍然疼痛不止,回到帳篷想堅持到天亮后到牧業(yè)點找醫(yī)生再看,可那疼痛一陣接一陣像河水的波浪,疼得更厲害,在地鋪上不由自主地呻吟出聲。

聲音就驚動了達爾杰一家四人,他們?nèi)珡牡劁伾掀饋睃c著酥油燈,圍著他問“怎么了?”

兩位老人不斷 “嘖嘖”——這是藏族人表達同情之意。姑娘也憐憫地看著他,這讓他羞澀,不敢抬頭。

老阿媽用藏語讓姑娘點燃帳篷中間灶臺里的牛糞火,將酥油、曲拉(奶渣)紅糖摻在一起熬煮了一大碗湯,達爾杰老阿媽說,這是藏族人治肚疼最好的偏方,喝了就會好的。

他一口氣喝完了那碗湯,可并不起作用,仍然疼得他滿地打滾,然后又跑到帳篷外拉了幾回鮮血,這讓他也害怕起來。他知道這種莫名的疼痛在沒有醫(yī)生的草原上,隨時都有可能丟命,去年他的一位同事也是在牧業(yè)點上因為肚子疼和沒找到醫(yī)生,死在了在草原上。

達爾杰老阿媽就和老伴兒子女兒商量咋辦,最后決定讓兒子和小洛周立刻騎馬去六十公里外請曼巴(藏語醫(yī)生),請不到曼巴也要帶些藥回來。

杜鮑翔心里清楚,吉邁草原百里無人煙,要是人馬沒有補給的話,即使能到赤腳醫(yī)生的帳篷,來回也得七八個小時,如到鄉(xiāng)衛(wèi)生院更要一天多,說不定在這時間里自己就被疼死了。但他不想死,殷切地希望他們能從公社請醫(yī)生來,便在心里感激著老阿媽的決定,眼巴巴地看著他倆上馬在黑暗中馳去,心里有了許多安慰。

他倆走后,這倆老人輪流讓杜鮑翔枕在他們的腿上,尤其是達爾杰老阿媽,把他像嬰兒那樣摟在懷里,用半藏半漢的話安慰著他,還不時顫抖著雙手端著小碗,喂他喝紅糖茶,給他揉肚子,滿眼含著淚。

這讓他想起自己的母親來。小時候生病時,母親就是這樣待輕輕摟著他的,沒想到在果洛高原的吉邁草原深處,碰到了素不相識老阿媽。

阿媽的女兒只有十五六歲,是個非常漂亮的古唐古人種的姑娘,她見他不停地哭泣,很善良地蹲在他身邊叫他阿吾(藏語哥哥),說你要堅持住,等他們回來你就好了。他想起數(shù)年前在長春看過的電影里的藏族牧女卓瑪,一下接收到了她的溫暖,感激地朝她微笑。

就這樣,堅持到第二天下午六點,那倆小伙才疲倦地回來了。原來他倆真沒找到赤腳醫(yī)生,然后一合計干脆快馬加鞭去了鄉(xiāng)衛(wèi)生所,鄉(xiāng)衛(wèi)生所只有一個醫(yī)生正在給另幾個牧人看病,分不開身,無奈下取了止疼片又馬不停蹄地往帳篷趕。原本需要二天的路程,他倆用了不到24小時。

杜鮑翔服了藥后稍稍止了疼,小洛周怕夜長夢多,要和他立即騎馬往鄉(xiāng)衛(wèi)生院趕去,達爾杰老阿媽一家人把杜鮑翔扶上馬,那個姑娘還往他的懷里塞了一包煮熟的蕨麻,說要是路上餓了就墊墊饑。他被感動得眼淚又一次流了出來。

阿媽站在余暉里不停地揮著蒼老的手,不顧禁忌地顫抖著嘴唇反復(fù)呢喃著“唵嘛呢叭咪訇”六字真言。那時正在破四舊,草原上也不例外。但她不顧這些,虔誠地為他祈禱。

杜鮑翔坐在馬上流了一臉的淚,等走了幾公里回頭一看,仍能見到帳篷前有人影在朝他們凝望。忽然他又一次看到了凝固在她們頭頂上的那朵巨大的白云,像格?;ㄔ谑㈤_。

杜鮑翔在七十年代騎馬下帳(下鄉(xiāng))

饑餓與糧食

在六十年代初的果洛,最深刻的體會是餓。長天闊地,人的官覺被無限放大,而饑餓就像潮水一般在體內(nèi)翻起浪。

1959年初,杜鮑翔從州委調(diào)到同德縣巴灘總共有四十幾個人青年農(nóng)場機關(guān)時 24歲,食量也正大的時候,正常供應(yīng)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天天在饑餓里撲騰。

按場部規(guī)定,大家公認的食量大的“大肚子”可以寫申請,向組織要求每月15斤補助糧食,廠長就把大家組織在剛蓋好的土坯房里,面對面評選“大肚子”的人。

補助糧食不是米,不是面,就是一種叫“蔓菁”的十字花科植物的塊根,原本是給牛羊當(dāng)飼料的,現(xiàn)在卻成了救人一命的寶貝。

杜鮑翔是有目共睹的“大肚子”。 每天半夜,因為餓得睡不著覺,他會在被窩里咬被角,一點點地把棉花掏出來慢慢咀嚼。干棉花不好咽,他就長時間咀嚼,然后喝口早準(zhǔn)備好的涼開水。時間一長,棉花都吃完了,被子剩下一層布。零下三十度的高原上,他只能鉆到同事的被窩取暖。

但在“大肚子”評選中,他的許昌老鄉(xiāng)王文陸卻提出激烈反對意見,說自己比杜鮑翔還大兩歲,肚子更大,更需要補充糧食,兩人就“誰的肚子更大”吵得連爹娘都罵出來了。

最后,杜鮑翔成功被評選上了“大肚子”,可以多領(lǐng)15斤的塊根。不過這份補助并不穩(wěn)定:“大肚子”一月一評,到了下個月,新一輪競爭開始,誰的肚子更大還不一定。

那樣的年歲里,只有吃的值得最高規(guī)格的斤斤計較:油田杜鮑翔去食堂打飯,站在前面的王文陸拿到粘連著另一個饅頭上多半個饃皮的饃,而大廚卻把粘了皮的饅頭給他,他覺得自己吃了大虧,大聲質(zhì)問大廚為什么不公平,想要討回那半層饅頭皮。他和占了便宜的王文陸先是大吵,隨之大打出手——但在出手前,兩個人心照不宣地放妥了手里的飯碗,才掐在一處。

不久,傳來王文陸鬧離婚的消息。原來,兩口子在食堂一起打飯一起吃,可王文陸每頓飯總是吃去大半,給妻子只剩幾口,妻子覺得丈夫自私,堅決要和他分開打飯,獨自回宿舍吃,吃不完,寧肯鎖在抽屜里,等餓了再吃。王文陸無奈,每天都是半飽。到了宿舍,老婆睡床,他便打地鋪,兩個人因為一口飯徹底“割了席”。

饑餓的年歲里,有關(guān)“愛”的記憶似乎也被蒸去水分、洗去輕浮,而是和河灘上的草一樣,干燥頑強,和貧瘠、苦難、責(zé)任有關(guān),和吃有關(guān)、命有關(guān)。

達日縣海拔高,生育成了一件難上加難之事。他妻子生孩子坐月子的那個月里,沒吃過一個雞蛋,更不用說雞湯紅糖之類的補品,當(dāng)然也就沒有奶水喂孩子。

他覺得對不起妻子,硬著臉皮找到達日農(nóng)場場請假,背著行軍水壺,騎著自行車去二十多公里外的農(nóng)場打奶。

那是二十多公里卻是沒有路的草原,他費勁地朝著某個不太篤定的方向騎著自行車。約莫十公里時,一不留神連車帶人陷進偽裝成草地的沼澤里,陷進大半個輪子時他才反應(yīng)過來,邊迅速在沼澤里蹬著車身,邊一把抓住身后的牧草,不幸用勁過猛,竟把牧草拽斷,人和車再次沉沉跌入沼澤。

冰涼的水讓他有些抽筋,頭皮是麻的,趁淤泥不注意,再次轉(zhuǎn)身抓著另一撮柔而韌的牧草,均勻用力,才慢慢爬上結(jié)實的草地上。

自行車是他問一個同事借的,一旦陷入沼澤,他將沒法還這筆“巨款”,可他也沒辦法撈出來,就在堅實在草地上找撈的工具。寒風(fēng)中一身的濕衣讓他不住地打顫,最后看到遠處有個巨大的被風(fēng)化了的白牦牛角,便利用它的彎鉤勾著自行車車梁往上拉,試了兩三次才撈了上來。

繞過沼澤,他繼續(xù)蹬車向前。

河流猶如草原的神經(jīng)。每每臨河,他只能脫了褲子,把褲子放在自行車上,把自行車舉在頭頂下河,走到河心時,水已淹到他的小肚。高原的河流都是從雪山上化解下來的雪水,冰涼刺骨,腳下的河卵石在他的移動中,被河流沖得一個踉蹌,一下漂在水中。

正當(dāng)他絕望想時,從農(nóng)場方向開來一輛拉貨的“嘎斯”卡車,司機直接把卡車開到河里,他站在腳踏板上,看準(zhǔn)自行車的位置后,又跳進河里撈了起來,在卡車的幫助下,這才平安上了岸。

當(dāng)杜鮑翔打了兩斤牛奶回到家里時已是黃昏??粗拮鱼殂楹认屡D?,他終于一屁股坐了下來。

危厄與脫險

 

1992年杜鮑翔(左)與藏族干部托吧在果洛四十年慶典時的帳篷城

杜鮑翔曾不止一次接近死亡。

有一回,他和同伴王文陸騎馬到一個牧業(yè)點去下帳,一前一后沿著瀕臨黃河邊沿,右邊凹進山體,也不知開鑿什么年代的蜿唌著無數(shù)個S彎的不足一尺寬的小路,左邊便是奔騰呼嘯的黃河,只要往下一看就會眩暈。

他倆小心翼翼地注視前方,馬蹄踏著石頭小路的踏踏聲,淹沒在黃河水奔騰呼嘯聲中。一不注意把身體往上一挺,頭就會磕到石崖。兩人只能縮緊脖子,夾緊馬肚往前走,唯恐馬失前蹄,萬劫不復(fù)連人帶馬掉進黃河。

杜鮑翔在馬背上,斜著眼看了眼數(shù)百米深的懸崖下幾米深,四十米寬的黃河。母親河不似圖畫上的溫良,像一柄鋒利明亮的刃,剖開長天大地。

他哆嗦著身體顫著音對王文陸說:“咱們還是下馬拉著馬步行吧。”

“你也得能下下馬來!” 王文陸應(yīng)到。

直到這時,杜鮑翔才清楚地看到,腳下的小路容不下再站一個人,如果硬跳下馬背,肯定會和馬擠在一起掉進黃河。

他連心跳都想努力控制,唯恐怕那搏動震塌了小路。可一個沒留意,被上方凸出的石頭絆了頭,在馬背上猛地一扭身體,又讓馬嚇了一跳,尥起蹶子,把他拋下馬背,直滾到懸崖邊。

虧他反應(yīng)靈敏,伸手抓住了馬蹄子,但整個人懸在了懸崖下的空中,腳下便是濤濤奔騰的黃河水。

馬通人性,知道他正抓著它的腳,就一動不動,抬起頭來回搖晃嘶鳴,像是在為主人求救。終于,王文陸聽聞馬嘶,抬頭一看也嚇的不輕,顫抖著聲音在后面高喊:“杜-鮑-翔-抓-緊-馬-蹄,我-來-拉-你!”

他從自己的馬鞍處爬到馬脖處,把自己吊在小路上,再匍匐鉆過杜鮑翔騎著那匹馬的肚子下面,來到他跟前,抓著他已經(jīng)開始顫抖的手。在杜鮑翔往上躍動時,慣力幾乎也把王文陸拉下懸崖。

等杜鮑翔終于跳上凹進山體的小路上,他臉色蒼白,嘴唇哆嗦,已經(jīng)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足有半小時,才手腳并用地爬了幾十米,到了稍寬的路面上緩緩躺下。

仰面,是藏區(qū)的天,耳畔是風(fēng)在呼嘯,仿佛天上地下,除了風(fēng)聲之外,再無一點聲響。

對于杜鮑翔來說,這種險象環(huán)生的生活經(jīng)歷在他21年的果洛草原上,遇到過多次,他都屬于幸運者,總是激發(fā)他難以想象的求生本能,化險為夷。

而他的幾位同事就慘遭厄運,其中比他一年來果洛的劉和平,早上騎馬離開吉邁下帳前還和他打了個招呼,晚上就聽到了他在草原上沒有涉過那條冰河而淹死;同事紀(jì)濤,在下帳途中的馬背上,因遇到棕熊襲擊,坐騎受驚,活活被瘋跑的馬拖死在曠野的風(fēng)中;一道來果洛的張連登,也沒能躲過土匪射來的子彈,在一次調(diào)解部落糾紛時血灑草場……

這就是果洛,第一代開拓者們在最好的年華來到這里。而他在果洛生活了21年后,終于要離開這里了??伤⒉皇钦嫘南胱?。因為長久地在高海拔生活,他愛人渾身浮腫,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只要一摁,就顯示出一個坑,長時間才恢復(fù)原狀,有次西寧的心臟病專家來果洛巡診時建議她,如果還想活著,就不能再在果洛生活,另一個是女兒的高原反應(yīng),因缺氧已死過一回了,所以他被這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壓迫著,不得已要調(diào)回西寧,這一年是1976年8月。

在離開達日縣前,該告別的人早就告別過了,但還有一個騎著馬走了一天的路程,從草原上的牧業(yè)點專門到縣上的洛周------這是杜鮑翔多年的牧人朋友,很多次下帳都住到他的帳篷------專門來為他送行,三天里已經(jīng)喝過三回了,他也用三天回應(yīng)了三回------要知道他從來不喝酒,他做為一個縣委書記這點是很自律的,但在要與果洛和那些牧人們告別的時候,還是強迫自己,也開了漫漫21年來的戒律,第一次主動喝了酒,其中洛周請他喝的三回都是酩酊大醉,幾乎要了他的命,這舉動在別人看來以為他終于離開果洛的原因,其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在用這種方式告別這個荒寒而又付出了生命時光的果洛。

臨走那天早上6點,天色還沒完全放亮,洛周早已在縣委家屬院的大門口等著他呢,還舉著酒杯,說我的漢民兄弟,你為草原做的一切,我們都會銘記的,祝你扎西德勒……

當(dāng)杜鮑翔只身打馬過草原,他知道那既是他一個人的果洛,也是藏族同胞、劉和平、紀(jì)濤、張連登、王文陸……所有人們的果洛。

部分人物為化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