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曉波:90后的獨立
她就坐第一排,穿著那時很流行的、領口繡蕾絲的小長裙,手上握著一個筆記簿。我問她,你讀的是什么專業(yè)。
物理,物理系在讀博士。
我非常吃驚,問她,你喜歡物理嗎?
答,不知道。
那么,為什么會讀物理系,而且讀到了博士呢?
答:是我爸爸媽媽讓我讀的。
這個場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又有一次,在一個經濟論壇上,與一位相熟的經濟學家聊天,不知為什么,聊到了這個故事。他突然變得非常沉默,神情之間居然透出幾分落寞。接著,他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這位經濟學家有一個寶貝女兒,他的期待是,女兒長大也成為一個經濟學家,“至少我書房里的那些書不會白白地扔掉,那可都是傳家寶”。
“80后”的女兒是個乖寶寶,先是考上了北大的經濟系,然后出國進耶魯,碩博連讀,一路快跑拿到了博士帽。畢業(yè)典禮那天,經濟學家越洋專程飛波士頓,淚眼朦朧中,目睹女兒把一頂偉大的博士帽扔到繽紛的半空中。
晚上回到酒店,激蕩的心情尚未平息,女兒來敲門。
她把博士帽丟在爸爸的床上,淡淡地說,我已經替你拿到了經濟學博士的帽子,現在我要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女兒的手上拽著一張飛機票,明天她就要飛新加坡,去那里的一家服裝設計公司報到了。
結果:排名第一的是“工作前景”,27%的同學選了這一條;第二是“興趣愛好”,23%;第三是“薪酬待遇”,22%;第四是“工作時間和地點”,15%。七個選項中,有一個是“父母期待”,得票1%。
也就是說,只有1%的“90后”,在職業(yè)選擇時,會考慮父母的期待——而且是在多項選擇的前提下。
這算不算晴天霹靂?
沒有一個人生下來,是為了實現別人的期待或夢想——這一句話,寫下來,說出來,貌似輕描淡寫,天然的正確,可是,要去實現它,卻隔著一百雙草鞋和千山萬水。四川大學的那個“70后”物理女博士,可能想都不敢想,經濟學家的那個“80后”寶貝女兒,反叛在博士帽被拋到半空之后。
然而,在今天的“90后”的職場觀里,自我選擇與父母的期待終于不再糾纏在了一起。
而所謂的獨立,又可以被分為三個層面,即思想的獨立、身體的獨立和經濟的獨立。
近百年來,女性對男權社會的掙脫,便是建立在這三個獨立的前提下,它不僅僅是意識形態(tài)的覺悟,更是技術與社會制度創(chuàng)新的結果。而今天,“90后”們的我行我素,并非完全是個性上的獨特——事實上,就個性而言,幾代人之間的差異遠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大,而是中國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自然演進。
作為中國進入財富時代的第一批中產階層子弟,他們是天生的全球化和互聯網一代,這使得“90后”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擺脫了父母師長們的拘束,甚至在知識呈現、知識結構及獲取模式上也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從而造成的現象是,“90后”更敢于獨立思考及做出判斷——也許思考的結果及判斷是幼稚的和有缺陷的,但用他們的話說,who cares?
其次,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的理解,也與前輩們有很大的不同。不久前的吳亦凡事件,若放置于十年、二十年前,恐怕會讓吳同學千夫所指,再難翻身,而在今天,他無非完成了一次從少年偶像到成熟男子的形象轉型。這不僅僅是寬容,更是一次價值觀上的決裂,無所謂對錯。
在經濟上,絕大多數的“90后”并沒有實現金錢能力的獨立,可是,中產及高凈值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們對貧窮、饑餓和職業(yè)風險的理解與父輩完全不同,對于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來說,職業(yè)并非生存和物質獲得手段的全部,而更與自我成長和價值實現有關。
上述所言及的變化,自然發(fā)生,同時也不可逆轉。它讓我們非常不適應,但又無可奈何。代溝從來不是用來填平的,它讓每一代人隔溝相望,各安其位。
她的女兒是98年的,前幾天鬧著要去紋身,在小蠻腰上刺個東西。媽咪當然不同意,狠狠地吵了一架??墒牵⌒U腰長在女兒的身上,誰也攔不住,在今年暑假,她硬是任務達成。
回到家里,女兒驕傲地給媽咪展示“戰(zhàn)果”,刺上去的那行字是——
“Mom is never wrong?!?/p>
媽咪總是對的。
本文發(fā)表于微信訂閱號“吳曉波頻道”,原題為:Mom is Never Wrong,澎湃新聞“翻書黨”經授權轉載吳曉波頻道所有吳曉波專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