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公園樂器之王:爺叔們玩的是真正的西海岸
原創(chuàng) 韓小妮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本文作者/韓小妮 李欣欣
在上海,幾乎每個公園都有一個吹薩克斯的爺叔。
如果不是一個,那大概率是有一群。
薩克斯,堪稱上海公園樂器之王者。
為什么爺叔們單單癡迷于薩克斯?
帶著這個問題,這些天我們滿上海找吹薩克斯的爺叔聊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們竟然是潛移默化地受了同一個美國西海岸藝術(shù)家的影響。
你爺叔永遠是你爺叔,在“玩西海岸”這件事上,爺叔們已然領(lǐng)先不止一個時代。
字多不看視頻版↓
本號視頻內(nèi)容散布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視頻號 微博 B站 抖音
歡迎關(guān)注點贊轉(zhuǎn)發(fā) 攜手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
▼點擊觀看▼
01
從虹口的魯迅公園、和平公園,到楊浦的黃興公園;
從靜安的大寧公園,到黃浦的復(fù)興公園;
從綿長的濱江帶,到冷門得連許多上海人都沒去過的復(fù)興島公園……
在上海,哪里有公園綠地,哪里就有人吹薩克斯。

上海的公園里
盛產(chǎn)吹薩克斯的阿姨爺叔
逛過公園都懂的
這股熱情甚至外溢到了街巷,就連嘉善路地鐵站的綠化隔離帶都阻擋不了。

這位爺叔獨辟蹊徑
在嘉善路地鐵站門口的綠化帶
吹起了薩克斯
我們隨便挑幾個地方帶你感受下。
在大寧公園,即使是現(xiàn)在這樣的初冬,山坡上也能數(shù)得出大概二十名左右的爺叔,每天持之以恒地練習(xí)著,冷空氣見了也只能緩緩?fù)讼隆?/p>
走近一看,爺叔們儼然拿出了年輕愛豆即將成團出道的認真勁頭。

在大寧公園的小山坡上
長滿了
吹薩克斯的爺叔
有的一個人在小樹叢間默默練習(xí);有的幾個人找一片“領(lǐng)地”,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薩克斯互相配合;還有幾個爺叔站在半山腰排成一排,專注地各吹各的。
在黃浦江沿岸,從徐匯濱江順流而上,途徑黃浦濱江邊的“大煙囪”——上海當(dāng)代藝術(shù)博物館,再到楊浦濱江,一路上都有爺叔阿姨留下吹薩克斯的身影。

在上海當(dāng)代藝術(shù)博物館門口
夜晚吹薩克斯的爺叔們
/顧汀汀攝于2019年6月
初秋的一個晚上,我們路過徐匯濱江的滑板公園附近,看到了一幕有趣的生態(tài)。
花壇邊,幾個爺叔正面向江邊散步的人群合力演奏,有不少人駐足觀看。
而在“舞臺”背面,靠近馬路邊的一排長凳上,三四個爺叔一個挨著一個,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獨自練習(xí)。

到了深秋
依舊有爺叔們夜晚來吹薩克斯
這一位還有小提琴伴奏
這讓人不禁好奇:爺叔們坐得那么近,互相之間認識嗎?要練習(xí)到什么程度,才能跨過草叢向觀眾表演?
再說虹口區(qū),薩克斯氛圍也相當(dāng)濃郁。
有在大寧公園吹薩克斯的爺叔說,最早是在魯迅公園看到有人吹的;

在魯迅公園里
一起演奏的薩友們
而在魯迅公園獨自練習(xí)的爺叔又告訴我們,和平公園在改造前,吹的人還要多。
總之一山更比一山高。據(jù)說虹口區(qū)的薩友們互相揶揄這樣一句玩笑話:
到四川路去,要找要飯的人是找不到了。但要找十個吹薩克斯的,走五分鐘就好找到了。
02
在今天上海的公園里,薩克斯是妥妥的樂器之王。
它和胡琴堪稱是最常見的唯二樂器。
當(dāng)然,即便是老資格的胡琴,也遠遠無法與薩克斯匹敵。它們在人氣上的差距,就相當(dāng)于迪士尼里的“川沙妲己”和米老鼠。

在上海的公園里
胡琴
也是比較常見的樂器
但把時光倒推幾十年,上海公園里的生態(tài)并不是這樣。
胡琴還是那把胡琴,而手風(fēng)琴、竹笛等等也都嘗過當(dāng)紅的滋味。
有人回憶說:“(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是手風(fēng)琴的天下。公園里的露天舞會根本就離不開它 ?!?/p>
一直到90年代,復(fù)興公園里還有一個大型的手風(fēng)琴角,高峰的時候有一二百個手風(fēng)琴手前去參加活動。

1994年7月11日的《解放日報》上
一篇報道介紹了
復(fù)興公園手風(fēng)琴角
好幾個如今抱著薩克斯陶醉其中的爺叔告訴我們,以前吹的是口琴、竹笛、葫蘆絲,現(xiàn)在都“改行”了。
那么問題來了,薩克斯這個在改革開放后才為中國大眾所熟知的樂器,到底有什么魅力,成為了上海公園“頂流”?
在魯迅公園、四川北路公園、大寧公園和徐匯濱江綠地,我們就此請教了公園音樂家們。他們對薩克斯魅力的理解稱得上天馬行空。
有攝魂派:“以前聽到的時候,感到薩克斯很神秘。哎呦,怎么音色這么好聽?!?/p>
有跟風(fēng)派:“有一趟,我到魯迅公園拍照片,看到老的,年紀(jì)跟我差不多的,都在吹。我心里想,他們可以吹,那我也可以吹。”
有強身健體派:“吹了以后,人感到好像氣比較順,對身體有點好處?!?/p>
有不少爺叔
吹薩克斯是為了
鍛煉身體
還有害怕孤獨派。
“我老早吹單簧管,沒有伙伴,只好舍棄?!比缃裨诖髮幑珗@里吹高音薩克斯的爺叔周林(化名)說。
自從更換樂器后,他迅速和大家打成一片,還經(jīng)常趕場子:上半場在一片小樹林里跟兩個朋友合奏,下半場再到半山坡找另一位好友配合,不亦樂乎。
有意思的是,這些看似萬馬奔騰的答案之后,公園音樂家們都會萬佛歸宗地提到一個美國男人的名字和一首歌,那就是肯尼G(Kenny G)和他的《回家》。

這個頭發(fā)比齊秦更卷更長
斜著嘴吹薩克斯的歪果仁
相信大家都還有印象
“肯尼G當(dāng)時風(fēng)靡得不得了。商場快要關(guān)門的時候會放《回家》這首曲子。”
“公交車每趟進終點站,就會放這首歌?!?/p>
“肯尼G很多名曲。年輕時候我經(jīng)常出差,機場候機廳、酒店大堂經(jīng)常放《回家》,(聽了)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p>
在公園爺叔心目中,《回家》的地位相當(dāng)高。當(dāng)他們形容起這首曲子時,脫口而出的關(guān)鍵詞是:神秘、好聽、吸引人、很難。
采訪中,好幾次還沒聊上兩句,有幾個爺叔就情不自禁拿起薩克斯,直接秀上一段《回家》。
03
假如乍一聽《回家》有點反應(yīng)不過來,那就來聽聽這支曲子。我們保證你不光聽過,而且還會哼!
1989年,來自美國西雅圖、真真正正的老一輩西海岸藝術(shù)家肯尼G錄制了一張現(xiàn)場演奏專輯《Kenny G Live》,將《回家》(Going Home)收錄其中。
他肯定沒有預(yù)料到,這首由他本人參與創(chuàng)作的曲子會很快在中國風(fēng)靡,成為一首“洗腦”神曲。
要說90年代肯尼G和他的《回家》有多火?
1996年發(fā)表在《新民晚報》上的文章可以作證:

1996年11月22日的《新民晚報》上
上海女作家南妮
在一篇寫薩克斯的文章開頭
提到了肯尼G和他的《回家》
“肯尼·杰(Kenny G)的兩張薩克斯CD出來時,有音響的人家?guī)缀醣貍洹W咴诮稚?,賣音帶的店、賣百貨的店、賣衣服與賣鮮花的店都在放《回家》與《茉莉花》??夏帷そ苁軞g迎的程度可想而知?!?/p>
《回家》的播放頻率之高,甚至有些“喪心病狂”。
2001年,《解放日報》上的一篇文章寫道:
“前幾年……許多店鋪幾乎同時在門前反復(fù)播放《回家》,大大小小的音箱競相發(fā)出高高低低卻同樣纏綿的曲調(diào),像伸出無數(shù)只手,恨不得把路人統(tǒng)統(tǒng)拉進商店?!?/p>
幾位如今熱衷于薩克斯的爺叔阿姨告訴我們,他們一直珍藏著當(dāng)年買回來的磁帶、唱片。
現(xiàn)在那些價值昂貴的播放設(shè)備都沒了,《回家》卻還在。

在學(xué)習(xí)吹奏薩克斯之前
不少阿姨爺叔就買過薩克斯的唱片
其中就有肯尼G
/受訪者袁虹提供
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二十多年前大街小巷一遍又一遍重復(fù)播放著的《回家》,早在那個時候就默默地在他們心里播種下了一顆薩克斯的種子。
不過,《回家》雖然風(fēng)靡已久,但演奏它的薩克斯“下沉”到上海的各大公園里有個“時間差”
大寧公園78歲的爺叔張建國(化名)告訴我們,他2009年開始學(xué)薩克斯時,公園吹薩克斯的人不多, “不像現(xiàn)在到處都是” 。

薩克斯“制霸”上海公園
也就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而職業(yè)吹薩克斯幾十年的陶順寶則回憶說,他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收學(xué)生的。
在他的印象里,改革開放后,薩克斯最初是80年代中期在上海舞廳里先流行起來的。
他認為,薩克斯之所以在公園里風(fēng)行,是因為“2000年以后,年輕時跳舞的那幫人慢慢退休了,他們選擇了薩克斯”。
“真正觸動(他們)的是肯尼G??夏酖曉得伐?吹《回家》的。來了中國以后,他加了一把薩克斯的 ‘火’?!?/p>
2002年,肯尼G舉辦了首次中國巡回演奏會,真人出現(xiàn)在上海大劇院,繼90年代的磁帶、唱片熱后,又掀起了第二波《回家》熱潮。

2002年10月15日
《新民晚報》上關(guān)于肯尼G來滬的稿件
當(dāng)時各大媒體都進行了報道
當(dāng)時連《解放日報》的新聞報道都有些激動:
“在上海,人們看到,薩克斯風(fēng)悠揚穿過都市的夜空。十幾年來,一首動人心扉的薩克斯曲《回家》令多少人為之傾倒。十月夜空下,《回家》的演奏者肯尼G終于出現(xiàn)在上海大劇院,圓了他十年前想來中國演出的夢想。”
04
當(dāng)然,單憑肯尼G一己之力,還不足以將薩克斯推向“上海公園樂器之王”的寶座。
這樣樂器走上制霸的地位,除了偶像的力量,還需要靠一些誤打誤撞的澆灌。
畢竟,撩撥爺叔阿姨年輕時心弦的除了肯尼G,還有理查德·克萊德曼(Richard Clayderman)。

“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
還記得伐
首先,薩克斯在平衡性上占了便宜。
和演奏格局比較大的一些樂器,比如鋼琴、銅管、手風(fēng)琴之類比較,一支薩克斯風(fēng),足夠輕便;
而比薩克斯風(fēng)輕便的樂器,比如二胡、笛子、葫蘆絲,又奏不出薩克斯風(fēng)以一當(dāng)十的大格局。
在大寧公園,有位爺叔拿薩克斯跟小號作比較:“薩克斯好學(xué),像你三個月就好學(xué)會了。”
“小號難度就大了,只有三個鍵,就靠氣來控制。吹得好,要五年時間?!?/p>
公園音樂家告訴我們
和薩克斯相比
小號的吹奏難度就要大些
袁虹是上海市薩克斯愛好者協(xié)會的工作人員,也是少有的愛吹薩克斯的阿姨。
她介紹說,薩克斯比較便于攜帶,裝在盒子里一背就好出去了。公園、聚會、農(nóng)家樂都好拿出來吹。
二是薩克斯的價格不高也不低。
一支大概率來自天津四黨口村的薩克斯,價格千元起步,公園里一吹,既不坍臺也不敗家。

某寶上薩克斯的價格
千元起步
選擇余地大
最最重要的是薩克斯社交價值更高,在公園里既能獨奏也能伴舞伴唱。
陶順寶分析爺叔們退休后學(xué)吹薩克斯的心態(tài)說:
“他們以前沒機會表現(xiàn)自己,有上臺的欲望和沖動。在公園、馬路上吹,圍了好多人,有一種成就感,就越來越流行了?!?/p>
相比之下,其他樂器就沒有這個效果?!岸隈R路上拉沒人聽,吹個長笛也不行,小號嘛又太累?!彼f。

一支薩克斯
既能獨奏又能伴舞伴唱
是公園社交的好幫手
有人點贊才有動力,對社交一樣有旺盛需求的爺叔們,用嘴和腮幫子把薩克斯風(fēng)送上了上海公園樂器之王的寶座。
想當(dāng)年,肯尼G因為門牙漏風(fēng)而斜著嘴吹高音薩克斯的形象,出現(xiàn)在售賣音像制品的各大商場、小店、攤頭,極具辨識度。

想當(dāng)年
肯尼G的形象
極具辨識度
他不僅傾倒了樂迷們,更在今天的上海爺叔(當(dāng)年的小伙)心目中,詮釋了風(fēng)流不羈的模板人設(shè)。
也許爺叔們不太好意思直接承認的是,能像他們心目中的“薩克斯王子”肯尼G那樣,吹奏一曲悠揚的《回家》,哪怕舞臺不是大劇院,而是公園的小樹林,也是一種彰顯魅力的高光時刻。
出于疫情和以防擾民的考慮,目前上海不少公園開始禁止吹薩克斯或有所限制。

中山公園內(nèi)
靜音區(qū)在一定時段內(nèi)
禁止使用音響樂器的標(biāo)識
爺叔們轉(zhuǎn)而把展示的舞臺搬到了抖音、快手、視頻號上,真真是時代弄潮兒。
05
11月中旬的一個傍晚,我們在徐匯濱江遇到老姜的時候,他正在練習(xí)一曲《上海灘》。
在他前方和后方的長凳上還分布著三四個爺叔,各自在專注吹奏。
老姜掏出手機,微信上有個“西岸薩友”群。他告訴我們,這片濱江的薩友們都互相認識,夏天人多的時候有三四十個。

在徐匯濱江吹薩克斯的爺叔們
有一個“西岸薩友”微信群
經(jīng)常互相交流
這解答了我們之前對于濱江薩克斯生態(tài)的好奇。
“我們上周還一起聚餐了,全是上海人,就我一個外地的。”他說。
老姜今年59歲,來自內(nèi)蒙古,做過生意,開過出租車。
2014年的時候,有老鄉(xiāng)介紹他和妻子來上海的敬老院打工。
抱著來看看“大上?!?、不行的話賺到機票錢就回去的想法,夫婦倆來到了這里,沒想到一直做到現(xiàn)在。

老姜來自內(nèi)蒙古
我們遇到他的時候
他正在吹一曲《上海灘》
留在這里是因為喜歡上海,只是下了班沒事干,晚上這段時間不知如何打發(fā)。
大約兩年前,有天傍晚老姜來濱江散步,看到有人吹薩克斯。
“我問這好學(xué)嗎。人家說,你不明白可以問我。——上海人比較熱情。”老姜就這樣入了薩克斯的“坑”。
在敬老院里,他還表演過。“老太挺熱情,吹不好也嘩嘩鼓掌?!?/p>
老姜同樣知道肯尼G和他的《回家》?!霸诔喾澹∝涇嚩紩拧痘丶摇??!?/p>
他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能夠把《回家》吹出來?!斑@首曲子很難背,但是我都背下來了?!彼f。
是的,不光是上海,在全中國,Kenny G的這曲《回家》恐怕是近二三十年人們的集體記憶。
早在2014年,《紐約時報》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
在一篇名為《中國人在Kenny G的曲調(diào)中說再見》的報道中,記者將人們對《回家》的偏愛稱為在中國令人難以解釋的神秘行為。

《滾石》的網(wǎng)站上
也援引了《紐約時報》對
《回家》風(fēng)靡全中國的報道
每天,全國各地的許多商場、學(xué)校、火車站、健身中心都會播放這首曲子,提醒人們該回家了。
某百科在《回家》的詞條中,甚至專門辟出一個小章節(jié),談到了它在中國受到的禮遇。
稱它是“席卷全中國的熱門金曲”,“非官方的、全國性的‘關(guān)門曲’”。
連Kenny G自己都注意到了中國人民對他這首曲子的偏愛。
他在接受采訪時說,他來中國巡回演出時,在天安門廣場、在上海、在高爾夫球場,甚至在某個地方的衛(wèi)生間里都聽到了這首曲子。
至于為什么《回家》在中國如此受歡迎,他本人也沒有更多的解釋。
不過他提到,在中國演出的時候,他總會把《回家》放在曲目的最后一首。
不僅是因為這首曲子有壓軸的分量,還因為“我可不想大家(提早)回家”。

參考資料:
1. 王祥夫,《樂器的年代》,文匯報,2004年02月01日。
2. 章素,《復(fù)興公園的手風(fēng)琴角》,解放日報,1994年07月11日。
3. 南妮,《低音薩克斯》,新民晚報,1996年11月22日。
4. 謝大光,《回家——聽的隨感》,解放日報,2001年10月22日。
5. 黃瑋,《大都市文化風(fēng)景探秘》,解放日報,2002年11月01日。
- END -
寫稿子:韓小妮 李欣欣/拍照片:韓小妮/
拍視頻:姚祖鴻 李欣欣 韓小妮 陳不好玩/
編稿子:韓小妮/ 寫毛筆:劉 嫻/
做圖片:二 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允許請勿轉(zhuǎn)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nèi)容授權(quán)
原標(biāo)題:《上海公園樂器之王:爺叔們玩的是真正的西海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