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曾經(jīng)在韓國使用了二千多年的漢字如何成了“天書”

邵毅平
2017-02-24 14:27
私家歷史 >
字號

曾經(jīng)漢字在朝鮮半島大行其道

沒有學過韓語(朝鮮語)而初次踏上韓國土地的中國人,會對那些由橫、豎、圈構成的韓字(朝鮮字)感到一頭霧水,更有不少人認為那簡直就像是“天書”——盡管它其實是很容易學習的拼音文字,就像我們過去的注音符號一樣。如果偶爾看到幾個漢字,那就簡直會喜出望外了。

不過僅僅在六七十年前,情況卻還不是這樣的。那時朝鮮半島使用的書寫系統(tǒng),是漢字和韓字混用的。所以中國人來到朝鮮半島,即便語言不通,卻能大致猜出文字的意思,就像現(xiàn)在在日本的情形一樣。這個階段,大約從19世紀末葉持續(xù)到20世紀中葉,可以說是一個過渡時期。

再往前,上溯到15世紀中葉韓字發(fā)明的年代,有四百多年時間,是以漢字書寫系統(tǒng)為主,以韓字書寫系統(tǒng)為輔的時代。那時候所有的官方文件、外交文書、歷史著作、文人文集,乃至人名、地名、路標、招牌……都用漢字書寫;只有一些民間書契、私人書信、小說唱詞、土風歌謠……才用韓字書寫。所以那時候的中國人來到朝鮮半島,閱讀上不會有任何障礙,人際交流也可用“筆談”方式——因為即使說的不一樣,但寫出來的都一樣。

再往上溯,一直到西元前的古朝鮮時期,有一千幾百年的時間,朝鮮半島上只用漢字,也只有漢字可用。不要說任何的公式文字,一定是用純正的漢文來書寫的,即使是那些土風歌謠,也不得不用漢字來標記(這種標記法叫“鄉(xiāng)札”,又稱“吏讀”;它傳到日本以后,被用來標記和歌,稱為“萬葉假名”)。漢字是當時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系統(tǒng)。其實不僅朝鮮半島是這樣,古代東亞各地區(qū)都曾經(jīng)是這樣。漢字曾經(jīng)是東亞漢文化圈的通用文字,故漢文化圈又常被稱為“漢字文化圈”。

也就是說,在韓字發(fā)明前的一千幾百年間,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系統(tǒng);在韓字發(fā)明以后的四百余年間,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正式的書寫系統(tǒng)。這即使在東亞漢文化圈中,也是非常突出的現(xiàn)象。與此同時,韓字作為正式的書寫系統(tǒng),即使加上六七十年的過渡期,至今也不過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疾鞚h文化在文字和語言方面對朝鮮半島的影響,首先就不能忘記以上基本的歷史事實。

韓國寺廟中的漢字牌匾

朝鮮半島為何長期使用漢字

韓語(朝鮮語)與漢語分屬不同的語系,朝鮮民族使用漢字會有諸多的不便,尤其是兩者的語法完全不同。這正如朝鮮學者鄭麟趾《訓民正音序》所說的:“吾東方禮樂文章,侔擬華夏;但方言俚語,不與之同。學書者患其旨趣之難曉,治獄者病其曲折之難通?!蹦敲?,為何還會出現(xiàn)以上歷史現(xiàn)象呢?為何漢字會使用了近兩千年呢?

在一開始,大抵是因為朝鮮民族在只有語言、尚無文字時,便開始與發(fā)達的漢文化接觸,自然而然地借用漢字來表情達意,正如鄭麟趾《訓民正音序》所說的:“蓋外國之語,有其聲而無其字,假中國之字以通其用?!辈粌H是朝鮮民族,中國及周邊的其他許多民族,也都是這么做的。

不過其他民族大都早早便創(chuàng)制了本民族的文字,而朝鮮民族則遲至15世紀始行創(chuàng)制,且創(chuàng)制以后也仍樂于繼續(xù)使用漢字,這又是為什么呢?現(xiàn)在看起來,是因為他們當時非常尊崇漢文化,把使用漢字作為認同漢文化的標志,也作為提高自己在漢文化圈中地位的手段。朝鮮世宗率學者創(chuàng)制韓字后,集賢殿副提學崔萬理等人上疏反對(見《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卷一百三頁二十a(chǎn)),其理由便表明了上述認識。

確實,在當時的東亞漢文化圈里,漢字運用水平的高低,也是一地區(qū)“面子”攸關的大事。比如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見高麗忠烈王時,還在“文化程度”上著實自謙了一番:“朕不識字粗人,爾識字精細人。”(《高麗史》卷二十八《忠烈王世家》一)“識字”、“不識字”的“字”,指的自然是漢字,因為這是當時兩國間的外交用字。在軍事上不敵元朝的高麗,在“文化程度”上卻掙回了面子。

朝鮮世宗率學者創(chuàng)制韓字,除了想以之來書寫民族語言之外,“還有一個附帶的動機,就是由它們表述漢字的‘正確’讀音”,即起我們今天的注音符號或漢語拼音的作用。了解這一點也很重要。當時人稱韓字為“諺文”,意思是“不正式”的文字,以與“正式”的文字“真書”、“文字”(皆指漢字)相對,而處于低一級的地位。這與日語中稱漢字為“真名”,稱和字為“假名”的情形一樣。而在漢字與“諺文”之間,則還有“吏讀”,即文字用漢字,語法依韓語的書寫方式。在當時人的心目中,漢字級別最高,“吏讀”次之,“諺文”又次之。這其中反映出當時人對漢字的尊崇態(tài)度,以及對本民族文字的輕視態(tài)度。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韓字創(chuàng)制并頒布以后,也仍未能馬上取代漢字成為正式書寫系統(tǒng)的原因。這一延遲就是四百余年。

漢字的退場背后的東亞歷史

對于漢字與韓字態(tài)度的根本逆轉,直到19世紀末葉才悄然來臨。根本的原因既是由于當時的中國落后挨打,失去了它在東亞漢文化圈中傳統(tǒng)的領導地位,以及由此而保有的文化上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是由于作為近代世界性潮流的一環(huán),朝鮮民族的民族主義意識開始覺醒。由于這樣的根本原因,時代風尚開始發(fā)生巨變,漢字不再享有它曾享有了約兩千年的尊崇,開始逐步退出朝鮮半島的文字舞臺;而韓字則作為民族主體性的象征受到空前的重視,逐漸成為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系統(tǒng)。

朝鮮半島最早的報紙的用字變化堪稱晴雨表。1883年10月,第一家政府報紙《漢城旬報》出版,該報只用漢字;1886年1月改為《漢城周報》復刊,漢字和韓字混用;第一家私營報紙《獨立新聞》創(chuàng)刊于1896年4月,純用韓字(另有英文版);第一家日報《每日新聞》于1898年4月創(chuàng)刊,也純用韓字。由此可見,大抵以中日甲午戰(zhàn)爭前后為分界線,報紙用字由漢字向韓字變化。不過,變化尚不徹底,從此時起至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穩(wěn)定在混用漢字和韓字的中間狀態(tài)。其時的官方文件和書刊雜志,都采用了這種混合書寫系統(tǒng),頗類似于現(xiàn)代日文的情形。

徹底的變化是在戰(zhàn)后(尤其是在1970年后)發(fā)生的。雖然不久南北便分斷為兩個國家,卻都采取了相似的文字政策,即只用韓字作為唯一的書寫系統(tǒng),而不用漢韓字混用的書寫系統(tǒng)。北方的朝鮮和中國的朝鮮族,從1950年代上半期起,已逐步取消了夾用的漢字;韓國則早在1948年10月,便公布了專用韓字的法令《諺文專用法》。漢字自此正式退出朝鮮半島的文字舞臺。此時距朝鮮世宗率學者創(chuàng)制韓字已有五百年,距漢字傳入朝鮮半島已有近兩千年。

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僅就韓國的情況而言,雖然隨著各個時期文字政策的搖擺,偶或出現(xiàn)允許夾用漢字的情況,但主要只用韓字的政策則是一以貫之的,在樸正熙時代則尤為登峰造極。這與現(xiàn)代日文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與戰(zhàn)后盛行的民族主義潮流顯然有密切關系。率學者創(chuàng)制韓字的朝鮮世宗備受推崇,其肖像被印在一萬韓圓面值的鈔票上,其雕像被豎立在每所小學的校舍前。他頒布韓字的日子被韓國定為“韓字日”(???),每逢此節(jié)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學生的練習簿上都印著“愛國語,愛國家”(????,????)的口號,是否愛用韓字被看成是否愛國的標志。經(jīng)常會開展“國語凈化運動”,檢查是否有“語言污染”的情況。在青年人中頗有影響的《韓喬來新聞》(韓喬來,???,意為“同胞”),一個漢字也不用,以此特立獨行的實踐,表明自己的民族主義立場。“光州事件”中創(chuàng)刊的《光州新聞》也是如此。首爾景福宮正門光化門的匾額,“光化門”三個大字,一度是韓字“???”,在韓國傳統(tǒng)建筑的匾額中為僅見。這是故樸正熙總統(tǒng)之所為,他以文字政策強硬著稱,也算是那個時代的一個象征(現(xiàn)已恢復使用漢字匾額)。

韓字與漢字的糾葛

不過,由于漢字在朝鮮半島上已使用了近兩千年,漢字的影響已經(jīng)深入到朝鮮語言的“骨髓”里,因而禁用或不用漢字雖然痛快,卻也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問題。而長期使用漢字的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流行的民族主義意識,也圍繞著漢字的使用問題發(fā)生沖突,政府和民間對漢字的態(tài)度也因此搖擺不定,互相對立。

比如韓國學校的文字政策,幾十年來便一直反反復復,時而全用韓字,時而恢復教授漢字,時而限制漢字字數(shù),讓學生和家長無所適從。即使是允許初高中教授部分漢字(韓國政府1972年8月16日公布了初高中漢文教育用基礎漢字各九百字;而小學則從1970年起不被允許教授漢字),但也只放在括號內(nèi)作注釋之用,所以學生仍然不加重視,到了大學時還讀不懂專業(yè)書籍,理解不了書中的內(nèi)容。同時,由于規(guī)定的只是“基礎漢字”(非強制性的),而非“當用漢字”或“常用漢字”(也就是強制性的必用漢字,如日本政府便先是規(guī)定了一千八百五十個“當用漢字”,后來又擴充為一千九百四十五個“常用漢字”),因此漢字的夾用與否和夾用多少,沒有什么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和標準,全憑人們自己隨心所欲地決定。因此你可以看到一本小說,里面一個漢字也不用;也可以看到一篇學術論文,里面充斥著漢字。有些報紙或多或少地夾用漢字,有的報紙如《韓喬來新聞》則一個漢字也不用?;靵y也反映在政府機關的標志上,政府和法院的徽章上用的是韓字,憲法法院和國會的徽章上用的是漢字。有讀者對此表示不滿,認為應統(tǒng)一使用韓字。也許是采納了其意見,國會后來已改用韓字。

韓國的交通標志牌等曾全用韓字,不附加漢字(倒是附加英文),這讓來自使用漢字國家的游人深感不便。我就曾不斷聽到朋友們抱怨,說是來到韓國就變成了“睜眼瞎”,根本沒法出門、上街、旅行;不比在日本等國家,即便語言不通,出門、上街、旅行卻全無問題,因為交通標志牌等都使用漢字。這個當然也可用“入鄉(xiāng)隨俗”、“客隨主便”來解釋,但事實上卻不利于吸引鄰國游人政策的推行,結果受到損害的還是韓國的旅游業(yè)。近年來這種情況已有所改變,首爾的地鐵甚至有用漢語報站的。

韓字本質(zhì)上是一種拼音文字,它原先的一個功用,便是拼寫漢字的發(fā)音。同一個韓字,往往代表了在韓語中發(fā)音相同的許多個甚至幾十個漢字。不用漢字所造成的一個結果,便是大量的同音字詞易造成意義的混淆,解釋的混亂,在人名、地名和書面用語方面尤其是這樣。如果在法律文書中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其后果之嚴重是顯而易見的。在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時也有同樣的問題,由于不用漢字直接表達,而是用韓字譯其發(fā)音,于是其譯音便人言言殊,不能統(tǒng)一,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僅相互之間不同,而且自己也跟自己打架,前面是那樣譯的,后面便成了這樣譯的。比如一樣是“上?!?,譯成韓語有兩個字的“??”(韓式發(fā)音),也有三個字的“???”(中式發(fā)音),不明就里的,還以為是兩個不同的地方。這當然會給讀者帶來困惑,讀者對此也很有意見。不斷有讀者寫信給報社,希望能夠統(tǒng)一譯音方式。但其實這是因不用漢字而造成的,一用漢字問題便不復存在了。

漢字教育的不足和受忽視,還容易引起現(xiàn)代韓國人與古代文化之間的隔膜。在我和韓國朋友一同外出旅行時,便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些令人感嘆的場面:面對一些名勝古跡的漢字匾額或碑銘,他們作為本國人卻不知其義,反要我這個“外國人”來對他們作解釋。比如有一次去名剎通度寺玩,其山門上有漢字匾額曰“靈鷲山通度寺”(“靈鷲”是“靈鷲”的繁體字),韓國朋友說不認得上面寫的是什么,我解釋說就是此寺的山名大號。他們不禁感嘆了一番,說以前也常來此寺,也??吹酱素翌~,但到底不知道上面寫的是什么,尤其是“靈鷲”兩個字更如“天書”。我也不免感嘆了一番,想想韓國近百年的變遷真是太大了。

還有圖書館里那汗牛充棟的古代文獻,那大都是用純正的漢文寫成的,與中國的古籍一模一樣,但是現(xiàn)在卻很少有人能利用它們了。一般的人連漢字都認得不多,遑論要看古漢文的文獻了。受過專門訓練的專家學者人數(shù)太少,而且由于他們已遠離了漢文化傳統(tǒng),因此對于漢字漢文的語感已大不如前,即使是出于著名學者之手的漢文標點,也常會出現(xiàn)一些由語感缺乏而導致的常識性錯誤,不免令人為之惋惜。

(本文選摘自《青丘漢潮:中華文化的遺存與影響》,邵毅平著,中西書局,2017年1月。經(jīng)授權,澎湃新聞轉載,現(xiàn)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