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張佩綸是如何與青年時代最好的朋友張之洞斷交的

姜鳴
2017-02-21 17:43
私家歷史 >
字號

張之洞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也是張佩綸的密友。在光緒朝前期,他們同在北京為官,也共同主持“清議”。劉禺生《世載堂雜憶》(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0頁)中說:“清流黨者,呼李鴻藻為青牛(流清同音)頭,張佩綸、張之洞為青牛角,用以觸人,陳寶琛為青牛尾,寶廷為青牛鞭,王懿榮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p>

有個奇怪的問題。“張藏信札”中,獨少二張之間的往返書翰。張志潛編輯《澗于集·書牘》時,收錄八通佩綸致之洞的信件。張志潛說:“與張文襄丈書所存甚少,當壬午、癸未(1882、1883年)先公在朝時,書札幾無虛日。然文襄于要函密牘不甚愛惜,隨手輒散去。此集間有一二,猶系展轉(zhuǎn)得之他處者。”我猜測這些都是張志潛的抄件,故這八通信件,沒有列入“張藏信札”之中。反過來想,張佩綸保存了如此之多的友朋函札,為什么之洞的手澤一件也未留存呢?2012年,王貴枕先生將自己收集多年的張之洞致張佩綸信函影印出版,共計68通,均為光緒四年到光緒五年所寫,這些信札,顯然都是從張佩綸處散失出去的。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來看“張藏信札”的典藏,或許能給研究者帶來某種思考。

“愿公相忘,不煩相念”

“張藏信札”中僅存一封張佩綸致張之洞的親筆信,精心裝裱成紅木嵌錦面冊頁,而內(nèi)容,竟是與張之洞終止來往的告知書:

孝達前輩閣下:

十二日奉手書,以家弟去秋下世,辱承慰問?;貞浗蚝M?,弟曾送別,前塵如夢,能勿愴懷?至冬間,又聞云云,閱之殊堪駭愕。乙未六月,生兒不育,公方攝南洋,先屬朱道致賀,未三日而下令逐客。某道銜督命,兩踵寒門不見,則遍告知舊,迫促甚嚴,自未便瑣屑相聞,涉于乞憐請緩。及九秋蘇卿世兄忽有水仙之厄,僅屬漱蘭通政致問,不敢通書也。丙申又得一雄,以文正師盼望甚切,曾托合肥告之,文正書來劇喜。聞流言而不信,始終愛護,自恨為不舞之鶴,以玷羊公,轉(zhuǎn)似昧于知人,阿私所好耳,思之淚下如雨。不意丁酉季夏,文正騎箕,而此子已先期蛻化。戊戌正月,長男志滄又歿,次棠前輩暨節(jié)庵均有唁書,公所聞相繼化去者,諒即指此。惟其年春奠,節(jié)戉過蕪,寄電已承詢及,侍即復電聲謝,何乃云去年冬間始達清聽?殆前電已早忘之耶?未免重勞垂注矣。記去歲秋初,《申報》中有公殤一子之說,頗疑秉筆邪人妄為詛祝,適有洪令囗赴鄂,屬其詢明,再圖致慰。洪以戟府深嚴,探悉其事而不甚了了,侍亦因弟喪赴皖料理,侄輩北歸,為期已久,念通人雖無忌諱,而此等事過時勸唁,究屬不情,亦遂中止。以公之過于周至,益形侍之甘于闊疏也。至示及國事安危,人才消長,則惟中外重臣而又負清流之望者,始足語此,侍非其人,何從置喙?別惠多儀,辭受都無關(guān)系,惟自云門北上,絕而復通,曾兩拜端研,鼲裘之貺,忽忽近十年矣。豈宜屢受珍貽,有施無報,仍交來價攜還,托詞往游蜀岡,即清卿復電所轉(zhuǎn)之地。以免詞費褊衷,簣并不欲世兄輩知之。君立初間一來,杜門已久,竟未能破例延接。在朝廷為逐臣,在交游為逐客,愿公相忘,不煩相念也。肅謝,即頌臺安。

侍期佩綸頓首,二月十八日

信尾還不同尋常地蓋上一方朱文閑章:“老不求名語益真。”

此信寫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信中坦率回顧兩人后期交往中種種不愉快經(jīng)歷。從在南京遭逐客,到佩綸之子故世,之洞先致電慰問,繼而隔年寫信時又說去冬剛剛聽說,顯然早將前事遺忘,使佩綸大感不悅。所以佩綸拒絕之洞公子張權(quán)(君立)的拜訪,并嚴正地告訴之洞,自己“在朝廷為逐臣,在交游為逐客,愿公相忘,不煩相念也”。

張佩綸致張之洞的斷交信,信末寫道:“在朝廷為逐臣,在交游為逐客,愿公相忘,不煩相念也?!?/span>

此信如何從收信人張之洞手中重新成為佩綸后代的庋藏?這個謎底尚待揭開。從內(nèi)容看,這顯然是佩綸情緒宣泄之作,對于探索二張關(guān)系十分重要。抑或佩綸根本沒有寄出?但張志潛又何至于要如此精心裝裱以傳后人?其家族內(nèi)部當時對張之洞顯然有著某種特別看法。

二張關(guān)系交惡起于何時?

從“清流”初興起,二張就是中堅骨干,彼此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親如兄弟昆仲”(張志潛語)。我讀之洞早期致佩綸書信,有一函印象特別深刻:“請到寒齋,與再同(按:指黃國瑾)共話,已設素餡饅頭也?!保◤V州圖書館主編:《張之洞致張佩綸未刊書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頁)這是他們昔日清貧窘迫的京官生涯寫照。之洞出任山西巡撫后,佩綸有次告訴李鴻藻:“偕壺公(張之洞)游廠兩年,所收皆贗本也。茲檢出三卷一冊,乃壺公去后所得。敬求鑒定。”讀到此處,兩個囊中羞澀的大名士被琉璃廠商人欺騙上當?shù)纳鷦訄鼍?,令人忍俊不禁。后來佩綸奉旨福建籌防,疾呼各地增兵,惟有之洞調(diào)粵艦支援。佩綸遣戍張家口,之洞從廣州寄銀錢、送端硯、裘皮衣物,以及海南香、廣橘蜜酒、荔枝龍眼等等土產(chǎn),佩綸也回寄蘑菇以作感謝,患難之中,情誼綿綿。光緒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軍機大臣閻敬銘收到張之洞來函,其中提及“幼樵為今日搘柱時局之人,萬不可聽其引退。區(qū)區(qū)此言,為世為國,可質(zhì)天日。伏惟鑒之?!尽稄堉粗录s盦(閻敬銘)函》(光緒丙戌四月二十五日到),《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一輯,第十八冊,第417頁】??梢姶藭r張之洞還在為其關(guān)說緩頰。

二張關(guān)系交惡,過去認為是在佩綸甲午戰(zhàn)爭中為朝廷不喜,被逐出天津后開始的,具體細節(jié)均來自筆記稗史。而揆諸“張藏信札”,不難發(fā)現(xiàn),彼此齟齬,實際出現(xiàn)時間更早。張佩綸告訴友人:“孝達因鄙人與合肥為婚,兩年不通一字,近來始相好如初。若非佩綸腰腹十圍,早容不得矣。朋友之道,果宜如是乎?”光緒十七年囗月二十日又告訴鴻藻:“與孝達久不通問,前因再同之弟秦生求為說項,不能卻之,作一紙交秦生(告以無用,而求之不已。尚以為當年二張之交也,后果無成)。”十九年,鴻藻也告訴佩綸:“壺公書來,意極憤懣者,牽率鄙人,并及閣下。尤可怪者,于壺公祝合肥壽文亦肆口痛詆,拉雜不倫,可發(fā)一笑。此都無關(guān)緊要。惟其所辦鐵、政織局等事,將來必至不可收拾,殊代為焦慮也?!睆倪@些私下議論可以看出,對張之洞的變化和看法,張佩綸和李鴻藻是一致的。

“張藏信札”中還存有光緒二十二年張之洞致某人函,從他的角度談及與佩綸之關(guān)系:

蕢齋數(shù)年以來仍不免為時人所嫉,隨時隨事多方搜求,彈射橫加。即如前年端良一疏,真是無中生有,乃遽奉回籍之旨,所謂雪上加霜,聞之實難為懷。嗣后滬上各報,益復肆口詆諆。去年夏間,渠挈眷南下,僑寓金陵,未到之前半月,又已登諸《申報》,將其住址行蹤一一詳載,絲毫不差,并加痛詆??创饲樾危瑫r時有宵人伺察搜尋,深為懸心。當即派輪往迓,并托所親婉致代為籌計,不如暫住揚州。渠意不愿。及到金陵后,致渠一書,瀝陳衷曲,相約彼此暫勿往還,以避讒口兇焰,只可書簡往來,蓋以渠系回籍人員,若又被宵人吹求揭破,豈不終身不能出門,竟同禁錮?不惟一辱再辱,直是極之于其所往矣。此區(qū)區(qū)為蕢齋之苦心也。大率自津來人暨淮人及合肥親近之人,詆之尤力,極不可解。乃數(shù)月后謠諑又起,謂其每于夜間乘小轎入署參預密謀,而京師因張士珩一案未治以重罪,又因晚兩次奏薦陳伯潛,均指為蕢齋與謀之據(jù),勢將更起波瀾。疊有友人函電急告,謂須及早防之,其略有云言路目為淮黨,僉壬惡其清流云云,聞之焦急,當又托人告知此等情事,與之婉商可否暫居蘇杭。又托友人邀之同游金焦,渠皆不聽,轉(zhuǎn)因之甚怒,謂晚將渠驅(qū)逐。嗣后聯(lián)仙蘅(元)、于次棠過金陵,皆自出己意,勸其勿住江南,因渠所居乃合肥之他宅,合肥之子有一房亦在金陵,兩君意兼恐渠受合肥之累,故力勸之。渠謂兩君皆受晚指,代為驅(qū)逐,益致怒不可解。幸冬間晚已有回楚之信,群謠漸息,然蕢齋始終不悟晚相愛相為之苦心。及交替在在,有日親往拜之,并與約談讌,數(shù)日堅辭,不肯相見,亦只可聽之而已。半年以來,聞其議論,大指似于時事大局及身世艱虞仍未了澈,深為焦急,誠不解其十二年憂患艱危,動忍增益,何以仍只如此?晚于蕢齋最為惓惓,因時人詆之太苛,厄之太甚,深為憤懣不平,而自處孤危,力不足以援之,每與人談及輒為力辨,惟盼其收效桑榆,一洗前恥,杜此讒口,吐此悶氣。今看此時局及渠情形,以后事體殊未可知,言之悵然。

張之洞

若按之洞所言,他自己也有官場苦衷。但在佩綸看來,之洞是青年時代最好的朋友?,F(xiàn)在兩人,一個宦場得意,關(guān)心著自己下一步目標,不愿被無端的謠諑攪和;一個歸隱江湖,只在乎張之洞的態(tài)度,這樣就將雙方的關(guān)系逼到無法退讓之地步,這是張佩綸性格中的狷狂和耿直,也反映出張之洞的巧滑和閃避。這兩封信件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二張關(guān)系,是十分寶貴的史料。

累欷不已的二張

戊戌年間,張佩綸曾對梁鼎芬說:“孝達內(nèi)召過此,皖蕪兩電約鄙人登舟一談。時方有新參之說,迎送者如蟻。雖系舊交,豈能出謁?東坡黃州赦還見半山,有‘豈可以野服見丞相’語,亦是半山造舟中,非東坡詣私第。時半山已罷相,坡老尚斤斤如此,況鄙人今日乎?”(張佩綸:《致梁節(jié)庵太史》,《澗于集·書牘》卷六,第24頁)這里看出,佩綸雖然失意,卻將自己比作蘇軾,而將之洞比作王安石,依然不肯躬身退讓以減身份。二十八年九月,清廷命張之洞再次署理兩江總督,兩個月后,忽調(diào)云貴總督魏光燾繼任。張佩綸函告張人駿:“香(濤)進退維谷,一切生事之徒均皆掃興。午莊(按:指魏光燾)未知何如。而金陵士民痛恨香翁,幾如酷吏?!笨梢娝麑堉吹挠^感越來越惡。

據(jù)陳寶琛記載,張之洞這次到寧,欲見佩綸,佩綸仍以身體不適而拒絕。直至除夕,方才見面。張之洞“就君縱談身世,累欷不已。既而嘆曰:‘不得為廉生,命矣!’”他們想起了從前的共同朋友,八國聯(lián)軍攻破北京后自殺殉國的“青牛肚”王懿榮。又過七天,佩綸因病去世,兩個當年政壇上所向披靡的“青牛角”,在張佩綸臨終之前,終于相會。而相較中法戰(zhàn)爭時,兩人同隨李鴻章巡閱北洋水師后揮手告別,前后相睽近二十年。

(本文原載于2017年2月17日的《文匯學人》,原標題為《張佩綸是如何與張之洞斷交的》,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現(xiàn)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