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除了《大秦帝國》,這些嚴肅的歷史小說也值得看
在偶像劇穿越劇霸屏多年后,《大明王朝1566》復播、《大秦帝國》熱播,歷史劇好像又火了。從火爆一時的《東方朔》、《大秦帝國》、《貞觀之治》、《神探狄仁杰》,到聲名響徹影壇的《三國演義》、《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zhàn)事》,質量上乘的歷史劇大多有一本優(yōu)秀的歷史小說作為編劇底稿。不過,建國以來中國歷史小說精品之多,可以說十倍百倍于電視劇。下面擷選一二與您分享。

姚雪垠《李自成》
總括而言,長篇歷史小說多著眼于時代畫卷,走還原時代大背景、以一個或一組人物串起全篇的重述歷史風格,如希拉里·曼特爾的《狼廳》、《提堂》等《都鐸王朝》系列;又如司馬遼太郎大作《坂上之云》;又如去年橫掃天下令無數讀書者視若拱璧的《巨人的隕落》,都能帶領讀者身歷其境,親身感受上帝視角下的歷史剖面,能寫出宏觀大視角來的,都屬一等一的杰作。而又有少數如井上靖先生《風林火山》、《楊貴妃傳》等,歷史只是背景,寫的還是情感,則又是另一個方向了。
大陸長篇歷史小說佼佼者多采取文以載道的路線,這里繞不過去的名字就是建國后大陸第一長篇歷史小說,230多萬字的鴻篇巨著《李自成》。
此書好在何處?建國后三十余年,中國文壇長篇小說大多抓大放小,有大場面無細膩處,于人物群像方面的刻畫實屬短板,在此時代背景下做考量,《李自成》一書可卓然獨立于雞群之中,主角李自成不必多說,配角如張獻忠、郝?lián)u旗、李巖李過等眾將各自鮮活,難能可貴的是,寫好了同伴,也寫好了敵人。兩大敵手崇禎帝與皇太極同樣有血有肉,多方對立盤腸血戰(zhàn),各方利益短兵相接,大時代圖景下一番英雄人物叱咤數十年,烽煙盡歸一卷之中。
《李自成》第一卷寫成后,在社會各界產生了極大影響,毛澤東鄧小平二位都深喜此書,姚雪垠曾回憶道:1966年7月,毛澤東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看見王任重列席,將他叫到身邊指示:“姚雪垠的《李自成》寫得不錯。你趕快通知武漢市,對他加以保護,讓他把書寫完。”姚老在“文革”中還給毛澤東寫了信,毛澤東用鉛筆在信上批示道:“印發(fā)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庇谑?,此書寫作歷程跨越“文革”,得以完璧。
此書近年來漸趨沉寂,與其他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品相比顯得悄無聲息,其根源在于不為大陸讀者所喜的階級斗爭史觀。但這也是“文以載道”的此書所載之道。
平心而論,讀者讀書當采熊十力斥徐復觀的態(tài)度“讀書要讀其好處”,為何不能求同存異,覽其所長?古今中外經典巨著又有哪本毫無可做攻訐之處?這也不讀那也不觀,腹中空空的最終還是自己。
因噎廢食何益,但讀好書無妨。

寫作者夢寐以求之時刻,為靈光一閃,天花亂墜之時。彼時不需動員,內心寫作欲望自然會推動你倚馬千言,盡傾胸中所思所想;也不需構思,一行行字如同自行從筆端流淌到紙上。只是若非天才,靈光一閃的前提還是厚積薄發(fā)。
與林散之先生在書法界可稱一時瑜亮的林鵬先生,跨界寫下的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咸陽宮》,是先生唯一一部文學作品,也是七十年(先生著作此書時年屆七旬)對人生對制度進行全部哲學思考的結晶,其質量與名氣嚴重不成正比,筆者甚至一度為描寫同一歷史時期的《大秦帝國》聲名遠播而先生作品籍籍無名而忿恨。
全書從呂不韋思索秦王嬴政有沒有讀他修纂的《呂氏春秋》,能否接受書中觀點開始。這是個絕好的引子,也是全書文眼。學者蕭公權認為《呂氏春秋》是“反秦之書”:“一切慘刻督責之術,在所不取。故呂書之政治意義為立新王以反秦,其思想之內容則為申古學以排法?!薄秴问洗呵铩芬粫栒俚恼侨寮摇叭收迸c“民本”的觀點。書中林鵬先生將之演繹為三晉民主思想與秦王獨裁暴政之沖突,從而提出了一個好問題,在百家爭鳴學術空前發(fā)達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民主雛形治理國家將會如何。
林鵬先生所載之道正是士大夫文化與帝王文化之沖突,民主與獨裁之沖突。此書之體裁——小說只是形式,承載了滿滿的哲學思考,讓人想起美國一代女杰安·蘭德大作《源泉》與《阿特拉斯聳聳肩》。
當然呂不韋最終失敗了,全書最后一章第三十九章正叫做“呂不韋之死”;當然歷史上呂不韋之真實形象應也遠非如此理想化,但暴秦二世而休,《呂氏春秋》今日尚在。
編劇、策劃人,中國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史航先生說:“能讓歷史小說真的發(fā)揚光大,能寫得滄桑世故而又情懷溫厚,臺灣的高陽,香港的廖心一(《正德皇帝全傳》的作者),兩人而已。而大陸,我是想提一本《咸陽宮》,作者林鵬,山西省書法協(xié)會的老先生。那是偉大的書,布衣之怒,圣賢之心,明寫呂不韋,暗寫中國歷史童年時代的另一種發(fā)展可能,寫士也許可以活下來,暴政也許可以不綿延?!?/p>
縱然我輩拋開林鵬先生之史論觀點不談,一部遵從一切歷史基本事實,符合正史記載全部情節(jié)而不偏離,平鋪直敘不造噱頭,乏戰(zhàn)事無性愛卻如水銀瀉地綿綿不休令人手不釋卷的作品,自有其高妙處在。
恨少人讀此書,恨少人知我讀此書時之快意。

南梁武帝蕭衍納北齊降將侯景時曾嘆“我國家似金甌,無一傷缺”,開后世稱國土為金甌之先河,金甌一缺,則為山河破碎日月無光,士女亂離如飄絮亂萍,山野孤老吞聲而哭,發(fā)故國丘墟黍離悲嘆。
此書被稱為當代口碑最好的歷史小說,被譽為“中國版《戰(zhàn)爭與和平》”,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也是一本用歷史本真力量打動你的好書,一個幸福富饒的國家在你眼前因一個個小人一個個愚蠢的錯誤而毀滅,一段本應美麗甜蜜的情感最終以悲劇告終。
此書文筆情節(jié)均不遜于《李自成》,綜合實力猶有過之,只是我不得不把它放在第三位推介,因為……這本書讀起來太致郁了,滿紙荒涼悲笑,滿心憤懣不甘,《李自成》中慧梅吹笛尚可使我心悠然寧靜,盡享閱讀閑暇趣味,讀《金甌缺》則或義憤填膺或鼻酸耳熱,絕難平靜淡然。
名家如二月河如此評論此書:“《金甌缺》稱得上是當代歷史長篇小說中的經典之作,作者驚人的歷史洞察力與異乎尋常的藝術想象力,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而知名文學評論家郭紹虞先生則稱:“徐氏(指徐興業(yè))的學識和才華,均不弱于姚氏(指歷史小說《李自成》作者姚雪垠)。二難相并,堪稱雙璧?!?/p>
這本書,讓我更好地理解那首“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也讓我無數次的默念“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何止一個半個?

曾公國藩為毛澤東、蔣介石二位同為嘉許絕非幸致。其人立德立功立言均有大成就,晚清時節(jié)幾近只手補天裂,挽狂瀾于既倒,又能深自韜晦善保功名,可稱有始有終,這樣的人物深刻而復雜,絕不好寫,更因時處近代,史料眾多,功夫稍沒下到則必出紕漏,貽笑大方之家。今時今世作家作品稍有影響則如置身聚光燈下,無所遁形,在這種對作者而言前所未有的苛刻大環(huán)境下,寫作如斯復雜的一個人物,能做到這樣的成績實屬難能。
唐浩明與曾國藩神交二十余年得成此書,可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筆者最為欣賞此書的一點是:一般浸淫一段歷史或一個人物之中過久,作家往往會對其產生過分的情感,以至于筆下難以自控地對其給予偏正面的評價,而此書中唐浩明始終正視著曾國藩,用冷靜客觀的筆調描繪他的行為,而將價值評判的權柄交與了讀者。
一個作家人生中黃金時期很短暫,在這段時間內,需要儲備,需要積累,也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去完成自己的作品,這一過程很難復制。唐浩明在曾國藩身上花了二十多年,筆下如有神助地完成此書,他花了足夠的辛苦,也足夠專注,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而晚清三部曲的其他兩部《張之洞》、《楊度》;同為晚清時節(jié),不能說唐浩明先生儲備不足筆力不夠,讀來就是比《曾國藩》差上不止一籌,我們只能理解為那樣的專注以及那樣穿越歷史長河的目光對視不能復制,以至于我們只能更加珍惜這本《曾國藩》。
白巖松曾在采訪中談到:“90年代中期,我走進了《東方時空》,20多歲成為《東方之子》主持人。我知道在自己的生命歷程里當然是沒有這樣的底氣的,因此要不斷去學。閱讀在幫助我,其中有一套厚厚的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浩明《曾國藩》,我永遠記得那一個秋日的下午,在我租來的地下室里頭,墻上斑駁的光影一寸寸移動,這本書我也一頁頁地看完了,每個喜歡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概念,當你真的喜歡一本書,并且被深深地打動,告別是一件依依不舍的事情,但是終究要告別。當合上最后一頁時,我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始更有勇氣去面對一個又一個攝像機前的《東方之子》,為什么?因為在這套書里頭我看到了最復雜的人性,讓我對人,對人性開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p>
我深深的懂得他曾經的心情
寧知傾城與傾國,好書再難得。

高陽先生原名許晏駢,高陽乃是筆名,取“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之典,平生好酒,能飲能寫,專擅歷史小說,一生著作約90余部,105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zhèn)處有高陽”來描述來形容高陽作品的受歡迎程度。
高陽有多厲害呢,他的九十多部作品里的中平之作水準也絕不亞于二月河的知名系列。其代表作《慈禧全傳》系列、《胡雪巖》系列水準稱至高應無過多虛譽,其余佳作如《丁香花》、《八大胡同》、《粉墨江湖》、《清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清末四公子》等等皆有可觀之處,高產與質量上等幾乎是天平兩極,我想高陽先生絕大多數作品是做到了“不負如來不負卿”的。

不喜高陽者多指責他絮叨,這一點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為太摳細節(jié),敘事描物皆不厭其煩;二來寶島作家樂于喋喋不休的人相當不少,好比說散文大家絮絮叨叨喜用長句的唐諾先生。這不是缺點,是文風和習慣,正所謂“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