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李新峰談明代軍事史(下)

張晗
2017-03-12 11:20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書評 >
字號

編者按:2016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李新峰教授的專著《明前期軍事制度研究》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此書在作者1999年完成的博士論文《明前期兵制研究》的基礎上作了大幅度的修訂與重寫,以明代軍事體系的運作機制為切入點,“探討各類人員在機構體系中如何行使權力、利用關系、維護權利,依次分兵權分配、行伍組織、身份管理,大體對應著現(xiàn)代軍制學中的領導體制、武裝力量體制、兵役制等核心內(nèi)容”。作者說,此書是他對歷史地理、政治制度史、軍事史這些“二十四年來的學習研究領域”的一次徹底告別。此次訪談,可以視為對這些領域的一次小型而不失全面深入的回顧。本文是訪談的下篇。
李新峰(澎湃新聞 劉箏 繪)

澎湃新聞:唐代以府兵制為后人所稱頌,宋代主要實行募兵制,而標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卻建立了以部分人世代從軍為基礎的衛(wèi)所制度,其理論和現(xiàn)實上的根源是什么呢?

李新峰:談到“某某兵制”,如募兵制,衡量標準是兵役的自由程度。唐代中期至兩宋的募兵制相對自由,與此相反的,是征兵制和世兵制,如西漢就實行征兵制,曹魏則實行世兵制,等等。粗略地勾勒一下,可以說,唐初的府兵制,是招募基礎上的征兵制,而明代的衛(wèi)所制,是征召基礎上的世兵制。從漢魏到唐初再到兩宋,征兵、世兵逐漸讓位于募兵,而明代衛(wèi)所制兼有征兵、世兵色彩,似乎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現(xiàn)象。但細看起來,明初衛(wèi)所制又頗具合理性。

明初的制度體系,來源有四。朱元璋設范立制時,曾宣示基本國策:“法體漢唐,略加增減,亦參以宋朝之典?!睗h代遼遠,此處主要是修辭,恢復中華的兩大學習目標,是唐和宋。在此理論上的根源之外,還有現(xiàn)實上的兩項:自然而然的建國前紅軍傳統(tǒng),與不情愿但非繼承不可的元朝制度。

“亦參以宋朝之典”,可以發(fā)生在很多領域。但宋朝冗兵積弱,投入巨額人力物力,戰(zhàn)績?nèi)匀辉愀?。朱元璋在表彰藍玉北伐時,說過一段語無倫次但觀點鮮明的話:“宋窘于遼,將士披堅無措,民疲轉運,歲愈多艱,終被元伐,謀臣妄誕,貽笑至今。”而唐代建牙漠北,耀兵西域,武功之盛深得后人崇敬。所以,明初的軍事制度,必然學唐,特別是武功最盛、實行府兵制的唐代前期,而不學宋。

早在建國前四年,朱元璋部紅軍已經(jīng)糅雜元朝中央與地方兵制、龍鳳政權的“宋”制,在行伍之中初創(chuàng)了衛(wèi)所。元代實行世兵制,北方征服部族與金宋降軍之家,自然是世襲軍戶。紅軍初創(chuàng)衛(wèi)所,必然模仿元制,區(qū)分戶籍,以軍戶為正軍的保障性來源。建國前后,明軍不斷壯大,前元軍戶被命令保留原有戶籍,出軍當差。為加強北邊、沿海、西南等地防務,洪武朝廷多次在民間大規(guī)模抽籍編伍,即量丁抽取民人,垛集為軍。終明之世,充軍措施作為僅次于死刑的嚴厲刑罰,源源不斷地為衛(wèi)所提供軍人。

可見,與元代相對自然寬松的世兵制不同,明初,國家以空前高漲的管制社會的能力,通過從征、歸附、謫發(fā)、抽籍等各渠道,將大量民人強制征召入伍。這些軍人在服役的衛(wèi)所組成衛(wèi)所軍戶,在原籍的家庭也因保障這名軍額而成為州縣軍戶。永樂初期,衛(wèi)所軍戶占全國人戶六分之一,加上州縣軍戶,則有四分之一的人戶卷入了衛(wèi)所制,而州縣軍戶往往規(guī)模較大且不準分戶,實際牽扯進的人口比例,恐尚不止四分之一。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廣泛而嚴格的征召制度。

“法體漢唐”,是在繼承元代世兵制、空前強化征兵制的基礎上展開的。明初的狀況,與府兵制那種招募基礎上的征召制,相去甚遠,學習余地并不大。“兵將分離”,即平時武官管領軍人、戰(zhàn)時重新組軍命將的防范手段,深得府兵遺意,而與王安石變法以來的將兵法理念不同。不過,臨時組軍命將,本就是征兵制乃至世兵制的必然措施,明朝不一定刻意為此。朱元璋念念不忘的,是學習府兵制的“寓兵于農(nóng)”、“兵農(nóng)合一”,將屯田列為衛(wèi)所的基本職能,養(yǎng)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屯田軍人是國家農(nóng)場的工人,所有軍人之家都領取國家頒發(fā)的月糧工資,這與平時自家過活、戰(zhàn)時自備衣糧的府兵之家,其實差別較大。

總之,明代衛(wèi)所制,號稱復古創(chuàng)新而實承元制,學唐而不學宋事出必然,得府兵遺意較少,而明初獨特的國家征召措施則影響深遠,大大改變了全社會人口分布與家庭組合。若論明代衛(wèi)所制的特點,我會在繼承世兵、模仿府兵之外,強調空前征兵這個因素。

明代仇英的《倭寇圖卷》,描繪了倭寇燒殺擄掠的場景

澎湃新聞:在倭寇的不斷侵擾中,明代原有的軍事體系乏力以對,甚至出現(xiàn)少數(shù)倭寇攻城略地、肆虐千里而地方衛(wèi)所束手無策的情況。這是否說明,明代的衛(wèi)所軍事體系在中后期已經(jīng)面臨癱瘓,而不得不求助于戚家軍之類的募兵手段?

李新峰:“衛(wèi)所制后來崩潰了”這種觀點,可能來自吳晗先生《論明代的軍兵》,但具體含義不甚明了。作為軍人軍戶的非管理體系,衛(wèi)所制沿用至清初。作為地方軍事機構,沿海衛(wèi)所一直行使巡邏瞭望、操練參戰(zhàn)的基本職能。它自身的運行并未癱瘓,更未崩潰。明代中期,原有的衛(wèi)所體系,確不能有效防倭。此時,日本武士浪人的侵略力度加大了,而東南沿海的走私武裝與倭寇合流,實成心腹之患,絕非當?shù)匦l(wèi)所武裝可以有效對抗。這應該是主因。

募兵,與衛(wèi)所軍事體系并行不悖。衛(wèi)所擁有城池、屯堡、墩臺等設施,固定提供操守軍人,制造武器裝備,而募兵將選拔作戰(zhàn)兵員的范圍,從衛(wèi)所的旗軍舍余,擴大到全民。募兵并不排斥來自衛(wèi)所的人員,也不可能取代衛(wèi)所的軍事功能。戚繼光本人就是世襲衛(wèi)所武官,戚家軍里的將領與軍伍,出自衛(wèi)所者也不乏其例。戚繼光募兵、練兵、作戰(zhàn),正是在衛(wèi)所體系的保障、配合下進行的。

問題中提到的少數(shù)倭寇肆虐千里,應該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那次著名事件,作為明軍之恥載入史冊。但實際上這次事件,并沒有什么“可恥”的。《籌海圖編》的作者鄭若曾,記錄了全過程:七十二名倭寇,穿越浙江、江西,直犯南京,南京守軍陣亡八九百,倭寇未損失一人。鄭若曾意識到異常:“猾而有謀,勇而善斗,殆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也……不殺人、不掠財、不奸婦女,周流深入,此其志詎可測耶!”這顯然是一支負有高級使命的特種部隊,絕非一般軍隊。它滲透內(nèi)地,造成普遍恐慌,衛(wèi)所駐軍猝難對抗,實屬正常。但后來,明朝的正規(guī)軍,雖不明敵情,仍在姑蘇城外的旖旎水鄉(xiāng),勇敢阻擊,并不顧傷亡頑強追殺,全殲這股精銳倭寇。公道地講,這支明軍的戰(zhàn)斗力也真是驚人,快趕得上電視劇里的三八六旅獨立團了。

土木之變與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澎湃新聞:您曾專門撰文討論土木之變,似乎把這次事件視為明代軍事史甚至整個明代歷史的轉折點,能否簡要介紹一下它對明代歷史的影響?

李新峰:明史的分期,因視角不同而各異。土木之變、薩爾滸之戰(zhàn)這些關鍵戰(zhàn)役,自然是軍事史的轉折點。而土木之變,直接導致了軍事制度乃至政治格局的劇變,若看做明代歷史的轉折點之一,也未嘗不可。

在此事件中,明蒙之間的攻守態(tài)勢,突然徹底顛倒過來了。此前八十年,明朝對北方草原持續(xù)施壓。洪武時期的捕魚兒海之戰(zhàn),永樂時期的五次親征,單論戰(zhàn)果、進程,可謂農(nóng)牧對抗史上“農(nóng)”方最輝煌的篇章。宣德年間,明朝仍有親征兀良哈之舉,而正統(tǒng)年間,草原勢力被瓦剌整合起來,明朝無力彈壓而余威仍全。土木堡一戰(zhàn),喪師數(shù)十萬,皇帝被俘,蒙古人兵臨城下,明朝一夜之間面臨第二次靖康之恥,調動一切力量方才渡過危機。危機過后,無論北方草原如何風云變幻,放棄進攻、專心防守,成為此后二百年明朝的基本國策。

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敘事方式,誠然,明朝的軍事力量由強變?nèi)?,是一個逐漸發(fā)生的必然過程,所以攻守態(tài)勢的改變也是自然結果,土木之變不過是這種深層潛流的一朵標志性浪花。不過,土木之變的偶然性極大?;实塾H征自是遵循傳統(tǒng),大軍沿邊回京也是合理選擇,王振不進懷來城而選土木堡扎營,實因宣府東路意外棄守,蒙古軍一部占據(jù)了明軍后路上的水源地,這才有些陰差陽錯地導致明軍崩潰。正是這種偶然性與突然性,使得軍事態(tài)勢在事后看上去的漸變過程中,發(fā)生了劇變,并扯動了其他領域的不自然轉變。

土木之變后,明朝的“底線”降低了。朝廷缺錢,遂開納粟入國子監(jiān)之例,降低納粟得義官的標準。朝廷缺人,除在衛(wèi)所體系中補選操守者,更派遣文官到內(nèi)地花費巨資,不分軍民廣募兵員;宣德年間確立各省解額,至此則放開額度,倍取舉人乃至進士;各級官員因事授差,遇需則越級提升。對一個直到滅亡也未行捐納得官政策的王朝而言,“入粟拜爵”已經(jīng)是很傷自尊的舉動了,而擴大兵源、濫開科舉、破格升遷,無一不“破壞”各種本來嚴格規(guī)范的體制。全社會的人力物力,就這樣源源不斷地抽取到國防領域,國家因此得安,但全社會的其他所有領域,也不免大傷元氣。

當然,土木之變最重要的歷史后果,是明朝的文武轉變。此后,不但在軍事層面確立了以文制武的常態(tài),而且在政治層面,從“國初”的君主獨裁、勛貴集團權重的階段,進入了“正?!钡墓倭攀看蠓蛑髡臅r代。自正統(tǒng)初年,即建國六七十年左右,文臣逐步進入軍隊管理、決策高層,乃至統(tǒng)兵出征,但勛貴仍參與中央決策,主持各類軍事事務,權位甚高。在建國八十年之際的土木之變中,勛貴集團遭遇滅頂之災,兵權突然加速轉歸文臣。而文臣之中涌現(xiàn)了天才的于謙,主持戰(zhàn)守進退,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恥。文臣主政,并不必然有效,試想,若按當時唯一才比于謙的徐有貞建議,明朝南遷避禍,歷史進程會如何呢?顯然,是于謙的卓越表現(xiàn),奠定了文臣主政的大局,令全社會適應接受了文武劇變。而為這歷史轉折提供關鍵可能性的,還是土木之變。

明長城示意圖

澎湃新聞:明代把修筑長城作為抵御北邊危機的主要手段,通觀明代歷史,這一浩大的工程是否達到了它的目的?長城的修建對明代的軍事技術、策略、能力有何影響?

李新峰:在冷兵器時代,長城是中原王朝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草原軍隊的優(yōu)勢,在于全體騎馬的機動性,中原軍隊的優(yōu)勢,在于龐大的人力物力。中原王朝以靜制動的最有效手段,當然就是充分發(fā)揮人力物力優(yōu)勢的萬里長城。

長城的功效,不妨歸納為三個層次。高大的墻體與墩臺、垛口、烽火臺,構成了強固的防御工事,特別有利于弓箭手和火器操作者。城墻漫長,進攻者可以選擇一點突破,則墻體本身提供了橫向聯(lián)系通道,人員、物資、信息得以增強在山區(qū)、荒漠中的機動性,實行重點防御。就算長城仍被突破,大隊劫掠者要退出塞外,需要控制原突破口或者再攻一次長城,而這時中原軍隊有較充足的時間依托長城集結,草原軍隊可能面臨會戰(zhàn)甚至決戰(zhàn)的不利境地。所以,長城在大中小三層次上,皆令草原軍隊無法自主選擇作戰(zhàn)的時間和地點,大大限制了其機動性這項最核心的優(yōu)勢。

明代的長城,固然不如《冰與火之歌》里那樣雄偉決絕,但綿延萬里、揚威百年,足與秦漢長城相提并論。長城是否達到軍事目的,關鍵在于揚長避短的效果。論揚長,明朝榨取民力的國家綜合能力,前期不在秦漢之下,中后期亦強于唐宋。論避短,明朝因無西北領土,馬匹匱乏,境況僅優(yōu)于北宋。綜合而言,明代簡直是最適合修筑長城的王朝了。不過,明代長城的分布,遠在秦漢長城以南,這或被指為缺乏進取精神。其實,南北差別,在于長城是否圈入漠南草原地帶,明長城分布在漠南草原南緣,嚴格依托農(nóng)業(yè)地區(qū),在技術方面或許是更合理的選擇。另外,秦漢與明的氣候差異,也可能是一個影響因素??傊?,談論明長城時,似不必過于重視勞民傷財、被動挨打、保守退縮這些陳詞濫調——在這么嚴肅的問題上,古人不太可能是大傻瓜。明代的邊墻,并非領袖頭腦發(fā)熱的產(chǎn)物,也非“國家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而是從明代中期開始,經(jīng)過中央政府與各地軍事長官的公開討論、反復試驗后,逐漸推廣的策略。

至于長城對軍事技術、策略、能力的影響,我對此缺乏專業(yè)知識。嘉靖以后,明朝習慣將北方邊境依托長城的體系,分為九個邊鎮(zhèn),即東五西四、或外七內(nèi)二的九邊,每個邊鎮(zhèn)內(nèi)又按邊墻分為三四路,總兵、副總兵、參將等各領營兵,分巡防守。不過,這種結構固然對應著各段邊墻,卻不能說是長城導致的:哪個邊鎮(zhèn)體系不是大小聯(lián)比、畫區(qū)而守呢?長城與守城火器相得益彰,但在明初沒有修筑長城時,明軍就很依賴火器了。至于長城是縱容了明軍的惰性、進一步降低了對機動性的追求,還是培養(yǎng)了明軍堅守城池、協(xié)同作戰(zhàn)的能力,抑或另有可關注的視角,就更非我這個偽軍事愛好者所可置喙了。

明代遼東邊界圖

澎湃新聞:與遼東后金的長期對峙與消耗是明代滅亡的直接誘因,能否請您從軍事成敗的角度談談明金雙方成敗之處?

李新峰:要配合這個問題,得站在國家的高度,認真代入領袖、決策者角色。對一個有點獨立人格訴求的人來說,這將是一次有點尷尬的體驗,姑妄言之。

明軍最大的困境,莫過于兩線作戰(zhàn)。兩線分兵,違背集中優(yōu)勢兵力的基本原則,更因形勢多變而失去了戰(zhàn)守進退的主動性。在薩爾滸之戰(zhàn)后的七八年中,明軍尚可專心應付遼東戰(zhàn)爭,局勢不利,但當時袁崇煥還敢發(fā)出復遼的豪言。崇禎皇帝打倒魏忠賢,勵精圖治,君臣共濟,遼事有望。但明朝抽調陜北在內(nèi)的邊兵增援遼東時,大起義也爆發(fā)了,后來明朝甚至從遼東前線調“關寧鐵騎”與義軍作戰(zhàn)。洪、孫擊敗李自成后,理應留在陜豫各地善后彈壓,但東事緊急,只好兼程“勤王”,而李、張趁明朝強兵在外,一呼而再起。面對這樣的局面,任何一個王朝也窮于應付了。陜北大起義固然有大氣候小氣候各種背景因素,但其“時機”與東事呼應,對明朝相當不幸。

明朝強盛時,經(jīng)營遼東以控制東北,但滿洲興起后,遼東又為滿洲所用,可謂成也遼東、敗也遼東。從洪武四年開始,明朝投入重兵屯守,將它建設為進取東北、分割蒙古與女真、控扼朝鮮的橋頭堡。但是,遼東都司全境偏在明朝疆域東北角,以遼西走廊與直隸地區(qū)相連,或以海路通山東,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其實較為困難。特別是遼河以東地區(qū),被遼河下游的沼澤區(qū)與遼西隔開,一旦攻守易位,支援難繼,明朝只能眼看遼河對岸辛苦京營兩百年的衛(wèi)所、城堡、屯田、物資,迅速淪于敵手。敵踞遼河,遼西頓失形勝,遂全盤崩潰??梢哉f,遼東孤懸敵境,偏僻難守,給新興的滿洲提供了進攻中原的跳板。

失遼東后,明朝依托山海關,死守狹窄遼西走廊,令滿洲無可奈何,形勢一時穩(wěn)定。不過,這個形勢利于固守,卻難以轉化為對滿洲的包圍進攻。北方的蒙古各部,雖經(jīng)俺答封貢,但分布偏西的大汗直屬部落,與明朝關系并不密切,難結同盟。明朝的海上力量,自倭寇為害后一直不振,在朝鮮戰(zhàn)爭中也表現(xiàn)不佳,長于沿海運輸而短于登陸作戰(zhàn)。明朝的忠實盟友朝鮮,在抗倭戰(zhàn)爭中嚴重受傷,自顧不暇。這些滿洲周邊的力量,都不能為明朝所用。而滿洲一旦壓服了察哈爾部,占領當時東亞的樞紐地帶大寧地區(qū),就從容繞道入關,殘破華北,令明朝陷入絕對的被動局面。

上述宏觀地理形勢,在雙方旗鼓相當時,都對滿洲有利、對明朝不利。至于明朝在具體決策中的敗筆,相關資料太多,我的了解過于膚淺。不過,軍事形勢瞬息萬變,除了皮島處置失當最終引發(fā)孔友德叛亂投敵、松山催戰(zhàn)轉有利的消耗相持局面為決戰(zhàn)等少數(shù)一目了然的大錯誤,大多數(shù)結局不好的抉擇,在事先完全可能是合理選擇,不能純以成敗論正誤。

澎湃新聞:如果沒有陜西的旱災和農(nóng)民起義,明朝在與后金的對峙中是否還有一線勝機?

李新峰:這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話題。若簡單計算得失,當然如此。不過,這假設不一定公平:此前明朝維持了二百多年,完全可能已經(jīng)多次經(jīng)受命運的眷顧,方才不亡。因此,“歷史是不能假設的”這話絕對正確,可以不假思索地接受。但是,除此之外,通過假設來比較各種可能性,也是總結歷史教訓、以史為鑒的途徑之一。歷史是不重復的,但相似的場景還是可以為基本認識提供借鑒。不同時的場景過程,就像同時不同地的場景過程,應該都具備可借鑒性吧。所以,歷史不能假設,但想想也沒關系嘛,不要嚇得我們連想一下都要自責。

只是,如果沒有陜北旱災起義,明朝真的就有勝機了嗎?如果明朝全力投入,自然變強,但是,如果沒有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艱苦經(jīng)歷,就不一定有那么多在內(nèi)戰(zhàn)中錘煉出來的精兵強將了。明朝也不一定會像兩線作戰(zhàn)那樣全力投入、超負荷運轉,因為,誰能想到那個可怕的結局呢?再說,滿洲團結堅韌、武力高超,就算明軍投入全力,例如再假設李自成死在潼關了,或者松山援錦成功了,是否就能復遼滅清呢?畢竟,當形勢緩解甚至逆轉時,明軍自己的問題也會暴露出來,諸如社會疲敝不堪、軍隊元氣已傷、政治活力凋敝等等,能否維持局面乃至獲勝,實難預料。

當然了,在陜西旱災起義和遼東戰(zhàn)事并存的事實前提下,也不妨做一點微小的假設分析。明朝沒有貫徹“攘外必先安內(nèi)”或反過來的政策,最終亡于兩線作戰(zhàn)。在這兩者之中,如果明朝靈活退讓、專心一端,結局會如何呢?明朝在這兩者之間,艱難取舍,政策稍異。以其死硬地講究原則大義的政治性格,明朝認識到官逼民反、民不聊生,多次招撫義軍、養(yǎng)虎遺患,而斷不肯與外敵簽訂澶淵之盟那樣的和約,即使策略性地獲得喘息機會,亦不可接受。但是,那冰冷的結局告訴后人,明朝幾乎必然地犯下了最嚴重的歷史錯誤:剿“匪”不力。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