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圖湃|候鳥的遷徙②:50年間,中國濱海濕地喪失過半
中國擁有綿長的大陸海岸線,北起遼寧丹東的鴨綠江口,南至廣西東興的北侖河口,長達1.8萬公里。20世紀40年代以來,自然岸線大幅減少,從最初的占比74%,降至2014年的33%。取而代之的是圍墾、填海筑起的人工“海上長城”,大量濱海濕地在此70年間消失殆盡。
濱海濕地的喪失,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水鳥而言,不啻為滅頂之災(zāi)。這條路線上的受脅鳥類種量之多,幾乎是全球其他8條路線的總和。然而,不管是海岸線人工化,還是規(guī)模龐大的圍填海造陸,目前都沒有減速的趨勢。

1992年,中國正式加入《濕地公約》,并在隨后的1995-2003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濕地資源調(diào)查。2009-2013年,第二次濕地資源調(diào)查展開。前后對比顯示,十年間,被圍墾和基建威脅的濕地面積由1276平方公里增加到12928平方公里,增幅接近10倍。
以上海為例,十年間,濕地面積減少了505平方公里,濱海濕地的喪失尤為嚴重,從下圖中崇明東灘的變化便可窺見一二。就自然因素而言,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都會影響海岸線的變化。但幾十年來,人工因素顯著超越了自然侵蝕,我國總體呈現(xiàn)出自然濕地減少、陸地面積增加的態(tài)勢。

韓國的新萬金海堤是填海造陸的“標(biāo)桿”工程。在此之前,新萬金地區(qū)一直是候鳥遷徙的重要棲息地?!靶氯f金計劃”動工于1991年,耗時19年,全長33.9公里的海堤圍起了409平方公里的海面。近20年的施工讓候鳥消失大半,其中,勺嘴鷸(yù)已從2000年的1000對下降至目前的200多對,極度瀕危。工程最初目的是打造農(nóng)業(yè)基地,但隨著韓國糧食問題緩解,它在2005年前后被扭轉(zhuǎn)為綜合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

和耗時19年、中途因環(huán)評停工3年的“新萬金計劃”相比,我國沿海地塊的開發(fā)顯得更為迅速。和其他途徑相比,圍填海造陸可以說是“性價比”很高的發(fā)展利器,圍填目的也已從傳統(tǒng)的鹽田和養(yǎng)殖發(fā)展轉(zhuǎn)變?yōu)楣I(yè)、城市居民用地。例如,天津濱海新區(qū)近10年間的圍填面積達307平方公里,其中近一半工程量都是在2010-2014年間完成。
康奈爾大學(xué)鳥類學(xué)實驗室估測了重要濱海濕地50年來的變化,劃出了原有的濕地范圍(藍色區(qū)域)。



剩下來的濕地:我們還來得及保護嗎?
雖然沒有“耕地紅線”的知名度高,政策上的“濕地紅線”也是存在的:2014年,國家林業(yè)局劃定“到2020年全國濕地面積不少于8億畝”的濕地保護紅線。但這方面的法律至今空白。今年兩會,20多位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提案,呼吁國家盡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
存留下來的濕地面臨著地方經(jīng)濟開發(fā)與生態(tài)保護的嚴峻博弈。據(jù)保爾森基金會濕地項目的不完全統(tǒng)計,到2020年,中國沿海地區(qū)的發(fā)展還有超過5780平方公里的圍填海需求。照此速度計算,“8億畝濕地紅線”將被提前突破。
對于鳥種存亡來說,某些地塊的保護顯得極為緊迫。鳥類研究者劃出了中國沿海的11處濱海水鳥棲息地,它們處于保護空缺狀態(tài)。

從北到南,這11處亟需保護的濕地面臨的問題十分相似:不在保護范圍內(nèi)、圍填海爭地、海域污染和外來物種入侵。而如果要實打?qū)嵉睾葱l(wèi)“濕地紅線”,需被納入保護范圍的遠不止這11處。目前,沿海僅有3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43個省級保護區(qū),卻有61處水鳥棲息地、12處軟體動物棲息地、28處海草床、6處紅樹林面臨威脅。
我們保護濕地,只是為了保護候鳥嗎?
在丹東泥灘,挖蛤是當(dāng)?shù)鼐用竦闹匾杖雭碓?。海南和廣東的紅樹林,則構(gòu)成了抵御、減緩臺風(fēng)的重要屏障。江湖連通的湖北四湖地區(qū),如今只剩下長湖和洪湖,本有的排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過去的50年里,中國已經(jīng)損失了53%的溫帶濱海濕地、73%的紅樹林和80%的珊瑚礁。截至2010年,建有海堤而被人工硬化的海岸線長達1.1萬公里,造成大量水鳥在漲潮時無處停歇覓食。
濕地消失帶來的影響在短期內(nèi)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們習(xí)慣于把生物鏈比作金字塔,聽上去似乎穩(wěn)固無比,實則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已經(jīng)越來越脆弱。渡渡鳥、大海雀、旅鴿等,它們不是滅絕清單上的名詞,而是自然界消失的一股股力量。物種滅絕就像抽取金字塔內(nèi)部的一塊塊磚石、且不可修復(fù),長此以往,整個系統(tǒng)搖搖欲墜,或許終有坍塌的一刻。
相關(guān)信息:
- 保爾森基金會,“中國濱海濕地保護管理戰(zhàn)略研究項目”成果:http://www.paulsoninstitute.org.cn/index.php/news/2015/10/19/paulson-institute-and-chinese-partners-publish-blueprint-of-coastal-wetland-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in-china/#wpcf7-f3432-p5119-o4
- 《中國鳥類觀察》 ,“沿海水鳥調(diào)查這8年”:http://www.eaaflyway.net/decade-long-citizen-science-project-counts-chinas-waterbirds-cn/
- 《中國科學(xué)》雜志社,《20世紀40年代初以來中國大陸海岸線變化特征》: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Te/46/8/10.1360/N072015-00268?slug=full%20text
- Nature期刊,《濱鳥因何而亡?》:http://www.nature.com/news/what-s-killing-the-world-s-shorebirds-1.21232
- 康奈爾大學(xué)鳥類學(xué)實驗室 (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消失的黃海濕地”:youtu.be/42tsoZ7qg-k
- 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中國的濱海濕地——尚未保護,已將消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