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從“馬人”“佛衣奧秘”等22個方面看絲路留下的美術傳統(tǒng)

李凇
2017-04-26 08:11
古代藝術 >
字號

絲綢之路不是一條單一的線路,而是一張鋪展開來的網(wǎng)格,以敦煌為觀察點,能看到古希臘羅馬、古波斯、古印度、中國這四個文化傳統(tǒng),并從其中的發(fā)現(xiàn)美術交流的痕跡。絲綢之路上包括美術在內的文化交流,給絲路沿線帶來不同宗教和信仰的擴散交融、文化觀念的滲透和知識的疊加、藝術表現(xiàn)手法與技術的延展、文明發(fā)展活力的增強、寬容心態(tài)和對多元文明的接納等五個方面的文化變化?!杜炫刃侣劇す糯囆g》特刊發(fā)北京大學教授李凇對此的研究心得,他整理的絲路藝術上的“馬人”、佛衣奧秘等22個看點,既有趣味,又頗讓人深思。

張騫通西域,一般被認為是絲綢之路的一個標志性歷史事件,事實上張騫去了兩次西域,第一次走到半路被匈奴當俘虜抓了起來,關了大概有十多年的時間才逃出來。逃出來以后,為了完成他的使命繼續(xù)向西走,進入了現(xiàn)在的阿富汗。那里的大月氏部落,不愿意回到新疆、甘肅,跟大漢的軍隊一起合擊匈奴。在20世紀初,在阿富汗發(fā)掘了一處早期墓葬遺址——“黃金之丘”,里面出土了大概上百件金銀器、青銅器等,被認為是貴霜王朝早期的王陵。黃金之丘是中亞非常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實際上是陵墓群,里面發(fā)現(xiàn)有很多來自印度、希臘、羅馬的物件,也有中國的銅鏡,幾乎就成為一個埋在地下的博物館。后來阿富汗常年戰(zhàn)亂,極端分子曾追問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這批寶藏到哪去了。據(jù)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有一個地下倉庫,當時只有一位老先生知道,但老先生怎么都不說。直到美國人重新扶持了新的阿富汗政權,他才把鑰匙交出來。黃金之丘的東西在這里被重新找到,并在全世界巡展。(目前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這些文物反映了當時在大夏不愿意回來的大月氏民族的生活狀態(tài)。張騫無功而返,沒有達到目的,其實是因為大月氏在那里生活得很好,各種文明在那里交匯:一個東西向的絲綢之路,一個南北向的香料之路,大月氏正好處于交匯點上,并且掌握了政權,因此就不愿意回來。

張騫墓前的石獸

但是漢武帝和張騫不甘心,所以又有了第二次絲綢之路。當時開通絲綢之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漢武帝想升仙。漢武帝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黃帝究竟是埋在陜西黃陵,還是升仙飛走了,又升到哪去了?當年秦始皇尋訪升仙之路是向東發(fā)展,有了傳說中的徐福到達日本和五百童男童女的故事,但是最后音訊全無。漢武帝知道向東走不通,就向西尋訪,這個時候正好西王母和昆侖山的故事在全國流行,大家都相信仙境在西邊,這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的第二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軍事上的,第二個原因是個人方面的,就是想找仙境是否存在,昆侖山到底在哪里,弱水河在哪里。張騫回來后給漢武帝寫了一個報告,專門提到弱水沒有找到,但是聽當?shù)亻L老說,弱水在極西之地。極西之地有一條叫弱水的河,是西王母住的地方,就間接告訴我們,向漢武帝匯報西王母的情況是他的工作。

第二次張騫向西走到阿富汗,并且派副使繼續(xù)再向西、向南一直走到波斯灣,這其實是文化的原因,不僅僅是軍事的。這一事件到目前為止被人們認為是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但是,我們可能太低估了人類交往的能力,在甘肅省博物館有一個常年陳列的絲綢之路藝術展,把古埃及出土的權杖頭與甘肅出土的類似的東西放在一起展覽。展覽組織者在向我們陳述這樣的事實:遠在張騫開通西域絲綢之路之前,可能人類的文明就存在著某種緊密的聯(lián)系。當然,這類材料還有很多。2016年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博物館收藏的一批古埃及文物曾在南京博物院展覽。這個西方知名的博物館也收藏了很多中國的東西,當然最重要的是埃及的東西。南京博物院將這批皇家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同自己收藏的漢代文物做了一個對比展覽。在展廳中,一半展示古埃及文物,一半展示漢代文物。如,中間大廳里放的是修復的西漢王侯的玉棺,有著非常漂亮的彩繪,旁邊就放了一個古埃及的石棺。南京博物院通過某種聯(lián)系和比較,讓人們把視線放得更開闊,能夠看到人類早期文明的某種聯(lián)系。當然,類似展覽很早在首都博物館就做過,“漢朝與羅馬”文物展覽。出土的文物雖然給予我們很多啟發(fā),但很多都缺乏文獻的支持。這樣我們在研究時就會帶有一些推測性,可能會認為這個跟那個長得很像,但不能夠推出結論,因為兩個很像,所以一定是某個影響另一個。因為人的生活需求一樣,所以做的東西就一樣;因為人都有信仰,所以做出來的東西就有超越性,會不會有某種共同的東西在其中,值得推敲。

例如,西方一些人類學家指出,中國人包括全世界的人都是一個老太太的后代。中國考古學家找出距今5萬至10萬年之間中國人的牙齒化石,試圖想證明早期的人類在地球各地是“滿天星”式的發(fā)展。但是西方的學者想把它描繪成一條河,從非洲開始,慢慢地流,流到亞洲、歐洲,最后到了拉丁美洲、巴西、阿根廷。這是他們描述的人類遷徙的脈絡,如果按照這種遷徙,中國的文化就是從兩河流域來的。實際上兩河流域,包括埃及確實是世界文明最集中、最早的地方。我們中國文明的早期階段是夏,不到公元前三千年。公元前兩千多年的時候在兩河流域已經(jīng)有很成熟的文化形態(tài),在埃及就更不必說。所以,人類的流動和交通可能要比所知的更為久遠、廣泛。但是現(xiàn)在沒有這方面的文獻,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文字記下來,人們都是口口相傳,也就是現(xiàn)在口頭的資源,所以這些常常不被歷史學家認為是重要的證據(jù),一直受到質疑。其實藝術史家們應該從藝術作品的造型等方面,發(fā)現(xiàn)一些在文字產(chǎn)生之前或者是文字沒有表述的內容,如某種內在的邏輯和聯(lián)系。這一點,藝術史家們將來可能會有很大的貢獻。因為我們現(xiàn)在依賴的都是文字,而越是早期的文字越是含糊。中國的《山海經(jīng)》被認為是神話故事,沒有人相信它??墒菫槭裁匆帯渡胶=?jīng)》這樣的神話呢?它一定是從更久遠的祖上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這其中可能還隱藏著很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這也是絲綢之路蘊含的魅力所在。

私人收藏的一張明代絲綢之路全貌地圖,長30米,被稱為《蒙古山水地圖》。

當然我們還是把張騫作為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大家都認可他的功績,稱為“鑿空”西域,開通了這樣一個時空領域。張騫死后歸葬老家陜南,墓前就有一對石獸??脊艑W家認為是東漢時期的石獸,但是我認為應該要比東漢早一些。因為東漢時期的人未必會花這么大的精力去為一個去世一百多年的人修墓。從風格上看,這種大曲線的變化,我認為可能更加符合西漢。最近?;韬钅拱l(fā)掘以后,霍去病再次出現(xiàn)在大家的視線中,因為霍家跟?;韬钜患襾硗P系密切?;羧ゲ∧咕驮陂L安漢武帝陵附近,漢武帝陵的所有現(xiàn)存陪葬墓中,只有霍去病墓有這樣一個龐大的石雕群?;羧ゲ∩暗闹饕兪堑礁拭C青海一帶打仗,向西拓展?jié)h代的軍事實力。所以將這兩點聯(lián)系起來,人們就會考慮霍去病陵墓石雕有西來的文化淵源。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寫過一篇文章探討漢代石雕,間接提到了伊朗、西亞的來源。當然,文獻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實物非常多。這是私人收藏的一張明代絲綢之路全貌地圖,長30米,被稱為《蒙古山水地圖》,當然,這個名字不是很合適。后來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一個教授對這張畫研究了很長時間,專門著書。這張畫后來在保利拍賣的時候流拍了,估價8000多萬,但是因為沒有作者導致其流拍。但這張畫確實是明代流傳下來的,非常清晰,尤其是上面的各個地點,中國的內地和北邊的蒙古,西邊甚至到伊朗,都描繪得很清楚,這是目前為止我國古代最詳細的一個絲綢之路地圖。這就說明絲綢之路是一直受到重視的,但是明代為什么會重視絲綢之路呢?其實明代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已經(jīng)放棄了絲綢之路。明初永樂年間,他們想走海上,就有了最開始的幾次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帶去的是陶瓷、玉器等精美的東西,但是帶回來的是駱駝、獅子等。并且在大海上經(jīng)過顛簸,可能十頭只能活下來兩頭,因為獅子很臭,所以官員們就埋怨成本很高,帶回來的卻是兇險的獅子。所以重啟絲綢之路,還是要從新疆開始。

潘絜茲1954年創(chuàng)作的《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

唐玄宗時期宰相韓休墓中的壁畫上繪有一群外國人在演奏。這就是中國和西方交流方式的一些不同,不僅通過宗教、貿易、戰(zhàn)爭,還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法國學者格魯塞說過這樣一段話:舊世界的文化是三種人文主義杰出的產(chǎn)物,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人類的奇遇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時刻之一,很可能就是這三種人類文明相互接觸之時。此種融合相互產(chǎn)生什么結果呢?那就是希臘發(fā)現(xiàn)了印度,印度又隨著本國的佛教而把希臘文化中的某些東西傳到了中國社會,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的發(fā)現(xiàn)了世界。

在阿富汗的北部發(fā)掘的阿伊-哈努姆寺廟遺址

以我們現(xiàn)在的認識,我個人認為可能漏掉了很重要的一處——波斯,即西亞兩河流域以伊朗高原為核心的文明。從古希臘、羅馬到東亞,其間還隔著歷史同樣久遠的波斯。公元四五世紀的薩珊波斯王朝非常強盛,比中國與羅馬還要大,羅馬與中國之間的廣袤土地幾乎都屬于他的勢力范圍?,F(xiàn)在論及絲綢之路文化,波斯的影響常常被忽略,因為他們現(xiàn)在不夠強大,四分五裂成各個小國家。但在古代,波斯帝國是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所以我認為應該是四個文明:希臘羅馬、波斯、印度和中國。這四個文明傳統(tǒng)的相匯,就像格魯塞說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時刻。這時人類才發(fā)現(xiàn)了世界有多大,才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唯一的主人。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一直打到中國的邊緣阿富汗。有一支部隊越過了興都庫什山,到了中國的新疆,后來被消滅了。但也有學者提出說是偽史,是為了描述亞歷山大如何到了新疆專門造了一些資料,但這些詞在中國的文獻中是沒有的。當時他們碰到高山的阻隔之后就順著印度河南下,并沒有進入印度,而是進入了巴基斯坦,因為印度河在巴基斯坦境內。后來自己國家戰(zhàn)亂,幾十萬軍隊回不去,就在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的北部,阿富汗的南部建立了國家,后來叫“犍陀羅”。

絲綢之路路線圖

這是絲綢之路現(xiàn)在的地圖,絲綢之路的地圖有十幾個版本,因為它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網(wǎng),甚至起點在哪都不清楚。西安人說在西安,洛陽人說在洛陽,還有人說在連云港。中間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網(wǎng)狀的脈絡,尾端是發(fā)散的,可以說到土耳其,也可以說到希臘等。

接下去,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絲綢之路上的美術。

人頭馬身武士紋緙毛壁掛

第一點,人頭馬身武士紋緙毛壁掛——希臘神話里的“馬人”。這是在新疆出土的一個編織毛毯,畫面表現(xiàn)的是暈染這種繪畫手法,而不是勾線的方式。人種也不是中國的人種,而是歐洲的人種,高鼻子,灰眼睛,都不是中國人的特征。拿著希臘、羅馬兵器里常見的長矛。

古希臘人頭馬身浮雕

古希臘人頭馬身的神怪是很有名的雕塑作品。上半身是一個很有力量的人,下半身是一匹馬,是一個顯示武力的正面形象。新疆的這件東西一定是從希臘、羅馬傳過來的,因為太相似了,并且正好有先后的關系和交通的可能性。

古希臘魯多維奇寶座浮雕上的少女吹笛形象

第二點,雙笛的藝術形象。這件是我最近的發(fā)現(xiàn)。吹豎笛少女在古希臘、羅馬比較常見,笛子是雙管笛,含在口里面吹,左右手各按一根管子,吹的時候可以有一個和聲。

南陽漢畫像磚

這樣的形象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兩處,一處在河南濟源的博物館里,一個奇怪的漢俑在吹兩根管子。后來我又找到了一個私人收藏的漢代畫像石,畫的是一個仙境中的羽人,披頭散發(fā),身上長著羽毛,也在吹這樣一個雙管。畫像磚的年代大概在西漢后期,而俑是東漢時期的?,F(xiàn)在中國并沒有找到雙管笛的實物,但是這個圖像說明中國人至少見過這個東西,并且它跟西方的傳說有關,所以才把羽人畫成吹雙管笛的形象。做音樂史研究的學者大概沒有想到這是傳入中國較早的西方樂器。再如南陽出土的畫像磚,對其含義解釋眾多,但可以明確的是,這是一個外國人。

第三點,來自地中海女神塞布里(Cybele)。塞布里是來自地中海的自然女神,尤其是土耳其、以色列、黎巴嫩、希臘等地中海沿岸,都有塞布里女神,她的雕像出土得很早。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的塞布里女神像
阿富汗出土的塞布里女神形象

這是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一件藏品,是塞布里女神坐在一輛由兩只大獅子拉著的四輪車上。另一件是公元前3世紀阿富汗出土的,也是一個塞布里女神乘坐的獅子拉著車,只是由四輪車變成兩輪車,上面還有日和月的圖案。新疆也有這樣一件殘破的掛卡,有學者認為復原以后的騎在獅子上的女神像和塔吉克斯坦的壁畫非常像。8世紀末至9世紀時,這種騎獅子的女神在中國很常見,并且融到佛教中來。一開始她并不是一個女神,而是一個中性神,甚至是一個長胡子的男性神,后來慢慢地就女性化了,成了現(xiàn)在的文殊菩薩。人牽獅子這一題材中,牽獅子的人早先就是昆侖奴、西方人,后來慢慢地變成于闐人、新疆人。在中國內地流行時變成新疆人牽獅子。

第四點,獅子。獅子不是中國的本土動物,中國沒有野生的獅子,野生的獅子在中國西邊的伊朗和南邊的印度。張騫通西域時從西亞送來了獅子。中國最早的獅子是其上有銘文的“洛陽劉造師子”。

洛陽劉造師子

當獅子傳進來時,中國沒有這個動物,也沒“獅”這個字??赡懿ㄋ谷苏f,這個比老虎大的動物叫“獅”,然后就找了音譯的“師”。唐代以后人們覺得字不對,認為所有的動物都應該加犬旁,所以就成了現(xiàn)在的“獅”。但是這個獅子和羅馬的獅子不一樣,下巴有一個長長胡子狀物體。所以對中國的獅子形象而言,其來源不僅是來自真實的獅子原型,更多的是圖像化的獅子原型,這種圖像化的獅子來自埃及和兩河流域,而不是西亞真實的獅子。在中國流行的不是真實獅子的容貌,而是被神話的獅子的容貌。因此,中國藝術中的獅子一直都是似是而非,幾乎沒有過寫實的例子。唯一一次例外是在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把獅子運回來,畫師才了解了獅子的真實容貌。中國人祖祖輩輩畫了一千多年,獅子都不是這個樣子,這才真正按照獅子的樣子來畫獅子。

咸陽出土漢代石獸

咸陽出土過兩件漢代石獸,下巴有長長的胡須,顯然不是任何一件動物都有的,是想?yún)^(qū)分公和母或雄和雌。這就是在模仿埃及的石獅,并不是真實的獅子,真實的雄獅是羅馬獅子的樣子。

唐貞順皇后石槨浮雕像

近幾年成功從美國追回的貞順皇后墓中的石雕里也有胡人戲獅的圖像,陜西歷史博物館在地下展廳特辟地方進行展覽。

第五點,聞名西方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在古希臘和羅馬都是英雄的象征,其特點是拿著一根長木棍打死了一只獅子,然后把皮剝下來當披風披在身上,把獅子的頭包在自己頭上,兩只前爪像帶子一樣系在脖子前方。西方只要大一點的博物館,只要有古希臘的收藏,就一定有赫拉克勒斯的圖像,不管是陶瓶或是雕刻。這有點類似中國的孫悟空,提起孫悟空中國沒有人不知道,而在西方,提起赫拉克勒斯無人不知。羅馬皇帝要做自己寫實的雕像,就讓工匠按照赫拉克勒斯做了一個同樣裝扮的羅馬皇帝雕像。有一件在阿富汗發(fā)現(xiàn)的雕像(現(xiàn)已毀于戰(zhàn)火),因為其肩上的頭是一只獅子頭而被確認是赫拉克勒斯。

武當山道教武士像

赫拉克勒斯的雕像在中國被做得似是而非,是因為在古希臘羅馬的神話中,獅子是壞的,而赫拉克勒斯是正義的象征,但是在中國、印度的佛教文化中,獅子從來都不是壞的,是正面的佛的象征與化身。所以這其中的獅子就做成了類似獅子和老虎的動物。明代皇宮為武當山制作的一批銅像中,有一件銅像的背后有跟獅子一樣的長長的毛,雖然那已經(jīng)不太像獅子了,但其背后的毛是老虎沒有的。

第六點,造大型像的傳統(tǒng)。中國原本沒有這種造大像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不是印度傳來的,而是犍陀羅。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不幸被塔利班炸毀,但中國還保留有很多大佛。

第七點,佛衣的奧秘。我們常說的“曹衣出水” ,其實是印度的佛教藝術。犍陀羅地區(qū)比較寒冷,所以衣服都比較厚,其衣服類似古羅馬元老院的衣服,而印度河流域比較熱,所以其衣服就做得比較薄。到了中國以后,將其折中。這件是在五臺山發(fā)現(xiàn)的佛像,1.3米左右,是中國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最大的青銅佛像,由其后的銘文可知是北魏時期建造。另外一種從南印度傳過來的衣服是貼身的,沒有衣紋。

立佛衣紋的比較,分別來自犍陀羅(上左)、馬圖拉(上中)、北魏(上右)、唐代西安(下左)和唐代敦煌(下右)。

第八點,中國和印度在藝術表現(xiàn)中不同的敘事方式。在漢代畫像石中會選取一個最典型的瞬間將其表現(xiàn)出來,但是印度常常會用連續(xù)的畫面來表現(xiàn)過程。桑奇大塔佛傳故事浮雕描繪的是釋迦牟尼在成家生子之后不愿意當國王,而是想到山中修行,因家中不同意,所以就想夜里悄悄走,但是馬的響聲會驚動士兵,所以就有四個天人幫助他,把馬托起來,讓他從墻上翻過去,沒有驚動守城的士兵。這件浮雕表現(xiàn)的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

桑奇大塔佛傳故事浮雕

中國沒有這種傳統(tǒng),我們表現(xiàn)故事就只有一個場面,比如說荊軻刺秦王,荊軻和秦始皇只出現(xiàn)了一次,就表現(xiàn)一個刺殺的瞬間。北朝后期的中國藝術中出現(xiàn)了連續(xù)的畫面。如敦煌壁畫舍身飼虎里太子和老虎連續(xù)出現(xiàn)了很多次。這種敘事性是佛教藝術帶給我們的契機,一個故事需要動態(tài)的表現(xiàn)。

第九點,通過相同的事跡,不同的畫面來表現(xiàn)三種不同的敘事方式。這一組是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中國講述同一個故事不同表現(xiàn)方式。內容是釋迦牟尼的母親如何懷胎,按照佛經(jīng)的說法,摩耶夫人在家中睡覺,夢見了一頭六牙的白象,第二天起床就懷孕了,后來生下來一個孩子,這就是釋迦牟尼的來歷。

中印乘象入胎圖像比較,圖像分別來自鍵陀羅(左)、薩爾納特(中)和敦煌唐代壁畫(右)。

在鍵陀羅這個故事的描述是:摩耶夫人穿著厚厚的衣服躺在床上,然后一只胖胖的六牙白象直接從空中砸向她的肚子。在恒河流域這個故事描述的是:接近裸體的摩耶夫人躺在床上,白象好像慢慢被天人托著一樣砸向摩耶夫人的肚子。而中國的敦煌版本是:摩耶夫人穿著厚厚的衣服,蓋著厚厚的被子在中國式的宮殿里睡覺,一個騎著白象的小胖男孩飛向摩耶夫人的肚子。在這幅畫中,釋迦牟尼是小胖男孩而不是白象。在犍陀羅,摩耶夫人在菩提樹下散步的時候,一個小孩從她的右腋下鉆出來,然后一個侍女拿著毛巾接著他,這就是犍陀羅很寫實的接生場面。到了印度,摩耶夫人沒有直接地表露,而是小男孩已經(jīng)比較詩意地出來了。頭上有光圈,表明他一出來就是比較神圣的。在中國版本中,樹就變成了楊柳樹,然后是一個依舊不能裸體的貴婦人,一個胖小孩“唰”地一下從她的衣服中鉆出來了,下面有一個拿著白毛巾的侍女在等著。一段完全相同的描述,但是在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中國,就有完全不同的講法。至于涅槃,在犍陀羅是人大哭、拿刀割面等各種悲慘的場面。但印度河流域是很有詩意的,躺的地方比較靜謐,弟子也都比較平靜。到了中國唐代,雖然也有人在哭,但整體是非常平靜的。

第十點,密教。密教在中國和印度是有很大差別的,唐玄宗時期,開元三大士到中國來弘揚密法,密教特別講究儀軌。“顯”是指很多規(guī)矩和教義是公開的,而“密”是相反的,很多東西都是密不公開的,教外不傳,教內私傳。十一面觀音就是印度密教的偶像,后來在唐代時傳入中國。印度坎赫里石窟第41窟中就有這樣的十一面觀音像。

第十一點,悄然而至的印度教。印度教在福建泉州一帶傳得比較多,通過緬甸、云南、四川一路傳來。當時絲綢之路已經(jīng)不太通了,但是南方之路比以往更加便利,所以在四川從南印度傳過來一些印度教的東西。

中印金翅鳥像比較,南印度六面Karttikeya(左)、四川大足北山155窟北宋造像(中)和敦煌發(fā)現(xiàn)的北宋千手觀音絹畫(右)。

在四川的一個佛教的石窟中就能看到一些帶有密教的內容,而密教的來源很多是印度教,所以我們就能看到一些密教和印度教雜糅在一起的東西。右邊這幅也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在藏義中比較流行,但在漢傳佛教中不太流行。

第十二點,自始至終的佛教中國化改造。佛教剛傳進來時一定要利用一些中國的元素,如先將佛經(jīng)語言轉換成新疆的語言,然后再轉換成漢地的語言,這樣一步一步地轉過來才能聽得懂。圖像也是一樣,最開始用很標準的印度圖像時也看不懂,需要用中國的圖像解釋印度的概念。這樣的例子在敦煌的一批西魏洞窟有體現(xiàn),更早也有北魏的。但北魏處于摸索的階段,有一些照抄印度的東西,當然,肯定不太成功,這樣才有了西魏的改造。這幾乎是唯一一次中國圖像伏羲女媧進入了佛教的石窟,后來就再也沒有了。

敦煌285窟西魏壁畫中的伏羲女媧形象

這就是最早的一種語言,告訴信眾佛教中的天是什么樣子的,所以就把漢代的伏羲女媧直接搬進來了。至于伏羲女媧的身體,文獻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人首蛇身,一種是人首龍身。在中國的東部山東、江蘇這一塊是人首蛇身,中部以河南南陽、陜西一帶是人首龍身,所以到了敦煌就是人首龍身。我們現(xiàn)在沒有辦法確定中間三百多年這些圖像是如何流傳的,中間是一個巨大的空隙。

山東武氏祠漢代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形象

山東漢代的圖像大概是公元一百年到公元兩百年,在河南南陽、陜北地區(qū)大概也是到公元兩百年,到漢末時期就沒有了。到三國兩晉時期,中原地區(qū)幾乎看不到類似的東西。但是在敦煌,一直到西魏,在公元540年左右,一下子又出現(xiàn)了。同樣的問題,在中國內地普遍都有的雷公形象上也出現(xiàn)過,三百多年以后在敦煌又出現(xiàn)了類似的雷公像。

第十三點,如何表現(xiàn)武力。為什么要表現(xiàn)武力?因為墓葬要辟邪,鎮(zhèn)壓地下可能打擾、侵害墓主人的黑暗邪惡勢力,所以要有表現(xiàn)強壯武士的畫面。在洛陽燒溝61號漢墓,墓里面畫了幅較大的圖案,現(xiàn)在叫儺面紋。在面對墓門的墻壁上,用白色的顏料寫了三個極大的隸書“恐”“恐”“恐”(老照片還有,壁畫從原來的地方全部移到洛陽古墓博物館)。原初的三個大“恐”是為了恐嚇入侵墓葬的惡勢力。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類圖像在墓葬中的用意,墓葬中繪有“二桃殺三士”的內容,其實不是在講述歷史故事,也不是在講述忠孝節(jié)義的“義”,而是要借助它表現(xiàn)武士的一種力量。在西漢時期,我們常見表現(xiàn)力量的是裸體的侏儒形力士,后來結合印度的天王力士進入敦煌莫高窟以及北朝的墓葬。

古希臘秀肌肉的赫拉克勒斯像(左)與鍵陀羅執(zhí)杵武士形象(右)

表現(xiàn)武士,我們見到的最夸張的是赫拉克勒斯的“亮肌肉”,西方的亮肌肉是真的亮肌肉。這種方式傳到了巴基斯坦到了犍陀羅,武士就是用這種方式表現(xiàn)的。而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漢代畫像石里武士的形象是非常倔強的。我們常常講“吳帶當風”,這種運動感、力量感并非吳道子的首創(chuàng),其實很多來自一些非常久遠的民間傳統(tǒng)。這兩個力士,在犍陀羅藝術中,佛后面的一邊有個武士拿著金剛杵——冷兵器的一種,在中國本土中基本上是沒有金剛杵這類兵器。

唐代天王白描

中國人對肌肉結構不是太熟悉,所以我們常常會概念化,中間的肋骨多少根分不清楚,腹肌是六塊還是八塊不去計較,小腿上的骨頭是一根還是兩根常?;煜?,沒有人去計較過對錯,因為我們不要求科學,我們看的是大的效果。所以這些方面西方可能會對我們有影響。

龍門石窟奉先寺天王像及其腿邊的蛇

在龍門石窟的一尊天王像的腿上有一條蛇的形象。蛇從哪來的,腿上為什么有蛇呢?檢索印度的材料,在印度雕刻中的蛇,有的雕在頭上,有的全是蛇。這個天王手上拿著的舍利塔是中國的。印度這里是踩著美女的形象;中國是踩著長相很怪異的力士形象,將征服的惡勢力踩在腳下。蛇從腿上伸出頭來,實物中其實很大。這種形象悄然傳入,我們在任何文獻中都沒有找到關于這個蛇傳入的記載,但是檢索印度的材料,卻發(fā)現(xiàn)這是很實在的聯(lián)系。

第十四點,護佑四方的天王如何成為中國隊。在印度沒有四個穿鎧甲的分管東西南北的天王像,我們能夠找的比較早的鍵陀羅地區(qū)天王像,是成對的天王像。

犍陀羅地區(qū)的天王像

但是在敦煌莫高窟從西魏開始就是四個天王,我們怎么確定是四天王呢?其中有一個托塔的天王,明代給他起了一個世俗的姓名叫“托塔李天王”,其實是毗沙門天王(北方天王)。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天王像

中國最早的四天王像在敦煌285窟,一進去正面是個佛像,一左一右有很多的小像,其中就有四個穿鎧甲的像。到隋代有一系列的穿鎧甲的像。龍門石窟是北魏時期開始開鑿的,后來北魏政權開始衰弱,沒有力量開鑿完。一直到初唐時又繼續(xù)開鑿,因為在北魏沒有開始流行天王,在洞窟設計時沒有天王的位置,但是到初唐開始流行天王像。所以我們在墓葬中看到其他像都是圓雕,即立體的造型,只有靠近墓門的一左一右的兩個天王像是浮雕像,跟四周的大像不同,這是按照流行加上去的。

關于天王的造像,在敦煌石窟、云岡石窟、天龍山都有,在天龍山北齊的窟中,門兩邊有兩個天王窟,外面下邊就是力士。到了隋代東西南北天王都有了名稱。在西安一座寺院里舍利塔出土了四個刻字的天王像。到了唐代,四個天王慢慢就變成兩種天王,一種是“洋天王”,一種是“土天王”,并且是同時出現(xiàn)。洋天王是西邊來的,可能是印度、新疆、波斯三個方向,一個向西再偏南到犍陀羅,一個西到和田(當時的于闐),更往西到了波斯,這幾個地方的特征都在中國出現(xiàn)了,這就是“洋天王”。

波斯銀盤上的(左)和敦煌12窟晚唐的(右)天王像比較

怎么區(qū)別“洋天王”和“土天王”“中國風格”的天王呢?比較簡單的區(qū)別,先看“洋天王”,波斯的天王是中國晚唐的時候出現(xiàn)的。為什么把他和波斯的相連在一起,似乎他們之間有個不是太明確的聯(lián)系,他們的核心細節(jié)相似,冠式相似。帽子中間沒有頭只有兩只翅膀,敦煌這時期的很多天王都是一邊一個大翅膀。

敦煌唐代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的唐代絹畫上的天王像

還有五官的畫法和手的畫法一定是暈染的,用印度或者是羅馬傳過來的方式,它和中國畫不是一種方式?!把筇焱酢币欢ㄔ谑趾湍樕线M行渲染。這種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云岡石窟。在第6、7、8、9、10這幾個洞窟里,有兩個翅膀天王像。這兩種風格,在北朝的文獻里叫“ 華 ” 和 “ 夷 ” ,是對兩種風格的概括。

天王坐像比較,分別出自敦煌五代第100窟(左)和唐代法門寺金器(右)。

敦煌到晚唐五代的天王坐姿基本是這種方式,一條腿垂下來,一條腿橫過來。晚唐五代戴大帽子,這種繪畫表現(xiàn)顯然是從于闐過來的。再往西,在四川的宋代道教石窟,冠上面也是一邊一個翅膀,這在道教是沒有來源的,所以一定是從佛教過來的,并且一定是從波斯那邊過來的,這就是典型的波斯來源,是波斯國王的象征。它們普遍開始影響到中國的造像,影響了道教,影響到了中國藝術中一些核心的東西。

第十五點,護衛(wèi)在佛教下的雙獸。佛像座下的一對神獸又是從哪里來的呢?佛腳下一定要有神獸,比如敦煌275窟所見交腳彌勒像。對其年代有學者認為是北涼十六國時期的,也有學者認為是北魏早一些時候的,是敦煌最早的五個窟之一。

敦煌275窟的交腳彌勒像旁神獸

敦煌275窟所見交腳彌勒像的腳邊有兩個神獸,似乎不是獅子。后來我在考察的時候特意到后面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個神獸有一個細細的腰,可能是龍。這就讓我們聯(lián)想到漢代的龍虎座來源,但兩個朝代間隔時間太長。它的原型我們可以見到犍陀羅佛像,佛下蹲著兩個獅子,在南印度恒河流域的佛像下也有類似的兩個獅子。

土耳其出土女神像

最近發(fā)現(xiàn)的新材料讓人驚奇,在土耳其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公元前7000年的女神像,這就是后來流行的塞布里女神,即復仇之神、自然之神。在她一左一右有兩個像羊的神獸守護著她,就是這種格式。張騫去阿富汗,他的部下到了伊朗詢問女神是什么樣子的?!拔魍跄浮笔莻€中國的詞,沒有人知道,所以轉換成女神。追到地中海沿岸,那兒的人就會想到他們最高的女神,所以這其中產(chǎn)生了某種銜接,成了對應西王母的事跡。這是一種推測,因為西方這個時期是沒有文字的。所以這種女神左右兩邊各一獸的對稱方式在漢代被充分地呈現(xiàn)。西王母的“龍虎座”是20世紀80年代才被命名的,當時是沒有名字的,一邊龍,一邊虎成為女神的一部分,是雙獅座的來源。

第十六點,神秘天空的星象。在陜北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到10個平方米的小型漢墓。畫面描繪的是西王母和她的一整個動物樂隊。其中有熊、虎等其他很多動物,墓葬的頂部畫了星象圖,我們很清楚星象是一個圈一個圈連起來的。這里有奔跑的兔子和一棵樹,底下還有白狐。

陜北漢墓壁畫(左)與新疆出土漢錦(右)上的天象圖

用現(xiàn)在的概念理解古代的想法常常會有一些困難。我們現(xiàn)在按照西方的概念,所說的山,它就只能是座山,古代則常為綜合體。新疆出土的帶有字的織物上有這樣的銘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意為民族大團結。這是內地造的,后流傳到新疆。“利中國”中明確提到的“中國”一詞是漢代自己的表述。敦煌出土的材料看到中國的二十八星宿和來自西方的黃道十二宮都統(tǒng)一地畫到天上。天秤座、天蝎座等,旁邊就是中國的星象圖,繞內部一圈。黃道十二宮,最早來自兩河流域,一支傳入歐洲,一支傳到中國。傳到中國的這支可能是南北朝隨著佛教返回中國的。

唐代梁令瓚《五星二十八宿圖》局部(左)與敦煌發(fā)現(xiàn)的唐代《熾盛光佛并五星圖》(右)

河北宣化遼墓中的五星圖

我們看到的敦煌壁畫,以及河北遼墓壁畫中都把二十八星宿和黃道十二宮畫在一起。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壁畫也是一樣,上有已知最早人形玄武像,他手拿長劍底下有龜和蛇表明其身份,后面有黑旗上面畫著北斗,這就成了后來從宋到明的玄武的標準像。西安的一些墓葬,包括韓休墓中都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神,北面一般畫的就是玄武像。

黑水城出土西夏壁畫中的玄武大帝像

第十七點,人如何飛翔?各國有著不同的飛翔方式。在羅馬,常常是胖胖的小孩丘比特背上硬生生地長著翅膀,是人和雞(鷹)的結合。在中國我們看到,漢代的西安和洛陽分別出土了羽人像,翻譯成現(xiàn)代話叫做神仙。漢代的羽人比較流行這種圖像,沒有具體的名字。羽人不穿衣服、不戴冠,最主要的是耳朵特別長,一定要超過頭頂,背和腿上長著羽毛。

古羅馬壁畫中的丘比特(左)和敦煌285窟西魏飛天(右)

敦煌壁畫中有些人像有著尖尖的、像兔子的耳朵,身上飄著羽毛,尤其是用綠色和藍色畫羽毛的就是羽人。最早的羽人型飛天是工匠參照佛教中飛天的概念并按照羽人的形狀完成的。

新疆米蘭出土寺院壁畫(左)和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墓壁畫(右)中的有翼圖像

酒泉丁家閘墓中羽人,是按照當?shù)氐拿琅蜗螽嫷?。當?shù)孛琅男蜗笠欢ú荒艹嗦闵碥|,穿著厚厚的衣服,但是肩上一定要有羽毛,這樣才能在天上飛。斯坦因在新疆米蘭佛教寺院中發(fā)掘出這類帶有翅膀的人像壁畫,是西方式的。所以我們就看到這樣一條脈絡,不同的文明對人類飛翔能力不同的表達方式。

第十八至二十點,我們談談三個特別的外來宗教,三夷教。

第一個是摩尼教。摩尼教是全世界最早的一個大范圍教派,最大的時候比現(xiàn)在的基督教勢力還要大,從非洲、歐洲、亞洲,一直到中國,摩尼教都很盛行。佛教興起以后,摩尼教慢慢開始衰落。最后一個摩尼教的教堂是福建晉江的草庵摩尼寺,這個寺后來佛教化。

福建晉江草庵摩尼寺摩尼像

摩尼教的教主,跟佛教是不一樣的。說到兩河流域大家想到的是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但這是粟特地區(qū)的兩河流域,是最早的古代粟特人生活的地方。我們說到三夷教的時候都和他們有關系,尤其是祆教、摩尼教。摩尼教的大量文物藏在德國,主要出土在新疆吐魯番地區(qū)。大概20世紀初的時候,被德國人在新疆發(fā)掘出,現(xiàn)在主要藏在德國柏林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地上展廳里的摩尼教造像,一個個戴著高帽子像廚師一樣,里面還有用當?shù)卣Z言寫的經(jīng)書。在他們的地下庫房里,還有數(shù)以千計的東西沒人整理,其中最主要的是新疆吐魯番的壁畫,其中很多是佛教的壁畫。摩尼教是它的一個亮點。

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中亞壁畫

德國柏林的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壁畫,復原得非常好。德國人根據(jù)壁畫原來的形狀來打造空間,像這個壁畫是弧面的,在墻壁上制作了一個弧面,把這些壁畫按照原來的樣子貼上去,保存得非常好。中國保留的摩尼教遺物,伯希和在敦煌藏經(jīng)洞里拿走很多,但有件摩尼教的漢文經(jīng)文他沒有拿,留在了敦煌,后來被送到了中國國家圖書館。摩尼教的神像源于西亞,傳溯到吐魯番是38窟,該窟主要是摩尼教洞窟。里面的線描圖表現(xiàn)國王樹崇拜的特點,這是跟我們不一樣的。

藥王山碑林藏北魏造像碑

內地發(fā)現(xiàn)唯一一件早期(北魏時期)摩尼教的物件,在藥王山的碑林。其中一塊佛教的造像碑上有摩尼教的東西,碑上畫了樹叢,樹上列了表,有佛塔,有樹,底下有一格一格寫著的牌位。牌位上的第一個是人王,大概指的是黃帝的意思,然后是佛圣王、道圣王、磨圣王,還有天圣王、海圣王、地圣王、龍圣王等。

藥王山碑林藏北魏造像碑上的銘文

起初關于“磨圣王”學者都沒有提及,后來發(fā)現(xiàn)“磨”就是摩尼教的“摩”,在敦煌的佛經(jīng)里面摩尼教全都是用的這個“磨”字,就是用的通假的“摩”字,佛教、道教、摩尼教才形成了一種平行的關系,所以在那時的長安附近已經(jīng)有了這樣一個神系,這實際上是一個多神并列的一個譜系,這是找到摩尼教在中國最早痕跡的新發(fā)現(xiàn)。

第二個是景教。景教在北魏時期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被認為是個邪教,被正宗所驅逐,所以景教徒從君士坦丁堡就開始向東逃,逃到了兩河流域,后來又逃到中國,逃到了長安。在唐初的時候高宗等皇帝很關心他們,就讓他們在這里開廟建寺,構成了長安的多元文化。明代后期,在長安附近出土了一個景教的碑“大秦景教流行于中國碑”,明代的傳教士們非常興奮,認為這是唐代基督教傳到中國的憑證,就想把碑買回去,可是當時的人不賣,傳教士們就只能把拓片買了回去,直到20世紀80年代陜西才同意給他們復制了一個?!按笄亍本褪侵噶_馬,現(xiàn)在的意大利。之前這是發(fā)現(xiàn)的唯一證據(jù),前幾年在洛陽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石頭的經(jīng)幢,上面刻經(jīng)文,上半截已迭,殘存的下半截大半部分刻著景教的經(jīng)文——《圣經(jīng)》。上半截還刻著像佛教一樣的飛天,顯然有很多的文字記載了在洛陽的景教的機構和名稱。

大秦寺塔周至樓觀臺

大秦碑在大秦寺塔發(fā)現(xiàn),塔的位置有兩種說法,一說在西安市內西邊的范圍,一說是在西安城外以西的范圍。西安周至樓觀臺有一座大秦寺塔,大秦寺塔是個斜塔,“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被復制放在這里。塔是什么時候建的呢?北宋蘇軾曾去過,并寫了一首詞,名《過大秦寺》。詞的大意是蘇軾游玩到這里發(fā)現(xiàn)這里滿目瘡痍,不見一人,唯見一塔。從現(xiàn)存的塔看,塔的底部是實心的,沒有臺階可以上,上到二層才有臺階通道能上去,里面有一尊泥塑像。中國人認為是觀音像,英國人一看說是圣母像——圣母瑪利亞。

大秦寺塔頂層銘文

大秦寺在唐代就是基督教教堂,前幾年嘗試對寺院進行考古發(fā)掘,但沒有結果。塔的最頂層有一行磚刻銘文,顯然是外國字,類似于東歐字母,不是中國人刻上去的,無人能解讀。這個銘文如果跟塔屬于同一時期,就是10世紀,但也可能比塔晚。

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景教像

敦煌出土了很多關于景教的東西,在北區(qū)很多。最有名的一幅景教像是斯坦因從敦煌藏經(jīng)洞帶走的。因為人物頭頂有十字架,確認是基督教的。那時的景教就是基督教,所以這是唐代景教唯一留下來的繪畫。

第三個是火祆教。祆教就是瑣羅亞斯德教。前幾年很火很紅,因為中亞五國獨立以后,祆教就是他們的老家。上世紀90年代—2000年前后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幾個重要的墓葬。西安發(fā)現(xiàn)的是北周史君墓,就有關于祆教的東西,現(xiàn)在在西安市博物院復原展出,上面有一段漢文和祆教粟特文對比的文字,是墓志。典型的祆教圖像是祭司長著兩個大翅膀,手里拿著一個火鉗在一個火壇前撥弄,戴著假胡須,一個胡須套和長長的道具,我們在好多地方都有發(fā)現(xiàn)。北周安伽墓也是這樣。最近被非法偷出去一個大型的石槨,藏在法國吉美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是法國國家的東方博物館,里面有很多中國的文物。

天水流失石質葬具(現(xiàn)藏法國吉美博物館)

2004年,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一個“從撒馬爾罕到長安”的學術討論會,重點討論了這個問題。那時吉美博物館剛剛收了這件文物,誰都不認識,只知道是從中國出去的。石床上的是中國人,旁邊有幾位非常清晰的中國侍女。最近幾年,甘肅天水的一位學者在追究這個事情,這些石刻照片在公安局有案底。日本的美秀(Miho)博物館也收藏有類似的圍屏石榻,據(jù)說是河南安陽出土的。太原發(fā)現(xiàn)的隋代虞弘墓也非常出名。然后是天水早年發(fā)現(xiàn)的一套,法國吉美的藏品也是天水的這個墓地群出土的,這是一個粟特人的墓葬群。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時候這里出土過一個石質的、文字是朱砂撰寫的墓志。在北朝有很多使用朱砂撰寫的墓志。當時墓志上沾了很多泥漬,由于清洗方式不正確,當時的人把朱砂文字一并清洗掉了,使墓志主人年代成了謎。

第二十一點,陸路與海陸的交叉:陶瓷之路。上海博物館做過幾次關于中國陶瓷與歐洲的聯(lián)系一類的專題展覽。伊朗國家博物館藏有不少中國瓷器,主要是元代的。明代和清初的時候大量的外銷瓷器涌入歐洲。前幾年中國跟美國蓋蒂基金會合辦了中國和歐洲文化交流的學術討論會,其中美國學者最感興趣的就是瓷器。夏洛特宮是柏林一個小王宮。上上下下幾千件瓷器,都是從明末開始到清初來的,最多的是康熙到乾隆年間。西認識中國的貿易渠道主要是陶瓷。

德國夏洛特宮藏中國瓷器

第二十二點,新近發(fā)現(xiàn)的時髦樂舞圖。2014年夏天發(fā)掘了韓滉父親韓休夫婦的壁畫墓。因為全部被盜,就留了一個小壁龕,里面堆了一堆陶俑,這里大致說一說,壁畫墓為什么和絲綢之路有關系?主要是墓里的壁畫。韓休是玄宗時候的宰相,韓滉是德宗時候的宰相,兩代人都是宰相。

西安韓休墓壁畫樂舞圖

韓休墓壁畫中有一幅上繪有一群跳舞的人,有胡人樂隊,最有意思的是一邊為男性,一邊為女性,一邊為胡人,一邊為漢人。胡人都使用胡人的樂器,漢人這邊使用的都是漢人的樂器。胡人在跳舞,還有些樹,如竹子、松樹等。中間畫了這么一棵樹,植物學家說是椰棗樹,原生在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那些地方。什么時候傳過來的呢?是唐代傳過來的。這就是中國人想象西方極樂世界的樣子,所以特地在中間畫了這樣一棵樹,大胡子的胡人還有其他民族的人。

綜上二十二個看點,我們認為,絲綢之路上的中外美術交流帶來的文化變化主要有四個特點。

首先,不同宗教和信仰的擴散交融。其次,文化觀念的滲透和知識的疊加,即不同國家的地理、經(jīng)濟、農業(yè)、動物知識等的疊加。再次,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技術的延展,像我們看到”華“和”夷“不同畫法得到并行和承認,更主要的是文明的發(fā)展和活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它不是在一個文明生態(tài)內部間相互作用,而是不斷與外部文明產(chǎn)生互動,這樣使文明內部活力得到增強。最后,寬容的心態(tài)和多元文化的吸收,是絲綢之路帶來變化的主要方面。

本文根據(jù)北大藝術學院教授李凇在華東師大藝術研究所講座“絲綢之路上的中外美術交流”整理,標題有修改,由朱滸整理、胡光華審稿,曾刊于《中國美術研究》,本文發(fā)表經(jīng)作者授權。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