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韋力︱尋訪呂不韋墓、孫武墓、鬼谷子的隱居處
編者按:《上海書評》將持續(xù)發(fā)布藏書家韋力對中國古代文人遺跡的實地尋訪筆記,本文為“覓文記”系列,旅途照片由作者提供。
呂不韋墓
呂不韋墓位于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zhèn)南蔡莊大冢頭村東,這是我從資料上查到的說法,也正因為如此,我在尋訪他的墓時費了很多的周折,打車來到偃師市,而后打聽蔡莊在哪里,結果這個地名卻少有人知道,既然找不到蔡莊,那就接著打聽大冢頭村,可是這個地名依然沒有人知道,于是就再次變換方式,直接打聽呂不韋墓所在,但即便如此,也是問了多人之后才得到了確切信息:呂不韋墓實際處在偃師市第一高級中學校內,看來我所得到的資訊已經過時了太久。
進校園內尋訪,這是我得出的尋訪難點之一,但是這次進入偃師中學卻比我想象的容易很多,至少我在門口沒有遇到盤查和阻攔。這個學校的面積很大,站在校園的操場上,完全看不到有古墓的樣子,于是就沿著校園的一條路一直向內行走,在路邊看到了金屬路牌,上面寫明該路名為春秋路,學校內的道路還有專門的路名,并且還叫得如此大氣,這在他地不多見。名稱雖然很大,其實這春秋路卻很短,我估計也就是三十多米的樣子。
沿著春秋路走到了頂頭的位置,在第二宿舍樓的旁邊看到了一個體量頗大的封土,不用說,這肯定就是呂不韋墓,而在這封土之前,有一座紀念碑狀的建筑物,從上面的裝飾手法看,這種建造手法應該是近二十年所為者,因為所用的材料乃是二十年前風行一時的水刷石,因為是背光的原因,我看不清碑上的字跡,于是走到近前細看,上面刻著“秦相國呂不韋碑記”,而轉到這個紀念碑的另一側,上面刻著“呂不韋陵墓”,由此可知,碑記的一面應當是紀念碑的背面。

我圍著這個巨大的封土轉了一圈,在其中的一個側面,用水泥和磚塊壘起了一條長長的矮墻,看樣子是作為封土的護坡,而這面墻上也嵌著幾塊刻石,走近細看,上面寫著“功德碑記”,看來后面的名單顯現(xiàn)者則是維護呂不韋墓的有功之人姓名。護坡的后面則是呂不韋墓殘存的封土,從外觀看,這個封土已經變成了不規(guī)則的形狀,應該不是當年的原樣,而封土之上長滿了雜樹以及雜草。
想一想,兩千多年的古人墓還能保留到今天,這也算是一個奇跡,而我在拍照呂不韋墓的過程中,旁邊有一位中年男人一直看著我的舉措。從眼神看,我覺得此人沒有惡意,于是我走過去主動向他請教呂不韋墓原有的情形。他說自己從小就生長在附近,呂不韋墓以前至少比現(xiàn)在大三倍,“文革”中不斷有人來取土,使得墓丘越變越小,墓園的門原在南蔡莊東,后來解放軍在此駐軍,將墓園改了門,再后來又圈在了學校院內。幾十年間,就有這么大的變化,真希望時間就此凝固,不再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變化。

孫武墓
孫武墓位于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元和鎮(zhèn)文陵孫家門林。這次的蘇州之行正趕上馬驥張羅公務,于是他就派自己的表弟周先生陪我尋訪。
今天一早,周先生來到酒店門口,他跟我說,昨夜他已幫我查過,孫武墓已經沒有了痕跡。但即便如此,我還是不死心,希望到原址去探看,于是開車出城,先奔這個去處。來到此處時,周先生稱他所在的出租車公司就在此處不遠,為了找到孫武墓的墓址,他說可以回公司向老司機們打問。
來到這一帶時,眼前所見,此地全變成了大片的高層樓宇,遠遠望去,在一片水泥森林中還嵌著一塊綠地,我覺得唯一的希望就在這綠地之中。果真,不一會兒周師傅從公司走了出來,他興奮地跟我說:“孫武墓還在,就在那一片綠地里?!?/p>
聞之大喜,而后把車停在路邊,我們一同走進一片香樟樹林,里面有間階的石板,踏著一塊塊石板前行百十余米即是孫武墓所在。整個墓上全部用石條覆蓋,為圓形平頂,四周有石欄。從石色看均為新建,墓碑很高大,近2.5米高,上書“孫武之墓”,墓碑的石色與其它不同,略顯陳舊但也并非故物,四周均找不到文物保護牌。

按照《越絕書》上的記載:“吳縣巫門外大冢,孫武冢也,去縣十里?!比绱苏f來,在一千多年前,孫武的墓就已經十分的龐大,所以才能被稱之為“大?!保晃已矍八?,恐怕跟這個“大”字實在聯(lián)系不起來,在這里既看不到歷代的碑刻,也沒有相應的石牌坊、石像生、望柱等等,這一切都跟孫武在歷史上的名聲不相符。
如此的景況,跟我的想象差異甚大,這多少讓我有些失落,然轉念思之,當地有關部門在這寸土寸金的商品房區(qū)域內,能將孫武的墓重新修建起來,僅憑這一點,已然很難得,我也就別那樣站著說話不腰疼了。
鬼谷子
鬼谷子隱居處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南云夢山東段半山崖上。從??h拜訪過子貢墓后,準備前往鶴壁市的淇濱區(qū)去尋找羅貫中的隱居洞,司機在路上給自己的朋友去電話,幫我了解情況,他說有個開出租的朋友就在我要去的那個村,他的朋友說羅貫中的隱居窟洞早就坍塌了,現(xiàn)在什么痕跡都沒有了,老人看我失望的樣子,建議我到云夢山去玩一玩,他說那里風光很好,我跟他講自己是來尋找先賢遺跡,不是來游玩,他說云夢山有個鬼谷洞,我馬上拿出自己的行程單,果真上面列明其中一個尋訪點就是鬼谷洞,于是請老人驅車前往,一路上老人不斷的給自己的熟人去電話,他解釋說從山底到鬼谷洞很遠,車不讓上山,必須找熟人。
從鶴壁市開到淇縣的云夢山約三四十公里,在山下果真有查車的欄桿,司機下車走進旁邊的辦公房內,他說去找熟人,讓我在車內等候,司機剛走,路邊有位時髦的年輕女子拉開車門就坐在了后座上,他關上后門我聞到了一股很濃的酒味,我以為此人認為我要下車,她接著乘此輛出租,我向她解釋說自己是包車,司機進里頭找熟人去了,此女子跟我說,你們找的人就是我,說話間,司機回到車上,看到了此女,跟她說,里面的人員不給開進山證,此女二話不說下車進入屋內,不到一分鐘就拿出一張收據來,于是,我請她坐在了前面,給司機指路。
驅車向山內開去,每過幾公里就有一道崗,女子只要搖下車窗向對方一招手就能通行,前行了十幾公里,開到了山頂,在山頂上又遇到了查崗者,這道崗比較嚴,說必須要讓領導同意才能開進去,女子撥通電話把手機遞給其中一個門衛(wèi),才說了兩句,電動門就打開了,此女子小小年紀如此神通廣大,真讓我佩服,山路很窄,開到山頂后急轉直下,在顛簸的窄路上,左折右轉,一直向一個深谷開下,終于下到山底,停在了一個巨大的山澗之中,在如此偏遠的大深山之中,竟然看到了成片的古建筑,真不知道古人運進這么多建筑材料要費多大的艱辛。
一路上女子與司機說說笑笑,用當地話聊著家常,兩人的年紀至少相差40多歲,互相不時的拍著肩膀,我猜不出兩人的關系,那女子的本領是一路上領教到了,在這景區(qū)她帶著我在景區(qū)到處拍照,司機說自己實在爬不動了,在半途的臺階上坐著等候我們回來,此女帶著我繼續(xù)爬山,途中不斷有工作人員跟她打招呼,她跟別人說自己是帶著“我哥”來看看,我不知道“哥”在當地是不是泛稱,但我覺得她要說“我叔”好像更恰當。
云夢山景區(qū)的入口處,寫著“中華古軍?!?,這種稱呼太過現(xiàn)代,進門即看到了軍人乘馬車做戰(zhàn)的石雕塑,旁邊的幾間房子門口的匾額寫著“河南省鬼谷子學術研究會和中國先秦史學會鬼谷子研究分會”,旁邊的摩崖上刻著“云夢鬼谷,中華瑰寶”等多處摩崖刻石,懸崖的下邊還立著幾塊廣告牌,上面介紹的是十六集電視劇《鬼谷子》,順階而上,首先看到的是鬼谷井,介紹牌稱這口井是鬼谷子懷念其母而造建者,并且說要圍著此井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可以帶來好運,我來不及轉圈,繼續(xù)跟著女子上行。

在半山的一塊平地上,新加造了一排石券門的窯洞,每個洞內供奉著一尊漢白玉的雕像,有尉繚、徐福、蘇代等三人。按照傳說,這兩位也同樣是鬼谷子的弟子。在這幾個洞的上面還有一間房子,有著半摩崖的一個小洞,門口的告示牌寫著“蘇秦洞”,說是蘇秦隨鬼谷子學習縱橫術時所居之山洞,進入洞內看到的是一尊兩米多高的青銅塑像,旁邊寫著“鬼谷子演講”,里面還有幾個不同的青銅雕像,展現(xiàn)著一些歷史故事的場景片段,在蘇秦洞的旁邊是張儀洞,也是張儀所居之所,里頭也同樣擺著坐姿的張儀銅像。

繼續(xù)向上行,看到了鬼谷祠的石牌坊,沿山的一面建造一個仿古亭,里面有鬼谷子站立的石雕像,旁邊有個窄而深的洞穴,名水簾洞,巖洞的墻壁上刻滿了摩崖石刻,一律都用玻璃護欄保護了起來,我走進洞內,此洞長約二十余米,里面人為的打著不同色澤的彩色燈光,這些光污染雜糅在一起,光怪陸離,給拍照帶來了很大困擾,洞的中間部位用欄桿圍起,地面的石條有很重的磨損痕跡,說明牌寫著這是古車轍遺跡,原長50米,是戰(zhàn)國時期鬼谷子隱居洞內時乘牛出入所留下的遺跡,洞內靜悄悄的,僅我一位游客,我小心的走到了盡頭,盡頭是一個向下的很窄的洞口,我不知里面的情形,探了探身看不到盡頭,只好退了出來。
拍照完畢后,跟那女子向下走,在半途叫上司機,走到山底時看到了整個景區(qū)的介紹牌,在相反的方向標明此處有孫臏墓,這是我所不知道的信息,我向女子請問,她說自己也不了解,問過兩個工作人員也都說不知情,這時天色已晚,再爬上另一側的山我也沒了氣力,于是只好沿途下山。這應當是本趟尋訪之旅中最讓我遺憾的一件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