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錢一棟︱納斯鮑姆:憤怒是種非理性的女性氣質(zhì)

錢一棟
2017-06-01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書評 >
字號

杰斐遜人文講座(Jefferson Lecture in the Humanities)由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創(chuàng)立,被認為是“聯(lián)邦政府向人文領域杰出成果授予的最高榮譽”。講座始于1972年,批評家萊昂內(nèi)爾·特里林(1972)、歷史學家詹姆斯·麥克弗森(2000)、政治哲學家哈維·曼斯菲爾德(2007),乃至電影導演馬丁·斯科塞斯(2013)都曾受邀發(fā)表演講。

瑪莎·納斯鮑姆

今年的主講人是芝加哥大學教授瑪莎·納斯鮑姆。在古典學、政治哲學、法學諸領域,納斯鮑姆聲名卓著。作為自由主義的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她深入分析過古希臘羅馬世界中的運氣、德性和情感結(jié)構(gòu),這種分析連接著她對當代世界的思考。近年來,納斯鮑姆的聲望不斷攀升,約翰·洛克講座(2014)、京都賞(2016)等人文領域頂級榮譽都被她收入囊中,杰斐遜人文講座則是她的最新斬獲。

5月1日,納斯鮑姆作了題為“無力感與責備政治”(Powerless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Blame)的演講,其核心話題依然是她近年來著重關注的憤怒(anger)。2016年,納斯鮑姆出版了《憤怒和寬恕》(Anger and Forgiveness,而她尚未付梓的新書《恐懼的君主:一位哲學家對我們政治危機的觀察》(The Monarchy of Fear: A Philosopher Looks at Our Political Crisis將進一步考察憤怒與恐懼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此次演講的內(nèi)容大多來自這兩本書,集中體現(xiàn)了她最近幾年的工作。

憤怒不容于民主法治

在埃斯庫羅斯的三聯(lián)劇《俄瑞斯忒亞》(Oresteia)的結(jié)尾,雅典娜以法律制度取代了血腥的復仇循環(huán),但她并沒有驅(qū)逐復仇女神,而是許以尊位,說服她們加入城邦。按一般理解,雅典娜的舉動證明了法律體制無法脫離復仇激情,復仇女神雖然受到法律的制約,但本質(zhì)一如往昔,充滿了黑暗的復仇欲。

復仇女神

對此,納斯鮑姆在講座伊始便提出了異議。根據(jù)她的解讀,故事最后,復仇女神已經(jīng)洗心革面,轉(zhuǎn)變了性情。雅典娜勸說她們平復憤怒,以仁愛取代仇欲,她們接受了請求:不僅性情變得溫和,外貌不再令人心生怖畏,就連名字也變成了仁慈女神(Eumenides)。

納斯鮑姆強調(diào),復仇女神的轉(zhuǎn)變與從復仇到法治的轉(zhuǎn)變一樣重要,并且,前者是后者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埃斯庫羅斯向我們表明,民主法律秩序不能只給報復套上牢籠,而必須從根本上將自己從嗜血殘殺的非人之物,轉(zhuǎn)變?yōu)槟軙灾岳淼娜诵源嬖?,轉(zhuǎn)變?yōu)楸Wo生命而非危害生命的存在?!?/p>

復仇的憤怒不容于民主法治。希臘人和羅馬人都認為憤怒是種非理性的女性氣質(zhì),有害于人類幸福和民主制度,納斯鮑姆深以為然:“我們要抵抗自己的憤怒,抑制它在我們的政治文化中所發(fā)揮的作用?!?/p>

當然,納斯鮑姆也坦言,這一觀點頗為激進,難免會遭致口誅筆伐。很多人相信,關心正義的人,必定憤懣于不正義的行為。唯有憤怒才能捍衛(wèi)自尊:不以憤怒回擊羞辱和不義之人,定是懦弱而易受踐踏之人。在刑事正義領域,如今最流行的學說是報復主義,即認為法律的懲罰應該表現(xiàn)出正義怒火的精神。更有人深信,憤怒是成功挑戰(zhàn)嚴重不義的驅(qū)動力。但在納斯鮑姆看來,堅持埃斯庫羅斯對憤怒的懷疑主義態(tài)度依然是可能的:甘地、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同樣在為自己和他人的尊嚴而戰(zhàn),而他們表現(xiàn)出了一種“非憤怒”的精神。

于是,納斯鮑姆此次講座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憤怒作出哲學分析,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從規(guī)范立場來看,憤怒有致命的缺陷?

憤怒,或復仇的致命缺陷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沒有憤怒。”納斯鮑姆說。

因為憤怒的前提是認為有人對自己做了壞事。但很快,嬰兒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我餓、我冷是由于別人沒照顧好我。我們初臨人世,脆弱無助,不得不依靠他人,但他人卻不總行我們所欲之事,我們便責備他們。責備教會我們一個策略:靠大發(fā)脾氣、制造噪音來實現(xiàn)自我的意愿。責備也表達了一種觀點:我們要求什么,世界就得給什么,不這么做的都是壞人??棺h和責備本身可能是積極的,因為它們致力于人自我狀況的改善。但報復的憤怒往往會侵染責備的念頭: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使那些應受責備之人遭受痛苦。有人把這種念頭看作正義感的起源,但納斯鮑姆認為這與真正的正義無關。

納斯鮑姆:《憤怒和寬恕》

在亞里士多德的定義中,憤怒是對我們在乎的人或物造成的傷害的一種反應,雖然憤怒是痛苦的,但也帶有愉悅的報復愿望。現(xiàn)代心理學的經(jīng)驗研究支持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憤怒分兩個步驟:首先是痛苦,其次是希望報復。納斯鮑姆強調(diào),憤怒的兩個部分可以分離,即可以因錯誤行為忿忿不平,卻不抱有以牙還牙的念頭。她相信存在一種不受報復欲干擾的“過渡憤怒”(Transition Anger),后者只有如下內(nèi)容:“太不像話了!應該要做點什么才行!”過渡憤怒既表達了抗議,表明我們關切違反重要規(guī)范的行為,又面向未來:“它致力于發(fā)現(xiàn)解決之道,而非停留于對痛苦經(jīng)歷的回想?!本拖窀改赋3R驗楹⒆拥腻e誤行為而氣憤,他們抗議錯誤,但不想施加報復,只希望孩子能在未來改正錯誤。

如果憤怒的問題在于復仇欲,那么報復究竟錯在哪里?一種普遍的看法是,可以用痛苦償還痛苦。納斯鮑姆認為這種想法犯了“償還錯誤”。殺死殺人犯并不能挽回死者的生命;以痛苦回敬痛苦只能帶來更多痛苦。甘地有言:“以眼還眼使整個世界盲目。”

此外,一些人憤怒的不是惡行本身,而是這些行為降低了作為受害者的自己在世界上的相對位置,貶損了自己的榮譽。在這個意義上,報復確有幾分作用:把犯錯者降到相對低的位置,就把自己提升到了相對高的位置。但在納斯鮑姆看來,這種思路錯估了地位這一特殊價值的重要性。生活不只是榮譽之事,還關涉許多實質(zhì)性事物:愛、正義、工作、家庭。著迷于地位是不安全感的征兆,還影響我們?nèi)リP注更為重要的價值。

憤怒犯的第三種錯誤源于人們無法接受純粹的意外。世界充滿意外,“有時災難僅僅是災難,疾病和困苦僅僅是疾病和困苦”。面對意外,我們無法找出一個應受責備的對象。但我們有一種君主式的念頭,希望整個世界都為我們服務,任何壞事都可歸咎為某人的錯誤:當經(jīng)濟形勢不好,找不到工作,我們責怪移民搶奪工作機會;當父母死在醫(yī)院,我們相信這是醫(yī)生醫(yī)術(shù)不精造成的。這種念頭蔓延到政治領域便產(chǎn)生了責備政治。問題難以解決,無力感帶來了恐懼,而將問題歸咎于他人既簡便又舒心。然而,責備政治只會轉(zhuǎn)移我們對真正問題的注意。

盡管憤怒在規(guī)范層面問題多多,但納斯鮑姆也不主張徹底拋棄憤怒。憤怒是恐懼的子嗣,是對嚴重傷害的反應,無法被傷害的人不會恐懼,無從憤怒。許多道德改革家勸誡世人不要在意自己無能為力之事,由此我們將無所畏懼。問題是,喪失恐懼也就喪失了愛。愛與恐懼的基礎都是對在我們控制之外的人事的強烈關切。如果我們無法拋棄愛,就必須同時接受恐懼,接受憤怒。

到頭來,納斯鮑姆欣賞的是過渡憤怒——在抗議不正義的同時放棄償還的幻想:“這一未來取向的策略包括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錯誤行為的抗議,但不想歸咎于誰……滿懷希望地放眼未來,找出能使情況得到改善的計策……”她相信,埃斯庫羅斯已洞察到了她的這一主張,而金博士不僅了解這一主張,還身體力行之。

理想政治秩序的情感基礎:納斯鮑姆的意義

顯然,在政治立場上,納斯鮑姆是一位正統(tǒng)自由主義者。不過,她研究自由主義的學問進路頗為獨特。

自由主義者往往是制度主義者。自由主義試圖將政治建立在低俗而穩(wěn)固的人性基礎之上,如對暴死的恐懼,對享受的追逐。貪生怕死、趨利避害是無需教化的“自然人性”,它們穩(wěn)固而強烈;古往今來的各種教化傳統(tǒng)都想克服這種“自然”,將人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但自由主義放棄了這種做法,轉(zhuǎn)而試圖在最低要求的人性基礎之上,利用制度來構(gòu)造一種穩(wěn)定的政治秩序。這種選擇可能是策略性的,相信相反的做法注定失敗,自由主義政治方案至少可以取得有限的成功;也可能基于懷疑主義立場,認為過往的教化傳統(tǒng)只是特定的文化偏好,并無道理可言。于是,人性的教化被認為是私人領域的自我完善,在政治領域,有低俗而穩(wěn)固的人性基礎即可,最多再加一點正義感(羅爾斯)。是故自由主義者很少處理德性、情感話題,關注此類問題的往往是保守主義者。納斯鮑姆的獨特之處在于,作為自由主義者,她深切關注政治秩序的情感基礎:她對憤怒與民主政治之關系的分析便是一例。

羅爾斯

納斯鮑姆的工作無疑可以開闊我們對理想政治圖景的思考。

人治與法治,圣君賢相與理性制度……在漫畫式的中西政治傳統(tǒng)對比中,此類二元圖景一直是大眾意見的最大公約數(shù)。究其本質(zhì),是認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秩序把希望寄托于在位者的才德,而西方傾向以不依賴過高人性條件的制度設計來解決問題。且不論這種觀點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與實踐中豐富的制度資源,單就西方而言,這一觀點也太過簡單。馬基雅維利被普遍認為是西方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但他卻是一個“人治主義者”。在《君主論》中,馬基雅維利不厭其煩地教導君主,在無常命運和具體情境之下,應具備何種品性才能成就偉大。與文藝復興的前輩相比,馬基雅維利的新穎性體現(xiàn)在,他看到了單憑德性無法成事,有時必須訴諸武力和邪惡。但歸根到底,他還是從君主品性這樣一個“人治”視角出發(fā)來分析政治問題的。相較于馬基雅維利所在的修辭學-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對手、“愚昧落后”的經(jīng)院哲學反倒更具制度思維。由此可見,西方不光是,也不該是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他者,真實的西方遠為復雜。

馬基雅維利

理想的政治秩序是什么?理想的政治秩序需要何種情感結(jié)構(gòu)、人性基礎?與具體結(jié)論相比,這類早已被遺忘的思考方式也許是納斯鮑姆對我們的最大啟發(fā)。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