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為非洲灰鸚鵡、為方便面之父、為消費主義哲學家……寫訃告

【英】基斯·科爾克霍恩、安·羅
2022-03-09 16:59
翻書黨 >
字號

【編者按】

《經(jīng)濟學人》的訃告專欄是怎樣的?像戴安娜王妃這樣的名人的訃告,如何寫得與眾不同?無名小人物的訃告會有人關注嗎?

《經(jīng)濟學人》雜志自1995年創(chuàng)辦訃告專欄來,一直頗受贊譽。2008年,他們精選了201篇廣受歡迎的訃告,出版了這部精選集《訃告》。最近,它的中文版推出。下文是訃告欄目編輯及主筆之一安·羅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以及書中的幾則訃告,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者所擬。

自1843年創(chuàng)刊后的一百五十多年來,《經(jīng)濟學人》一直沒有訃告版。為何如此,只能憑猜測得到答案。或許,因為它以匿名性和謹慎對待個人崇拜為立報之本,并以此為榮,所以過多關注個人顯得不妥。又或許,一份銳意進取的報紙,理所當然不會為告別辭留出空間。1976年我加入該報時(我永遠稱之為“報紙”),周圍洋溢著樂觀主義情緒,以至于有人建議我不要去各地采訪,因為我可能會寫出一些令人沮喪的報道。有人認為,墳墓就是那類題材的極致。

然而事實未必如此。而且,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英國式訃告正變得鮮活、文藝、不留情面?!睹咳针娪崍蟆泛汀丢毩蟆返男荨っ筛珩R利-馬辛伯德和詹姆斯·弗格森,兩個年輕聰明、互為對手的編輯,將訃告版變成了各自報紙最好看、引起公眾討論最多的欄目。1993年,羅伯特·科特雷爾從《獨立報》跳槽到《經(jīng)濟學人》。

羅伯特——我們最新潮的作家之一,也是一個著迷于大型犬和緞面背心的人——向《經(jīng)濟學人》時任編輯比爾·艾默特建議,每周一則訃告可以為報紙后幾頁增添趣味,給大眾提供一種看待時事問題和個人成就的非尋常視角。為促成此事,他邀請《每日電訊報》撰稿人馬丁·韋耶撰寫了一篇文章,介紹近年來最引人注目、最有趣的報紙訃告,刊登在1994年的《經(jīng)濟學人》圣誕節(jié)特刊上。文章令比爾大喜過望,他因此認同了這一觀點:訃告將“為報紙增添兩種自身所缺乏的特性,即歷史感和人文性”,并把開設訃告欄目的任務交給了羅伯特。

訃告版推出之際,似乎沒人特別樂意承擔“全職殯葬員”的工作——直到比爾正巧找到了羅伯特在十三樓的鄰居基斯·科爾克霍恩。基斯是位小說作家兼記者,他的文筆看似絲滑如綢,實則鋒利如刀。1995年接手這個版面后,他一干就是八年。2003年11月,我接替了他的工作,卻難望其項背。

與基斯交接工作時,我們在當?shù)匾患乙獯罄叵戮瓢晒策M午餐。他手頭上有一份按地域和性別整理好的龐大寫作對象名單。他告訴我,重要的是縮減美國人的比例(否則就會成為他們的專屬版),公平地對待亞洲人,盡最大努力讓更多的女性登上訃告版。

我認為這些設想都是很好的建議,但知易行難。在這本書中,依然沒有很多女性人物出現(xiàn),這說明即使到了二十世紀,她們?nèi)砸ζ床拍芑畹脡蚰腥艘话刖剩@不禁令人深省。另外,這本書里依然包含了大量美國人,當一個國家已是頂尖強國時,要避免這種情況實屬不易。

我們的思想必須集中,因為每周都有一篇關于某個候選人的寫作任務,更因為訃告版編輯用于研究和寫文章的時間往往不超過兩天??焖匍喿x事關重要,因此附近便利的倫敦圖書館簡直就是上天的恩賜。谷歌當然也能提供幫助,但我還是覺得書籍的作用無法取代。書籍能讓你全身心地沉浸在一個人物里,這種沉浸是必需的。

《經(jīng)濟學人》的訃告儲備(有時被戲稱為“太平間”)少得可憐。據(jù)我所知,一些報紙備好了成百上千份訃告。在我們這里,我寫作的同時,只備著十份訃告,而我也從來沒能取出一份使用。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就是太平間里的人永遠不會死。他們?nèi)諠u堅韌強大,獲得了一種永恒的生命。

我認為,自從訃告版開設以來,候選人的標準一直未變:他們的生活必須過得有趣,發(fā)人深省,至于是否符合通常意義上的“美好”,倒沒太大關系。我們并不一味地頌揚、贊美死者。壞人、無德之人、輕浮之人的訃告,有時反而能成為佳作。我因給安娜·妮可·史密斯所寫的訃告而廣受非議,但她追名逐利注定失敗的故事,精彩而凄美。我們既給壟斷者和專制者寫訃告,也給現(xiàn)代圣賢寫訃告?;挂恢睂π∪宋锾貏e偏愛,哪怕是——或者尤其是——有大人物在同一周去世時。他讓我明白,幾乎每一個人的生命里都有值得傾聽的故事。

是什么成就了《經(jīng)濟學人》訃告?沒有什么規(guī)則,除了一百三十二行的長度或大約一千詞的篇幅,以及插圖(最出人意料的是,最近幾年一直沒有人物照片,只有風景)。除此之外一切都由作者決定,這是一種光榮的自由,使得訃告版編輯通常能夠說一不二。同事們往往想插手(有時會成功,通常效果良好),死者的家屬或朋友也會經(jīng)常進行游說,但編輯希望享受無人干涉的工作樂趣,因此幾乎拒絕了所有的外來請求。

快樂和死亡似乎同床異夢,但對我來說并非如此。在我看來,我的訃告是對生命歷程的報道,即使這條生命已經(jīng)換了一種方式,在別處延續(xù)。我希望在生命逝去時提煉出其本質,并設法盡可能從逝者的角度描述它。因為無論是好是壞,那個特定的視角和特別的聲音,已經(jīng)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我們第一次討論這本書時,基斯說,“麻雀的飛行”可能是個好書名。當然,這暗含了比德(Bede,672年-735年,又稱圣貝德,英國歷史學家及神學家,被尊為“英國歷史之父”)對人生的隱喻,他說人生就像一只飛過宴會廳的麻雀,從黑暗里飛來,又沒入黑暗,其間只有明亮的一刻。當然,也可能宴會廳中的黑暗比之前和之后更甚。但無論哪種情況,飛過的那一刻——在大地的喧囂中揮動的翅膀——是我們必須抓住的。

非洲灰鸚鵡亞歷克斯 Alex the African Grey

科學史上最著名的鸚鵡,逝于2007年9月6日,終年31歲。

艾琳·佩帕博格最后一次看到亞歷克斯時,她同往常一樣向他道晚安?!澳阏婧?,”亞歷克斯說,“我愛你?!薄拔乙矏勰恪!薄澳忝魈鞎韱??”“是的,我明天會來。”但那天晚上,亞歷克斯(據(jù)說是“鳥類學習實驗”項目Avian Learning Experiment的縮寫)在他的籠子里悄然逝去,為學習復雜任務的一生畫上了休止符。人們原本以為,那些是只有靈長類動物才能掌握的本領。

和大多數(shù)需要全力以赴的領域一樣,在科學領域,擁有合適的工具非常重要。早期有關猿類語言能力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這種能力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但研究人員犯了最基礎的錯誤,那就是選錯了實驗對象。因為黑猩猩的聲帶幾乎無法自如發(fā)聲——直到有人主張教大猩猩手語,才取得了一些進展。

即使如此,研究人員仍然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他們認定,猩猩之所以能理解和運用人類的手勢語言,是因為它們與人類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要顛覆頭腦中這一固有觀念,轉而研究一種與人類沒有多大關系但可以講人類語言的物種——鸚鵡,沒有非凡的洞察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佩帕博格博士具有這種洞察力。1977年,她還是個理論化學家,時年二十八歲。懷著探究到底的心理,她從一家寵物店隨機買回一只一歲的非洲灰鸚鵡。從此,動物行為科學領域最著名的搭檔表演開始了。

佩帕博格博士和亞歷克斯最近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億年前。但是,與黑猩猩(它和佩帕博格博士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僅四百萬年前)不同的是,亞歷克斯很輕松就學會了開口說話。問題在于,亞歷克斯只是在跟著佩帕博格博士“學舌”嗎?要不要重新定義這個帶貶義的詞語?鸚鵡真的理解自己所說的話嗎?

會思考的鳥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用進化論解釋行為的做法重新流行起來,佩帕博格博士因此懷疑鸚鵡能理解語言,這也是她挑選鸚鵡的另一個原因。一位名叫尼古拉斯·漢弗萊的英國研究人員提出,智力進化是對社會環(huán)境而非自然環(huán)境做出的反應。動物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越復雜,其繁衍就需要越多的智慧。

根據(jù)漢弗萊博士的說法,靈長類動物之所以聰明,是因為它們通常群居生活。與此同時,正如群居生活能提高智力一樣,智力也使得更大的種群保持正常運轉,為進化得更加聰明提供推動力。如果漢弗萊博士是對的,那么只有社會性動物才會有智慧——他的理論如今已經(jīng)得到證實。

成群的椋鳥或者角馬這類群體不能算作真正的社會,它們只是出于安全目的聚集在一起,個體之間沒有復雜的社會關系。但如亞歷克斯這樣生活在野外群體中的鸚鵡,其群體模式類似于猴子和猿,因此佩帕博格博士推斷,亞歷克斯可能已經(jīng)進化出先進的認知能力。像靈長類動物一樣,鸚鵡的壽命夠長,值得去接受那些耗費時間的學習過程。再加上他擁有說話的能力(或至少能“發(fā)聲”),亞歷克斯看起來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實驗對象。

結果證明亞歷克斯不負眾望。通過一種現(xiàn)已應用于學習障礙兒童的培訓技術(讓兩個成年人使用并討論某個物體,有時故意犯錯誤),佩帕博格博士和她的共同研究者著手在亞利桑那大學教亞歷克斯如何描述事物,如何表達他的欲求,甚至如何發(fā)問。

佩帕博格博士說,亞歷克斯最終擁有了相當于五歲兒童的智力,并且還有潛力可以開發(fā)。他擁有一百五十個單詞的詞匯量,知道五十種物體的名稱,除此之外,還能描述物體的顏色、形狀及其構成材料。他能回答有關物體特性的問題,即便是某種之前從未見過的綜合性能。他會要東西,如果拿來的物品不是他想要的,他會拒絕并再次提出要求。他能理解并討論“更大”“更小”“一樣”“不同”等概念。他能從零一直數(shù)到六(去世前正在努力學習什么是“七”)。如果把佩帕博格博士或她的共同研究者惹惱了,他甚至知道該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道歉。

有大量的共同研究者甚至陌生人參與了這項實驗,這一點至關重要。長久以來,這個領域的研究者最怕的就是“聰明的漢斯”效應:一匹名叫漢斯的馬,看似會計數(shù),實際上只是對訓練者無意識中提供的線索做出反應。亞歷克斯卻可以和所有人交談,執(zhí)行每個人的命令,并非僅限于佩帕博格博士。

仍然有少數(shù)研究者認為,亞歷克斯的技能只是機械學習的結果,而非抽象思維。但亞歷克斯讓這一領域的大多數(shù)研究者相信,鳥類同哺乳動物一樣能進化出復雜高級的認知能力,并把這一結果傳達給外界。令人惋惜的是,用蒙提·派森(Monty Python,英國六人喜劇團體)的話來講,他現(xiàn)在只能被稱為一只前鸚鵡了。

安藤百福 Momofuku Ando

安藤百福,方便面之父,逝于2007年1月5日,終年96歲。

數(shù)個世紀以來,人們轉向東方,尋求生命、健康和幸福的奧秘。但安藤百福卻教導說,根本不必半裸著身體爬上山頂,不必跪在祈禱毯上數(shù)小時沉思冥想,也不必一邊通過上鼻腔吟誦“唵”聲、一邊將腿盤在脖頸上。一個人應當簡單地:

撕掉蓋子

倒入沸水

泡三分鐘

攪拌均勻

即可食用

事情并沒有變得簡單。無知者當然會不時犯錯:不是被燙到舌頭,就是僅僅靜待一分鐘即用叉子猛戳,結果弄彎了尖齒,還把湯汁灑到鍵盤上。然而,耐心的信徒卻能一口一口地吸溜著熱乎乎、奇形怪狀、帶有諸如“大塊雞肉”“香辣蝦仁”等風味的面條,達到心滿意足的境界。

大多數(shù)杯面愛好者不會進一步探究它的奧秘。擺脫烹飪之累已經(jīng)讓他們感激得頭暈目眩,哪管一直吃的是電線還是油炸橡皮筋。但有些人在吃了很多份方便面之后,能不假思索地說出配料表:小麥粉、棕櫚油(含維生素E)、木薯淀粉、鹽、脫水蔬菜(卷心菜、大蔥、胡蘿卜)、鳥苷酸二鈉、肌苷酸二鈉。更有追隨者登峰造極,成功地將面條拉直,發(fā)現(xiàn)一杯面有八股,每根直徑兩毫米,長度四十厘米,壓制得清晰而均勻,切成分毫不差的尺寸,近乎完美。

方便面風靡全球。2005年,全世界消費方便面八百六十億份。一切都是從一個愿景開始的,這類事情莫不如此。1957年一個寒冷的夜晚,在日本大阪制鹽廠工作的安藤百福下班走路回家,看見街上白氣騰騰,一群人聚集在拉面攤前。他們正等著面條下到大桶的沸水里去煮,并準備等待很長時間。安藤心里想,為什么拉面不能做得更方便呢?為什么自己不試試看呢?

在那之前,安藤的生活過得有點亂七八糟。他跟隨撫養(yǎng)他長大的祖父母,經(jīng)營過服裝面料店。還賣過發(fā)動機零件、活動房屋、幻燈投影儀和襪子,開過一家信用合作社,后來破產(chǎn)了。他也曾試圖發(fā)起一個針對貧困學生的獎學金計劃,后來因逃稅進了監(jiān)獄。但現(xiàn)在這朵“穩(wěn)步上升”的云(或許就如大阪方便面博物館網(wǎng)站主頁上的卡通畫,一只水壺懸掛在一朵蓬松柔軟的白云上)給他指明了道路。

小屋之夜

研制方便面道阻且長。安藤在他后院的小屋里,用了一年時間,起早貪黑地試驗,才找到讓面條起死回生的秘訣。他做了很多很多面條,但都無法解決在脫水的同時讓面條入味的難題。他甚至用噴壺往面條上噴灑雞湯,之后懸掛在小屋內(nèi)晾干。有一次,安藤的夫人做了一道蔬菜天婦羅,他從中領悟了做方便面的訣竅:將煮熟的面條放在棕櫚油中快速油炸。這一方法讓面條變得“神奇”起來。

1958年,方便面上市。用玻璃紙袋包裝、像淡黃色蟲子一樣的磚塊面條遭到日本各地鮮切面制作者的嘲笑,他們認為這只是打著高科技旗號風行一時的玩意,且價格是新鮮面條的六倍,永遠不可能流行起來。到1958年底,安藤百福賣掉了一千三百萬袋方便面,吸引了一打競爭對手。他從未停止研發(fā)的腳步。1971年,裝在耐熱聚苯乙烯面杯中的方便面問世,這樣一來,那些饑餓的人甚至都不需要從櫥柜里拿碗。盡管有索尼隨身聽,日本人依然認為方便面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fā)明。安藤百福的日清公司成為市值三十億美元的跨國企業(yè)。

但日清從來不只是一家公司,做方便面也從來不只是一項產(chǎn)業(yè)。安藤百福的三句格言成為一種生活哲學:

食足世平。

明智飲食美麗健康。

創(chuàng)新食物造福社會。

安藤百福對他所宣揚的思想身體力行。直到去世前,他幾乎每天都吃最原始口味的元祖雞汁方便面。盡管懷疑者指出,方便面都是脂肪、鹽和味精做的,但他看上去精神矍鑠,充滿活力。亞洲的海底堆滿了方便面的塑料杯,但這不是他的錯。

與此同時,他的電視廣告宣示著方便面的意義:當全世界的人都開始吃方便面時,壁壘煙消云散,孩子們開懷大笑,人與人彼此相愛。只要有機會,人們就想捧著熱氣騰騰的杯面,大快朵頤,一切自由革命由此而起。2006年,一名日本宇航員在“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上啜食一盒便利真空包裝的安藤方便面。安藤出現(xiàn)在電視廣告上,身體失重,面帶微笑,完成了他的教化。

讓·鮑德里亞 Jean Baudrillard

讓·鮑德里亞,消費主義哲學家,逝于2007年3月6日,終年77歲。

在他職業(yè)生涯的某一刻——日期和時間都不重要——讓·鮑德里亞拿出一大塊紅布,鋪在家中的一把椅子上,然后坐了下來。他或許抽了口煙,或是沉思了一會兒,或是撓了撓自己的鼻子,他面團似的、架著副眼鏡的大鼻子。然后,他站起來,在椅子上留下了身體的壓痕。這個景象讓他非常得意,于是他拍了一張照片。

他本人對此事(除了椅子后來壞掉這一事實)未予置評,所以具體的細節(jié)都是猜測。但通過把紅布鋪在椅子上并坐下來,鮑德里亞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豐富了構成二十世紀經(jīng)緯線的符號、對象和象征行為。通過起身,他留下了自己的“擬像”:正如他戲謔著展示的那樣,這是一種掩蓋了“并不存在真相”這一事實的真相。通過攝影,他將椅子變成“超現(xiàn)實”:一種事物的影像,可以無休止地復制,聲稱有意義但實際上毫無意義。

隨后,他去吃午餐。

為什么不呢?當一個擬像同時也是一個法國哲學家,或許還是近幾十年來最受歡迎的哲學家時,他需要時不時來瓶梅洛紅酒。由于他整天都在思考圖像與物品的誘惑力,當發(fā)現(xiàn)自己對肉店里那個為他包好小牛肝的女士——只因在電視上見過他——也擁有這樣的力量時,他覺得很有趣。

鮑德里亞的世界是不是一派胡言,是否是對溺死在自身無意義中的消費主義文明的一種深刻批判,眾說紛紜。許多法國同行認為他太過分:聒噪、惡搞,而且不屬于任何學派(雖然在楠泰爾學院的狂熱年代里,他是亨利·列斐伏爾和羅蘭·巴特的門生,那時的課堂常籠罩在催淚瓦斯和鵝卵石滿天飛的陰影里)。他的話給自己招來了麻煩。對1968年事件的熱情給他貼上了左派的標簽,而哲學家屬于左派這件事,就像魚在水里一樣自然。

總之,在他的世界里,自由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歷史敘事都已坍塌?!皻v史的終結”不再是普世的資本主義和民主,也不再是無產(chǎn)階級的勝利。鮑德里亞將歷史總結為:一個獨自慢跑的人,無視周邊環(huán)境,只聽見自己播放器里的音樂,只關注自己的表達——健康、時尚、持久。他筆直地往前跑,但看不到終點。

真實的荒漠

被他冒犯的各國人民中,沒有誰比美國人更生氣。然而有意思的是,他在美國遠比在法國更受歡迎。他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各個草坪上演講,甚至穿著繡金線的上衣,像個花花公子一樣出現(xiàn)在拉斯維加斯郊外的威士奇皮特酒店。1986年,他開著一輛汽車,穿越美國大陸,對這個國度喜歡又厭煩。他從未如此沉浸于這片超現(xiàn)實的土地,那里充斥著毫無意義的象征物,或如迪士尼樂園般刻意而為的花哨版日常生活。他寫道,自己是在“汽車旅館和礦物地表……在電影劇情的速度中,在電視冷漠的映像中,在穿越虛空日夜放映的影片中”尋找美國。他發(fā)現(xiàn)自己扮演著一個法國哲學家的角色,從這片“真實的荒漠”中呼嘯而過。

美國人不喜歡他的書。他們并不在乎被稱為“唯一遺存的原始社會”。幾年后,他們同樣反對鮑德里亞關于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從未發(fā)生的觀點。但在鮑德里亞看來,海灣戰(zhàn)爭并未發(fā)生。媒介制造了交火景象;薩達姆部署軍隊,美國投擲炸彈,如同真空中純粹的權力聲明,兩軍從未短兵相接?!矮@勝者”(雖然沒取得任何勝利)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在迪士尼樂園舉行了慶祝晚會:證明完畢。

然而,與鮑德里亞對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的思考相比,這一切都相形見絀?!?·11”是一起“絕對事件”,是對“無法忍受的”美國權力一次不可避免的反抗。面對咄咄逼人的全球化,摧毀世貿(mào)雙子塔是唯一的反制手段。美國的這一象征符號招來了對它自身的毀滅:“是他們干的,但也是我們希望的?!?/p>

在這一點上,大多數(shù)美國人覺得他們很不理解鮑德里亞的意思,不過當時的確很少有人能懂。這個人隱藏在他那派頭十足的思想背后——往往是胡說八道,可有時也能敏銳地捕捉到由媒介主導的現(xiàn)代生活的瑣碎。要是你問起來,他會咆哮:“沒有背景!”在某個地方,有家說德語的農(nóng)民和他滿腹狐疑的父母,他們也想知道如此的成長背景究竟給這個胖乎乎、書生氣的男孩帶來了什么。又或許確實什么都沒有:罩著椅子的紅布上留下人存在過的跡象,只是這樣一張照片而已。

帕梅拉·哈里曼 Pamela Harriman

帕梅拉·迪格比·丘吉爾·哈里曼,是大使也是交際花,逝于1997年2月5日,終年76歲。

把帕梅拉·哈里曼十來個最喜歡的情人集中在一張餐桌前,你就擁有了構建世界政府的基本要素。不是在內(nèi)閣部長和總統(tǒng)的意義上——對于高雅的哈里曼夫人來說,他們未免太粗俗、太呆板——而是她的這群同伴和夫君們聲名顯赫,足以買下大部分的世界,并使其運轉。

想象一下晚宴的場景吧。她的第一任丈夫、醉醺醺的倫道夫·丘吉爾,可能帶來他的父親溫斯頓·丘吉爾。會有一兩位來自大西洋兩岸的、在哈里曼夫人幫助下贏得了二戰(zhàn)的將軍。無線電節(jié)目必然精彩紛呈:因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老板比爾·培利坐擁眾多電臺;美國最偉大的戰(zhàn)時記者埃德·默羅,則是新聞廣播界的一代宗師。晚宴上的美酒呢?拉菲酒莊的主人埃利·德·羅斯柴爾德就能全權負責。墻上掛什么漂亮的畫呢?即使沒掛她收藏的穆律羅和雷諾阿,華盛頓國家畫廊的負責人卡特·布朗也會幫她的忙。

第二天要去賽馬嗎?阿迦汗三世的兒子阿里汗王子會給你一些建議。晚餐后的肥皂劇呢?弗蘭克·西納特拉會挺身而出?;蛘邅睃c更愜意的東西?那么,承蒙她第二任丈夫利蘭·海沃德的好意,何不深夜觀看他制作的電影《音樂之聲》(版稅每年如涓涓細流,進入親愛的帕梅拉的腰包)。如果想快點離開,意大利菲亞特汽車的老板喬瓦尼·阿涅利可以提供疾馳的跑車。那要是想不慌不忙地退場呢?乘坐斯塔夫洛斯·尼亞科斯的游艇如何?哈里曼夫人奇妙的一生充滿了性、金錢,以及遠比這兩樣粗俗之物更芳香醇美的——權力。

從養(yǎng)豬到財富

但她并不是這樣起家的。她的父親是第十一世迪格比男爵,英俊瀟灑,溫文爾雅,對養(yǎng)豬等農(nóng)事非常了解。她長著一頭紅發(fā),不止是漂亮,還顯得自高自大,總是有點愛出風頭,在女人堆里不太受歡迎。十九歲時,她遇見了即將成為首相的丘吉爾的獨子,并很快——同時也是不幸地——與他結婚。他外出打仗,她則開始跟富人、名人、有魅力的人交往,一發(fā)不可收拾。她迅速離婚,然后游戲情場十四年。與海沃德的第二次婚姻從1960年一直持續(xù)到他1971年去世為止。之后不久,她嫁給了超級富豪、老情人埃夫里爾·哈里曼,加入了美國國籍。哈里曼曾是紐約州州長,擔任過駐蘇聯(lián)和英國大使,是民主黨最大的捐助人之一。1986年,哈里曼去世,給她留下了價值超過一億美元的遺產(chǎn),她這艘在暴風雨中歷經(jīng)動蕩的船終于回家了。

她本人成了華盛頓女主人中的元老,主要在哈里曼遺留給她的事業(yè)——復興民主黨——中提供“權力大餐”。她大力提攜那些來自??怂咕S爾的有前途的后生,比如比爾·克林頓。他們對此感恩戴德,克林頓還把駐法國大使的美差委派給了她。最終她成了有錢有勢之人,她贏了。

她為什么這樣做?她是如何做到的?最終,這一切能讓她幸福嗎?她從小就有出人頭地的野心,盡管——或許也正因為——出身略顯沒落,她還是不斷驅使自己走向成功。也許是她早年不受人歡迎的經(jīng)歷,促使她要向那些“狗娘養(yǎng)的”證明誰才是最好的。她喜愛浮華,崇拜金錢——與其說是為了享樂,不如說是希望錢能帶來安全感。也許,權力是另外一劑春藥。對總統(tǒng)、首相以及富豪和電影明星施加影響,能夠讓她產(chǎn)生極大的滿足感。

她是怎么做到的?她鐵石心腸,善于操縱別人,雖然不是特別機巧。她并非聰慧過人,當然也不是書呆子。她對意識形態(tài)絲毫不感興趣——即便哈里曼或克林頓是共和黨人,她也一點都不介意。雖然不是個大美人,但身材一直保持苗條。毫無疑問,她是床笫間的高手。她成功的關鍵,是能夠專心于一個男人,每次一個;并讓他相信,她完全被他迷倒了,這個秘訣讓無數(shù)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哈里曼去世后,由于她擁有了提供資金支持的實力,誘惑力更是大增。她忠于絕大多數(shù)朋友。據(jù)說,她做交易絕對是言出必行。后兩任丈夫臨終時,她對他們也很好。

她幸福嗎?她光彩照人。但最終,盡管擁有奢華享受,生活對她仍很殘酷。特別是她的英國老友,嘲笑她赤裸裸的野心(美國人則比較相信她)。那些她希望嫁的情人,都把她甩了。歷任丈夫都不易相處,繼子繼女們倒是都喜歡她。甚至是財務安全的目標,她最終也沒能實現(xiàn),因為親屬們討回了哈里曼大部分的遺產(chǎn)。

在她心靈深處,是不是總有一種被嘲笑甚至被蔑視的感覺讓她不安?外表光鮮亮麗的她,不知是否如法國人所言,真的感受到了外在美給予她的愉悅。

《訃告》,【英】基斯·科爾克霍恩、安·羅/著 徐龍華/譯,新星出版社·讀庫,2022年1月版

    責任編輯:顧明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