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些雞湯,一個字也不要信
原創(chuàng) 趙皖西 硬核讀書會


《人生切割術(shù)》劇照。
你是不是經(jīng)常聽到諸如“這樣的事,你一定可以做到”“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不成功,是因為你不夠努力”……這樣的話?你是否想過,為什么它們會如此流行?這樣的話術(shù),又是怎樣被制造出來的?我們時常感到的倦怠,是怎樣被它們催生的?
今天的硬核讀書會,我們通過一位學者的著作,思考到底是什么制造了“倦怠感”。讀完后,你或許會發(fā)現(xiàn),疲憊不堪的生活,真的需要一點點“無所事事”。
?作者 | 趙皖西
?編輯 | 程遲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所有人都被現(xiàn)代工作重重捆綁,疲憊不堪、無法掙脫。生活的不滿足和無意義感也由此倍增,現(xiàn)代人的信仰已經(jīng)消磨殆盡,只關(guān)注于眼前的永恒煩惱與片刻享樂,無法從內(nèi)心生發(fā)出對于人生的目的和意義。
與此同時,現(xiàn)代工作環(huán)境正在經(jīng)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勞動力市場在被機器和人工智能逐漸取代,重復性工作首當其沖。大批人將在未來世界失去工作,工作和休閑的界限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后工作”時代即將降臨。
“如果不工作,什么能讓工作有意義?如果工作不是我們天生具備的根本屬性,那么我們又是什么樣的人呢?”喬?!た贫髟谛聲妒裁炊枷胱觯裁炊疾幌胱觥分邢蛭覀兲岢隽诉@一問題。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
[英]喬希·科恩,劉晗 / 蘇十 譯
中信出版集團,2022-1
在書中,他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2016年,德國藝術(shù)家瑪麗亞·艾希霍恩在倫敦奇森黑爾畫廊舉辦了一場名為“5周25天175小時”的展覽。
這場展覽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沒有任何展品,主題是讓畫廊的全體員工休5周帶薪假,在此期間,他們不許做任何與畫廊相關(guān)的事情,自由使用或浪費這段空閑時間,也不必在展覽過后向人們匯報自己這段時間做了什么。
隨后,喬?!た贫鹘忉?,瑪麗亞以這種方式傳遞了王爾德的理想主義,“它讓我們不再將藝術(shù)視為可以巡回展出和觀看的具體商品,目的即是讓我們把生活本身想象成藝術(shù),也就是說,讓生活不再被奔忙生計所奴役”。
我們?nèi)绾螖[脫這種疲憊的心境呢?他的答案是“我們需要一點無所事事”。

內(nèi)卷又倦怠,現(xiàn)代人的困局
據(jù)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fā)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我國每年有54.4萬人逝于心源性猝死。這相當于每分鐘就會有 1 個人因猝死離世。

《中日短長書》
劉檸 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2
過勞顯然是猝死的一大原因。在《中日短長書》這本書評集中,知日派專欄作家劉檸曾談及人為什么會過勞:“答案是經(jīng)濟決定的。讀完《過勞時代》后,我再次意識到,我們置身于一個萬劫不復的過勞時代,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你根本看不到出路在哪兒。全球化有可能后退(事實上,正在后退),但過勞時代則沒有國界,私企、國企和跨國公司都一樣,且每一次生產(chǎn)力的解放,都意味著勞動效率的強化和勞動時間的延長。”

《過勞時代》
[日] 森岡孝二 著,米彥軍 譯
新星出版社,2019-1
“我們這個時代的工作,正在見證一場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層面的危機。過勞是其中最顯而易見的表象之一,另一個表象則是工作崗位的日益稀缺。”喬?!た贫髟凇妒裁炊枷胱觯裁炊疾幌胱觥分羞M一步提出。
正如學者田牧野所分析,在當前“高信息流社會”的背景下,隨著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既有社會容量下社會密度在不斷增大,導致了個體間職業(yè)競爭的“白熱化”,這是“內(nèi)卷”現(xiàn)象突出的主要原因。
愿意內(nèi)卷的年輕人,或許是看中了其中“競爭上崗”的機會,但終歸來講,內(nèi)卷仍然是一場出路狹窄的內(nèi)耗競爭。
另一方面,繁重的工作也導致了職場人無休無止的倦怠感。這是一種不聚焦于某個具體事物,而只針對“存在”本身的疲憊。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被無數(shù)雪崩式的信息轟炸、淹沒,打開智能手機,全世界的要聞、秘辛讓你目不暇接;社交軟件上的領導、同事、親友同樣跟你處于24小時連接中,不斷壓榨、奴役你的情緒。
“這個前所未有的、令人神經(jīng)衰弱的世界不斷要求我們選擇、站隊、參與和取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連自己的欲望底線也無法滿足?!眴滔!た贫髡f,“我們受制于斯洛文尼亞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雷娜莎·莎樂塞所說的‘選擇的暴政’。”

《寬松世代又如何》劇照。
在“選擇的暴政”之下,我們陷入嚴重焦慮與深度倦怠的泥潭。除了嘴上喊著“我不想工作”和頻繁跳槽,年輕人似乎沒有其他方式擺脫這一泥潭。
互聯(lián)網(wǎng)和消費主義趁虛而入,吸附并捆綁著我們的大腦。
低頭刷手機已經(jīng)成為我們在所有時間空隙下的無意識行為,信息時代將人類每天擁有的24小時分割成若干個不均質(zhì)時間段,分別被實時資訊、娛樂新聞、股市漲落、搞笑短視頻等類別掌握和操控。
消費主義齊頭并進。在繁重的工作之后,很多人會選擇用逛街、網(wǎng)購、購買服務等方式來消除精神上的疲憊。國家和社會同樣鼓勵人們盡可能地消費,消費者的熱情和動力無形之中促進了經(jīng)濟增長?!跋M取代了工作,把個人動機、社會整合和系統(tǒng)再生產(chǎn)連接在一起?!饼R格蒙特·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說。

《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
[英]齊格蒙特·鮑曼 著, 郭楠 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1-6
在工作、虛擬網(wǎng)絡、消費主義的三重夾擊之下,我們的人生變成一個“打卡機”,除了每天定時的“嘀噔”,再也聽不見其他聲響。

我們?yōu)槭裁从肋h焦慮、忙碌
為什么我們總是處于過勞、焦慮與倦怠之中?喬?!た贫髟跁袨槲覀冏隽朔治?。
最開始,是教育在我們童年時期埋下隱患。教育“逐漸在孩子心中確立對指令的尊重,告訴他們違抗指令徒勞無益”,以至于孩子長大后,面對職場上的指令,會下意識地遵照,在沒有接受指令的休息時間,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
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后,資本主義繼承了宗教的精神,將“人人應做,人人能行”的現(xiàn)代職業(yè)倫理道德根植于工作之中。
喬?!た贫髡f,我們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徹底根植于我們體內(nèi),以至于我們無法聽見,甚至想象另一個叫停的聲音。
“非做不可”的文化和“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的成功文化相輔相成。
德國新生代思想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提出“功績社會”這一指稱,即“積極社會”,也稱“興奮劑社會”,它用不斷升級的去管制化進程取代了由否定主導的“規(guī)訓社會”,轉(zhuǎn)而使用一種積極的情態(tài)動詞——打破界限的“能夠”。

《倦怠社會》
[德] 韓炳哲 著,王一力 譯
中信出版集團,2019-6
在功績社會之下,打工人逐漸迷失在持續(xù)不斷的勞動之中,將工作內(nèi)化為自身價值與意義的衡量標準,不知何為自己想要的良好生活。
韓炳哲指出,功績社會的倦怠感是一種孤獨的倦怠感,它造成了彼此孤獨和疏離。甚至于,“它們是一種暴力,由于它們摧毀了一切共同體、集體和親密關(guān)系,甚至摧毀了語言本身”。
這所有的一切,都導向一個結(jié)果——去人性化。我們的精神逐漸萎靡,對同事和好友漠不關(guān)心,下班后寧愿躺在沙發(fā)上刷幾個小時的手機,也不愿意出門走走。
與規(guī)訓社會制造瘋子和罪犯不同,功績社會則生產(chǎn)抑郁癥患者和厭世者。當過度的勞動和精神壓迫不再起作用,功績主體不再能夠繼續(xù)工作時,抑郁癥就會爆發(fā)。抑郁癥患者將會陷入“一切皆有可能”和“沒有什么是可能的”這一毀滅性自我譴責和自我攻擊中,成為這場內(nèi)在戰(zhàn)爭的傷殘者。

什么都不做,沒什么可羞恥的
在持續(xù)的過勞和倦怠之中,有人開始尋求解脫之法。
日本有超過100萬人的蟄居族,占日本人口的1%,他們終日待在狹小的空間內(nèi),不出社會、不上學、不上班,自我封閉地生活,有的甚至蟄居長達15年。英語國家也有類似的尼特族,與蟄居族不同的是,他們不會躲在家里,更傾向于長期領取社會福利或流浪街頭。
然而,蟄居族和尼特族并不是心安理得地退縮,他們對于自己的生存境況也會感到失敗、無措、憤怒或者絕望。

《凪的新生活》劇照。
如何才能從人生中逐漸抽離出來,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免于過上看似聲色犬馬、實則渾渾噩噩的人生?
喬?!た贫髡f:“幻覺才是我們對抗疲憊倦怠唯一有限的解藥,是幫助我們擺脫智慧重力的反重力?!?/p>
當然,幻覺有多種多樣的實現(xiàn)形式。比如說文學?!白x小說、看戲,甚至讀詩都是從現(xiàn)實束縛中抽身的好辦法。在零星的閑暇時間里,閱讀作為一種休閑活動,能緩解治愈工作的勞累。閱讀能讓我們背對這個世界?!?/p>
比如說藝術(shù)?!八囆g(shù)可以瓦解我們?nèi)粘I畹慕┗磉_,開辟新的未來,開拓個人和政治可能性的全新局面?!眴滔!た贫髡f。
再比如說,躺著,無論是側(cè)躺、平躺,還是徹底的睡眠都可。睡眠讓我們無法工作,它是對重復勞動的反抗。而躺著時,我們卸下肩上的重擔,全身心地舍棄自己,與靜止、快樂等狀態(tài)無限靠近。

《躺平》
[德] 貝恩德·布倫納,南曦 譯
南海出版公司,2021-7
貝恩德·布倫納在《躺平》一書中說:“躺臥時什么都有可能發(fā)生,它涵蓋了我們所有的狀態(tài):從徹頭徹尾的被動到熱情洋溢的主動。沒錯,人的生命自躺臥而始,至躺臥而終——愛德蒙和儒勒·德·龔古爾兄弟把‘人生的三件大事’歸納為‘出生、性交和死亡’,這正是作家所要竭力描述的事情,并且多半也是躺著發(fā)生的?!?/p>
人類需要文學藝術(shù),同樣需要躺著、散步、安逸懶散、白日做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庸常生活隔開距離,得以踐行羅蘭·巴特所說的“僧侶式行為”,也就是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生活。
參考文獻:
[1]《被玩壞的“內(nèi)卷”與教育革命》田牧野.社會科學報社.2021-01-19
[2]《從<倦怠社會>中尋找走出“躺平”“內(nèi)卷”的力量》汪沛.中華讀書報.2021-10-26

今 日 話 題
倦怠的時候,
你會做一些什么來放松?
· END ·
作者丨趙皖西
編輯丨程遲
校對丨吳玉燕

晚安,各位
工作仍然是生存的源泉,但不是生命意義的源泉,當然也不是培育人與人之間紐帶的溫室,它不足以支撐和維持道德信念和道德實踐。
——《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英]齊格蒙特·鮑曼 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1-6

原標題:《某些雞湯,一個字也不要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