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將建“來華猶太難民數據庫”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政府如何安置逃亡猶太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和上海中、英、德文報刊如何報道猶太難民在華、在滬生活?以猶太難民為主角的微小說是什么......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來華猶太難民資料檔案精編》中尋得。
8月13日,在“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紀念日這一天,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辦的《來華猶太難民資料檔案精編》新書首發(fā)暨“來華猶太難民數據庫”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張元濟講堂舉行。

《來華猶太難民資料檔案精編》由上海世界史學會會長、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主編,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成果。一函四冊,即《文件報刊》《親歷記憶》《杰出人物》《專家視點》,首次披露了國家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公共租界年報等資料,為猶太難民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其中,《親歷記憶》匯集了宋慶齡、何鳳山等人譴責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文章和記錄;齊拉赫·瓦爾哈夫蒂格、勞拉·馬戈利斯、王替夫等人設法救助猶太難民的回憶;猶太難民的中國鄰居們的回憶等。
《杰出人物》則介紹了“洋八路”漢斯·米勒、“波蘭白求恩”傅拉都、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布魯門撒爾、上海猶太畫壇巨擘希夫、從難民少年成長為柏林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斯特恩等二十位來華猶太難民中的杰出人物。
最后一卷《專家觀點》匯集了“來華猶太難民研究”課題組專家和國內外同行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包括“納粹大屠殺對猶太民族和文明的影響”、“猶太難民來上海的路線、時間、人數和安置情況”、“1941年波蘭猶太人如何在上海淪為難民”、“上海的歐洲猶太難民社區(qū)”等十七篇。
主編潘光說:“很多記憶資料不搶救就沒了,寶貴的資產就消失了。據統計,我采訪的人中有200多人不在世了,多虧當年采訪了。這個課題讓我們可以采訪更多的人?!?/p>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宗德寶表示,紙質圖書無論如何精良,總會留下遺憾,因為有很多很好的資料出于篇幅、時間限制沒能匯編。“即便圖書可以不斷修訂,修訂也沒有數據庫更新來得快。如果你在資料里發(fā)現瑕疵,數據庫也能隨時更改?!痹谒磥?,“來華猶太難民數據庫”可將更多的文獻及時公之于眾,方便更多的人參與整理、研究,以便更好地傳播好中國聲音。
據會議討論資料,“來華猶太難民數據庫”計劃在規(guī)模上展開三期:第一期收錄數十卷難民回憶錄及舊報刊中的猶太難民資料。后者主要以二戰(zhàn)時期猶太人主辦的期刊和中國當局對猶太難民的主流媒體報道為素材,包涵21份期刊,約30卷以上。
第二期則是猶太難民與中國檔案資料集成。這一期以世界各地存檔的中國猶太難民檔案為素材,既包括上海、哈爾濱、天津、大連、青島、香港等地的檔案資料,也盡可能收集美國胡佛檔案館、意大利郵輪公司檔案館、日本、俄羅斯、波蘭、奧地利、德國、英國外交部檔案館、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和猶太復國主義檔案館等地的歷史資料。
第三期則是猶太難民口述史?!拔覀儽M可能把這些資料搜集齊全,放在我們的數據庫里面,這樣就可以為我們的學者、專家提供更多基礎性資料。”宗德寶稱,該數據庫全部體量將不少于8000萬字、照片10000幅、視頻1000分鐘。
“數據庫開發(fā)的最大難點在于原始資料的精準搜集。由于資料散存于多個館所,既使得到各相關館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但多數涉猶太難民的資料都存于相關文獻之中,還有就是外文資料沒有登記造冊,這為查找增加了難度。另外,由于資料本身涉及的語種較多,這就需要大量既了解這段歷史,又要懂多門外語的人員積極參與,最理想的懂八種語言,這個困難巨大?!?/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