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傳奇華裔女飛行員的故鄉(xiāng),百年前就鋪設電話線
葉克飛
2003年9月2日,一位98歲的華裔女性在美國洛杉磯家中去世,留下一段傳奇人生。
她人生中最傳奇的一刻發(fā)生在1936年的一天,她駕駛飛機誤闖入美國某空軍基地。當天基地因下雨而禁飛,也沒有接到任何飛機將要降落的通報。因此,當她的飛機降落時,等待她的是一群荷槍實彈的美軍。
讓美軍詫異的是,從飛機中走出的飛行員居然是一個身高只有1.55米的嬌小東方女性。她禮貌地表示自己正在飛行比賽的途中,但因油料告罄而迫降。她出示的飛行執(zhí)照讓美軍驚嘆,紛紛豎起大拇指——這是一份國際飛機駕駛員的執(zhí)照,也是美國航空局頒發(fā)的最高規(guī)格執(zhí)照。

傳奇女飛行員張瑞芬 資料圖
她叫張瑞芬,當時參加的比賽是魯思·查特頓飛行員獎杯賽,賽程由克里夫蘭至洛杉磯,橫跨美國大陸。航程7天,30余位頂尖選手參加。作為唯一華人,張瑞芬駕駛著由美國華僑籌資2000美元購買的飛機參賽。因為飛機沒有無線電指揮系統(tǒng),張瑞芬就靠著自己的經(jīng)驗在群山之間迂回前進。
據(jù)記載,1932年就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美國政府頒發(fā)的私人飛行護照的張瑞芬,其后相繼獲得商業(yè)飛行和國際飛行執(zhí)照,成為史上第一位集私人、商業(yè)與國際飛行執(zhí)照于一身的華人。她的事跡被收入歷史專著《美洲大陸婦女航空史》,也是第一位登上美國郵政局紀念封的華人,1995年,在美國慶祝婦女獲得選舉權75周年紀念活動中,美國郵政局以她于1931年拍攝的飛行照片為設計圖案,印成紀念首日封發(fā)行。
張瑞芬是廣東江門恩平市君堂鎮(zhèn)黎塘鄉(xiāng)大興村(今黎塘村)人,父親張舜炳是一位旅美商人。1904年12月12日,張瑞芬在黎塘村出生,在家鄉(xiāng)度過童年,后隨母親遷居廣州。
1921年,張瑞芬中學畢業(yè)后隨母親遷往美國,進入音樂學院學習鋼琴,繼而進入南加州大學深造,表現(xiàn)優(yōu)秀。但她并未走上音樂道路,而是希望成為飛行員。
張瑞芬最初想回國報讀航空學校,但她屬意的廣州航校拒收女學生,使她大為不滿,并寫下“莫謂閨中無杰出,一飛直上九重天”的詩句。1931年,她進入林肯航空學校學習飛行,是當時該校唯一女生。值得一提的是,那時27歲的她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張瑞芬對飛行的癡迷始于汽車。當時,她的父親張舜炳作為旅美商人,早已摒棄了“重男輕女”的思維,希望女兒能夠擁有更多眼界與技能,因此他親自教女兒學開車,地點就選在當時空曠人少的洛杉磯機場。對于一個當時的中國女性來說,開車當然是一件很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但機場上空飛過的飛機讓張瑞芬更加迷戀——如果可以學開車,那為什么不能學著開飛機?
張瑞芬對飛行的癡迷,或許也與自己的童年和家鄉(xiāng)有關——她的家鄉(xiāng)恩平,是中國最著名的飛行之鄉(xiāng)。
黎塘村廣場:張瑞芬占據(jù)C位
駕車前往黎塘村時,途經(jīng)恩平城區(qū),大大的馮如廣場堪稱恩平最著名的地標。在廣場中,豎立著“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的雕像。1907年就在美國建立飛機制造廠,1909年完成第一次試飛,1911年攜兩架飛機回到中國,1912年不幸因飛機失事而去世的馮如,正是恩平牛江鎮(zhèn)人。
黎塘村本名藜塘,相傳因村前池塘形狀似犁,而犁與藜同音,故取名藜塘。藜塘先祖張氏原居河北,為避戰(zhàn)亂,南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后又遷至開平沙崗,其中一支于明朝嘉靖年間定居藜塘。它由舊村、大興、大安、連福里、安豐里、大勝里等11條自然村組成,人口8000多人,旅外鄉(xiāng)親4000多人,村民90%以上都是僑眷,也被譽為“恩平華僑歷史第一村”。除了擁有張瑞芬這位華僑名人之外,還擁有37棟碉樓,數(shù)量冠絕恩平。
一走進黎塘村,眼前便是一群碉樓?!耙蝗骸边@個詞一點也不夸張,近年來新修建的黎塘碉樓文化廣場上,散落著足足十座碉樓,也是恩平規(guī)模最大的村級文化廣場。
廣場四周種滿樹木,青草依依,花崗巖地面上最顯眼的便是張瑞芬雕像。雕像里的她,身穿飛行服,手持小飛機,回眸望向村口,那是她曾經(jīng)遠走他鄉(xiāng)的路。廣場一旁的文化廊,展示著黎塘村的村史,還有一系列村中名人,打頭的自然也是張瑞芬。

廣場上的張瑞芬雕像
廣場上最顯眼的那棟碉樓,刷成了炫目的黃色,外觀修葺一新,乍看仿佛新建的一般,多少失去了應有的味道。名為“宗譜樓”的它建于1929年,特別之處在于它并非尋常碉樓的單體樓模式,而是帶著一棟兩層高的方形副樓,整體像一架火箭。
在恩平乃至廣東,帶副樓的碉樓都十分少見。這是因為碉樓的存在意義原本是為了防御,一旦有盜匪侵襲,人們就會避入碉樓,所以碉樓除了高之外,還需要有射擊孔等設施,生活功能反而無需在意,副樓可以說是個累贅。有副樓的“宗譜樓”,提供了住處,也因此多了生活功能。繞到副樓的正面,銘牌上介紹它原本是一家米鋪。

宗譜樓
廣場上可見的其他碉樓,不少如今仍有人居住。有人修了新的院門,茂密樹叢與花朵將院墻完全遮蔽,碉樓在院落中矗立,碉樓頂端少見地完全沒有中式元素,而是采用巴洛克風格。還有一棟碉樓立于灰瓦斜頂?shù)难髽呛蠓?,頂端柱廊上方是三角形山墻?/p>
黎塘村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精美碉樓,是因為它曾是恩平一帶最富裕的村莊。
百年前的繁榮黎塘
江門四邑地區(qū)(四邑指新會、臺山、開平與恩平)是中國最大的僑鄉(xiāng),不過四邑的華僑人數(shù)也有多寡之分。臺山和開平最多,恩平地理位置最為偏僻,華僑乃至碉樓和洋樓的數(shù)量都明顯少于前兩者。
黎塘村則是個例外,它地處恩平東部,臨近的臺山白沙鎮(zhèn)和開平塘口鎮(zhèn)都是“僑鄉(xiāng)中的僑鄉(xiāng)”,白沙鎮(zhèn)是臺山華僑興建洋樓最多的鎮(zhèn),塘口則是開平碉樓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最重要景區(qū)。相對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讓黎塘村人早早出洋。因為村中華僑多,村民也隨之富裕,因此常遭匪患,于是村民紛紛興建碉樓。
據(jù)說當時每逢匪患嚴重,村民晚上都會進入碉樓睡覺。村民還成立鄉(xiāng)團自衛(wèi)隊,配備槍械,每晚巡邏守備。

稻田與碉樓
黎塘村能夠成為恩平第一個通電話線的村落,也與碉樓有關。早在上世紀20年代,黎塘下轄的各自然村就為了防御,架設鄉(xiāng)團和碉樓間的電話線。一旦遇敵,就用電話互通情報,及時支援。
也是在那一時期,黎塘村迎來跨越式發(fā)展。1924年,村民集資成立黎塘客運公司,1925年又集資興建全長15公里的黎塘公路。客運公司配備了現(xiàn)代化車站,擁有兩輛進口福特汽車,成為供村民出行的公交車。
黎塘村的這段發(fā)展期,所依靠的主要是僑資。在此期間,黎塘人往來于海內外,有人回來建設家鄉(xiāng),也有人踏上新的留洋路,張瑞芬便屬于后者。
不管歸國還是離開,都有許多人赤子之心不改。許多人曾質疑家境優(yōu)越、生活穩(wěn)定的張瑞芬為何去學習飛行,張瑞芬的回答是:“鑒于祖國多事之秋……航空救國是唯一目標,將來得機會,返回祖國,效力疆場,以盡‘匹婦救國’之責?!?/p>
老洋樓與碉樓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張瑞芬駕駛飛機在美國各地巡回演講,宣傳抗日救國。她還有意回國創(chuàng)辦航空學校,許多華僑支持她的想法,紛紛捐款。但張瑞芬購買的教學飛機被人擅自駛出,結果因事故而墜毀。
張瑞芬并未因此而動搖,而是輾轉回國,希望可以作為一名飛行員參加抗日。但此時,張瑞芬的弟弟去世,父親也身患重病,希望女兒可以放棄危險飛行,以便照顧家庭。最終,張瑞芬于1942年告別飛行夢想,開了一家花店,保持了11年3000小時安全飛行的記錄也畫上句號。
碉樓前打籃球的孩子
1985年,年過八旬的張瑞芬曾經(jīng)回到家鄉(xiāng)黎塘,獲得鄉(xiāng)親們的熱烈歡迎。她所見到的黎塘,一如自己七十年前離開時。如今的黎塘,其實也與當年沒有太大差別。若非要找不同,那么廣場一帶就是僅有的區(qū)別。
除了廣場中央的張瑞芬雕像,被粉刷一新的“宗譜樓”之外,與舊時不同的還有荷花池。它緊鄰廣場,彎彎曲曲的小橋覆于池上。
站在池邊,眼前綠樹成蔭,更遠處則有一棟棟碉樓矗立。黎塘村的碉樓多半建于上世紀20和30年代,風格多半中西合璧,建材則各不相同。有些采用傳統(tǒng)的青磚,還有則使用當?shù)靥赜械聂Ψ绞?,以黃泥、河沙、石灰混合黃糖與糯米,可確保兼顧。當然,更多的還是像四邑乃至珠三角僑鄉(xiāng)那樣,由華僑在海外專門進口的鋼筋水泥等建成。也有承載民居功能的洋樓,多半為兩層,采用西式外立面。

荷花池與宗譜樓
因為商業(yè)發(fā)達,黎塘村碉樓舊時多半有商業(yè)功能。1929年建成的天錫樓,底層舊時是雜貨鋪,建于1928年的熙孟樓曾是藥行。當然,也有例外,1928年建成的丙望樓,銘牌上注明舊時主人是軍人。
還有幾棟碉樓散落于村子外圍,相比廣場周邊的碉樓,它們顯得寂寥。茂密樹叢將其圍裹,大片綠色稻田在碉樓下綿延。這樣的鄉(xiāng)村景致,看起來也更真實。
我最喜歡的一棟碉樓,反而是村中最其貌不揚的那個。簡單的鋼筋水泥立面,頂端回廊也很樸素。它正對著村子的籃球場,幾個孩子赤著腳在打球,天色已近黃昏,他們卻沒有回家的意思。想必再過一陣,四周就會響起“XXX,你媽叫你回家吃飯”的聲音吧。

打籃球的孩子
這人間煙火,正是當年張瑞芬乃至一代人所期盼的。也正是為了這期待,多少華僑曾以赤子之心反哺家鄉(xiāng)??粗@幾個孩子,突然想起一件關于張瑞芬的逸事:早早告別飛行的她,直至晚年仍時常夢見自己在天空中飛翔。91歲那年,張瑞芬去機場看望正在學習飛行的曾孫,見到飛機,便忍不住技癢,于是在教練員陪同下,駕機飛行了半小時。在那半小時里,想必這位91歲的老人,快樂也似眼前的孩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