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撒哈拉雄獅穆赫塔爾和利比亞悲壯的反意殖民史

重光
2018-02-05 17:56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2008年,卡扎菲訪問意大利。在機場迎接他的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及其隨從們西裝筆挺,而這位特立獨行的利比亞前最高領(lǐng)導(dǎo)人這回卻一身戎裝,還在軍裝上別了一張黑白老照片,這令意方十分尷尬。

2008年,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在機場迎接利比亞前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卡扎菲來訪

這張照片將時間倒回了20世紀(jì)初,此時的利比亞正遭受著意大利的殖民入侵,戰(zhàn)火四起,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為了拯救利比亞于危難之際,薩努西教團領(lǐng)導(dǎo)利比亞人民揭竿而起,試圖以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淹沒意大利入侵者。

卡扎菲軍裝上的照片詳圖,為1931年薩努西教團軍事統(tǒng)帥歐麥爾·穆赫塔爾(阿拉伯語: Omar Al-Mukhtar)被意軍俘虜后所攝

在這場保衛(wèi)戰(zhàn)中涌現(xiàn)出了不少杰出的領(lǐng)袖,卡扎菲軍裝上的照片中的歐麥爾·穆赫塔爾即是薩努斯教團的軍事統(tǒng)帥,他指揮利比亞軍民進行游擊戰(zhàn)達8年之久,在被俘后寧死不屈,為利比亞的民族解放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成為利比亞的國家英雄乃至整個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反抗西方入侵的象征,被后人永遠(yuǎn)紀(jì)念。

薩努西教團軍事統(tǒng)帥歐麥爾·穆赫塔爾(阿拉伯語: Omar Al-Mukhtar)的雕像

意大利的地中海內(nèi)湖夢

1861年意大利通過“自上而下”的戰(zhàn)爭完成了統(tǒng)一,成功擠入列強俱樂部。盡管國力不濟,始終處于列強末流,但意大利的野心卻十分大,力圖重現(xiàn)羅馬帝國的榮光,將英法等列強統(tǒng)統(tǒng)打趴,把地中海變成自己的內(nèi)湖。

117年的羅馬帝國版圖,意大利離光復(fù)自己祖先的偉業(yè)還差得很遠(yuǎn)

既然要把地中海變成自己家的浴缸,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自然要通過控制地中海南岸實現(xiàn)南北呼應(yīng),來完成這個偉大計劃的第一步,而離其最近的南岸即是突尼斯與利比亞,兩者自然而然地成了意大利南擴的第一站。

分“歐洲病夫”的蛋糕

奧斯曼帝國由于國力日益衰落,自17世紀(jì)中葉后對北非三省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的黎波里(今利比亞)的控制力逐漸歸零,三省高度自治,實質(zhì)上處于獨立狀態(tài)

1877年,奧斯曼帝國在與帝俄的第十一次戰(zhàn)爭中慘敗,元氣大傷,其在歐洲的領(lǐng)土喪失殆盡,更無力保護突尼斯與的黎波里(利比亞),近東的均勢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為了解決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引起的東方問題,英、法、俄、德、意、奧匈與奧斯曼,以及四個巴爾干國家在柏林齊聚一堂,商討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邊界問題以及北非突尼斯與的黎波里兩自治省的未來。

綠色標(biāo)出的國家為馬格里布(阿拉伯語,意為日落之地,是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國家,利比亞為其中之一。馬格里布位于地中海與大西洋沿岸,氣候宜人,風(fēng)景秀麗,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

在會議中,德國為了將之前在普法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的法國的視線轉(zhuǎn)移出歐洲,支持法國接替奧斯曼帝國入主突尼斯與利比亞,達成歐陸均勢。面對送上門的機會,法國自然不會放過,而突尼斯與利比亞名義上的主人奧斯曼帝國此時除了打打嘴炮表示抗議外,無計可施。法國于是在1881年派兵入侵突尼斯,將突尼斯變?yōu)槠浔Wo國。

1881年法軍攻占突尼斯的斯法克斯城

意大利雖對突尼斯覬覦已久,但有賊心沒賊膽,不敢和法國發(fā)生正面沖突,暗地里向法國要求一份與會獎勵,而法國為了拉攏意大利,允諾將奧斯曼帝國的的黎波里塔尼亞(利比亞)讓給意大利。兩國在1902年正式簽訂密約,法國獲得在摩洛哥的干涉權(quán),意大利則獲得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利比亞)的干涉權(quán),但是意大利礙于自身國力有限,加之之前忙于在東非擴張,并沒有立刻做出任何外交上或是軍事上的努力來獲得利比亞。

1910年的意大利本土與殖民地,即使加上未能實際控制的利比亞,意大利在海外的殖民地和其他列強比起來還是少得可憐

毫無必要的戰(zhàn)爭

1911年3月底,在非洲幾乎被瓜分殆盡之時,意大利終于想起來自己在利比亞還有“應(yīng)得的一份”。為了煽動民意,政府主導(dǎo)的宣傳機構(gòu)與民營報社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宣傳攻勢,營造支持入侵利比亞的輿論氛圍。在各類報紙的頭版上,奧斯曼帝國控制下的利比亞被意淫成了礦藏豐富、水源充足的“流奶與蜜之地”,而利比亞的居民則被描述為成了與奧斯曼帝國有不共戴天之仇者,渴望意大利前來“解放”他們。更重要的是,由于奧斯曼帝國在利比亞僅有4000名左右的守軍,若意軍在利比亞進行軍事行動,那僅僅會是一場“武裝散步”。

與意大利媒體的宣傳不同,利比亞90%的土地為沙漠

意大利于1911年9月26日至27日晚間向奧斯曼帝國遞交了最后通牒,經(jīng)過奧匈帝國調(diào)停,奧斯曼帝國同意以和平的方式將利比亞的控制權(quán)轉(zhuǎn)讓給意大利,但奧斯曼帝國仍擁有對利比亞的宗主權(quán)。這個提議有成功的先例,那時的埃及盡管是處于英國控制下“保護國”,但奧斯曼帝國仍享有對埃及的宗主權(quán)。但在民意的裹挾下,意大利居然拒絕了這個絕佳的和平交易提議,一心求戰(zhàn),并于9月29日向奧斯曼帝國宣戰(zhàn),武力索要利比亞。

1914年的埃及王國(實為英國的保護國,殖民地狀態(tài))領(lǐng)土,深綠色為埃及本土,淺綠色為英埃蘇丹(埃及自1820年起便逐步征服了蘇丹),亮綠色為1919年割讓給意屬北非的地區(qū)

奧斯曼帝國在利比亞的守軍僅有約4000人,而且建制還不完整,而進攻的意軍則數(shù)倍于土軍,且裝備更加精良。為了扭轉(zhuǎn)劣勢,奧斯曼帝國趕忙向利比亞增兵,然而:海上,奧斯曼海軍總噸位僅為意大利海軍的七分之一,且艦船大多狀況不佳,裝備落后,水兵也不如意軍訓(xùn)練有素,開戰(zhàn)后奧斯曼海軍艦艇多次被意大利海軍擊沉,而意大利海軍卻毫發(fā)無損,奧斯曼帝國由此喪失了制海權(quán),無法使用運輸船來增援利比亞;陸上,利比亞與奧斯曼帝國本土之間隔了一個埃及,奧斯曼帝國雖然是埃及的宗主國,但埃及實際受英國控制,作為英國的保護國處于中立狀態(tài),而且英國對意大利的擴張行動開了綠燈,因此奧斯曼帝國又無法假道埃及運送軍隊支援利比亞。

貝魯特海戰(zhàn)中的意大利海軍裝甲巡洋艦

海路與陸路的大規(guī)模增援失敗后,許多奧斯曼帝國的軍官與士兵不得不打散建制,避開英國的監(jiān)視,以各種方式秘密地借道埃及,自行進入利比亞參戰(zhàn)。這樣自然不會有多少增援能真正抵達利比亞戰(zhàn)場,人數(shù)處于劣勢的土軍決心發(fā)動人民戰(zhàn)爭來對抗意軍,土軍組織起利比亞當(dāng)?shù)氐陌⒗?,號召他們摒棄前嫌,拋開民族、語言與文化上的差異,共同保衛(wèi)“伊斯蘭哈里發(fā)國”(奧斯曼帝國蘇丹同時擁有伊斯蘭教的政教領(lǐng)袖哈里發(fā)這一稱號。),以“圣戰(zhàn)”的方式對抗基督教入侵者。

薩努西教團與利比亞當(dāng)?shù)氐亩鄠€阿拉伯部落民兵響應(yīng)號召,加入了土軍的戰(zhàn)斗序列,圖為歐麥爾·穆赫塔爾領(lǐng)導(dǎo)的一支薩努西教團騎兵小分隊

很快約2萬名阿拉伯民兵志愿加入戰(zhàn)斗序列,與約8000名土軍一道對抗已增兵至10萬人的意軍。土軍所需的兵員、武器彈藥與各種補給在穆斯林百姓的自發(fā)幫助下,源源不斷地從突尼斯邊境與埃及邊境輸入利比亞。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蘇菲派薩努西教團(日后利比亞王國的基礎(chǔ))也與奧斯曼帝國站在同一邊,共同對抗意軍。

1883年時薩努西教團在北非的要塞與勢力范圍(紅色部分)地圖,可見其實力不容小覷

一些在土軍年輕軍官組織下的“圣戰(zhàn)者”取得了不俗的戰(zhàn)績,他們不僅活躍在正面戰(zhàn)場,也在敵后戰(zhàn)場打游擊。穆斯塔法·凱末爾上尉(日后的土耳其共和國國父)指揮一小群土軍士兵與阿拉伯志愿兵在1911年12月22日的托卜魯克戰(zhàn)役中成功擊敗來犯的意軍,暫時守住了托卜魯克。

托卜魯克戰(zhàn)役中正在下達指令的穆斯塔法·凱末爾上尉(圖左),其身后為阿拉伯“圣戰(zhàn)者”

但在意軍攻占利比亞沿海的的黎波里、德爾納與班加西等地后,更多的意軍飛艇與戰(zhàn)機投入了戰(zhàn)斗,同時奧斯曼方面則因喪失制海權(quán)與制空權(quán)陷入了被動挨打的狀態(tài)。1912年,在意軍增兵至14萬人后,奧斯曼軍隊開始在正面戰(zhàn)場上潰敗,土軍的補給線時常受到意軍的襲擊,再也收不到足夠的兵員補充與補給,意軍由此控制了利比亞海岸的大部分地區(qū),并以此為基地向利比亞內(nèi)陸推進。此外1912年夏天意軍還登陸了奧斯曼帝國的羅德島,力圖以此為跳板直插土耳其本土,快速結(jié)束戰(zhàn)爭。

意軍于1912年5月16日攻克奧斯曼帝國的羅德島

隨著奧斯曼軍隊在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敗退,意大利利用其在戰(zhàn)場上的優(yōu)勢,于1912年10月18日在法國洛桑附近的烏契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烏契條約》,結(jié)束了這場利比亞爭奪戰(zhàn)。條約規(guī)定:奧斯曼帝國從的黎波里與班加西省撤軍,將當(dāng)?shù)氐目刂茩?quán)交給意大利。意大利由此終于打下了本可不流血到手的利比亞。雖然奧斯曼軍隊走了,但利比亞人民還在,薩努西教團還在;常規(guī)戰(zhàn)爭結(jié)束了,對抗意大利入侵者的人民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

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

整個利比亞在意大利接管后不久就陷入了四處暴動與起義的狀態(tài),意大利殖民當(dāng)局很快失去了對利比亞大片土地的控制,被迫從內(nèi)陸地區(qū)撤出,龜縮在利比亞沿海的數(shù)座城市中。兩年后一戰(zhàn)爆發(fā),意大利礙于國力有限,分身乏術(shù),大部分意軍班師回國,其國家重心也移回歐洲。薩努西教團于是趁機聯(lián)合先前的盟友——奧斯曼帝國,以利比亞內(nèi)陸為基地,進攻意大利控制的利比亞沿海一帶,同時配合奧斯曼帝國攻擊英屬埃及。

1915年,薩努西教團開拔,攻擊駐扎在埃及的英軍

1917年,英軍擊退了薩努西教團的進攻,并與其議和,薩努西教團于是退回利比亞,重整旗鼓,集中兵力對付意大利殖民軍。此時的意大利正為歐洲戰(zhàn)事忙得焦頭爛額,難以招架來勢洶洶的薩努西教團,不得不與薩努西教團妥協(xié),與之簽訂《阿克羅瑪條約》,承認(rèn)利比亞脫離意大利的控制而獨立。

意軍在的黎波里近郊的炮兵陣地

雖然表面上意大利放棄了利比亞,但這只是緩兵之計。待一戰(zhàn)結(jié)束后,意大利卷土重來。1920年意大利政府與控制昔蘭尼加(利比亞東半部)的薩努西教團達成協(xié)議,承認(rèn)薩努西教團領(lǐng)袖賽義德·伊德里斯為昔蘭尼加的埃米爾(阿拉伯語,此處意為省長),并給予意大利統(tǒng)治下的昔蘭尼加自治權(quán)。

利比亞的三部分:綠色為的黎波里塔尼亞,紅色為費贊,黑色為昔蘭尼加

但薩努西教團領(lǐng)袖伊德里斯還沒能赴任,意大利國內(nèi)發(fā)生了政變,國家法西斯黨與黑衫軍在墨索里尼的領(lǐng)導(dǎo)下向羅馬進軍,脅迫國王改組內(nèi)閣,組建新政府。墨索里尼由此成為意大利首相,國家法西斯黨操縱的新政府決定發(fā)動對利比亞的再征服。

墨索里尼與黑衫軍成員在向羅馬進軍的途中

1923年至1924年間,意軍重新奪回了的黎波里塔尼亞與費贊,昔蘭尼加北部的低地也被意軍占領(lǐng),但當(dāng)意軍試圖進一步攻占昔蘭尼加德爾納附近的綠山時,遭到了游擊隊的強烈抵抗,而綠山的游擊隊正是由薩努西教團軍事統(tǒng)帥歐麥爾·穆赫塔爾領(lǐng)導(dǎo)的。

綠山(阿拉伯語:Al-Jabal al-Akhdar)是利比亞最濕潤的區(qū)域,年均降水量在400mm至600mm之間,當(dāng)?shù)刂脖幻?,適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驍勇善戰(zhàn)的撒哈拉之獅

歐麥爾·穆赫塔爾是一位專業(yè)的《古蘭經(jīng)》講師,從小在昔蘭尼加的沙漠中長大,因此他精通沙漠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對昔蘭尼加的地形也十分熟悉,時常在指揮作戰(zhàn)中以地利殺傷不適應(yīng)沙漠環(huán)境的意軍。早在1911年意大利與奧斯曼帝國交戰(zhàn)時,穆赫塔爾就參與了保家衛(wèi)國的“圣戰(zhàn)”,并因其卓越的戰(zhàn)功而一路升遷,至1923年4月當(dāng)上了薩努西教團的軍事統(tǒng)帥。

歐麥爾·穆赫塔爾的近照

穆赫塔爾時常從沙漠中出擊,帶著他的多支小分隊對意軍發(fā)動奇襲,得手后再依托沙漠地形匿蹤。除了穆赫塔爾指揮有方,他的士兵們也訓(xùn)練有素,戰(zhàn)法嫻熟,他們攻擊意軍前哨,伏擊意軍部隊,切斷意軍的補給線與通訊線,使得意軍被打得團團轉(zhuǎn),進展緩慢。1924年意屬利比亞總督為了攻占綠山,特意組建了一支反游擊縱隊,一度使薩努西教團的部隊損失慘重,穆赫塔爾見招拆招,快速改變了自己的戰(zhàn)術(shù),并建立起了綠山到埃及-利比亞邊境的補給線,防止被意軍包圍。1927年3月,盡管杰格布卜被意軍占領(lǐng),且意大利殖民當(dāng)局的反游擊戰(zhàn)烈度愈來愈高,穆赫塔爾還是成功地在拉海巴奇襲了意軍。在隨后的一年中,穆赫塔爾重組了薩努西教團的軍隊,使之更適合游擊作戰(zhàn)。穆赫塔爾的杰出軍事才能,就連他的對手——意屬利比亞總督阿提利奧·特魯齊中將也贊不絕口,稱他有過人的毅力與極強的意志力。

作戰(zhàn)中的薩努西教團部隊,馬上白袍者為穆赫塔爾

1929年1月,由于持續(xù)多年的戰(zhàn)事對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且收效甚微,意屬利比亞殖民當(dāng)局被迫與穆赫塔爾領(lǐng)導(dǎo)的薩努西教團部隊進行和談,?;鸩⑾嗷コ姓J(rèn)對方的既有控制范圍。但到了1929年10月,穆赫塔爾認(rèn)為年初的和談只是意大利人的緩兵之計,待其恢復(fù)過來之后就會再度攻擊薩努西教團,不如先發(fā)制人,趁意軍還在休養(yǎng)生息就一舉消滅其有生力量,于是穆赫塔爾撕毀了合約,再次建立了薩努西教團部隊的行動聯(lián)盟,準(zhǔn)備與意軍主力決一死戰(zhàn)。

一場戰(zhàn)斗后正在休整的穆赫塔爾

1930年6月,薩努西教團部隊對意軍的大規(guī)模反攻以失敗告終,意屬利比亞當(dāng)局與墨索里尼開始思考新的對策來應(yīng)對穆赫塔爾的最后一搏。1931年,意大利關(guān)閉了利比亞-埃及邊境上的杰格布卜口岸,并在邊境線上建造了300公里長的帶刺鐵網(wǎng)防線,且有裝甲車與戰(zhàn)機守衛(wèi),防止薩努西教團在埃及的分部跨境增援利比亞戰(zhàn)事。為了斷絕了本土居民對薩努西教團的支持,意軍不留俘虜,槍殺投降的薩努西教團士兵,昔蘭尼加約有1萬2千人被意軍處決,所有昔蘭尼加北部的阿拉伯游牧民都被被意軍趕入集中營;綠山的全部10萬人口(占昔蘭尼加總?cè)丝诘?0%)也被意軍強制遷移,在意軍押送下徒步穿越沙漠,那些無法跟上隊伍的婦孺老幼則被意軍就地槍殺,幸存者被關(guān)入班加西海岸邊的集中營,那里基礎(chǔ)設(shè)施極差,缺衣少食,幾無醫(yī)療保障,還時常要進行強制勞動,最后在1933年集中營關(guān)閉時,10萬人中已有4萬人死去。薩努西教團本身也遭到了意當(dāng)局的迫害,其開辦的講經(jīng)堂與清真寺被關(guān)閉,其擁有的地產(chǎn)被沒收,薩努西教團的宗教實踐也被禁止。

歐高伊萊集中營中被拘留的10萬利比亞人

由于意軍的層層封鎖與種族清洗,薩努西教團部隊補給耗盡、增援?dāng)嘟^,行軍途中還要受到意機轟炸與意軍追擊的雙重威脅,當(dāng)?shù)馗婷芡〝痴咭矔橐廛娡L(fēng)報信。1931年,薩努西教團在利比亞最后的大本營——庫夫拉綠洲被意軍攻陷,穆赫塔爾指揮的薩努西教團軍隊處境日益艱難。盡管如此,穆赫塔爾還是繼續(xù)領(lǐng)導(dǎo)薩努西教團軍隊抗擊意軍,直至1931年9月11日,他在蘇倫塔遭遇伏擊,受傷被俘,撒哈拉之獅近20年的抗意生涯走到了終點。由于意屬利比亞當(dāng)局希望利比亞的抵抗運動能隨著處死穆赫塔爾而煙消云散,因而在經(jīng)過短暫的審訊后穆赫塔爾被判處絞刑,隨后于9月16日在蘇魯格的戰(zhàn)俘營中穆赫塔爾被絞死在他的追隨者面前,享年73歲。

被絞死的穆赫塔爾

在失去領(lǐng)袖后,利比亞的抵抗運動迅速瓦解,只有零星叛亂時不時還會發(fā)生,次年意屬利比亞總督宣告歷時九年“利比亞再征服”結(jié)束,利比亞人民雖由此徹底淪為了意大利殖民地。但他們并沒有放棄希望,抵抗運動轉(zhuǎn)入地下,薩努西教團仍在運作,穆赫塔爾的事跡仍被人們代代相傳,他的名言仍振聾發(fā)聵:“在我們民族的詞典里沒有‘投降’這詞,我們要么勝利,要么死去?!?/p>

利比亞10第納爾紙幣上的歐麥爾·穆赫塔爾頭像

參考資料:

1.M. ?ükrü Hanio?lu, A Brief History of the Late Ottoman Emp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9–10 and 69.

2.Wesseling, Henk (1996) [1991]. Verdeel en heers. De deling van Afrika, 1880–1914 [Divide and Rule: The Partition of Africa, 1880–1914]. Arnold J. Pomerans (trans.). Praege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SBN 0-275-95138-3.p9-10.p20-23

3. "Alliance System / System of alliances". thecorner.org. Retrieved 2007-04-03.

4. 30 September Italy and Trablusgarp (tr)

5.M. Taylan Sorgun, "Bitmeyen Savas", 1972. Memoirs of Halil Pasa

6.Crow, Encyclopedia of Armored Cars, pg.104.

7.Biddle, Rhetoric and Reality in Air Warfare, pg.19.

8.Hallion Strike From the Sky: The History of Battlefield Air Attack, 1910-1945, p. 11.

9. "1911–1912 Turco-Italian War and Captain Mustafa Kemal". Ministry of Culture of Turkey, edited by Turkish Armed Forces-Division of History and Strategical Studies, pages 62–65, Ankara, 1985.

10. Spencer Tucker, Priscilla Mary Roberts: World War I: A Student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5, ISBN 1-85109-879-8, page 945-946.

11.Beehler, William (1913). The history of the Italian-Turkish War, September 29, 1911, to October 18, 1912. 

12. Smallwarsjourna: guerrilla war organized by Young Turks

13.Treaty of Peace Between Italy and Turke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7, No. 1, Supplement: Official Documents (Jan., 1913), pp. 58–62 doi:10.2307/2212446

14."Treaty of Lausanne, October, 1912". Mount Holyoke College,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5."U?i (Ouchy) Antla?mas?" [Treaty of Ouchy] (in Turkish). Bildirmem.com. 31 May 2009. Retrieved 24 August 2010.

16.Ian F. W. Beckett. The Great War: 1914-1918. Routledge, 2013. P188.

17.Adrian Gilbert. Encyclopedia of Warfar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Routledge, 2000. P221.

18.Melvin E. Page. Colonialism.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SA: ABC-CLIO, 2003. P749.

19. Wright, John (1983). Libya: A Modern History. Kent, England: Croom Helm. p. 33.35

20. Duggan, Christopher (2007). The Force of Destiny: A History of Italy Since 1796.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p. 496.

21.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on Omar al-Mukhtar, BookRags.com

22. Libya profile - Timeline, BBC News Africa, 1 November 2011

23. More make-up (and hair dye) than his 40 virgin bodyguards, but Libyan leader Gaddafi is still a murderous menace, Mark Almond, Daily Mail, 12 June 2009

    責(zé)任編輯:熊豐
    校對:徐亦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