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庚:《楚辭》真正創(chuàng)造了“兮”字
原創(chuàng) 林庚 生活書店

《楚辭》是我們常讀的一部書,它沒有像《詩經(jīng)》一樣被后人視為經(jīng)典,也幸而沒有被后人視為經(jīng)典,它始終保持著最純凈的文藝面目。鐘嶸《詩品》分詩為兩個源流,一源于《詩經(jīng)》,一源于《楚辭》;源于《詩經(jīng)》的僅十四人,源于《楚辭》的二十二人,《楚辭》對于后來詩壇影響之大可以想見。
——林庚
《楚辭》里“兮”字的性質
文丨林庚
《楚辭》里每句差不多都有“兮”字,《詩經(jīng)》里則偶然也用些“兮”字,但它們不但在量上表示出分別,而且在性質上也全不相同。《詩經(jīng)》里的“兮”字共有三種,第一種如《鄭風· 萚兮》:
萚兮萚兮
風其吹女
叔兮伯兮
倡予和女
這一種“兮”字表情的成分最重。第二種如《邶風·日月》:
日居月諸
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
逝不古處
“日居月諸”即等于“叔兮伯兮”,是最重的表情,至于“乃如之人兮”表情就輕一點,可是這“兮”字也仍然不是一個普通的 “兮”字,如《鄘風·君子偕老》
子之清揚
揚且之顏也
展如之人兮
邦之媛也
這“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的“兮”字,就約等于“也”字,所以詩里也就有相似的用法,如:
乃如之人也
懷昏姻也
第三種如《齊風·還》:
子之還兮
遭我乎峱之間兮
并驅從兩肩兮
揖我謂我儇兮
這種形式在《詩經(jīng)》里用得最普通,而“兮”字的表情成分也最 輕。第一種是在單句里句中和句尾連用兩個“兮”字(也偶有例外,如《小雅·蓼莪》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第二種是單句里只在句尾用一個“兮”字,第三種則是每句的句尾上都用一個“兮”字,屬于第三種的也有變例,如《檜風·匪風》:
匪風發(fā)兮
匪車偈兮
顧瞻周道
中心怛兮
再如《小雅·裳裳者華》:
裳裳者華
其葉湑兮
我覯之子
我心寫兮
我心寫兮
是以有譽處兮
都偶有單句不用“兮”字的情形,不過這只能算是例外罷了。以上三種第一種與第二種其實很相近,它們都只在單句上方用“兮”字,而且有時候用在相似的情形之下,如《邶風·日月》 的第三句本為第二種“兮”字,可是到了第四段卻代以第一種“兮”字的用法:
日居月諸
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
畜我不卒
因為它們都可以說是有比較重的表情。至于第三種則表情比較輕,而且每個“兮”字之上都有韻腳,“兮”字在這里似乎并不很必要,例如《齊風·還》如果把“兮”字省掉,則成為:
子之還
遭我乎峱之間
并驅從兩肩
揖我謂我儇
似乎影響并不很大,可是“兮”字在這里無論如何總算是一個表情的字,不過較為輕微罷了。我們如果把上面三種又歸成一類,可以說它們都是表情的字;可是“兮”在《楚辭》里就完全離開了表情的作用。例如: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何以“名余曰正則”之下要用個“兮”字,而“字余曰靈均”卻不用呢?《楚辭》里的句法本來十九是上下對稱的,換句話說上下的感情是相等的,如: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菉齊葉兮白芷生
入不言兮出不辭
洞庭波兮木葉下
浴蘭湯兮沐芳
秋蘭兮麋蕪
這些例子設若上半應當有“兮”字的表情,下半何以就不應當有同樣的表情?可見這里的 “兮”字原不是一個表情的作用。它之用在一個句子的上半,頗近于《詩經(jīng)》里表情作用較重的第一、二種形式,可是它卻相反地并沒有表情作用。(《楚辭》里只有“瞬兮杳杳孔靜幽默”一句例外是近于第一種的,此外《橘頌》 一篇之近于第三種,原為源于《詩經(jīng)》的改良體,不能算是《楚辭》最獨創(chuàng)的形式)同時《詩經(jīng)》里第二種的形式即使把兩句作為一句,如: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我們也不能發(fā)現(xiàn)有任何上下對稱的情形,所以它們之間絕無相同之處?!冻o》里的“兮”字乃是一個純粹句逗上的作用,它的目的只在讓句子在自身的中央起一個有如休止符的作用,它遇到需要表情字的時候,就再用其他的語吻字,例如: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從這里正可以說明“兮”字所以在一切文字當中成為一個最特殊的字,它既不含有字義,又也非語吻字,這個獨特的印象是通過楚辭才創(chuàng)造出來的,沒有楚辭,“兮”字只不過是一個普通語吻字;從楚辭開始,“兮”字才突出而成為一切文字之外的一個新字,楚辭所以真正創(chuàng)造了我們熟悉的“兮”字。其他的語吻字如“些”“只”等都只能放在句尾,那還是屬于第三種的,而楚辭則創(chuàng)造了第四種的“兮”字,它似乎只是一個音符,它因此最有力量能構成詩的節(jié)奏。這就是楚辭里“兮”字的性質。
我們說明“兮”字的任務是構成節(jié)奏,它本身并無意義。如果拿今天民歌里的“來”字來比較,就更為明白。例如說“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豈不就是“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點紅燈”。這里“來”字與“兮”字同樣都只是一個節(jié)奏上的字,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半逗律”的逗號,因此有時候也就不妨去掉,例如:“四月里,麥腳黃,家家田頭鬧洋洋?!边@與《楚辭》之后的《成相》篇“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墮賢良”,《鐃歌》“戰(zhàn)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都是同一規(guī)律。至于七言詩的來源也就是去掉了“兮”字或換上一個實字,所以三言常是與七言并行,如鮑照是大力發(fā)展七言詩的人,就有全篇都是三言的詩;而七言詩中有時也可以出現(xiàn)“兮”字,如李白詩:“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薄百狻弊峙c七言的關系,所以是非常深的。
本文部分內容節(jié)選自《詩的活力與新原質》
原標題:《林庚:《楚辭》真正創(chuàng)造了“兮”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