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Z博士的腦洞|五十輛賓利背后的車位是個什么問題
最近,深圳一處所謂“豪宅”業(yè)主因為車位而發(fā)生爭執(zhí),繼而上演了“口水戰(zhàn)”“賓利與勞斯萊斯”大戰(zhàn)以及“全武行”大戰(zhàn)等一系列讓人啼笑皆非的沖突,并因當事人及其家屬(朋友)的身份引發(fā)了大眾的質疑。多個部門都因而出面質證、回復。
一個車位引發(fā)的全民探案,可謂是轟轟烈烈。為什么一個車位能夠有這么大的“威力”?這是個什么樣的問題?
經濟層面——生活好了,車多了,車位不夠了
首先,這是個經濟問題。
中國一直有個“汽車夢”。通常而言,這主要指的是汽車生產制造。而中國人也有“汽車夢”,從普羅大眾的角度看,能夠擁有一輛小汽車,也曾經是一種“夢想”。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年輕人組建家庭就夢想有“三轉一響”,其中也有“車”,不過是自行車。當時的自行車和收音機、縫紉機及手表一起,又名四大件,指的是當時國家有能力出產,而為各個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物品。在那個時代,普通居民對于擁有汽車恐怕不敢有夢想。50年代初期,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只有五六萬的量級,屬于極度稀缺品。
到了改革開放,民用汽車保有量迅速超過了百萬,但相對于龐大的人口數(shù)字來說,仍然很小。
中國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民用汽車保有量超過2000萬。
2010年,中國的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10578萬輛,同比增長16.4%。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7872萬輛,增長20.4%。尤其是私人轎車,保有量增幅超過25%。說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實現(xiàn)了“汽車夢”。
近些年,由于疫情和市場飽和等多種原因,汽車銷售量增幅有所波動。但總體而言,汽車保有量絕對值穩(wěn)步上升。2021年中國汽車保有量為3.02億輛,同比增長7.5%。
可以說,中國人的汽車擁有和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一脈相承,是經濟發(fā)展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結果。
與此同時,新的問題產生了。車有了,但停的地兒不夠。
按國際經驗,車位規(guī)模與小汽車擁有量的理想比例在1.1至1.3之間,2015年,國家發(fā)改委曾做過估算:大城市約為0.8。無論是為了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shù)還是要提振汽車消費,都必須加強停車場建設。
法律層面——車位有了,屬于誰?如何界定
繼而,這也是個法律問題。
隨著擁有私人轎車的居民數(shù)量越來越多,居民住宅中的車位也成了“標配”。但這些車位究竟屬于誰的?是誰付了錢就屬于誰嗎?有些“公共”的車位又是否真是屬于“公共”的呢?
這些問題在地產業(yè)界、學界和實踐中,都不斷被討論。
2007年出臺的《物權法》,通過其中第七十四條規(guī)定,建立了初步的停車位權利歸屬規(guī)則,但是規(guī)定較為模糊。事實上,在起草我國原《物權法》的過程中,針對車位車庫的產權歸屬問題學者便各執(zhí)一詞,主要存在“開發(fā)商所有”“國家所有”“業(yè)主所有或共有”“約定歸屬”四種典型的代表學說。在原《物權法》第七十四條的三款規(guī)定中,也難分高下。2009年,經過對過往審判案例的總結,最高人民法院根據(jù)各地司法審判的實踐經驗制定了《關于審理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實踐中停車位權屬爭議增加了一些基本的裁判規(guī)則。然而,由于立法制度與法律效力的局限,當下停車位權屬制度仍存在重大問題。
我國《民法典》延續(xù)了原《物權法》的規(guī)定,并未做修改。根據(jù)《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五條的規(guī)定,小區(qū)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進行約定。占用業(yè)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屬于業(yè)主共有。
但具體實踐中,糾紛解決或仍然需要細化法規(guī)。尤其是例如“人防車位屬于誰”之類的問題,仍然爭議較大。
有學者提出,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車位車庫產權登記制度,明確具體主管機關和操作流程,或是解決小區(qū)車位車庫權屬理論分歧的有效措施。2019年10月,國家自然資源部發(fā)布文件,對于地下車位、車庫的確權登記等事項公開征求意見。
社會層面——秩序與體面才是價值的根本
所以,這當然是個社會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xù)蓬勃發(fā)展,以及城鎮(zhèn)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車位車庫權屬引發(fā)的矛盾糾紛頻發(fā),健全我國車位車庫權屬的法律制度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因為車位而產生糾紛,深圳這起“賓利姐大戰(zhàn)勞斯萊斯”絕不是也不會是唯一的。事實上,在許多居民的小區(qū)里,車位“爭奪戰(zhàn)”是一種日常。當然,大部分人是在“以時間換空間”,靠自己爭分奪秒“搶”下共用的車位。也不乏一些因車位產生的口角等。
除了小區(qū)里的車位糾紛,公共空間中的車位安排也是一項重大課題。當開車出門購物、餐飲、玩耍等已經成為日常,開得出去卻停不下來又成為新問題。停車難、停車亂、停車貴,不但是城市規(guī)劃的難題,也是居民生活的難題。
有些城市曾經希望依靠提高“成本”來規(guī)范出行和停車,但或又會影響汽車和其他消費。
今年元旦前,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宣布全市機關事業(yè)單位、國企一共推出8.59 萬個共享車位。蘇州在2020年4月、2021年9月,分兩批推出26個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 2283 個共享車位。河北滄州則拿出機關事業(yè)單位內部的1.2萬個車位向公眾開放。
社會事件背后往往是經濟邏輯,而需要法律規(guī)范,否則就很容易成為社會亂象。
當社會討論已經從“囂張女子倚仗書記老公,五十臺賓利反腐助力”,到了“國企高管不婚閃傍富婆,三十萬收入兩袖清風”,或許我們也應該不要忘記,起因正是“誰霸占了誰的車位如何理論”。
豪宅、豪車、豪放的人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但究其根本,房、車、人有多少價值,可能不僅僅要從價格上來衡量,更需要從治理能力和水平上衡量。能夠保證秩序和體面,價格才有品質性的意義。
后記
今年的全國甲卷高考作文題是關于賈政帶賈寶玉給大觀園亭子題匾額?!耙砣弧薄盀a玉”“沁芳”被認為分別代表了照搬、化用、獨創(chuàng)的起名思路?;蛘撸覀兊某鞘泄芾碚咭部梢詮闹形虺鲂┑览?。以汽車消費為例,從夢想擁有自己的汽車,到有了汽車需要車庫,我們或都在對發(fā)達工業(yè)化國家進行模仿、借鑒,時至今日,面對更加復雜的形勢,我們或需要更著重于提升自己的治理能力,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和管理。
(作者萬喆為經濟學家,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