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二次青藏科考:專家深入“地獄之路”聶拉木調查危險性冰湖
科考目標
山地冰川的退縮與冰湖的擴張是全球變暖最顯著及動態(tài)影響的結果,冰湖潰決洪水(GLOF)在高亞洲地區(qū)特別突出。在中國已監(jiān)測有很多危險冰湖的存在,并且近幾十年來擴張迅速。
近些年來,科學研究不僅僅是監(jiān)測和評估GLOF,而更多關注新出現(xiàn)及未來可能發(fā)生災害冰湖的形成。
本次科考通過對聶拉木等地區(qū)危險性冰湖的調查,獲取第一手的實測數據,同時結合遙感與模型,對其危險性和影響進行評估。
科考隊員
為實現(xiàn)預期目標,本次科學考察由來自中國和瑞士的專家和青年學者共25人組成,并配備了目前最先進的無人機和無人船等現(xiàn)代化設備。
本次科學考察對藏東南林芝地區(qū)的米堆冰湖及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中國西藏南部聶拉木地區(qū)的4個冰湖進行考察,于2017年10月5日出發(fā),10月25日結束科考任務并返程。
幾回夢里神游,而今夢想就要實現(xiàn)怎能不令人興奮?這一神秘的地方,自1978年來,就有許許多多的外國科學家們希望到西藏科考。
同行的瑞士專家Tobias Bolch說能參加這次科考,近距離的接觸青藏高原,他感到很激動。

同行人員還包括了西藏地區(qū)水利廳的工作人員,組成人員的平均年齡30歲,是一支極具時代性的年輕團隊。

一、米堆冰川
2017年10月6日,經過數日的準備工作,冰湖科考的第一小分隊正式從拉薩出發(fā),途經林芝前往波密米堆冰川。由中科院青藏所張國慶副研究員帶隊,同行的還有中科院青藏所楊威副研究員、瑞士蘇黎世大學的Simon Allen博士,西藏自治區(qū)水利廳鞏同梁廳長等10人及無人機技術人員3人。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縣玉普鄉(xiāng)境內,是西藏最重要的海洋性冰川,也是我國境內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線海拔4600米。冰川白雪皚皚終年不化,冰川下是四季常青的針闊葉混交林。從遠處望去儼然一副翠柏掩映的神奇境地。

科考隊伍沿著美麗的尼洋河南下,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于10月7日成功抵達魯朗鎮(zhèn)。當天下午一抵達就上冰湖對考察地點進行了初步了解。
本次考察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運用配備測深儀的橡皮艇對湖底地形進行測量;
2、通過差分GPS對湖盆地形地貌進行測量;
3、通過無人機對冰川末端和表磧覆蓋冰川進行三維成像。
由于野外設備多,聯(lián)系了當地村民雇傭馬匹來協(xié)助貨物的運輸。于次日正式開始對米堆冰川冰前湖的考察,經過一段時間的跋涉后,科考隊終于抵達了米堆冰川冰前湖,短暫的休息之后,科考隊員開始進行儀器設備的準備和調試工作。調試完畢,科考人員根據各自的任務,各司其職開始了對米堆冰前湖的考察。
經過一整天的忙碌終于在傍晚時分將米堆冰湖的各項考察任務完成了。
二、緣聚聶拉木
聶拉木縣隸屬于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漢譯為“地獄之路”,是西藏通往南亞大陸的主要通道。這條曾經的“旅游黃金線”——中尼公路(國道318線)由于4.25地震面目全非,這座唯一獨享一座完全屬于中國的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西夏邦馬峰)的城市如今也到處是地震留下的痕跡,倒塌的房屋,支撐的木樁。三輛車,十個人,此刻被施工車輛堵在路上,這便是此次科考隊員們剛剛到達聶拉木縣城。

酸奶湖初試身手
13日從拉薩出發(fā),經過兩日的舟車勞頓,15日抵達聶拉木??瓶缄爢T終于可以獲得1個空閑的晚上睡一個安穩(wěn)覺,為之后的野外工作養(yǎng)足精神。16日,在當地向導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計劃中的第一個考察湖泊——酸奶湖。
該湖泊路程較近,山路相對好走,是我們了解當地情況和測試儀器的良好去處。在前往酸奶湖的路上,細心的張國慶老師發(fā)現(xiàn)酸奶湖的上游有源源不斷的徑流補給,根據以往的研究經驗,張老師推測在酸奶湖上游極有可能存在冰前湖。果不其然,通過和當地向導交流,就在我們道路的正前方有一座冰川補給的小湖,但是很少有人去過。路在冰前湖的出口處斷了,我們只能看到冰湖的概貌,于是我們跟隨著向導向冰前湖的源頭進發(fā)。沿著崎嶇的山路,穿過林立的亂石,終于走到了冰前湖的中游地帶,但是再想往前就不可能了。面前是坡度超過了80°的側磧壟,根本無法攀登,即使最熟悉路的向導也再不敢前進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冰前湖,站在此處可以清楚的看到冰湖的全貌了,這是由7個小的冰前湖連接而成的冰湖,當地人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圣水七湖”。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西藏藏族同胞在供奉佛像的時候經常在佛像前擺七個銅碗,盛滿清澈的水,這碗中的水就稱之為圣水。這七座小湖,就像擺在神圣冰川前的七個盛滿水的銅碗,因此被稱作“圣水七湖“。
科考隊員從冰前湖的中游開始進行工作。瑞士的專家在冰湖沿岸布設溫度監(jiān)測器,張國慶老師進行GPS定點,微生物研究人員進行湖水取樣和對冰湖水質進行實時監(jiān)測。顧政權在本次科考中主要進行冰湖微生物的研究,他說:“我們的任務主要是分析冰前湖泊中微生物的多樣性,了解冰前湖水質的理化參數,同時也負責對水化學指標的取樣” 。
由于在野外工作中無法滿足供電需要,采集的樣品需要在采樣后立即進行處理,加之檢測項目種類很多、野外工作的時間有限,所以現(xiàn)場工作非常比較緊張。

這個意外小湖的發(fā)現(xiàn),占用了大半天的時間,簡單的收拾整理后,趕緊出發(fā)前往酸奶湖。酸奶湖坐落在幾座小山丘之間,是一個看起來四四方方的小湖,大家原以為酸奶湖的湖水可能像酸奶一樣是乳白色的,但親眼看到碧綠的湖水,清澈可見湖下的亂石,不僅讓人疑惑此名的由來。向導熱心回答說,這個小湖湖水清澈,離公路不遠,是當地村民過“琳卡”的好去處,當地人喜歡在這個湖岸邊唱歌、跳舞、喝酸奶,所以到了這個湖就像要喝酸奶過節(jié)一樣,被叫做“酸奶湖”。由于抵達酸奶湖的時候已經接近傍晚了,為了趕在天黑之前能返回縣城,科考隊員們抓緊時間開始工作。
天色漸晚,薄薄的云霧從遠處飄來,像一縷哈達又像一片炊煙。裊裊而來好像在提醒山上的人該回家了。云霧漸濃,不一會濃得連路都看不見了,科考隊員們趕緊跟著向導下山。經過一天的跋涉,盡管有任務完成的充實和喜悅,但還是難掩風吹和長途跋涉的疲憊。
嘉龍錯,一顆閃耀的綠寶石
17日凌晨2點,張老師終于與馬隊取得了聯(lián)系,運送物資的事也算有了著落。下午兩點從縣城牽馬,徒步拔升400米,到目的地附近的山谷安營扎寨時已是下午七點。駝鈴叮叮當當,第一次牽馬的興奮感掛在每個人臉上。“閃電”是匹深棕色的母馬,12歲了,有一個1歲的兒子,性格溫順,總會用她的大眼睛看著你,摸摸她的鬃毛,她還會靠過來蹭蹭你,顯得很是親昵。

陳玉瑩 攝
陳玉瑩 攝
時間已不早了,山谷里開始起霧,云霧遮山,不久就是朦朦朧朧。支好帳篷,架好鍋灶,煮上一鍋熱水給大家暖暖身子。迅速解決了晚餐,大家就都鉆進了睡袋。對山谷里的夜還是低估了,凌晨溫度可以達到零下15攝氏度左右,睡袋失溫很快,蓋上羽絨服,沖鋒衣依舊是冷的透骨,瞪大雙眼望著帳篷頂失眠。早上起來大家的帳篷上都結了一層厚厚的霜,燒水吃飯。吃飯成了我們在高原的重大問題。早晨起來煮上3盒米飯,一個鹵蛋,就是我們簡單的早飯了。

今天要考察的嘉龍錯被認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水源地之一,是一個相對典型和重要的冰湖。穿越小片濕地,礫石灘和低矮的灌木叢,我們來到了嘉龍錯的腳下。向導告訴我們翻過這座山就到了。大家拴好馬匹,背上設備,沿著陡峭的山路直直的向山頂進發(fā)。巍巍懸崖,令人心生恐懼,隊員劉克韶描述說,那條路很窄只能兩只腳并排放著不敢直直的站著,只能彎著腰慢慢前進。
翻過下一個山頭,高空俯視嘉龍錯,被包圍著如一顆閃耀的綠色寶石。清澈透亮,山風吹來,微波蕩漾,四周雪峰倒影映入湖中,交相錯動,惝恍迷離,格外動人。

今后的兩天里隊員們就要在這里對嘉龍錯的湖盆地貌和水下地形進行勘測,布設土壤溫度計,監(jiān)測水體理化參數變化,并對周邊土壤和水體微生物進行取樣。
回程路上,既為節(jié)約體力,也為讓行程加快,隊員們都騎上了馬。第一次騎馬,最初感到挺新鮮,但是越到后來越擔心,見識到不愿被人騎而把人甩下馬,一側是絕壁,一側是咆哮的河水,在懸崖邊,坐在馬上越發(fā)擔心了。在回去的路上不知道什么原因前方的馬匹受驚了,跑的飛快,后面的馬也跟著跑了起來。
由于速度太快,在前面帶隊的張國慶老師被摔下了馬鞍,當時顧政權就跟在他后面,顧政權說,當時他們都被嚇壞了,生怕張老師被摔傷了。萬幸的是牽馬的藏民及時趕到,把馬匹穩(wěn)住才沒讓事態(tài)繼續(xù)惡化下去。同時張老師被摔在了旁邊的草甸上并未造成嚴重的損傷。這才讓大家送了口氣。真是有驚無險。
海拔4000多米高的山谷到了晚上非常的冷,天黑的又太早,隊員李耀明提議,可以撿牛糞,點篝火,大家在篝火邊取暖,并聊一下一天的工作和心得體會。對很多隊員來說,撿牛糞、點篝火都是第一次經歷,晴朗的夜里還可以看到天邊的銀河,暖暖的篝火和寂靜的夜,敞開心扉的隊員們,詮釋了什么叫“緣結科考”,這既是與青藏高原的緣,也是每一位科考隊員之間的緣。

陳玉瑩 攝
陳玉瑩 攝
陳玉瑩 攝
冰封古慶錯
這里天是天,地是地,人是人。深藍色的天幕下,喜馬拉雅橫空出世,希夏邦馬峰與佩枯崗目眾山峰巍然屹立,草原廣袤,湖泊湛藍,天地一體,浩浩蕩蕩,盡是條塊分明、濃墨重彩的大風景。
吉隆藏布、麻章藏布像柔軟的線條在喜馬拉雅深處穿梭,千溝萬壑,郁郁蔥蔥,仿佛有許多的神秘故事。當地人的臉上寫著一種純凈的笑容,不時釋放出喜馬拉雅山區(qū)才有的親和力量。
海拔5300米的古慶錯此時已是冰天雪地。10月21日,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我們駛向本次科考的最后一個,也是本次科考海拔最高的冰前湖——古慶錯冰湖。離開柏油路,我們的車輛在草甸上跑了5個小時,終于到達相對靠近古慶錯腳下,翻過一座山,好像冰川就在眼前。
背上各自行李,大家開始喘著粗氣上山。海拔5000米以上走起來感覺全身都在叫囂著,沿途小溪的石頭上已經結了冰,跨過時不經意就踩到水里,鞋子濕了,襪子濕了,風就從腳底鉆上去。翻山越嶺,到海拔5370米處,古慶錯閃著耀眼的光芒。
整個湖面結滿了冰,還有大塊冰川溢出的冰。第一次見此美麗的景色,大家都興奮的要去拍一拍照。由于湖面已經冰封了,所以準備的無人船和橡皮舟也都派不上用場了。大家只能把可以完成的項目盡快進行,鑿冰測水,埋溫度計,測量地形,整個工作結束時也已經是傍晚了。
下山時,多名隊員紛紛“落水”,腳濕透了。當隊員們都上車返程時天已經黑了。在這漆黑的夜色里,我們的車輛在只有兩道車轍印的小道上行駛,前面什么也看不見只有漆黑的一片,來時的5個小時現(xiàn)在顯得格外的漫長。凌晨1點,隊員們終于返回了聶拉木縣,隨便吃了些東西大家都各自睡去了。
因為科考的圓滿結束,這一覺每個人睡得都如此安穩(wěn)。拉薩,我們要回來了。
科考總結
本次科考,將通過青藏高原中國境內代表性區(qū)域冰湖的研究,重建1970年代以來冰川退縮及與湖泊變化有關的研究、為流域尺度模擬提供基礎。探究冰川-徑流-冰前湖微生物多樣性及其與氣候環(huán)境的關系,闡明冰川-徑流-冰前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微生物及其介導的碳循環(huán)過程和對氣候環(huán)境響應的機制,揭示全球變暖冰川消融對下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實現(xiàn)發(fā)展不同氣候、地貌和地形環(huán)境下,目前及未來冰湖演化及潛在災害的評估方法和對不同氣候環(huán)境下冰川消融引起的山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
(原題為《第二次青藏科考河湖源考察——冰湖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