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中國談公共財政,離不開《公共財政論綱》
重讀《論綱》,體會良多
近日,張馨教授的《公共財政論綱》被列入 商務印書館“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再版(張馨:《公共財政論綱》,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墩摼V》是中國財政學者在探索中國式公共財政理論的一部重要著作,初版于1999年。新版到手,先睹為快。重讀《論綱》,體會良多。

《公共財政論綱》,張馨 著,商務印書館2022版。
《論綱》是一部回答公共財政基本框架如何構建這一時代之問的學術著作,是中國第一部圍繞公共財政理論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并提出中國式公共財政理論的著作,是一部對構建中國財政學作出重要貢獻的力作。如今,《論綱》已經成為中國公共財政理論研究的經典著作。在中國談公共財政,離不開《論綱》,這是事實,因為各種關于公共財政的特征概括多以《論綱》的表述為基礎。
讀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征
在上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毫無疑問,這要求相應的理論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構建,財政理論也要擺脫傳統計劃經濟的束縛,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之初,財政學界就對公共財政作了探索。這些探索總體上看更多是借鑒市場經濟的做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是什么樣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安體富和高培勇在《財貿經濟》1993年第4期發(fā)表論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公共財政的構建”,對此作出了回答。但是,關于公共財政到底是什么,以及更為系統深入地探討公共財政理論,相關研究一直較為缺乏?!墩摼V》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論綱》分三編。第一編“基本特征”對公共財政理論研究的貢獻是概括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征,這種概括既具有一般性,又是中國式的。前者是探尋財政理論的一般規(guī)律,后者是為了解決中國問題,是在回答時代之問。有些在西方想當然的事,對于中國來說,卻不見得如此。市場經濟是舶來品,公共財政也是引進的,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的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公共財政也只能是中國的制度創(chuàng)新。理論必須能對實踐的創(chuàng)新給出解釋,理論必須能夠進一步指導實踐。
張馨教授系統歸納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征,要追溯到發(fā)表于《經濟學家》1997年第1期的“論公共財政”。那是一篇論文,篇幅有限,系統的闡述則是在《論綱》中完成的?!墩摼V》概括公共財政的四個基本特征,即彌補市場失效、“一視同仁”服務、非贏利性和法治化的財政。公共財政是為彌補市場失效而存在的;公共財政是為市場主體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公共財政具有非贏利性;公共財政是法治化的財政。
《論綱》對公共財政基本特征的概括高度抽象,并都給予了充分的論證。除了理論的解釋之外,包括財政史和財政學說史在內的歷史分析特征明顯。市場經濟先在西方興起,三百多年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才開始,因此,對市場經濟史的研究就非常重要。如果不了解西方,那么我們就很難了解市場經濟。西方走過的市場經濟之路,以及學術界對這樣的道路的理論詮釋,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部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東西文明必須互鑒。
《論綱》對市場失效的具體內容和范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的變化而擴大和加深,從歷史的視角作了梳理,指出市場失效的本質沒有變化,這就為公共財政是彌補市場失效的財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論綱》關于公共財政為經濟主體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對所有的市場活動公平對待的認識,很容易引發(fā)爭議?!墩摼V》指出,《資本論》并沒有否定等價交換,這解決了“一視同仁”的理論基礎問題?!墩摼V》更進一步指出,在馬克思那里,不僅不會得出否定公共財政論的結論,反而可以得出存在公共財政的結論。
《論綱》關于公共財政的非市場贏利性的有關闡述,不僅分析了公共財政的這一特征,還進一步結合“雙元財政論”,比較公共財政與國有資本財政的差異,對國有資本財政的贏利性作了解釋?!墩摼V》還介紹了“雙元財政論”的提出與發(fā)展過程,讀者在了解這一財政理論發(fā)展的歷程的同時,可以進一步體會結合國情,進行財政理論創(chuàng)新的現實意義。
關于法治化財政,如今眾人可能會想當然,但事實并非如此?!墩摼V》對為什么財政要走上法治化的道路,又應該如何走,從市場經濟國家的實踐角度作了解釋。在此基礎上,《論綱》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建設法治社會,政府行為需要法治化,這就要有對應的財政行為法治化和政府預算法治化。
讀公共財政的理論概括
《論綱》第二編“理論概括”分別從公共財政類型、國家財政本質和公共財政職責三方面進行了闡述。關于公共財政類型,《論綱》重點分析“公共性”、公共需要與公共財政的關系、公共財政的形成,在此基礎上闡述公共財政類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公共性”一度不被重視,實際上,按照現在的話語,“公共性”與“人民性”是相通的,公共財政在這一意義上是人民的財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公共需要與社會共同需要是相通的,公共需要實際上就是人民需要。財政的公共性并沒有否定國家的階級性、財政的階級性。
關于國家財政本質,有必要多說幾句。財政本質是傳統中國財政理論的重要內容。傳統財政學界甚至以對財政本質的認識不同,區(qū)分不同的財政學流派,財政本質理論在傳統中國財政學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在否定蘇聯的貨幣關系論中,中國形成了國家分配論以及其他財政學流派,國家分配論從1960年代起成為主流理論。因此,沿用財政本質理論的研究范式,需要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本質進行研究。
《論綱》走的是另一條路,區(qū)分“財政本質”和“財政類型”?!柏斦举|”回答“什么是財政”,適用所有類型的財政;“財政類型”回答特定時期或特定經濟體制下財政模式問題,這樣,“公共財政”概括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特殊”,不能代表所有時期的財政本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財政自然與西方不同,葉振鵬先生(1933-2022)和張馨教授1993年就一起探索雙元財政理論(雙元財政又稱雙元結構財政,之所以有這樣的名稱,是因為有人認為,雙元財政的提法會導致財政被肢解,因此特意在“雙元”后加上“結構”以示兩種財政實際上是一體的)。他們的合著《雙元結構財政——中國財政模式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1999年第二版),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概括為雙元財政。
所謂“雙元財政”,是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統一體,由相對獨立的公共財政與國有資產財政構成。從形式上,“國有資產(資本)財政” 與公有制經濟直接對應,明顯區(qū)別于西方財政。西方社會雖然也有國有資產,但基本上是非贏利的,或低利微利以至虧損,需要公共財政的財力補貼,只能屬于公共財政的活動范圍。后來,張馨教授還對“第三財政”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于公共財政職責,《論綱》擺脫了傳統中國財政理論的束縛。財政職能理論也是傳統中國財政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關于這一理論的爭議很大,甚至連什么是財政職能都有不同意見?!墩摼V》跳出爭論,立足國情,直接以“職責”來說明“政府及公共財政在市場經濟下應干什么”,概括了效率、公平和穩(wěn)定三方面的職責。這同樣不只是對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進行總結梳理,更重要的是每一方面的職責,都緊緊結合中國國情進行論證。
讀公共財政學說簡史
《論綱》第三編“公共財政學說簡史”是極有特色的部分,內容包括公共財政論史、公共產品論史和公共財政學史。公共產品論是公共財政論的重要內容,所涉內容豐富,故獨立成章。關于公共財政論史,《論綱》從西方最初的財政思想入手,介紹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西歐的財政思想,闡述從家計財政到公共財政過渡時期的財政思想(包括15和16世紀的意大利、17和18世紀的英格蘭、18世紀的法蘭西的財政思想),再接著介紹1640年代至1880年代的公共財政論(包括亞當·斯密、薩伊、李嘉圖、穆勒的財政論;羅雪爾、施泰因、瓦格納等人的財政論;同期美國的財政論)
關于公共產品論史,《論綱》從公共產品論的思想淵源談起,分析了在公共產品論形成中奧意學派的貢獻、瑞典學者的貢獻以及英國經濟學家皮古的外溢性理論。奧意學派的公共產品論改變了只重視稅收的公共財政論,推動了財政支出的經濟分析。瑞典學派的貢獻已經涉及財政決策機制問題。薩繆爾森在1950年代對公共產品的界定和對公共產品提供的一般均衡模型的貢獻,以及阿羅等人對社會抉擇理論的貢獻,進一步發(fā)展了公共產品論。薩繆爾森1954年的論文“公共支出的純理論”篇幅不到3頁,卻影響廣泛,這再一次說明文章的生命力不一定要長篇幅,關鍵是思想。
關于公共財政學史的研究,《論綱》分三個階段對公共財政學的發(fā)展作了概括,即1892年至1928年的英美公共財政學發(fā)展的早期階段;1929年至1958年英美財政學發(fā)展的中期階段;1959年至今的現代西方公共財政學發(fā)展的后期階段?!墩摼V》對西方財政學結構體系的演變、西方財政學書名的變化、內容的演變進行了梳理。這些概括和梳理是在對豐富的英美財政學文獻進行整理的基礎上進行的。
從公共財政論史到公共產品論史,再到公共財政學史,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理論發(fā)展從最初的思想和理論,再到理論的深化,最后達到理論的體系化并進而成為學科再不斷深化的發(fā)展過程。
著作如何才能傳世
《論綱》史論結合,廣泛運用比較研究方法,資料翔實,重點突出,在對公共財政理論和實踐發(fā)展史充分把握的基礎上,構建了中國式公共財政理論。
《論綱》不同于一般一團和氣的著作,而是充分展現了中國式公共財政理論形成中的一場又一場爭論?!肮藏斦币欢缺灰暈橘Y本主義財政,如同市場經濟被視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公共財政”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但這樣的概念使用往往不會風平浪靜,往往要經過一系列的爭論。真理越辯越明,爭論讓真相大白?!墩摼V》展現了張馨教授與學界前輩許毅先生(1917-2010)的爭論,也展現了與當年還是學術界中堅力量的郭慶旺教授、趙志耘教授以及葉子榮教授等人就公共財政問題進行爭論的代表性成果。
張馨教授寫作《論綱》時,我還在廈大跟隨張老師讀書,有幸經歷了這部著作撰寫和出版的前前后后?!墩摼V》是大部頭,60萬字,我記得真正的直接寫作時間并不長。從此,我不怎么相信耗時短就不會有精品的說法。當然,張老師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成書,肯定與前期積累有密切關系?!敦斦び媱潯な袌觥形髫斦容^與借鑒》(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年版)和《比較財政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是最為重要的兩部前期成果?!墩摼V》之所以能夠成為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理論的經典,正是靠著這樣的學術積累。
一部著作要能傳世,一定有它的靈魂,而這離不開作者的獨立思考,對于復雜問題的思考,就更是如此。人云亦云,最終只會煙消云散,在各種書籍充斥市場的今天,就更是如此。在中國談公共財政,離不開的一部理論著作就是《論綱》。
中國財政改革需要理論指導。財政的公共化與現代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中國式公共財政理論的探索,特別是“雙元財政理論”的提出,對于中國財政現代化改革有著特殊的意義。從根本上看,財政改革必須建立在扎實深入的財政理論研究基礎上。在比較借鑒中構建中國式公共財政理論,在史論結合中創(chuàng)建中國式公共財政理論,也讓《論綱》在中國財政學術史上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楊志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財貿經濟》《財經智庫》副主編,著有《新中國財政政策70年》《大國輕稅》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