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七次引進皮娜·鮑什舞蹈劇場,臺灣團隊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聽說皮娜·鮑什的烏帕塔舞蹈劇場要去臺北演《康乃馨》,北京上海的舞迷坐不住了。這出舞蹈21年前就在臺北演過,他們知道如果錯過,自己就要花更大的精力和成本去看。
于是,3月的臺北“兩廳院”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幕:天南海北的舞迷們打“飛的”齊聚于此,操著各色腔調(diào),討論著這部花海巨作。

作為2018臺灣國際藝術節(jié)(TIFA)的參演項目,烏帕塔舞蹈劇場在“兩廳院”連演了4場《康乃馨》。這部問世于1982年的舞蹈,即便放在當下來看,也是不過時甚至驚世駭俗的。
皮娜在作品里探討了不公、威權(quán)、欲望和愛。23位舞者在近萬朵康乃馨中奔跑起舞,時而無辜,時而壓抑。除了機械的重復動作,舞者們還加入不少對白,甚至有高臺跳紙箱的危險動作。他們走下舞臺,邀請觀眾走出劇院,帶領他們起立擁抱,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這是烏帕塔舞蹈劇場第7次來臺。1997年,皮娜正是選了《康乃馨》首度與臺灣觀眾見面。
“皮娜過世了,趁著資深舞者還在舞團,還有機會再排,我希望當年沒看過的觀眾,可以再看一次那種純粹的作品,我們也想給老觀眾帶一些回憶?!逼つ鹊谝淮蝸砼_時,還是“兩廳院”節(jié)目組組長的李惠美還幫著插過康乃馨,21年過去,身為“兩廳院”藝術總監(jiān)的她說,不管是舞蹈界還是文藝圈,皮娜對臺灣年輕人的影響都很大。
“二十多年前,小劇場在臺灣很火,一直在往跨界走,但舞蹈還是比較偏純粹肢體的表現(xiàn)。皮娜打開了年輕人的眼界:舞者是全方位的演員,他們可以跳舞、唱歌、表演、說話,舞蹈不只是跳舞,還可以做很多事?!?/p>
烏帕塔舞蹈劇場就這樣和臺灣結(jié)下深厚情誼,幾乎每三年就來臺一次,交叉上演皮娜的經(jīng)典舊作和城市系列。
今春再來,“兩廳院”特意組織員工排了一段《四季舞》,在記者會上播出時,舞團新任藝術總監(jiān)阿道菲·賓得感動得不得了。“他是新總監(jiān),和我們沒有任何感情,因為這個影片,他覺得我們很親切、很用心。”李惠美笑說,“臺北就是皮娜的家?!?/p>

皮娜·鮑什只來過大陸一次,那已經(jīng)是2007年的事了。當時,舞團連續(xù)4晚上演皮娜1970年代經(jīng)典《春之祭》《穆勒咖啡館》,文藝界名流朝圣般涌進北京天橋劇場,是為城中盛事。
十年過去,皮娜親自帶隊的這趟大陸之旅仍叫人懷念。呼喚皮娜再來的聲音不絕于耳,觀眾們也早做好了迎接的準備,然而因為成本高昂,少有劇院敢承接烏帕塔舞蹈劇場。
李惠美坦言,皮娜4場的引進成本超過1000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16萬元),“兩廳院”戲劇廳1526個位子,票價定在700-360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51-777元)不等,因為票價太低,即便上座率100%,也不可能收支平衡。
那么,臺灣為什么可以連續(xù)7次引進皮娜?臺灣國際藝術節(jié)(TIFA)又哪來的底氣做明知會虧本的項目?
春暖花開時,我們和“兩廳院”的節(jié)目團隊、行銷團隊聊了聊TIFA的那些事兒。

自2009年啟動,TIFA今年正式邁入十周年,2月底至4月中,20檔戲劇、音樂、舞蹈節(jié)目相繼在TIFA上演。
如果說香港藝術節(jié)、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走的是歐洲主流路線,主打大歌劇、大芭蕾、大樂團, TIFA更志在為觀眾帶來平時沒機會欣賞到的藝術。
“如果市場上已經(jīng)可以提供主流的節(jié)目,‘兩廳院’就不需要再去搶這個市場了?!?李惠美舉例,比如說大樂團、大歌劇、大芭蕾舞團,這些在市場上受肯定和歡迎的,“民間很多公司在做,如果藝術節(jié)還在重復,觀眾就很可惜,沒有其他選擇。”
李惠美希望,TIFA能打破傳統(tǒng)藝術節(jié)的概念,打破主流節(jié)目,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藝術家、不熟悉的表演藝術形態(tài),打開臺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視野。
每年,TIFA會在戲劇、音樂、舞蹈板塊做適當分配,還會考慮加入原住民、親子類節(jié)目,并給臺灣本土藝術家一定展示空間。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節(jié),既有高冷前衛(wèi)的節(jié)目,也會照顧大眾需求,不只是服務高雅藝術的欣賞者。
整個節(jié)目策劃的大方向都由李惠美拍板。因為李惠美對現(xiàn)當代舞情有獨鐘,TIFA和“兩廳院”也成了現(xiàn)當代舞推廣的重要平臺。
今年的TIFA,除了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康乃馨》,歐洲風頭正勁的編導——克莉絲朵·派特、伊凡·沛瑞茲、勞帝歐·伯納多,分別帶來了現(xiàn)代舞《愛與痛的練習曲》《BECOMING》《喬望尼俱樂部》,臺灣舞蹈家蘇文琪亦在此上演了新作《從無止境回首》。
因為晦澀、抽象、不容易入門,臺灣民間經(jīng)紀公司都不太做現(xiàn)當代舞,作為政府部分資助的行政法人,李惠美認為,“兩廳院”當仁不讓,必須把這個橋梁搭起來。
譬如,比利時赫赫有名的羅莎舞團曾經(jīng)三度來臺,2006年來時觀眾并不感冒,票房只賣到五成;2015年攜《Rosas danst Rosas》登臺TIFA,票房飆到了七八成;2017年帶著《時間的漩渦》再來TIFA,票房短時間內(nèi)就被售罄——當觀眾被培養(yǎng)出來,“兩廳院”最初的高冷投資到后來也不高冷了。
“我們就是補位,臺灣的演出市場就這么大,我們會做特別的節(jié)目,用養(yǎng)分喂觀眾。”
提起“特別”,李惠美想起2015年TIFA曾引進丹麥劇團形式旅店的前衛(wèi)歌劇《迷幻戰(zhàn)境》。
創(chuàng)于1985年的形式旅店被譽為視覺、音樂、表演、裝置藝術的實驗工房。它在國際上大名鼎鼎,但在華語世界,知名度幾乎為零。《迷幻戰(zhàn)境》跨界結(jié)合了日本漫畫、能劇、電子樂、裝置藝術,12位歌手用古典美聲吟唱日本能劇歌詠,2011年在拉脫維亞首演后一鳴驚人。
“很多人不理解,說我很有膽量,怎么會請這樣一個冷僻的音樂組合。對臺灣來講這個團很新,但他們其實不年輕?!崩罨菝阑貞?,形式旅店的形象讓人耳目一新,跨界上的嘗試也讓人很有感觸,原來音樂可以這么有趣,影像可以這么新潮,歌者的身體動作可以這么漂亮,“它給我們開了很多扇門,臺灣藝術家可以從我們引進的節(jié)目里學到很多東西。”
“如果做一個新節(jié)目風險很高,我們會再找一些容易入手的節(jié)目去做,不斷調(diào)配節(jié)目的比例。我們允許一部分節(jié)目虧,另一部分可以彌補?!崩罨菝捞寡?,TIFA引進節(jié)目時常常在賭最大的風險,他們不會只挑“績優(yōu)股”,更重在挖掘“潛力股”。

“兩廳院”一年運營經(jīng)費約7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5億元),其中,政府出資4成,“兩廳院”自籌6成,包括票房、場租、駐店收入、贊助等。
TIFA每年的運作經(jīng)費近9000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943萬元),除了引進節(jié)目,還要做導賞、演后談、工作坊、大師班等各種配套落地活動。
通常,TIFA會在前一年的8月準備藝術節(jié)的營銷,10月25日公布節(jié)目,11月1日開售門票。這是臺灣觀眾已經(jīng)習慣的流程,而9成售票率是藝術節(jié)最低的目標。
2、3月原本是臺北的演出淡季,TIFA的出現(xiàn),生生把市場帶了起來,把淡季做成了旺季。
2017年,TIFA共計上演25檔節(jié)目,售票率達到9成,超過一半的演出場次賣到100%,且多檔演出被“秒殺”。6萬人次觀眾靠買散票走進劇場。
其中1/3的票房,藝術節(jié)是有信心穩(wěn)拿的,這部分觀眾被李惠美視為“蛋黃區(qū)”深度觀眾,他們是“兩廳院”的忠粉,也是TIFA的擁躉。另外2/3,李惠美坦言,因為節(jié)目不見得都是觀眾熟悉的,他們必須絞盡腦汁,利用各種媒介推廣,拼了命地去賣。
去年10月公布2018TIFA節(jié)目單之前,“兩廳院”嘗試著和“蛋黃區(qū)”觀眾來了一場面對面交流。
9位連續(xù)9年參加TIFA的觀眾受邀參加了這場節(jié)目分享會。醫(yī)生、律師、行政、老師……他們身處各行各業(yè),在戲劇、音樂、舞蹈方面的喜好也不一樣,共通點是經(jīng)常跑國際舞臺看演出,對演藝行業(yè)十分了解,隨時可以向“兩廳院”提建議、開菜單。
“我們就是建立一個平臺,讓他們相互認識,相互影響,相互推薦劇目。他們聚集在一起現(xiàn)身說法,比我們介紹更有信服力。”李惠美說,將這些意見領袖聚集在一起,等于間接開拓了跨類別的市場,他們回去之后,也會帶動和影響身邊的年輕人,為TIFA帶來新的社交圈。

相對臺灣觀眾的消費水平,TIFA的票價并不算高。
從官網(wǎng)可以看到,TIFA今年最貴的一檔票價出現(xiàn)在女高音達涅拉·迪·妮絲與琉森節(jié)慶弦樂團《從莫扎特到百老匯》,最高價480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036元),接下來是烏帕塔舞蹈劇場《康乃馨》、三谷幸喜《變身怪醫(yī)》,最高價都是360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777元)。
“我們的票價是三角形的,高價票非常少,底層票很多,會照顧大家的消費能力?!边@些票純靠劇院一張一張賣出去,沒有贈票,也不允許企業(yè)包場。這里便涉及到“兩廳院”的場租問題。
李惠美解釋,政府給的資金越多,社會責任就越多,而票價和場租都反映了“兩廳院”對社會的責任——作為政府資助的行政法人,“兩廳院”是非營利單位,也因此交代了公共任務,要反哺消費者,讓他們用比較合理的價位走進劇場消費。另外,“兩廳院”的場租也不能太高,以防演出團隊、民間經(jīng)濟公司租不起。
不管是戲劇廳還是音樂廳,“兩廳院”的場租費都是5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0788元)一晚,相當于上海同級別劇場場租費用的1/10。
“‘兩廳院’已經(jīng)在場租、票價上做出回饋,如果再包場,等于間接讓企業(yè)主通過商業(yè)渠道享受這些福利,這就有悖我們的初衷了。我們希望普羅大眾都有機會走進劇場,而不是包場,讓某些特殊人群去享受?!崩罨菝勒f。
因而,即便TIFA的售票率達到百分之百,也不能回本,因為票價涵蓋了政府補助和贊助,每一檔節(jié)目都在降價販售,觀眾是在用較低的成本看演出。
9成的售票率對一個藝術節(jié)來說并不容易,李惠美認為,行銷只是輔助手段,關鍵還在于作品好不好,作品自己會說話。
以舞蹈家蘇文琪今年參演TIFA的《從無止境回首》為例。它的第一場票房不夠理想,然而首演當晚,它就在社交媒體發(fā)酵和傳播出了口碑,迅速帶動了后面三場的售票。
“臺灣觀眾已經(jīng)很成熟了,如果作品好,他們是非常愿意買單的?,F(xiàn)在網(wǎng)絡這么發(fā)達,大家通常會觀望新節(jié)目第一場的口碑,怕踩到地雷,但看到好評,立刻就會買票?!?/p>

行銷:必須刀刀見骨,一個方向的觀眾撐不起票房
9成的售票率要絞盡腦汁做出來,這意味著TIFA在行銷上要花費大量精力,而CRM系統(tǒng)功不可沒。
這是一個智能售票系統(tǒng),基于這個系統(tǒng),TIFA乃至“兩廳院”所有的演出都能在第一時間精準鎖定目標受眾群,最高效地投放演出信息、場刊、電子報等宣傳物料。
有了CRM系統(tǒng),“兩廳院”相當于擁有了一個完善的會員資料庫,凡是在此系統(tǒng)購票的觀眾,都須按要求填寫性別、地址、年齡、電話、Email等詳細信息,他們大都是真正愿意買票進劇場的核心觀眾群。
就像看股票,“兩廳院”的節(jié)目和行銷團隊每一周都會跟蹤查看CRM系統(tǒng),也因此,他們每一周的行銷戰(zhàn)略都在變化。
每一周,“兩廳院”節(jié)目暨行銷部行銷組組長陳惠琪都會給團隊做“競爭者分析”、列“沉船指數(shù)”,比如,一檔節(jié)目只能承受兩周的風險,如售票率沒在預定時間達到一定成長百分比,第三周就會沉船,他們必須立刻在第二周啟動補救策略。
“這是一種風險管控的概念。我們的討論過程就像心理結(jié)構(gòu)的拆解,我們在拆解觀眾的需求,以及沒有需求的原因?!标惢葭髡f。

以TIFA今年的參演節(jié)目《愛與痛的邊緣》為例。這部現(xiàn)代舞由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劇作家喬納森·楊共同合作。2009年,喬納森·楊的兩個女兒死于火災,這個意外使他跌入人生谷底,從此開始艱難的救贖之旅,《愛與痛的邊緣》以此為靈感講了一個創(chuàng)傷后癥候群的故事。
克莉絲朵·派特在歐洲紅翻天,然而第一次來臺,TIFA還是要花大力氣介紹她。節(jié)目一口氣要連演三場,有4500多個位子要賣,TIFA有信心拿下那些對現(xiàn)代舞感興趣的觀眾,然而剩下的觀眾去哪找呢?
行銷團隊選擇從議題入手。因為作品討論的是創(chuàng)傷后癥候群,與心理創(chuàng)傷有關,工作人員就請心理醫(yī)生幫忙寫了一篇相關文章,透過文章再去網(wǎng)上鎖定創(chuàng)傷后癥候群,進而讓他們關注到這個節(jié)目,走進劇場。
所以,一個方向的觀眾遠不足以撐起TIFA的全部票房,行銷團隊必須時刻緊盯觀眾反饋,隨時調(diào)整售票方向。
他們會將消費者分為三層,核心(蛋黃)、次核心(蛋黃周邊)、外圍(蛋白),核心那三成票房是一定要拿到的,次核心、外圍的變動因素一直很大,主流社會氛圍、經(jīng)濟狀況好壞、逢年過節(jié)、政治變動,都會影響觀演人群的結(jié)構(gòu)和消費習慣。
陳惠琪總結(jié),臺灣表演藝術界70%的消費群體是女性,35-45歲的女性觀眾是最容易流失的,因為她們大都結(jié)婚生子去了,一時半會兒難以脫嬰,45歲之后她們又會重出江湖,因為孩子長大上學了。
“生命階段的改變會影響人的消費習慣,我們會試著拆解每個人的行為模式,為他們設計不同的節(jié)目?!标惢葭鞅硎?,行銷團隊會為消費群體貼上標簽,篩選之后放進不同籃子里,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節(jié)目,“所以‘兩廳院’一直在做分眾的事,不管是節(jié)目策劃還是行銷。”

因為消費群體以女性為主,在“小確幸”“小清新”文化盛行的臺灣,有些關鍵詞諸如死、火、戰(zhàn)爭等烈性詞匯,幾乎就是票房毒藥。也因此,行銷團隊十分注意節(jié)目的文字和包裝設計。
比如,2016年“兩廳院”曾從俄國契訶夫劇院引進戲劇《The War》,劇名直譯起來是“戰(zhàn)爭”,然而行銷團隊最后取了“戰(zhàn)火浮生”這樣一個文藝得多也柔軟得多的譯名。
“它是講戰(zhàn)爭沒錯,但里面也講了兒女私情、生離死別,這是女生和文青都會關心的吧?我們就重新包裝它,不只從名字上軟化,視覺上也重新做了處理,原來的劇照是一個戴防恐面具的士兵,我們改成一個戴著眼鏡的書生拎著皮箱浪跡天涯,畫面柔情多了,票房也好賣多了?!?/p>
同樣是現(xiàn)代舞,舞團不同,TIFA的包裝手法也不一樣。
2017年,比利時羅莎舞團在TIFA上演《時間的漩渦》,舞團以重復美學聞名,其運動邏輯來自數(shù)學,行銷團隊便把海報處理成邏輯的靜態(tài)的畫面,上面布滿符碼,簡單、直接、有力,成功對標了冷靜、理性、癡迷邏輯的觀眾。而如果是荷蘭舞蹈劇場這樣以肉體、技巧見長的舞團,行銷團隊也不用多說話,直接放舞者美麗的身體,一張劇照就能打趴觀眾。
“我們?nèi)暌?0多個節(jié)目,等于要分析80多個DNA,解構(gòu)它們之后還要為它們穿上新衣服,全年都像在當福爾摩斯,一直在找尋新的答案?!?/p>
陳惠琪說,“兩廳院”所有的節(jié)目都經(jīng)歷過如此繁瑣又精致的拆解,有了大量的鍛煉和積累,占“兩廳院”全年工作量一半的TIFA,運作起來便也不再茫然。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有一套現(xiàn)成的行銷規(guī)律可以傍身,每年、每月甚至每周,他們的行銷戰(zhàn)略都在改變。他們幾乎不做經(jīng)驗法則,比如舞蹈應該這么賣,戲劇應該那樣賣,舊有的經(jīng)驗可以參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據(jù)。
“我們處理每一檔節(jié)目都需要新資訊,因為每一年遇到的難題都不一樣,三年前甚至一年前的經(jīng)驗對我們來說都是過時的——隨著演出團隊和作品成長,它的觀眾結(jié)構(gòu)也會改變,或流失舊人或增加新人,所以,舊有經(jīng)驗可以參考,但不能完全相信?!?/p>
陳惠琪笑說,因為運作經(jīng)費有限,TIFA的營銷必須刀刀見骨,不太允許有失誤的機會,“失誤就有沒子彈了,我們必須一粒一粒精準計算?!?/p>
除了節(jié)目,TIFA在服務和落地活動上也有不少可取之處。
4月13日-15日,法國導演托馬·喬利執(zhí)導的莎翁歷史劇《理查三世》將在TIFA上演。13日正好趕上周五,對臺灣觀眾來說,周六是最佳觀演日,周日是票房毒藥,周五也會比較辛苦。
《理查三世》全長四小時,晚上七點就要開演,為了鼓勵觀眾買周五的票,行銷團隊很早便在網(wǎng)上發(fā)布消息:劇院會解決晚飯問題,為觀眾免費提供“夜之怪鳥”三明治,因為理查三世是暗黑之人,三明治里還特意搭配了魔鬼辣椒、黑色粉絲。

很多時候,人的需求是被誘發(fā)出來的,比如你向往的某個人過著某一種生活,你就會被勾出這樣的需求,主動去尋找資訊——誘發(fā)觀眾的需求,而不是催眠,強力喂給他們資訊,這是整個行銷團隊總結(jié)出來的一種健康營銷方式。
誘發(fā)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比如,TIFA會為每一臺節(jié)目做落地活動,導賞、演后談、講座、工作坊、大師班……從開始售票到正式演出,一臺節(jié)目至少會做七八個活動。
對臺灣觀眾來說,每件事都用廣告去打,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排斥,所以,“兩廳院”更傾向于用軟性的手段做推廣。
比如和誠品書店合作,“兩廳院”不在書店豎廣告看板,而是從戲劇廳搬了三張紅色絨布椅子過去,為潛在觀眾預留一席之地,他們既可以坐下來休息,也可以掃描二維碼,直觀了解藝術節(jié)的資訊。
時不時,“兩廳院”還會在誠品辦展覽、開講座、做快閃。鬼才導演王嘉明的新作《親愛的人生》3月在TIFA上演,它的靈感來源于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為了預熱,“兩廳院”干脆在誠品辦起了“孟若展”。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TIFA還是平時的演出,“兩廳院”會給每一場演出的觀眾派發(fā)問卷調(diào)查,由此而來的數(shù)據(jù)分析,是他們重要的信息來源。
通常,一場演出能回收兩三成問卷,觀眾會在上面提各種意見,除了改進自身服務,兩廳院對觀眾也有了更細致的了解,知道怎么更有針對性地做事。比如,古典音樂觀眾獲取演出信息的渠道,更多來自手冊、宣傳單等傳統(tǒng)文宣品,現(xiàn)代戲劇觀眾主要是從網(wǎng)絡獲取演出信息。
結(jié)語:領導者的眼光和格局決定了一個藝術節(jié)的高度
走到第十年,TIFA的成功有目共睹,然而,李惠美心里多少還是有一些遺憾。
她希望TIFA不只在“兩廳院”發(fā)聲,她也希望TIFA能給臺灣藝術家更多表現(xiàn)機會,藝術節(jié)一年就這么多節(jié)目,留給他們磨練的機會不是太多,“能在TIFA登臺的臺灣藝術家鳳毛麟角,有些人要等兩年才有機會,而演出持續(xù)被肯定是很重要的?!?/p>
“兩廳院”落成于1987年,早在劇場籌備期間,李惠美就是這里的一員。三十多年來,她在“兩廳院”做過前臺、票務、舞臺監(jiān)督、節(jié)目經(jīng)理,及至藝術總監(jiān),先后執(zhí)行、策劃過4000多場節(jié)目??梢哉f,她是臺灣最資深的表演藝術策展人,也是臺灣最了解全世界表演藝術生態(tài)的人。
“她本人很有膽識。21年前,臺灣有誰知道皮娜?但她就敢請?!标惢葭鞲锌?,如果不是李惠美,臺灣少有人愿意碰現(xiàn)當代舞,因為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很難盈利,然而“傳教士”般的她常常力排眾議,引進一些別人會打問號的節(jié)目。
“她勇于做這些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她有這個專業(yè)眼光,她有這個膽識去投資。這個節(jié)目現(xiàn)在不被接受,不等于十年后不被接受,她會慢慢養(yǎng),耐心等待市場成長,如果不養(yǎng),我們現(xiàn)在還在看芭蕾舞呢?!?/p>
領導者的眼光和格局,往往決定了一座劇院、一個藝術節(jié)的高度,李惠美用三十年的經(jīng)歷證明了這一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