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又可以滿世界去旅行了

2022-12-29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旅行?活著就是旅行。我從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從一個車站去到另一個車站,乘坐我身體或命運的火車,將頭探出窗戶,看街道,看廣場,看人們的臉和姿態(tài),這些總是相同,又總是不同,如同風(fēng)景?!逼咸蜒雷骷屹M爾南多·佩索阿在其《不安之書》中這樣寫到。

時隔三年,我們也終于可以出國旅行啦!然而上一次旅行好像已經(jīng)遙遠到讓我們忘記了旅行的美好,旅途中那些可能的驚喜或陌生也已被淡忘,在作者盧楨《旅行中的文學(xué)課》中,這些躍然紙上的新奇與震驚,讓我們重新開始向往遠方。

下文從此書中摘取三篇,分別去往不同的大陸上不同的國家:在歐洲,參觀癡迷中國風(fēng)的作家雨果的故居;在非洲,去摩洛哥找尋撒哈拉沙漠上三毛留下來的記憶;在南美,去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道上尋找博爾赫斯的足跡……

本文經(jīng)出版社授權(quán)推送。

歐洲

雨果先生的中國夢

“老天哪!整個中國在地上跌得粉碎!”

這是雨果1877年創(chuàng)作的《跌碎的花瓶》的頭一句詩,他喜愛的花瓶被女仆不慎打碎,引發(fā)詩人產(chǎn)生如此驚人突兀的感嘆。

有些版本會把“整個中國”譯成“整個花瓶”,以配合詩文表達的原意,可我認為還是“整個中國”聽起來更帶勁,更能表達雨果瞬間爆發(fā)的懷疑、心疼、憤怒的復(fù)雜情緒,你甚至能感受到詩人的白胡子都氣得一根根豎立起來了。按照雨果的描述,那花瓶又白又細,像一滴閃光的水,瓶身繪滿了花草和蟲鳥。對于這類代表中國風(fēng)尚的器物,雨果往往懷有一顆比中國人還熱愛的心。

雨果速寫《熱情的中國人》

慶幸的是,熱愛中國文化且好收藏古物的雨果,淘到的中國花瓶絕不止碎掉的這一個。逃亡暫居在根西島期間,雨果先后48次購買了中國藝術(shù)品,粗略估算,他為此一共花費了3000多法郎。這是個什么概念呢?

要知道,雨果給情人朱麗葉買下的公寓,也才花了14000法郎,而他幾年間購買中國器物的花費,足以買下四分之一座公寓了。

不會當(dāng)設(shè)計師的詩人不是一個好情人,雨果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親自為朱麗葉的寓所“高城仙境”(Hauteville Fairy)設(shè)計裝修,還特意把自己收藏的中國物件都一股腦匯入其間,比如花瓶、烏木家具、宮燈、佛像等等。

他還親自為市集上淘來的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的二手家具進行改造,將它們的柜門抽屜板拆下,漆繪上花鳥人物等中式花紋。

終于,雨果為朱麗葉打造出一間富有奇異東方元素的“中國客廳”(Salon Chinois)。面對雨果的這件“中國風(fēng)”禮物,朱麗葉感受到她從未體會過的、繁復(fù)夾雜陌生的華麗感,她完全被迷倒了,并由衷贊嘆道:“這是一首真正的中國詩?!?/p>

雨果與朱麗葉在古董店購買的家具

身為中國人,肯定會對這首“中國詩”非常好奇。從20世紀(jì)初開始,朱麗葉“中國客廳”里的大部分物件和裝飾品,連同雨果在其他住所的一些重要收藏品,都源源不斷地被轉(zhuǎn)移到巴黎的雨果故居博物館。

這所故居位于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6號,1832年10月,雨果和妻子阿黛爾租下二樓一套280平方米的公寓,一住就是16年。正是在這棟寬敞的公寓里,他完成了《悲慘世界》的構(gòu)思和初期篇章的寫作。1902年,作家百年誕辰之際,巴黎市政府將公寓辟為雨果紀(jì)念館,免費向文學(xué)游客們開放。

故居紀(jì)念館共分三層,目前僅開放雨果當(dāng)時居住的第二層。因百年間房主更替頻繁,變動頗多,早已難見雨果夫婦最早在此居住時的原貌?,F(xiàn)在游客們看到的家具和藝術(shù)品,都是從雨果的其他住所搬遷而來,還有一些來自他人的捐贈。

比如,當(dāng)年雨果妻子阿黛爾和孩子們的臥室,現(xiàn)在則修繕成雨果與情人朱麗葉當(dāng)年淘來的家具大展廳。那些中世紀(jì)風(fēng)格的桌椅,竟然被雨果裝上了中國風(fēng)格的彩繪鑲板,視覺沖擊力極強。但真正能把你的眼睛照得疼痛,把你的頭腦閃得眩暈,同時還讓人產(chǎn)生中國人的自豪與感動的,還是那間“中國客廳”。

“中國客廳”位于紀(jì)念館的第三展廳,大廳中央懸掛著中式宮燈,上繪仕女圖。墻體及天花板布滿深涂暗綠色油漆的木質(zhì)嵌板,兩幅四尺中堂,繪制著東方面孔的人物,仿佛是《西游記》的故事。

《跌碎的花瓶》里說的“絕無僅有的”“難得一見的奇跡”的花瓶在這里卻有許多,都是主人當(dāng)年在根西島的古董店里淘換來的。除去花瓶,像杯碗碟盤、麒麟獅子之類瓷質(zhì)擺件,都被巧妙安放在雕刻著蘭、竹、梅、鳳等吉祥如意圖案的櫥柜上,想來這些圖案也出自雨果之手。

最讓中國人驚嘆的是,雨果把大小、形狀相近的大約60個瓷盤通通鑲在了板壁上。任何人到達展廳,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這面盤子墻,它們?nèi)缗派降购V畡?,積聚起足夠的能量,使人領(lǐng)略到“密集”本身的沖擊力。暗綠色的墻體,構(gòu)成一片深層的夜空,貼合其上的潔白瓷盤,如群星般光芒閃爍。這美麗攝人的夜空,大概承載了雨果先生的中國夢吧。

中國客廳

實際上,那些真正被中國客廳震驚的游客,大都還是咱們的同胞,因為雨果先生對中國的理解和再現(xiàn),與我們熟稔的中國古典藝術(shù)風(fēng)格卻大相徑庭。可西歐游客來到這間展廳時,反而不像中國游客那般大驚小怪:這暗色調(diào)的墻板,繪有花鳥的深色壁布,雕刻著繁復(fù)花紋的家具,以及把盤子貼滿客廳墻壁的手法,其實都屬于他們習(xí)以為常的歐式審美風(fēng)尚。

在雨果自己看來,他設(shè)計的盤子墻是完美的“中國—荷蘭”氛圍,中國的瓷器技法,荷蘭的裝飾特色,極大愉悅了詩人的身心;而中國器物的神采與氣韻,恰恰是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歐洲人很難完全理解,也很難通過自我的想象再現(xiàn)的。

財神爺、仙鶴、龍:都是中國風(fēng)物

西方作家中對中國情有獨鐘的應(yīng)該為數(shù)不少,但到雨果這般境界的,恐怕也不多見。從17世紀(jì)開始,歐洲曾狂熱地流行起“中國風(fēng)”審美,甚至還有一個法語單詞Chinoiserie專門為之命名。中國風(fēng)和洛可可藝術(shù)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當(dāng)時的西方人對裝飾美的一種新認知。

在他們的眼界里,中國風(fēng)就是不對稱的圖案,自然的風(fēng)景,閑適的人群,清淺的趣味,五顏六色的鳥,烏木和象牙的飾物,不能反光的壁紙等等。

實際上,這種想象與真實之間的偏離程度不言而喻。到了雨果的時代,裝飾藝術(shù)上的中國風(fēng)已然退潮,但詩人依然堅守著他的東方情調(diào),甚至打造出這間“中國客廳”定格他的夢想,這與他的美學(xué)觀念是分不開的。

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總結(jié)了藝術(shù)的兩種起源:一是理想,理想產(chǎn)生歐洲藝術(shù);一是幻想,幻想產(chǎn)生東方藝術(shù)。而世界上最高趣味的藝術(shù),一端在太陽神的居所希臘,另一端則在龍的故鄉(xiāng)中國。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國,化為雨果頭腦中美的淵藪,也是經(jīng)過詩人主體情感浸潤之后的詩歌意象,他對于中國的熱愛,已然超出了真實存在的那個東方故國的所有現(xiàn)實。

巧合的是,盡管沒有到過中國,也從未接觸過中國畫,但雨果竟然發(fā)明了一種潑咖啡作畫的方法,這簡直就與潑墨山水異曲同工。

滿墻的烙畫(請注意左邊的《雜耍少年》:椅子與少年的影子正好組成維克多·雨果的首字母縮略詞“V.H.”)

作為畫家的雨果還創(chuàng)作了57幅“中國題材畫”,其中的38幅木板烙畫,就如瓷盤一樣,密集懸掛在“中國客廳”的墻上。

雨果畫了各種各樣的中國人,比如當(dāng)官的、乘船的、雜耍的、遛狗的、挑擔(dān)的、做夢的……種種樣態(tài),都被雨果以可愛的喜感呈現(xiàn),這些人物往往是洋蔥一般的頭、倒八字的眼睛、天真開朗的笑容、神秘莫測的表情……大概這就是雨果對充滿新奇而純真的東方趣味的理解吧。

表情怪異的和尚

大官人

我注意到雨果繪制的一幅“中國人吃魚圖”:一位肥胖的中國男人左手拿著叉子,喜笑顏開地準(zhǔn)備大快朵頤。

先不管叉子這個細節(jié),畫面右上端刻有一行字,醒目地寫著“SHU-ZAN”,我猜想這大概是雨果虛構(gòu)的這個吃魚者的姓名,不料講解手冊上寫著:幽默的雨果給畫中人起了個中文拼音式的名字,其實暗指朱麗葉的廚師蘇珊。畢竟,雨果的這些畫都是為了給朱麗葉裝修房子做搭配的,適當(dāng)取悅一下情人的廚師,也是含蓄地吐露感情的一種方法。

吃魚的大財主(注意SHU-ZAN)

抽象風(fēng)格的狗

雨果站著寫作時用的寫字臺

很多中國游客都表示說他們并不喜歡雨果“中國風(fēng)”式的大廳,認為它太幽暗、太瑣碎,不易清理,還擾動人心,讓人產(chǎn)生眩暈感??墒?,當(dāng)今人不斷追求歐美風(fēng)的時候,我們自己的中國風(fēng)到底是什么,誰又能說清呢?

非洲

諦聽撒哈拉

單憑“摩洛哥”這三個字,便足以激發(fā)我們無限的遐想。在我心中,摩洛哥是一位踏著野性舞步的女郎,每當(dāng)她的裙裾揚起,黃色的沙土就沿著她的影子旋轉(zhuǎn),那也許是撒哈拉沙漠的一粒塵埃,或是有緣人凝視前世的一扇窗戶。

十天的旅行時間,我像埃利亞斯·卡內(nèi)蒂似的穿梭在馬拉喀什、菲斯、舍夫沙萬和瓦爾扎扎特等數(shù)座城市,聆聽古老城墻內(nèi)的各類聲響,揣摩混亂嘈雜的音調(diào)背后,那些多少與文學(xué)有所關(guān)聯(lián)的只言片語。

1981年,卡內(nèi)蒂因其作品擁有“廣闊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shù)力量”而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這位英籍作家曾寫下迄今最為出色的摩洛哥旅行札記——《諦聽馬拉喀什》。盡管喬治·奧威爾也有散文名篇《馬拉喀什》,其間蘊含著豐富的隱喻之魅,但卡內(nèi)蒂筆下的城市更能調(diào)動今天旅行者的耳目,畢竟,他記錄下的那些新奇的人與物,并不曾在今天褪色,如同馬拉喀什的古老建筑,一如既往被涂滿了粉紅的色彩。

在卡內(nèi)蒂的旅行中,他走訪了古老的駱駝市場,傾聽盲人乞丐的呼喚,觀察集市上的說書人。他的文字充滿了密集的聲響,你沿著這些字符步入老城曲折難辨的街巷,或是混雜著香料味道的密閉市場,便能聽到從悠遠的歷史深處傳來的聲音,即使堵上耳朵,那聲音依然像長在心里似的,自然無忌地奔流涌動。

作家的游記多次提到馬拉喀什的地標(biāo)德吉瑪廣場,他曾與朋友相約走上一家咖啡廳的樓頂,在那里觀看廣場上形形色色的人群。

站在卡內(nèi)蒂的觀察點俯瞰德吉瑪廣場

我很喜歡卡內(nèi)蒂近乎白描式的表述,他將廣場上的說書人、賣藝者、乞丐、小商販的形象簡筆勾出,鮮活如畫。

今天,廣場的咖啡廳與餐廳大都位于同一側(cè),人們往往集中在三層樓的法國咖啡廳(Hotel Restaurant Café de France)頂層,要上一杯20第納爾的薄荷茶或是咖啡抑或橙汁,靜靜地觀瞧廣場上的點點滴滴。

事實上,每到忙時,頂層餐廳基本只提供這三種飲料,而攝影家們根本無心細品薄荷茶的味道,他們早早地支起長槍短炮,在取景器中幸福地觀測太陽降落在遠方的阿特拉斯山脈。

我猜想,這應(yīng)該就是當(dāng)年卡內(nèi)蒂駐足觀察的地方了。從黃昏到夜晚,伴隨著日月輪替的軌跡,德吉瑪廣場展現(xiàn)出一天中最具魅力的姿態(tài)。

立于卡內(nèi)蒂的視點,我可以觀察到廣場上每一個人的表情,他們中間有舞蛇人、說書人、耍猴人、噴火藝人,以及扛著云梯玩雜耍的少年、肩背羊皮囊的紅衣賣水人、穿著銀色珠片佩戴黑色面紗的摩爾舞女……這些人不像我們常見的小販那樣高聲吆喝招攬看客,而是保持了一種目光迷茫的神秘與專注,靜靜地盯著他們賴以生存的蛇、猴子以及小物件。

廣場上的舞蛇人

哪怕是說書的人,也像是在對著空氣自說自話,時而口若懸河,時而用長袍遮住眼睛,偷偷窺視圍觀他的那些眼睛,我猜想他是在尋找觀眾中的外國客人,計劃著一會兒朝他們要錢。而卡內(nèi)蒂感受到的說書人身上的那種可以支配言語的自豪感,我卻始終無從覓得。

時而有身著杰拉巴(djellaba)的男人穿梭在人群中間,那是摩洛哥的柏柏爾人最具代表性的服飾,由一種厚氈布制成,上有尖頂?shù)亩放衩?,下為齊腳的長袍。

在年輕人鐘情于牛仔褲、T恤衫的時代,只有老者才會穿著杰拉巴。他們在德吉瑪廣場緩慢移動著,這時廣場就成為一個棋盤,踩著羊皮尖頭拖鞋的老人們則是一個個尖頭的棋子,他們穿過廣場,向麥地那老城的棋盤邊緣步行,仿佛探問著生命的局。

我靜觀著廣場上的一切,每個人都被壓縮成一部微小的劇,他們均勻占據(jù)著廣場舞臺的每個角落,將貧窮以一種安靜的姿態(tài),燃燒在廣場浩瀚的夜空里。平坦的舞臺遠端,庫圖比亞大清真寺仿如一座燈塔,有一種聲音居臨其上,這是我和卡內(nèi)蒂共同聽到的。

穿著杰拉巴的老人

身為猶太人,卡內(nèi)蒂并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索伊斯蘭教的奧妙,令他沉迷的是當(dāng)?shù)氐莫q太人社區(qū)。當(dāng)作家置身于社區(qū)中的一座地標(biāo)廣場時,他感到自己終于找到了旅行的目的地,甚至感覺自己早在幾百年前就來過此地?!爱?dāng)我佇立在此,我就是這座廣場。我相信,我始終就是這座廣場。”也許,每一次旅行都是在幻象中抵達故鄉(xiāng)的過程。

無獨有偶,如果中國讀者對摩洛哥這個遙遠的北非國家生出一絲情感的枝蔓,恐怕都是源自中國臺灣的作家三毛。她僅僅是偶然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便感應(yīng)到仿如來自前世回憶的鄉(xiāng)愁,于是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北非的沙漠,與戀人荷西遷居于此。

三毛的前世鄉(xiāng)愁與卡內(nèi)蒂的異邦尋根,是大都文學(xué)旅行家的共同心態(tài),他們希望在異邦文化中尋找自我的精神片影,與那些本來格格不入的文明締結(jié)情思的聯(lián)絡(luò)。

因為三毛,很多的游人把摩洛哥之旅定義為“尋找三毛的旅行”,他們期望抵達撒哈拉沙漠,體驗三毛筆下大漠的狂野與溫柔。

穿行在綠洲與城市之間

不過,三毛與荷西當(dāng)年生活的撒哈拉沙漠邊陲,一直屬于西撒哈拉這一爭議地區(qū),她所居住的阿尤恩(阿雍),時至今日也只是一個極端干燥、貧困且處于軍事管制之下的乏味小城。如果沒有三毛的44號故居,那么這里簡直沒有一分一毫與旅游沾邊的資源了。

盡管知道三毛的撒哈拉與摩洛哥境內(nèi)的撒哈拉沙漠相隔百里,但文學(xué)迷們往往喜歡安慰自己,說撒哈拉的每一粒沙子都是有生命的,無論是北方的還是南方的。它們都和當(dāng)年從三毛指縫中流過的沙擁有同樣的靈性,自由自在的沙,就是三毛與我們所向往的躍動新奇的北非文明。

于是,我們告別卡內(nèi)蒂,離開馬拉喀什,向撒哈拉行進。一些人會先繞行卡薩布蘭卡,去那家“里克咖啡廳”喝一杯牛奶咖啡;還有一些人知道電影《卡薩布蘭卡》全是在好萊塢的影棚里拍攝,根本沒有到摩洛哥取景,所謂的里克咖啡廳,也只是后人出于對電影的致敬與商業(yè)模仿——因此他們更愿意穿過海拔2260米的阿特拉斯山口,繞行在紅土戈壁和黃沙荒漠之間,抵達沙漠邊緣的城市瓦爾扎扎特,然后在這座“沙漠之門”前休整,等待與撒哈拉相遇。

從瓦爾扎扎特向沙漠奔襲,途經(jīng)柏柏爾人世代居住的阿伊特·本·哈杜村,這大概是摩洛哥最為知名的電影文學(xué)景點了。

阿伊特·本·哈杜村

一千年前,為了守護從大西洋到撒哈拉沙漠的商路,人們在要道附近選擇了這處金黃色的山丘,在上面用紅色的泥土手工砌造房屋。屋子之間層層相疊,彼此貫通,完整地覆蓋住山丘,山下還設(shè)有城墻箭塔,這種兼有防御與居住功能的泥土建筑,在當(dāng)?shù)乇环Q為kasbah。從外表看上去,既像外星人的基地,又似一個布局宏大的蜂巢。

如此奇異的風(fēng)景,自然被那些講求宏大敘事效果的影片青睞。它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里的沙漠戰(zhàn)場,是《角斗士》中的非洲村落,是《木乃伊》中販賣駱駝的埃及村鎮(zhèn),更是《權(quán)力的游戲》中的淵凱城。這座城市的外表過于奇特,奇特到令人很難投入感情去喜歡,但我們依然無法抗拒內(nèi)心深處對這種神秘風(fēng)景的迷戀。無論是電影還是現(xiàn)實,沙漠邊緣的小城不斷給文學(xué)家們提供著機會,空無一人的村莊與房宅,恰恰是各種故事發(fā)酵的場所。

Kasbah風(fēng)格的酒店房間

我們在撒哈拉沙漠的邊緣住下來,當(dāng)?shù)赜序T駱駝看日落的旅行團,還有沙漠穿越兩日游、撿化石一日游、大漠沖沙等項目。在我看來,這與迪拜、開羅甚至我國西部沙漠地區(qū)提供的游樂項目沒有太大差異。

我選擇了騎駱駝觀看日落的小團隊,一行三人乘坐著越野吉普車,沿著前人的車輪印記行進,在鋪滿碎石的起伏沙地上一路顛簸,直到觀瞧到一隊駱駝在遠方靜靜等待著我們。

撒哈拉的駝影

有幾個牽駱駝的男人佩戴著面紗,或許他們就是傳說中的圖阿雷格人,這個部族保留了男人戴面紗的傳統(tǒng),而且面紗多為藍色,所以當(dāng)?shù)厝私兴麄儭八{色的人”。聽說即使是睡覺時,圖阿雷格男人也不會摘下他們的面紗。

不過,我眼前的這些男人們經(jīng)常會摘下面紗低聲地聊天,仿佛在嘟囔著一些神秘的事情。此時太陽即將落山,沙漠褪去了耀眼的金紅色,一時間萬物靜默,這讓一些游客感到莫名的不安。

男人們重新戴起面紗,指著遠方說些我們聽不懂的話,但手指的方向卻非常明確——那是一片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遠遠看去如一面正在向上升騰的藍色的湖,和這些男人的面紗顏色一樣,又如幾日前經(jīng)過的藍城舍夫沙萬,那座城市像極了眼前的景色,都泛著海洋般的光彩。

圖阿雷格男人

于是我想起三毛的話:“對異族文化的熱愛,就是因為我跟他們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以至于在心靈上產(chǎn)生了一種美麗和感動?!狈N種從文化差異中收獲的新奇與震驚,引發(fā)我們不斷沉迷于遠行。

這一刻,我看到落日的余暉在沙漠邊緣形成一道鍍金的弧線,一切關(guān)于撒哈拉的故事,以及所有人和風(fēng)景的邂逅,都在弧線的光輝與微笑間定型。

藍城舍夫沙萬

??

南美

博爾赫斯的迷宮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美麗的空氣,也是博爾赫斯的迷宮。

普通讀者談起博爾赫斯,往往會提到他在《關(guān)于天賜的詩》中所說的“天堂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愛書之人把這句話深深刻在心里,他們努力尋找圣菲大道上的雅典人書店,將這座世界第二美麗的書店視為博爾赫斯言及的“天堂”。

書店位于大道1860號,由原先的光明劇院改造而成,店內(nèi)的燈光一如劇院當(dāng)年,呈現(xiàn)出復(fù)古的鵝黃色,彌漫著綺麗典雅的氣息。

店內(nèi)設(shè)有博爾赫斯專區(qū),他的處女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被置放在一個顯眼的位置上,仿若詩人獨自站立在舞臺中央。

劇院改成的雅典人書店

對博爾赫斯來說,他一生大半時間都生活在“天堂”里,與書相伴,以文為生。他曾擔(dān)任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單是印刷品的芳香氣味,便已讓作家感到沉醉與滿足。

也許是一種巧合,文學(xué)大師們往往都與圖書館有緣,像博爾赫斯這樣以之為業(yè)者更是不在少數(shù)。俄羅斯的蒲寧、帕斯捷爾納克,意大利的蒙塔萊,中國的莫言,這幾位諾獎作家都有在圖書館工作的經(jīng)歷。

博爾赫斯雖與諾獎無緣,但他在拉美的影響力正如聶魯達的評價,他是“影響歐美文學(xué)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作為旅行與文學(xué)的雙重愛好者,我愿意深入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市深處,在棋盤似的迷宮里找尋文學(xué)的蹤影,希望與這位大師偶遇。

邁普街994號6B是博爾赫斯在布市居住時間最長的住宅,從這里可以望到圣馬丁廣場和古老成蔭的金合歡樹

拿出一天的時間,我計劃把作家在布市的主要居所尋訪一遍。首先鎖定他的出生地。

1899年,博爾赫斯出生在布市圖庫曼大街840號的一座平頂小房子里。這條街離我住的地方竟然只隔了兩個街區(qū),可到達圖庫曼大街一看,此處樓宅并不像作家在《自傳隨筆》中說的那般低矮、樸素。

兩排充滿壓抑感的暗色高樓,將圖庫曼街?jǐn)D在當(dāng)中,街道的門牌號從834號直接跳到850多號,號碼中斷的區(qū)域被圍欄攔住,正在進行裝修施工,連傳說中的那個紀(jì)念作家出生地的840號黃銅標(biāo)牌,我也沒有找見。詢問當(dāng)?shù)鼐用癫胖溃?40是過去的門牌號碼,今天已經(jīng)改成了830號,街上的建筑都是拆掉后又新建的,與博爾赫斯幼時那個遍布低矮房屋的阿根廷早已相去甚遠。

圖庫曼大街已經(jīng)找不到曾經(jīng)低矮的平房

1901年,博爾赫斯全家遷至北部巴勒莫區(qū)塞拉諾大街2135號一座高大寬敞、帶有花園的兩層小樓,作家在那里度過了他的童年。

今天,巴勒莫區(qū)象征著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藍調(diào)和小資、時髦與高貴,可在當(dāng)時,這座由移民組成的街區(qū)卻是一派貧窮冷漠的景象。“無花果樹遮住了土坯墻,無論陰晴,小陽臺都顯得無精打采”,這是作家筆下“祖國背后的一些荒涼的濕地”。

唯有他的住宅是一片小小的潘帕斯草原,四面都是田野,有一棵高大的棕櫚樹,有黑葡萄的藤蔓,還有一座紅漆的風(fēng)車,夏日用來汲水,不遠處就是作家鐘愛的能看見老虎的動物園。

塞拉諾大街2135號的二層小樓已經(jīng)變成多層住宅樓

博爾赫斯大街路牌

如此田園詩般的畫面,我卻沒有遇到,眼前的塞拉諾大街已經(jīng)改名為“博爾赫斯大街”,博爾赫斯在2135號那座新藝術(shù)風(fēng)格的二層故居,也被改建成火柴盒式的多層住宅樓。對這般景象,詩人早就有過感慨:

塞拉諾大街,

如今,你已經(jīng)不是世紀(jì)初的那副模樣:

往昔你擁有廣闊的天空,

而今你只是一扇扇門臉。

就是在“一扇扇門臉”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座粉紅色的房屋,墻面上印刻著1885,顯然是一棟老建筑。

這里是危地馬拉街和過去的塞拉諾大街相接的轉(zhuǎn)角,于是我便激動起來,確定找到了一個文學(xué)對應(yīng)物。

這家名為“優(yōu)選倉庫”(Almacén el Preferido)的小酒館,應(yīng)當(dāng)就是作家在《有粉紅色店面的街道》一詩中談到的那家店,同時也是他所厭惡的小混混們的聚集場所,而他詩中描述的那條平平無奇的街道,分明就是眼前這段沾了露水的濕漉漉的大街。

博爾赫斯在《有粉紅色店面的街道》一詩中描述的粉紅色小酒吧

由于遺傳的原因,博爾赫斯的家族成員大都會在中年之后失明,博爾赫斯本人也沒有幸免。

即使在沒有失明的時候,他的視力狀況也不甚良好,很多時候出行都需要依靠旁人的陪同與協(xié)助。唯有在居所附近的街道上,在城市的黃昏里,博爾赫斯才敢于一人緩緩漫步,獨自享受街道的靜謐。

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的開篇就是一首《街道》,他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道/已經(jīng)融入了我的心底”。詩人一生鐘愛漫步,他樂于踏入城市的每一條血管,吟詠這里的每一段街道。

可以想象,當(dāng)視力有限的詩人獨自游歷時,他所看到的世界既是真實的,也是變形的。他眼前的街道忽明忽暗,時遠時近,讓他困惑也讓他驚奇。他可以沉浸在自我的“天國”里自由地延展、拉伸視覺印象,將街道作為知音和讀者,向它們訴說憂傷與熱情。

如果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巷是一座神秘莫測的迷宮,那么博爾赫斯的文字就是迷宮的破譯者。

當(dāng)年的巴勒莫地區(qū)常有高喬人和罪犯出沒,遍地是玩牌的混混無賴,以及在街角一起跳著探戈舞的地痞流氓,可詩人筆下的街道卻如夕陽般燦爛,充溢著和諧、靜謐與柔美。

他踏著如同細沙的霞光,站在每個街口的夜晚,嗅著雨水的氣息,他立于塞拉諾大街的角落,望穿天際遼闊的平原,這遠遠超出了街道的喧囂現(xiàn)實。顯然,對于巴勒莫的街道,博爾赫斯看到的比常人更多。

走在博爾赫斯大街上,我想起米勒在《北回歸線》中的詞句,那分明點染出博爾赫斯的心境:“……我的人類世界消逝了,這世界上只有我自己,路成了我的朋友?!?/p>

博爾赫斯用主觀的想象造就了另一個布宜諾斯艾利斯,他一生能看到的東西太少,于是只能依靠天馬行空式的冥想,讓孤獨的內(nèi)心和不完美的視覺充當(dāng)繆斯的眼睛,借街上的燈光推敲生與死的篇章。

詩人感嘆道:“寬闊和逆來順受的街道啊,你是我生命所了解的唯一音樂。”可以說,巴勒莫區(qū)的每一條街道,都曾經(jīng)陪伴過作家,扮演著他唯一的朋友。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天空被無數(shù)高樓切割成各種形狀

1939年,博爾赫斯隨家人遷至巴勒莫的安喬雷納大街,這所安達盧西亞式住宅的后花園曲徑通幽,激發(fā)作家創(chuàng)作了富有中國風(fēng)的小說《小徑分叉的花園》。

今天,這里連同故居旁邊的博爾赫斯國際基金會,也就是安喬雷納大街1660號建筑,一起被改造成博爾赫斯博物館。館內(nèi)收藏了作家的手稿、書信、照片,二樓還還原了作家曾經(jīng)的生活場景——簡單的單人床、雪白的床單、書桌與四層連體書柜,墻上掛著作家的畫作,包括他四歲時用紅色鉛筆畫的老虎。

展區(qū)禁止拍照,我向管理員再三表明自己對博爾赫斯的崇敬,女管理員才允許我在她的監(jiān)督下按一次快門,于是我拍下大堂正中的木制樓梯。1957年的某一天,博爾赫斯就是從這座樓梯上摔下來撞破了頭,他服用了大量的鎮(zhèn)痛藥后產(chǎn)生幻覺,便把這些感覺詳盡記錄下來,由此誕生了《想象的動物》。

安喬雷納大街上的博爾赫斯博物館

博物館內(nèi)景,博爾赫斯曾摔倒的樓梯

《紐約時報》主編拉里·羅特曾說:“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尋找博爾赫斯的明顯痕跡,就像在閱讀重寫本:你必須穿透第一層的表面意思,感受潛伏在其下的含義。”

布宜諾斯艾利斯就是博爾赫斯從未到過的另一條街,他常常抱怨說布市的街道沒有幽靈,于是不斷在大街小巷中漫無目的地行走,試圖為城市制造出迷宮與幽靈。這些地點除了街道之外,還包括墓園和咖啡屋。

拉雷科萊塔墓園,鮮花簇擁著的黑色大理石墓屬于貝隆夫人,那首《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曾為她奏響

你在博爾赫斯的迷宮里找尋著幽靈,便是與他的想象力發(fā)生著一次次的碰撞。作家多次寫到拉雷科萊塔——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墓園:

我們流連遲疑、斂聲屏息,

徜徉在緩緩展開的排排陵墓之間,

樹影和石碑的絮語

承諾或顯示著

那令人欣羨的已死的尊嚴(yán)。

詩人的家族成員大都葬于拉雷科萊塔,可他卻寫道:“我不會在這里,我將會成為忘卻的一部分,忘卻是組成宇宙的微弱物質(zhì)?!?/p>

在博爾赫斯體內(nèi),還有很多個連他自己都不熟識的博爾赫斯,這些神秘的博爾赫斯一起涌入世界的鏡像,向人間宣泄著令人戰(zhàn)栗的冷峻激情。

不過,觀光客們大都對博爾赫斯的家族墓地選擇無視,因為作家本人葬在日內(nèi)瓦,正應(yīng)和了他詩句中的“我不會在這里”。

人們往往對美麗的貝隆夫人和那首《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更感興趣,盡管博爾赫斯認為她是一具“騙人的玩偶”,但在今天的阿根廷,貝隆夫人和博爾赫斯,加上球王馬拉多納,已成為阿根廷人心目中的三位世紀(jì)偉人。

位于馬約大街的托爾托尼(Tortoni)咖啡館同樣是博爾赫斯迷們追蹤的符號,這里的裝潢宛如一座迷你凡爾賽宮,意大利的青銅吊燈、銹色斑斕的銅鏡子、琥珀色的大理石柱、蒂芙尼臺燈點綴的吧臺、深色的橡木椅子、鑲嵌金邊的杯盤……堆砌出一道法蘭西的華貴風(fēng)景。

馬爾克斯、魯賓斯坦、愛因斯坦都曾是這里的客人,博爾赫斯也時常落腳于此,他習(xí)慣點一杯加了奶油的咖啡,在靠近角落的座位上思索寫作。

在托爾托尼,我也品嘗到了作家喜歡喝的那種咖啡,它濃厚的味道算不得新奇,反倒是店內(nèi)地下劇場上演的夜間探戈秀,讓我覺得很有責(zé)任推薦給后來者——那陰暗的燈光配合迷情的步伐,快速的旋轉(zhuǎn)與搖擺,面和面的交貼,腿與腿的糾纏,令人不時想起博爾赫斯的名言:探戈是孤獨者的三分鐘愛情。

托爾托尼咖啡館一角,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爾、詩人博爾赫斯及傳奇女作家阿爾芬西娜·斯托爾尼的蠟像

托爾托尼是為了旅游業(yè)而存在的,時至今日,它早已被充分商業(yè)化了。如果不想被排長隊買奶咖的游客們同化,建議還是去佛羅里達街468號的雷蒙德咖啡館。

博爾赫斯經(jīng)常和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等朋友在此聚會,由于咖啡館所在的街道名,他們被稱作“佛羅里達作家群”。這種以街道命名作家群體的方式,真是小眾而又特別。

托爾托尼咖啡館地下的探戈表演

走出托爾托尼,已近深夜,咖啡館門口聚滿了示威游行的人群,和我在秘魯和智利看到的一樣。唯一有點新意的是,不斷有商販端著盛滿食物的盤子穿梭于人群之中,他們售賣烈酒、點心、咖啡,甚至還有流動的平板推車尾隨游行隊伍現(xiàn)場制作烤肉香腸。

阿根廷人的激情顯然是烤肉味兒的,瞬間便沖散了博爾赫斯賦予這座城市的理性的感傷基調(diào)?;旌夏汤椅兜娜庀恪⑻晏礁甑哪腥松砩系墓琵埶?、咖啡館內(nèi)飄來的庸俗的奶油香氣……這就是現(xiàn)實而復(fù)雜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你必須保持一種看到它又故意視而不見的姿態(tài),才有可能與作家的幽靈不期而遇??赡苁遣闋柨ㄋ购婉R伊普街的交匯口,也可能是巴勒莫區(qū)的某個粉紅色的街角,博爾赫斯就站在那里,等待著未來的詩句路過,他將這些溫柔的句子截獲,然后釋放到親切的空氣里。“除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外,我在任何別的地方都無法生活。”——博爾赫斯這樣說。

而他在《城郊》一詩中的敘述,對任何一位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人都適用:

我感覺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

原以為這座城市是我的過去

其實是我的未來、我的現(xiàn)時

本文摘選自

《旅行中的文學(xué)課》

作者: 盧楨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出版年: 2020-9

編輯 | 仿生斯派克

主編 | 魏冰心

原標(biāo)題:《又可以滿世界去旅行了》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