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部豆瓣8.1的平民史詩,值得三刷

“像周秉昆這樣一個主角,他其實終其一生都沒有成功,就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如果說他身上有什么特別之處的話,就是有中國人對于艱難困苦的忍耐力。而恰恰正是這樣的普通人,他們推動了時代的前行。”
《人世間》開播一周年了。
沒人能忘記它在2022年初開播時給人帶來的震撼:從1969年住在東北吉春“光字片”社區(qū)的周家三兄妹的故事出發(fā),《人世間》用長達58集的篇幅,講述了人物在近50年時間里的跌宕起伏,也記錄下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
坦白地說,《人世間》在開播前就已經(jīng)有了足夠耀眼的光環(huán):同名原著出自梁曉聲之手,還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導演李路執(zhí)導過《人民的名義》《巡回檢察組》,主演則是雷佳音等高知名度演員;出品方也有騰訊影業(yè)、新麗傳媒、閱文影視這“三駕馬車”。
“(劇中)周家三兄妹是那個年代萬千人的縮影,從他們的成長和轉(zhuǎn)變,可以看到中國五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以小見大,娓娓道來?!?/p>
正如豆瓣高贊短評所說,真正觸及觀眾內(nèi)心的還是劇作本身——
一個看似普通的小人物周秉昆和他的“小家”,以及身后的“大家”與跨度近五十年的平民史,讓這部以小見大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作品殺出重圍,并且打破了央視8年以來的收視紀錄。
這也是《人世間》獲得新周刊主辦的2022中國年度新銳榜“年度電視劇”獎項的理由。近日,新周刊記者采訪了《人世間》導演兼總制片人李路,出品方閱文影視副總裁、《人世間》總制片人馬好,聊了聊與《人世間》有關(guān)的創(chuàng)作故事。
2022中國年度新銳榜頒獎詞:它是一部年代大劇,也是一部百姓生活史與社會變革史。

一部跨越50年的平民史詩
李路骨子里是一個注重中國傳統(tǒng)的人。工作多年以來,只要不是在劇組拍戲,他不管在多遠的地方都一定趕回家過年。
“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國會這么重視‘家庭’,過年在中國也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概念。”
某種程度上,他在第一次看到《人世間》原著的時候,也能夠產(chǎn)生類似的情緒共振——小說中反復提及的過年情節(jié),喚醒了李路過去的記憶,那是一個年代獨有的年味:
上世紀末,人們還會等一封跨越時空距離的信,需要坐著長途悶罐車趕回家過年,有儀式感地穿上新衣拍全家福?!艾F(xiàn)在大家坐個高鐵飛機就可以到家,微信視頻也可以實時通話,(反而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好像什么都是應(yīng)該的?!?/p>
在劇版《人世間》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李路和團隊便用“回家過年”作為一個串聯(lián)全劇的場景線索,通過餐桌上的菜肴、人的精神面貌、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來展示和記錄不同年代獨有的記憶和溫度。

但《人世間》最打動李路的地方,不是某個具體的情節(jié)——小說一出版,李路就被它的視角和脈絡(luò)所震撼:“很少有大作家敢挑起這副擔子,以小人物的故事書寫中國四五十年的大變遷?!?/p>
《人世間》的背景設(shè)定在1969年的東北。李路恰好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年少時期正處于“計劃經(jīng)濟的尾巴”,大學畢業(yè)之際又迎來了改革開放,親身經(jīng)歷了中國社會的大變遷:
他在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yè)的父母,前往東北工作時被分配到的住所便是“五間房”,與書中“光字片”的建筑布局相仿;當時家家戶戶吃的豬肉也是憑票供應(yīng),每人每個月限購,“也有過吃不上飯的時候,這都是刻在骨子里的記憶?!?/p>
《人世間》總制片人、出品方閱文影視的副總裁馬好也認為,《人世間》是一部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厚重作品。它不僅完整地講述了跨越了五十年的歷史,也為讀者展現(xiàn)了士農(nóng)工商等不同階層人群的眾生相。
“小說出版之后,我們就向CEO程武推薦了這部作品。他當時經(jīng)常坐飛機出差,就把三本一套的作品輪流帶上閱讀,前后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看完,只說了一句話:‘我支持你們做這部作品,但是一定要做好?!?/p>
彼時的《人世間》,還尚未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認可。這部作品能得以影視化,離不開團隊頗具前瞻性的眼光——小說于2017年底出版,騰訊影業(yè)與一未文化次年便成功簽下《人世間》長達八年的影視改編權(quán)。2020年10月,閱文集團CEO程武攜原著作者梁曉聲、導演李路等人集體亮相發(fā)布會,首次官宣了《人世間》影視化。
李路曾向《人世間》出品人兼總監(jiān)制程武表達過,自己希望做一部偉大的作品:“這些記憶是流淌在我們這一代人血液里的,我覺得不能忘得這么快。中國是如何從一窮二白、在國外不受待見的時期,一路走到90后00后可以平視世界、找到自我的當下?我們一定要把這段過程展現(xiàn)出來?!?/p>
一抹溫暖的底色
在這部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李路既是導演也是總制片人。過去在江蘇電視臺工作時,他擔任過制作中心主任,已經(jīng)習慣了身兼數(shù)職的生活。
但《人世間》,仍然是李路拍過體量最大的一部劇:團隊在東北輾轉(zhuǎn)多地取景、一共拍攝了7個月,超過1000名演職人員在臺前幕后連軸轉(zhuǎn)。
在他看來,雖然工作強度和壓力大了不少,但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平衡生產(chǎn)與藝術(shù):“我知道這部劇的資金要往哪里傾斜,是花在場景、機器設(shè)備還是演員上,不會為了省錢去降低它的藝術(shù)層次,也節(jié)省了和另一條線的制片團隊的溝通成本。”
《人世間》是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的?
為了還原不同年代的社會風貌,劇組為演員準備了近萬件服裝;為了打造劇中“光字片”的布景,主創(chuàng)團隊在走訪多地后,耗資搭建了3萬平方米的攝影棚;演員殷桃第一次出場的戲份,劇組光是打光就花了三天時間。
“說白了就是要有責任心,我們一拍戲就要凝神,每個鏡頭要拍一二十條,你不凝神作品就沒法凝神。有時候人們會說某某劇組都是‘一條過’、特別快,我不相信這個快能夠帶來好。如果我們打光只是往那一杵,不可能會有好的光效,肯定要花時間去磨的,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拍出有電影質(zhì)感的劇,就需要跟自己較勁?!?/p>
有這份責任心驅(qū)使,李路每天早上都是第一個到劇組,晚上還要回去開劇本會、批預算,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這幾乎達到了身體的承受極限。7個月下來,他瘦了將近30斤。

與《人世間》在拍攝時獲得的極大投入相反的是,最初并不是每個人都看好這部劇。
在項目立項之初,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劇集并非市場主流,甚至有人認為故事觀念太舊、沒有網(wǎng)感:“會有人喜歡看那么苦的東西嗎?能拍出導演說的‘史詩性的偉大作品’嗎?”
從這一點來看,在《人世間》出版之初便一眼相中、果斷開始孵化作品的團隊,目光顯然更長遠。馬好告訴新周刊記者,這部作品的影視化之路,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作為一部橫跨了五十年的巨作,《人世間》從碼盤到制作全程都要按精品化的標準執(zhí)行,這也意味著它整體投資巨大,我們在前期需要絕對的信心和決心,去投入到當時在市場并非主流的題材上。”
回歸到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創(chuàng)作,在李路看來,主創(chuàng)團隊也并不需要刻意渲染和放大苦難,只要盡量復原各個人物的生命歷程,就足以讓觀眾感受到時代的變遷了。
這種情緒上的克制不僅體現(xiàn)在溫暖的基調(diào)上,也體現(xiàn)在《人世間》的拍攝過程中:劇中周秉昆與父親吵架、周家父母葬禮等不少重頭戲,李路都沒有刻意追求更激烈的情緒,而是點到即止。
“我們不是要呈現(xiàn)喊口號似的、叫苦似的(劇情),那些看起來平平淡淡的、非常生活流的東西,就已經(jīng)囊括了人們波瀾壯闊的一生,也足夠展現(xiàn)那個年代和那段歷史了?!?/p>
在李路看來,《人世間》的底色是溫暖而真實的。而馬好也認為,這是它的魅力所在。
“像周秉昆這樣一個主角,他其實終其一生都沒有成功,就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如果說他身上有什么特別之處的話,就是有中國人對于艱難困苦的忍耐力。而恰恰正是這樣的普通人,他們推動了時代的前行?!?/p>
用真誠打動人心
《人世間》播出后,獲得了極大反響。不僅打破了央視8年來的收視紀錄,在豆瓣上也獲得了8.1分的高分——與幾千、上萬人為一部劇打高分不同,李路的電視劇一向都是幾十萬人的評分量級。
他不??炊拱暝u分,但仍對一些評價印象深刻:“我記得有一句話是說‘這部劇拍得像紀錄片’,還有一句說‘這部劇應(yīng)該加長,看100集都不夠’,我覺得這是對我們作品真實性的一種認可?!?/p>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正劇,也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不少95后、00后抱著對上一代生活的好奇而來,又因為扎實而真誠的內(nèi)容留下。
在李路看來,《人世間》之所以能留住年輕人,是因為他們做到了真實:
“現(xiàn)在的孩子們看過的東西太多了,如果一部劇演得太假,他們馬上就換臺了。你今天說要拍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東西,那就不能有任何的粉飾和假話,得生生地讓觀眾沉浸到你的故事里邊去。我覺得我們做到了,所以他們才被帶進去了。”
《人世間》對觀眾產(chǎn)生的影響仍在繼續(xù)。據(jù)李路了解,不少年輕人在看完劇后都會主動去翻看歷史資料,了解中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的變化,這是一部藝術(shù)作品給觀眾帶來的影響,“(電視?。┎粌H觸發(fā)了他們對生活的思考,也起到了正向的社會影響,這是對我們創(chuàng)作者來說最大的褒獎?!?/p>
除了受到國內(nèi)觀眾的喜愛,《人世間》也成為了文藝作品出海的一次借鑒范本。
早在開拍期間,迪士尼便買下了它的海外發(fā)行權(quán)。在閱文影視副總裁馬好看來,這本質(zhì)上是一次中國對外的跨文化傳播。
“從親情、友情到愛情,《人世間》的整個話語體系和敘述方式都是非常中國化的,更別說還有劇中的時代背景,這樣的文化輸出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過去經(jīng)常提及韓劇、日劇的海外輸出,或許在未來,中國對外的跨文化輸出將成為新的主流?!?/p>
即使《人世間》已經(jīng)開播一周年,它仍是一部值得反復咀嚼的作品。中國視聽大數(shù)據(jù)(CVB)在2022年的一項數(shù)據(jù)顯示,《人世間》的重播收視率仍能排在前五,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數(shù)據(jù)。
至于這部劇還能走紅多久,李路認為應(yīng)該交給時間去印證:“我們在創(chuàng)作時已經(jīng)壓縮了大量的篇幅,將《人世間》‘去水’濃縮到了像晶體一樣的耐看程度,我相信2023年再看一遍這部劇,人們還是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它也能傳遞出一種溫暖的力量。”


快問快答
新周刊 :請用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的2022年。
李路 :2022年是收獲的一年,也是休養(yǎng)生息、整裝待發(fā)的一年。
新周刊 :最近一次開懷大笑是什么時候?
李路 :我天天都開懷大笑,因為我周圍全是“逗比”。
新周刊 :最近一次感到受挫是什么時候、因為什么事?
李路 :清一色七對兒聽牌,沒胡成!
新周刊 :過去一年里,有沒有對哪些事情說過不?
李路 :這一年婉拒了不少影視項目,一些邀請出席的活動和泛泛的酒飯局。
新周刊 :這三年來有沒有居家隔離的經(jīng)歷?在此期間您是如何度過的?
李路 :沒有,想去的地方都去了,運氣還不錯吧。
新周刊 :面對疲倦或不可為之事,您會如何勸慰自己?
李路 :如果真正想去做的,一定要為之,玩命也要做,不勸慰自己。
新周刊 :如果有平行世界存在,您希望自己過怎樣的生活?
李路 :騰云駕霧、四海云游,像神仙一樣,哈哈。
新周刊 :2022年讀到的最想介紹給別人的一本書是什么?
李路 :梁曉聲先生新作《父父子子》。
新周刊 :2023年最想去什么地方旅行?為什么?
李路 :云南,在孵化一部和云南有關(guān)的作品,想去深入地走走看看。
新周刊 :未來有什么計劃?
李路 :退休之前還能做幾部爆款影視劇。

采訪 | 愷哥
受訪 | 李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