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互道晚安后,哪些神經元先入睡?
原創(chuàng) Manjarrez 神經現(xiàn)實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科學告訴我們哺乳動物的大腦并不總是完全清醒或完全睡著的。海豚[1]可以在一個腦半球處于睡眠狀態(tài)而另一個腦半球處于警覺狀態(tài)時游泳,而睡眠不足的大鼠[2]的一些神經元可以在它們仍然清醒時“關閉”。在人類中,這種所謂的“局部睡眠”(即特定的神經元集群在大腦其余部分保持清醒的情況下小睡)的研究更具挑戰(zhàn)性,因為用于追蹤其他哺乳動物的侵入性方法不適用于人類。
PNAS[3]7月21日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似乎已經克服了這一困難。通過同時繪制用兩種不同方法(一種具有良好的時間分辨率,另一種具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測量的人腦信號,該團隊在局部水平上精確確定了神經元集群的清醒或睡眠狀態(tài)。這一成就使識別最先入睡或最先醒來的腦區(qū)成為可能。專家表示,這有望成為研究人類睡眠的一個重要工具。

Song, Chen, et al. "fMRI spectral signatures of sleep."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30 (2022): e2016732119.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6732119
傳統(tǒng)上,研究人類睡眠的方法是使用腦電圖(EEG),它通過放置在頭皮上的電極來測量大腦的電活動??ǖ戏虼髮W的腦研究員宋晨博士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做博士后時參與了這項新研究,她解釋說,腦電圖擅長測量快速的變化,但它的空間分辨率非常差。因此,盡管科學家已經從腦電圖中了解了很多關于睡眠信號的知識,但這項技術告訴我們的關于局部睡眠的信息很少。

戴著腦電圖帽,在模擬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的被試
—
圖片由宋晨提供
宋晨和她的同事們決定將腦電圖與一種互補的技術——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一同使用,后者通過測量大腦中的血液流量來反映神經元活動。宋晨解釋說,與腦電圖相反,功能磁共振成像不擅長測量短而快速的變化,但它能以立方毫米的分辨率區(qū)分大腦活動。研究小組決定探究在腦電圖測量中經常發(fā)現(xiàn)的典型的睡眠神經信號(慢波及一陣陣被稱作睡眠紡錘波的波動)是否可以被功能磁共振成像提供的圖像所反映。
該研究小組利用之前的一項研究[4]中收集的數據,分析了36名受試者的大腦活動。這些受試者在fMRI掃描儀中戴著腦電圖帽入睡了一小時。通過觀察血流活動的波動,并將其與腦電圖數據進行比較,宋晨和她的同事發(fā)現(xiàn),典型的睡眠腦電波圖像與fMRI記錄的血氧反應相對應。

- Nick Matej -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fā)現(xiàn),這些血流波動在大腦中有不同的時空模式,這說明當我們入睡時,一些區(qū)域比其他區(qū)域更早進入睡眠狀態(tài)。例如,在他們的分析中,丘腦是第一個顯示與睡眠相關的血液流動模式的區(qū)域,這一發(fā)現(xiàn)與之前基于腦電圖數據的研究[5]結果一致——該研究報告稱,在進入睡眠的過渡期間,該區(qū)域可能比其他區(qū)域更早關閉。
他們在測量志愿者醒來時的大腦活動時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時空模式。例如,大腦的額葉皮質區(qū)可能是最先醒來的區(qū)域之一。宋晨說,這與研究人員之前部分基于動物研究、但主要基于理論推理[6]的想法[7]不同,因為這些區(qū)域與認知處理有關,“并且很多時候當你醒來時,你(可能)感覺你完全無法集中精力?!比欢纬砍姓J,在fMRI掃描中睡覺“非常不自然”,人們可能睡眠較輕,才導致了這些觀察結果。

- Nick Matej -
范德堡大學的電氣工程師卡蒂·張(Catie Chang)未參與此研究,但她說,這項研究為在局部層面研究大腦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并且作者使用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拼接出一幅更完整的畫面”,來理解我們睡著時大腦發(fā)生了什么。
使用fMRI監(jiān)測局部睡眠也可能有助于提高我們對睡眠障礙的理解??ǖ佟堈f,舉個例子,研究人員可以開始探究“沒有入睡困難的健康志愿者與可能有睡眠困難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宋晨認為,這項技術尤其適合用于理解局部睡眠和局部清醒是否對人類有任何意義,因為目前“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審校后記
殷尚墨羽:時間與空間分辨率的權衡,是腦科學研究工作者時常面臨的問題。雖然腦磁圖可以獲得高時空分辨率的數據,但其極其高昂的成本、極其有限的設備數量,讓大量科學家們望而卻步。而將成熟且常見的EEG與fMRI結合起來,則可以很好地互補優(yōu)勢。這一技術的難點可能在于材料——傳統(tǒng)EEG設備離不開金屬,而fMRI的強大磁場無法與之兼容。一旦突破了這層技術限制,我們將迎來廣袤的天地:本文提及的睡眠腦功能研究只是一個開始,在未來,將有更多的腦科學問題得到解答——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006899377908356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0009
[3]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016732119
[4]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14)00250-5?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896627314002505%3Fshowall%3Dtrue
[5]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0909710107
[6]https://www.dovepress.com/sleep-inertia-current-insights-peer-reviewed-fulltext-article-NSS
[7]https://academic.oup.com/brain/article/125/10/2308/300447
作者:Alejandra Manjarrez | 翻譯:Arwen
校對:殷尚墨羽 | 編輯:M.W.
排版:騏跡 | 封面:Nick Matej
來源: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which-neurons-go-to-sleep-first-in-humans-fmri-can-tell-70340
微信又改版了,不是常讀或星標的公眾號,圖文推送不再顯示封面啦。為獲得更好的體驗,以及不錯過任何一條精美推送,跪求喜歡我們的小伙伴標一個“星標”,這樣才能及時收到我們的優(yōu)質內容。如有轉載需要,可直接快捷轉載;或在后臺回復“轉載”,添加bot微信即可,但暫不支持轉載到微信外其他平臺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