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乱伦|手机AV永久免费|澳门堵场日韩精品|日本性爱欧美激情|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国|欧美国产麻豆婷婷|99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姬喷水|婷婷内射精品视频|日本欧洲一区二区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用博弈論看“圍魏救趙”,三方博弈中獨贏的智慧

陳濟冬、牛銘實
2018-08-15 13:59
來源:澎湃新聞
? 思想市場 >
字號

很多人可能和本文作者一樣,原先對“圍魏救趙”這一計的了解是魏國以精銳攻趙,國內(nèi)空虛,孫臏遂引齊軍攻魏都大梁,攻其所必救,并乘魏軍回師救援途中,在桂陵設(shè)伏,擒龐涓,大敗魏軍,解趙之危。然而近來讀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第一章“擒龐涓”,我們對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感到好奇,如果為了救趙,孫臏為什么不一開始就疾走大梁,在桂陵設(shè)伏?為什么故意派兩位不通軍事的都大夫攻打難攻的平陵?為什么需要如此損兵折將以“示之疑”、“示之不知事”?再說,三家分晉之后,魏國地處四戰(zhàn)之地,環(huán)抱于齊、楚、秦、韓、趙五國之中,腹背受敵,每當魏國與另一國交戰(zhàn)時,其它鄰國往往會趁機攻擊魏國,因此,在這樣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下,魏國的國防一定對與多國同時交戰(zhàn)有所準備。也就是說,當魏國出兵伐趙時,龐涓應(yīng)該已經(jīng)對齊國采取“圍魏救趙”有所防備,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孫臏仍然使用“圍魏救趙”這一計,且能取得大勝?當進一步了解這段史實后,我們對孫臏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認識。在齊、魏、趙三國間的這場博弈,孫臏運用“能而示之不能”的策略,使齊國利用魏趙之爭達到強齊、弊魏趙的最佳結(jié)果,這才是“圍魏救趙”的智慧精華,為往后齊國在東方崛起打下基礎(chǔ),和秦國形成“東帝、西帝”兩雄相爭的局面。

今山東省臨沂市的馬陵之戰(zhàn)遺址

“救趙孰與勿救?”

魏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地處中間國,容易遭受鄰國夾擊,為了要能在強敵環(huán)恃下生存,不被殲滅或削弱成一個附庸國,魏國的實力必須比鄰國強大,因此,“一統(tǒng)三晉”是魏國建國后的大戰(zhàn)略。韓國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和魏國相似,但實力不如魏國,公元前357年敗于魏,外交上臣服于魏,兩國為了與鄰國抗衡,魏韓兩國“盟于巫沙”。為了與魏韓聯(lián)盟抗衡,公元前356年趙成侯與齊威王在平陸結(jié)盟。接著,為了不讓魏國日后用位于趙、魏之間的衛(wèi)國進攻趙國,趙成侯先出兵占領(lǐng)了衛(wèi)國在黃河以北的漆、富丘兩地。由于衛(wèi)是魏的附庸國,趙國的這一軍事行動觸發(fā)了魏、趙兩國間發(fā)生在公元前354年的戰(zhàn)爭,這也就是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第一章“擒龐涓”的開場白:“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于茬丘?!?/p>

戰(zhàn)國初期,魏國的軍事實力最強,面對魏的威脅,趙向多國求救。救還是不救?根據(jù)《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大臣段干朋建議出兵救趙,因為趙是齊的盟友,如果魏兼并了趙,“其于齊何利哉”?《戰(zhàn)國策·楚一·邯鄲之難》記載了楚國君臣對“救趙熟與勿救”的討論。一方建議不救,在趙國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會讓魏國的談判姿態(tài)更高,對趙國求和的條件更苛刻,讓趙國不能接受,趙必堅守,魏、趙對峙,彼此消耗實力,這樣的結(jié)果對楚國有利。另一方不同意這個論點,因為如果楚國不救趙,魏國沒有了楚國這個后顧之憂,趙將有亡國之憂,魏國則會變得更強大,這樣對楚國有什么好處?趙國也可能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與其任魏宰割,還不如“與魏合而以謀楚”,這樣對楚國更不利。齊、楚兩國得到的結(jié)論一樣:救趙是上策。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救?

“救趙必先圍魏”

齊國大臣段干朋認為齊國不應(yīng)該出兵赴趙和魏國的主力軍交戰(zhàn),那樣等于是替趙國打仗。他主張先南攻襄陵,牽制魏軍,同時也向趙表示齊國信守平陸盟約,以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等魏軍攻破邯鄲,兵馬疲累之際,再予以正面的攻擊,齊威王接受了段干朋的建議。楚國大臣景舍的對策也是先讓趙、魏相弊,并乘虛攻取脽水、穢水之間的土地。秦國也于公元前354年“與魏戰(zhàn)元里,斬首七千,取少梁”。雖然齊、秦、楚三國都采取了圍魏以救趙的策略,但魏在四面同時作戰(zhàn)的情況下,于次年(公元前353年)還是攻下了邯鄲,看來魏惠王即將完成一統(tǒng)三晉的大業(yè)。但這時齊國派了一支軍隊急行軍往大梁進攻,龐涓急忙回師救援,但卻在桂陵被孫臏指揮的齊軍伏擊,大敗,功虧一簣。公元前351年(周顯王十八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jié)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

“圍魏救趙”這一計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是趙國要有抵抗的決心,與魏進行消耗戰(zhàn),這樣才能增加齊軍在桂陵一戰(zhàn)的勝算,但趙國是否有決心抵抗要看有沒有外援。如果各國都照楚大臣景舍所建議的:“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zhàn)”,趙國就會明白其它各國只是在利用趙來削弱魏,趁機掠奪些好處,那趙國還不如早點向魏國投降求和。為了讓趙國相信齊國救援的誠意,齊威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競?!焙妄嬩傅陌巳f旗鼓相當。

如果齊國的八萬軍隊只是虛張聲勢,沒有實際的救援行動,趙國還是不會相信齊國救援的誠意。但如果齊國八萬大軍一開始就“疾走大梁”,龐涓必然回師救援,雖然能解邯鄲之危,但魏軍實力沒有受損,即使孫臏在桂陵設(shè)下埋伏,齊軍未必是魏軍的對手。為了讓趙國繼續(xù)抵抗魏國的進攻,齊國一方面要展示救趙的誠意,但又不能太成功,免得龐涓回師救援,因此,孫臏選擇進攻平陵。

“能而示之不能”

《史記》和《戰(zhàn)國策》中都沒有提到齊軍攻打平陵這一戰(zhàn),但在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第一章“擒龐涓”中有詳細的記載。田忌曰:“若不救衛(wèi),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睘槭裁催x擇進攻平陵呢?孫臏明知“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zhàn)邑,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wèi),當途有市丘,是吾糧途絕也,吾將示之不知事?!币簿褪钦f孫臏進攻平陵的一個目的是要讓龐涓覺得齊軍缺乏謀略,連從哪里進攻魏國都選的不對。另外,還要魏國覺得齊軍實力不強,對魏國的后方還不是很大的威脅,不需要現(xiàn)在回師救援。就在前一年,公元前354年(齊威王三年),“齊攻燕,戰(zhàn)于泃水,齊師遁?!毖鄧娏Σ皇呛軓姡绻R軍都打不贏燕軍,更不會是魏的對手。為了加深龐涓對齊軍不堪一擊的印象,孫臏還故意挑了齊城、高唐這兩位不是很會打仗的都大夫攻打平陵。由于他們的部隊會經(jīng)過橫、卷二邑,那里四通八達,還是魏將鉆荼駐扎之地,齊、高二人肯定被鉆荼的駐軍斷后,可能犧牲。結(jié)果真的兵敗,兩位都大夫戰(zhàn)死。龐涓誤認為齊軍不堪一擊,遂不以為慮,繼續(xù)加緊圍攻邯鄲。

齊國攻打平陵是為了鼓舞趙國的士氣繼續(xù)抵抗以“弊魏”,攻平陵不得還犧牲了兩位都大夫,“能而示之不能”為了是讓龐涓低估齊軍的實力。“事將何為?”接下來怎么辦呢?大將軍田忌問孫臏。那時邯鄲已被魏軍攻占,魏軍實力耗損很多,孫臏請?zhí)锛膳奢p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如此設(shè)計,結(jié)果龐涓果然中計,放棄輜重,只帶了一支三萬人的輕裝部隊急行軍回來救援,孫臏以六萬齊軍“擊之桂陵,而擒龐涓。”

用博弈模型來分析“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是齊、魏、趙的一場三方博弈。要救趙,齊國要有足夠的實力,但魏、趙不清楚齊國是強還是弱。如果齊弱,我們假設(shè)齊國唯一的能選擇的是“示之不能”,但如果齊強,齊可以選擇示之“能”或示之“不能”,接著魏要選擇是否要繼續(xù)攻打邯鄲還是退兵,如果魏選擇繼續(xù)攻打,趙要選擇是否投降。我們在圖(一)中描述齊、魏、趙三方博弈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

我們對齊、魏、趙三方策略互動的結(jié)果做幾個假設(shè)。第一,如果齊軍強,齊、趙聯(lián)軍能和魏軍打個平手,如果魏軍知道齊軍強而退兵,齊、魏、趙三國之間不輸不贏,沒有一方獲利或吃虧,我們用(0,0,0)來代表齊、魏、趙的得分,分數(shù)越高越好,反映他們?nèi)綄Y(jié)果的喜好排序。第二,在魏軍和趙軍進行消耗戰(zhàn)后,強齊可以擊敗魏軍。對齊而言,這是最理想的結(jié)果。對魏而言是最壞的結(jié)果,對趙而言,堅持抵擋,能削弱魏軍實力。即使邯鄲被擊破,因為強齊會擊敗弱魏,不久魏就會歸還邯鄲。齊、魏、趙此時的得分為(2,-2,-1)。但即使齊軍強,如果魏國不退兵而趙國投降求和,這會使魏國的實力更強,這時的強魏可以擊敗強齊,對趙,這是最壞的結(jié)果,因為這樣趙國會輸?shù)舴淼臋C會。三國此時得分為(-1,2,-2)。

如果強齊故意在平陵打敗仗,但“能而示之不能”的策略可能讓魏國低估齊國的實力,而決定不退兵,繼續(xù)攻打邯鄲,如果趙國不投降,繼續(xù)抵抗,削弱魏國,那時強齊可以打敗弱魏,趙國不會亡國,(1,-1,-1)。但如果趙國投降,讓魏變得更強,可以戰(zhàn)勝強齊,(-2,2,-2)。但如果魏國決定退兵,強齊能自保,只是在平陵有些犧牲,(-1,0,0)。

如果齊軍弱,假如魏軍從邯鄲退兵攻打齊國,弱齊將不是魏的對手,(-2,1,0)。如果魏不退兵,趙降,魏國滅趙之后一定更強大,弱齊將更不是對手,(-3,4,-2),但如果趙繼續(xù)抵抗,雖然削弱魏的實力,弱齊還是打不贏弱魏,對趙,在與魏進行消耗戰(zhàn)之后投降,這是最壞的結(jié)果,(-1,3,-3)。

圖(一):

在這三方博弈中,如果(強齊選擇示之能、弱齊選擇示之不能)、(魏選擇退兵如果齊示之能,不退兵如果齊示之不能)、(趙選擇繼續(xù)抵抗如果齊示之能、選擇投降如果齊示之不能),在這樣的策略組合里沒有任何一方會單方的改變策略,是一個合乎常里的均衡點。另一種可能是強齊希望借“示之不能”讓魏覺得齊弱,這樣魏才會選擇不退兵,但又要趙相信齊強,這樣趙才愿意抵抗到底,不投降,這一個策略組合有可能是一個均衡點嗎?根據(jù)我們的模型,當魏認為齊強的可能性不是太高,p=<2/3,但趙認為齊強的可能性不低,p>=1/2,這時這組策略也可以是個均衡點。表(一)列出了各種策略組合,顯示只有這兩組策略組合有可能是均衡點。但在這兩個均衡點中,需要特別指出之處是第二個均衡點對齊比較有利,對魏、趙比較不利。歷史上,“圍魏救趙”的三方博弈,如果齊一開始就“示之能”,那魏會選擇退兵,三方?jīng)]有勝負,結(jié)果是(0,0,0)。但孫臏卻“能而示之不能”,導(dǎo)致三方選擇了第二個均衡點,結(jié)果是(1,-1,-1),達到了強齊同時魏趙相弊的最佳結(jié)果,這是孫臏高明的地方。

“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

在齊、魏、趙這場三方博弈中,救趙是符合齊的國家利益的,但如何救才是上策?如果齊國的八萬軍隊開赴趙國,明確展示和趙國合縱抗魏的決心和實力,那魏國很可能選擇撤兵,這樣不只能救趙,又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這個看似很好的結(jié)局,對齊卻很可能是最不利的,因為魏國撤兵后可能轉(zhuǎn)而進攻齊國,那時趙國不只不一定會來幫忙解危,還有可能趁機攻打齊國,恩將仇報。

齊國也可以如“圍魏救趙”這一計所述,直接引兵攻魏都大梁,攻其所必救,以解趙危。然而如“擒龐涓”的開場白所述:“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于茬丘”,當時魏、趙還沒有開戰(zhàn),如果齊引兵攻大梁,魏國將全軍回師救援,即使齊在桂陵設(shè)伏,恐怕也不是魏軍的對手,如此救趙,只會引火上身。

但孫臏卻決定運用“能而示之不能”的策略,選擇進攻平陵,一方面可以加深趙國對齊國這個盟友的信心,鼓舞趙國的士氣和抵抗的決心,不怕和魏國打起來。另一方面讓龐涓覺得齊軍缺乏謀略,連進攻魏國的切入點都選的不對,還故意損兵折將,讓魏國深信齊軍實力不強,不需要現(xiàn)在回師救援,可以繼續(xù)圍攻邯鄲。等魏軍攻占邯鄲,實力耗損之后,孫臏這時才請?zhí)锛膳奢p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逼著龐涓放棄輜重,只帶了一支輕裝部隊急行軍回來救援,孫臏以大軍“擊之桂陵,而擒龐涓?!?/p>

在三方博弈中,三方僵持不下、不勝不敗或兩方勝、一方敗是比較符合常理的結(jié)果,但一方勝、兩方敗,勝方還不是最強的,這樣的結(jié)果就很不尋常,孫臏的“圍魏救趙”創(chuàng)造出的就是這樣的輝煌戰(zhàn)果,讓我們深深贊嘆“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

(本文節(jié)選于一篇即將刊登于《復(fù)旦政治學(xué)評論》的文章:《如何在三方博弈中獨贏:重新詮釋“圍魏救趙”的智慧》,作者:陳濟冬、牛銘實。轉(zhuǎn)載未收錄原文注釋。)

    責(zé)任編輯:韓少華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