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拖延癥的反面:離截止日期還有1個月,我熬夜完成了報告
現(xiàn)在是2023年6月11日,一個月后你需要提交一份報告。你想著先玩兩個星期,再看資料、寫報告時間也綽綽有余。與此同時,你的室友在接到同樣任務的第一時間就打開了電腦,他取消了晚上原本要參加的朋友聚餐,熬夜提前完成了報告。
“時間還早啊,你那么趕干嘛?”你問他。
“不做完我心里不踏實,玩兒也玩兒不好?!?/p>
確實,你的室友是一個飛速完成所有事情的人,你覺得他簡直是站在拖延癥的對立面。沒錯,正有一個詞語來形容他們這樣的人,叫做提前癥(precrastination)。
行動的巨人,思想的懶人
拖延癥早已眾所周知,有拖延癥的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總愛把事情拖拉到最后一刻。而與之相對應的提前癥卻少有人知,有提前癥的人任何事情都有提前完成的傾向,哪怕需要為此付出額外的努力,他們甚至不惜熬夜、犧牲正常娛樂社交來完成本沒有那么緊急的任務。
與之類似的概念還有“單純緊急效應”(mere-urgency effect):當人們意識到一項瑣碎的任務有截止時間時,他們可能會犧牲掉更重要的事情以完成這項瑣碎任務。
提前癥于2014年被首次發(fā)現(xiàn)并命名。在這場研究中,研究者設置了如下的情境:在一個長長的走廊里放置了兩個水桶,離終點一近一遠,受試者需要任選一個桶提到終點。根據(jù)不同的實驗條件,兩個桶里可能沒有水、都裝了3.5磅水或都裝了7磅水(1磅約0.45千克)。

實驗圖丨參考文獻7
實驗中發(fā)現(xiàn),有些人寧可提著水桶走更久也要選擇離終點更遠的水桶,并且這種傾向不會因桶的輕重而改變,只與拿桶的便利性有關:左手邊的桶離起點越近,人們就越傾向于拿這個需要付出更多體力勞動的桶。
針對這一現(xiàn)象,研究者打了個比方:“這就像去超市一樣,你把入口處的蘋果裝進籃子里,一邊購物一邊拖著它們走,盡管你知道回來的路上還會經(jīng)過它們?!?/p>
先完成某件引起你注意的事情,就可以減少后續(xù)為這件事付出的認知努力,好比你劃掉了某件代辦事項,就不必再去想它了。
在這種情況下,提前開始工作并不一定代表這個人能力更強,恰恰相反,它可能與工作記憶容量較小有關。工作記憶容量小表明短期內(nèi)對事務儲存處理的能力不強,人腦的“內(nèi)存”不太夠用,既然沒有辦法記住并規(guī)劃某件事,那么不如干脆趁早完成它。
2021年,有研究者做了與上述水桶實驗有些類似的實驗,但改變了一些設置:兩邊水杯的水容量變得不一樣了。

實驗圖丨參考文獻5
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工作記憶容量較高的人,他們會在不同的條件下做出更有效率的靈活選擇。但對于工作記憶容量較低的人,他們更多地拿起了離他們更近的、首先引起他們注意的水杯,而沒有在任務上做出太多思考,尤其是效率方面的思考。
換句話說,有提前癥傾向的人,其實是行動的巨人、思想的懶人。
提前癥可能帶來一些困擾
畢竟活兒永遠干不完
正如上述所說,提前癥的發(fā)生可能與認知層面耗費的精力多少有關。從認知的角度看,存在的任務會占據(jù)我們的工作記憶,部分人甚至可能因此經(jīng)歷糟糕的心理狀態(tài),而“提前完成”則可以讓人盡早擺脫這種認知負擔、卸下大腦儲存。對于有提前癥的人來說,之所以選擇不拖延早早把事情做完,主要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滯留在大腦中的認知負擔。
一些人格特質(zhì)也與穩(wěn)定的提前癥傾向有關。有研究發(fā)現(xiàn),提前癥與盡責性之間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具有高度責任心的人可能更希望盡快完成工作;提前癥和宜人性之間也有正相關,那些總是秒回信息、最先完成小組任務的人,或許是為了讓他人安心。
拖延癥都會羨慕提前癥,覺得提前做事效率高,不用什么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也不用承擔截止日期前的焦躁,但提前特質(zhì)其實也會帶來很多困擾。

提前特質(zhì)其實也會帶來很多困擾。丨Pixabay
首先,高效的代價可能是“潦草”。比起質(zhì)量,提前癥的人更重視“事情完成”,就容易因這種心理而忙中出錯,甚至主次順序顛倒。比如因執(zhí)著于一定要秒回郵件,可能出現(xiàn)附件沒帶、該抄送的人沒抄等低級紕漏,重要郵件的回復也未能深思熟慮。
有些失敗并不是因為拖到了ddl,而是自己把ddl提前太多太多了 —— 有些任務花9個小時做到60分,遠不如花6天時間做到90分。
其次,看似節(jié)約時間,也可能浪費了時間。比如因擔心突發(fā)狀況,提前癥的人往往會提前好幾個小時去到機場,約會也總是提前很久到,但到了可能也無所事事;早早完成任務,如果過程發(fā)生變化,那前面的努力也都白費了。
最后,提前癥的人可能會因為手里的任務犧牲必要的社交和生活質(zhì)量。因為心里總是記掛著事情,他們玩兒也玩兒不痛快、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踏實,只要任務沒完成,休閑娛樂都可能靠邊站。
提前癥的人永遠希望忙完這段兒再休息,但其實他們一直都在忙的路上。畢竟世界上的活兒永遠干不完,做完這件事還會有下一件事。
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
好事是,提前癥絕大部分時候都不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病癥。正如中國心理學會臨床注冊系統(tǒng)注冊心理師李初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說的:“無論是‘拖延癥’還是‘提前癥’,這兩種狀態(tài)并非心理障礙,先不要簡單歸類為某種‘病癥’,它們是人應對焦慮的一種防御方式,在適應性方面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
但如果提前癥帶來的困擾遠大于好處,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可以將復雜、龐大的工作拆分成多個小的部分,每次完成一部分就行,而不是急于把整件事馬上做完。
其次,在制定優(yōu)先做哪件事前,注意以重要性排序,并刪除并不必要的任務。
還可以有意識地訓練自己不被焦慮淹沒,接納和承受住自己的思想負荷,多給身體一些喘息的機會。
當感到焦慮時,不要總是用熬夜、犧牲生活質(zhì)量等提前完成的方式來解決,也可以嘗試選擇其他宣泄方式,比如聽一些輕松的音樂、走出房間看看外面的美景,或者和自己對話“我又開始不必要的焦慮了,按部就班做不會有問題的,別人也是這樣”。
拖延和提前都是可接受的,只要不過分影響生活就好,希望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
參考文獻
1.Rosenbaum DA, Fournier LR, Levy-Tzedek S, et al.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Precrastination Rather Than Procrastina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9;28(3):229-233. doi:10.1177/0963721419833652
2.Rosenbaum, D. A., Fournier, L. R., Levy-Tzedek, S., McBride, D. M., Rosenthal, R., Sauerberger, K., . . . Zentall, T. R. (2019).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Precrastination rather than procrastina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 229–233.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9833652
3.Rosenbaum DA, Gong L, Potts CA. Pre-crastination: hastening subgoal completion at the expense of extra physical effort. Psychol Sci. 2014 Jul;25(7):1487-96. doi: 10.1177/0956797614532657. Epub 2014 May 8. PMID: 24815613.
4.Wasserman EA. Precrastination: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Learn Behav. 2019 Mar;47(1):7-28. doi: 10.3758/s13420-018-0358-6. PMID: 30264372.
5.Raghunath N, Fournier LR, Kogan C. Precrastina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Psychol Res. 2021 Jul;85(5):1970-1985. doi: 10.1007/s00426-020-01373-6. Epub 2020 Jun 20. PMID: 32564130.
6.Fournier LR, Coder E, Kogan C, Raghunath N, Taddese E, Rosenbaum DA. Which task will we choose first? Precrastination and cognitive load in task ordering. Atten Percept Psychophys. 2019 Feb;81(2):489-503. doi: 10.3758/s13414-018-1633-5. PMID: 30506327.
7.David A. Rosenbaum& Lanyun Gong&Cory Adam Potts. (2014). Precrastin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ume 25, Issue 7. 2014. PP1487-1496.
作者:史睿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