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無障礙通道”真的無障礙嗎?記者走訪多個小區(qū)、地鐵站發(fā)現(xiàn)……
一.家門口
“家門口”的無障礙通道,有的太陡、有的太窄、有的壓根就沒有……連日來,“問題于民”接到市民關于“改造或增設小區(qū)無障礙設施”的建議和訴求近百條。
據(jù)了解,上?,F(xiàn)有60歲及以上老年群體553.66萬人,持證殘障人士60.56萬人。一個拐角、一個階梯、一個陡坡……都會成為這其中許多人“越不過的坎”。今年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上海市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條例》,并于3月1日起實施。打造“無障礙之城”,如何讓“家門口”真正“無障礙”?面對市民的呼聲,記者和相關各方實地調研。

無障礙通道拐角處空間太狹窄 本文圖片均為新民晚報 圖
寶山區(qū)寶城三村
彎道太窄 輪椅通過難
市民建議:
寶山區(qū)東林路寶城三村居民樓前的“無障礙通道”拐角處空間特別狹窄,嚴重影響輪椅車的通行。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及時改造。
市民 張老伯
調查研究:
寶城三村建于上世紀90年代,交付時就建有無障礙通道。80多歲的張老伯在這里居住了20多年,患有多種基礎疾病,77歲的妻子還有尿毒癥,每周要去寶山醫(yī)院做3次血透。
近段時間,張先生病倒了,站都站不起來。本就重病體弱的妻子不得不用輪椅車推著他去醫(yī)院就診。但“家門口”的這段“無障礙通道”十分狹窄,還有180度的折角拐彎,要來來回回騰挪好幾次,才能勉強通過。“我半躺在輪椅上,看著妻子滿頭大汗地推過來拉過去,就是拐不出去,我疼在心里但幫不上力,只好拼命教她怎么使勁,說著說著嗓門一大,好幾次都把她給急哭了!”
記者在現(xiàn)場查看,小區(qū)2號樓、3號樓、6號樓的“無障礙通道”為避免占用正面臺階空間,從側面伸出坡道,再通過180度折角拐彎,通往樓外。折角處的寬度僅約1.1米,輪椅車經(jīng)常會被卡住,要前前后后調整三五次角度,方能“脫困而去”。
解決方案:
在記者轉達市民的訴求后,寶山區(qū)友誼路街道與房辦、服務辦、殘聯(lián)等溝通協(xié)調,以《上海市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與管理辦法》《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 50763-2012)》等規(guī)范性文件為依托,向區(qū)房管局請求提供專業(yè)指導。
居委會集思廣益,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確定在不改變現(xiàn)有外觀前提下,通過裁剪欄桿、加寬彎道和出口、鋪平坡道等方式,對相關“無障礙通道”實施“微改造”。
同時,街道召集管理辦、服務辦、自治辦、建管中心、居委會、物業(yè)等召開現(xiàn)場協(xié)調會,在小區(qū)公示方案后,迅速啟動工程。截至發(fā)稿時,這幾段家門口的“無障礙通道”已基本完成改造。

樓梯太陡,坡度近30度
徐匯區(qū)申航小區(qū)
坡道太陡 心驚肉跳
市民建議:
徐匯區(qū)中山南二路申航小區(qū)小高層門廳前的“無障礙通道”坡度太陡,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不僅出行困難,還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建議對坡道做適老化改造,降低坡度。
市民 胡伯伯
調查研究:
小區(qū)高層住宅有居民109戶,其中,80歲以上老人有17位。由于該樓建設有兩層地下室,底樓抬高較高,距離小區(qū)地面近1.6米。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一條筆直的坡道從小區(qū)地面一直通到9個臺階高的一樓,測量有7.8米長,坡度近30度。胡伯伯的子女不在身邊,平時坐著輪椅車出門是“心驚肉跳”?!吧先コ粤?,沒人推不行;下去嚇人,就怕剎不住?!睒抢镞€有位80多歲的林先生患有慢性白血病,除了外出就醫(yī),幾乎都“不太敢出門”。
解決方案:
小區(qū)物業(yè)公司告知,樓前的“無障礙通道”是小區(qū)多年前自行加設,是在缺少專業(yè)設計的情況下修建的。物業(yè)經(jīng)理承認,坡道確實太陡,小區(qū)業(yè)委會也有改造之意,但目前還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案。
記者從徐匯區(qū)楓林路街道了解到,鎮(zhèn)城建中心已請專業(yè)設計部門勘察測量,待改造設計方案出臺,就將聯(lián)合居委會、業(yè)委會、物業(yè)公司一起推動解決。在向居民公示征詢后,力爭盡早施工。

扶手太矮,居民彎腰前行
嘉定區(qū)金沙社區(qū)
扶手太矮 上下鞠躬
市民建議:
嘉定區(qū)真新街道豐莊西路433弄金沙社區(qū)18號樓在“美麗家園”改造中,加設了“無障礙通道”,但由于欄桿扶手過低,老人進出不便。建議做適當調整。
市民 樂先生
調查研究:
2022年,金沙社區(qū)經(jīng)過“美麗家園”改造后,樂先生發(fā)現(xiàn)其他幾幢居民樓加設的“無障礙通道”上,安裝的不銹鋼扶手高度均達到90厘米。唯獨他所在的18號樓“無障礙通道”的扶手只有70厘米高。
樂先生的父母已是耄耋之年,且持有殘疾證。老人通過“無障礙通道”時,都要撐著扶手借力,但這根矮了20厘米的“拐杖”,讓他們上下坡必須彎腰“鞠躬”?!翱粗加X得好辛苦……”
記者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的《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2012)標準:無障礙單層扶手的高度應為 850mm — 900mm,無障礙雙層扶手的上層扶手高度應為 850mm — 900mm,下層扶手高度應為 650mm —700mm。條文說明中解釋,扶手是協(xié)助人們通行的重要輔助設施,可以保持身體平衡和協(xié)助使用者的行進,避免發(fā)生摔倒的危險。扶手安裝的位置、高度、牢固性及選用的形式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到使用效果。
解決方案:
記者從金沙社區(qū)所在的居委會了解到,小區(qū)是上世紀90年代建造的,考慮到老人、殘障人士的進出需求,增設了“無障礙通道”??紤]到地面不平或地勢低洼,又在部分樓棟前重新鋪設瀝青墊高。對于居民反映的具體情況,他們會上報街道殘聯(lián)。
記者又聯(lián)系真新街道殘聯(lián),對方經(jīng)調研后回復:街道殘聯(lián)將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聯(lián)合相關部門推動整改。截至發(fā)稿前,記者得到反饋,居委會將于本月內對相關“無障礙通道”扶手高度做出合理化調整。

底樓是商鋪,開發(fā)商交付時沒有設置無障礙通道,居民上下要爬許多級臺階
閔行區(qū)上海春城
等了20年 急盼加設
市民建議:
閔行區(qū)蓮花南路1108弄上海春城北小區(qū)十多個樓棟沒有“無障礙通道”。尤其是3號樓底樓為商鋪,居民進出要爬27個階梯才能上到兩樓。建議增加“無障礙通道”。
市民 張先生
調查研究:
上海春城北小區(qū)建設于2003年左右,共有150多個樓棟。當年交房后,張先生等多位業(yè)主就發(fā)現(xiàn)他們所居住的樓棟沒有“無障礙通道”。對此,開發(fā)商回應:小區(qū)允許10%的樓棟不設“無障礙通道”。之后,居民們又多次向相關部門尋求幫助,但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記者經(jīng)過調查得知,小區(qū)內有12個樓棟沒有“無障礙通道”。東面1號至3號樓棟和西面48號、49號樓棟底樓是沿街商鋪,居民要通過小區(qū)車庫架空層進入2樓,3米多高約有27個臺階。而36號至40號、77號、78號樓棟進出口的臺階約有8個,高度超過1米。
張先生介紹,小區(qū)里不少老人已年過80歲,今年一位老阿姨上下樓梯摔傷后,想改用輪椅車進出,但面對高高的臺階,至今連樓門都出不去。
解決方案:
上海春城居民區(qū)黨總支委員會表示,他們一直很重視“無障礙通道”的加設,不僅與街道多次協(xié)調,還牽頭業(yè)委會、物業(yè)公司拿出了相關方案。目前,已有具備加設“無障礙通道”的居民樓在通過征詢后,即將施工。
而對于1號至3號、48號、49號樓架空層的“無障礙”改造,因涉及小區(qū)公共空間部位,按要求需召開業(yè)主大會,表決是否通過加裝無障礙升降機來解決。36號至40號樓由于間距較近,故多個改建方案因征詢中底樓有住戶反對而“擱淺”,現(xiàn)仍在反復解釋溝通以爭取理解和支持。目前小區(qū)業(yè)委會正準備改選,居民區(qū)黨總支承諾,待新一屆業(yè)委會成立后,仍將積極推進該項“惠民工程”,讓居民能早日進出“無障礙”。
二.地鐵站
無獨有偶,除了在自己的家門口外,出行路上地鐵站的“無障礙通道”也讓不少市民覺得“路難行”。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地鐵站確實存在換乘通道長、坡度陡、缺乏無障礙電梯等問題。
目前上海地鐵運營線路共18條(含磁浮線),共設車站508座,運營里程共831公里,其中地鐵換乘車站有83座。這許多地鐵站將各條軌交線路“串線成網(wǎng)”,織就了一張四通八達的軌交出行圖。而一旦某個串聯(lián)點出現(xiàn)“腸梗塞”,往往就帶來不好的出行體驗。為此,市民希望,相關各方能夠完善城市無障礙設施,真正實現(xiàn)順暢的無障礙出行。
市民建議:
上海軌道交通線路發(fā)達,地鐵換乘成為常態(tài),但是部分換乘站缺乏無障礙設施,或者設計存在缺陷,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群體,以及攜帶大件行李的乘客造成不便。希望能盡快改進,方便市民出行。 市民 張女士等

虹橋路站換乘通道

虹橋路站無障礙電梯引導圖
虹橋路站
通道長且陡 乘梯要出站
調查研究:
該站是3、4、10號線換乘站,尤其是10號線與3、4號線之間的換乘,讓乘客頗多無奈。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由于3、4號線是輕軌,地勢較高,10號線則位于地下運行,兩者之間的換乘通道形成一個長長的坡道。從10號線要換乘3、4號線,就必須爬上這個坡道,該通道有上行下行兩部自動扶梯,旁邊則為人行階梯,并沒有“無障礙通道”。如果是推著輪椅或者是嬰兒車的乘客,無法乘坐自動扶梯,就只能從旁邊的樓梯爬上去。而這段樓梯非?!岸盖汀保灿?6級臺階,記者爬了一遍都花了好幾分鐘,累得氣喘吁吁。
采訪過程中,遇到乘坐輪椅的陶先生和他兒子在此換乘。陶先生說,他腿部有殘疾,經(jīng)常要坐10號線在虹橋路換乘3、4號線到第六人民醫(yī)院去看病,每次走這條換乘通道都要大費周折:自己先下輪椅,再扶著樓梯一步步爬上去;兒子則要搬著輪椅,一步步拖上去,爬一趟差不多要花費十來分鐘。而且這段樓道又長又陡,自己腿腳又不好,爬的過程中膽戰(zhàn)心驚,生怕摔下去。
難道換乘就只有這“華山一條路”嗎?記者在該站仔細查找,終于找到無障礙電梯的引導信息,顯示10號線的無障礙電梯位于6號口,而3、4號線無障礙電梯位置靠近2號口。但是,如果要通過無障礙電梯實現(xiàn)換乘,就要先從6號口出站,再走到2號口位置。而且這段路地形復雜,6號口出來后需要穿過凱旋路、虹橋路,過了馬路之后再找到2號口附近的無障礙電梯,這一圈下來,至少需要花費十幾分鐘,既耗時又耗力。
“現(xiàn)在天氣這么熱,誰高興在外面走?而且為了坐個無障礙電梯,要出站后再進站又要買票,真的不劃算?!安簧偈忻袢缡钦f。

宜山路站換乘通道
宜山路站
要爬兩段樓 臺階有百級
調查研究:
該站是3、4、9號線換乘站,問題與虹橋路站類似,換乘同樣沒有無障礙電梯,而且還要爬兩段樓梯,比較吃力。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從9號線宜山路站換乘3、4號線,順著換乘通道指引,沒走多久就要上一個人行階梯,臺階約有50級。然后再往前行,又要上一個坡度更陡的人行階梯,臺階同樣約有50級。兩道人行階梯中間用欄桿分隔,行人分左右上下樓。但兩道階梯均沒有設置自動扶梯,只能步行上下樓,這對于行動不便,尤其是推輪椅和嬰兒車、攜帶大件行李的乘客非常不方便。
記者站在換乘通道向上瞧去,整個通道高度落差有十多米,寬度約5.2米,兩側階梯通行寬度在2.5米左右。遇到客流高峰時段,人流量非常擁擠,人群中有乘客帶著大包小包,或者提著大件行李箱,還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步履蹣跚,一手緊握扶手,一步一挪,走得非常艱難。
該站真的沒有無障礙電梯嗎?記者發(fā)現(xiàn),實際上還是有的,其中9號線無障礙電梯有2臺,分別在7號口以及展廳中部;3、4號線無障礙電梯共有4臺,分布在1、2、4號口附近。盡管數(shù)量不算少,但基本處于割裂狀態(tài),根本無法通過無障礙電梯實現(xiàn)站內換乘,只能通過“出站再進站”的方式。無奈之下,想要站內換乘,就只有爬樓梯這一途徑了。

上海南站換乘通道
上海南站
換乘客流大 腳下路難行
調查研究:
該站是1、3、15號線換乘站,因為連接著鐵路上海南站,客流量巨大。但1、15號線與3號線換乘通道因為沒有直接的無障礙電梯,頗有不便。
目前,上海南站1、3、15可以實現(xiàn)站內換乘,其中1、15號線在地下運行,3號線在地面運行,兩者存在高度差,從1、15號線出來,換乘3號線的話,需要先在鐵路上海南站站內走過一條長長的通道,然后可以從兩個入口走到3號線的站臺。
但是,這兩條通道均只有一部自動扶梯和一個人行階梯,并無無障礙電梯。記者現(xiàn)場看到,兩邊自動扶梯都是上行方向,旁邊的人行階梯寬度約5米,臺階有40級。從鐵路上海南站出站的乘客不少都攜帶著大件行李,換乘3號線時只能拎著大箱子一步步爬上階梯,累得滿頭是汗。如果是乘坐輪椅或嬰兒車的乘客,也只能下車,從旁邊的人行階梯慢慢挪下來。
實際上,上海南站1、3、15號線也均設有無障礙電梯,但在換乘過程中卻無法發(fā)揮作用。從上海南站站層圖來看,可以直達3號線站臺的有1部無障礙電梯,位于西站廳位置。但3號線與1、15號線的換乘通道位置卻位于東站廳位置,兩者并不相通。所以,乘客可以從站外坐該無障礙電梯到達軌交3號線站臺,而通過1、15號線換乘3號線的乘客,卻無法享受這部無障礙電梯的便利,除非是采用“出站再進站”的方式。
記者手記:“軟硬”兼顧讓無障礙通行更有溫度
上海擁有非常發(fā)達的軌交網(wǎng)絡,在這張網(wǎng)絡中,換乘站是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的錨固點,承擔了主要的交通集散和中轉功能。換乘的通暢與否,對于提高交通效率、減少擁堵、節(jié)省時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部分換乘站因為缺乏無障礙設施,行動不便的乘客在換乘時卻面臨著重重障礙,只能通過手提肩扛、一步一挪,爬樓到換乘線路,換乘變成了一場艱難跋涉。市民也紛紛呼吁,希望能完善相關地鐵換乘站的無障礙設施,方便出行。
誠然,在現(xiàn)有的換乘通道基礎上,新建或者改造無障礙設施,實現(xiàn)從“無”到“有”是破解該問題的最直接辦法。但由于軌道交通的特殊性,受限于每個站點的原始設計和地理條件,增加無障礙設施可能并非那么容易,這就需要尋求更多維度的解法。
實際上,每個換乘站,它原本都設有無障礙設施,但卻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位置難找,乘客往往不知道無障礙電梯數(shù)量幾部?位于何方?通向何處?二是各自割裂,同一換乘站的無障礙設施分屬于不同的線路,位于不同的位置,在換乘時無法發(fā)揮聯(lián)動優(yōu)勢,往往要陷入“先出站再進站”的窘境。
對此,市民建議,在各個換乘站加強標識引導,充分告知無障礙設施的數(shù)量、位置以及相關行進路線;同時,站內工作人員為行動不便的乘客開辟一條綠色通道,發(fā)放相關憑證,讓其能夠無需重復購票,即可使用無障礙電梯實現(xiàn)換乘。
合理規(guī)劃、完善無障礙設施是硬件;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優(yōu)化相關服務是軟件。只有“軟硬”兼顧、聯(lián)動整改、聯(lián)推發(fā)展,才能讓無障礙出行更加順暢、更有溫度。
(原標題為《問“題”于民 | 身邊的“無障礙通道”,如何真正“無障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