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博物館之城(第二季)》:在溯源中感悟中華文明
文博探秘類綜藝《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日前正在播出,這一季以“中華文明探源”為主題,將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地作為主要探訪對象,從多元視角詮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并對中華文明的特性進行演繹與闡釋。
這一季由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李杰,復旦大學研究生馮琳組成“博物館探秘團”,探究文博行業(yè)的基礎工作,并挖掘幕后故事。
8月28日,《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創(chuàng)作研討會在北京廣播電視臺舉辦。
《博物館之城(第二季)》從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湖南博物院出發(fā),在馬王堆中出土的大量簡牘和三號墓出土的裞衣殘片上發(fā)現的文字細節(jié)來進行關于文字的大小和制作工藝的探討——這到底是手工做的還是機器做的呢?另外,通過出土的食物遣冊和餐具,探源團還分析出辛追夫人的飲食習慣和其一家的菜譜,并得出結論——原來從西漢時期湘菜的雛形就已顯現。

圖1 《博物館之城(第二季)》第一集,從食具、簡牘中分析西漢時期的飲食習慣
《博物館之城(第二季)》第二期名為《農見文明:端牢中國飯碗》,探源團去到最完整的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在這里和考古工作人員一起從考古發(fā)掘中識別出五谷;也去到搜集農具最全的中國農業(yè)博物館去認識各種農具。

第二期探源團去到最完整的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和中國農業(yè)博物館
從農耕文明到自然,《博物館之城(第二季)》第三期名為《生態(tài)探源:青山綠水鳥先覺》,探源團首先在頤和園給北京雨燕環(huán)志,之后去到圓明園,觀看圓明園培育的各類荷花并由此看及各類以蓮、荷為繪畫主題的文物,第三站,大家則去到周口店,去那里看已經滅絕的生物怎樣恍若隔世地發(fā)聲。

第三期分別去到圓明園、頤和園和周口店
踏上人文之旅,探源導師單霽翔也帶領探源團王昱珩、李響、朱潔靜、鄭璐,走進十三朝古都——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的西安,聚焦“樂舞文明探源”。在古代,樂舞與勞動、宗教、祭祀、社交活動等密切相關,唐代樂舞的興盛,正是國家強盛富足的真實寫照?!八菰础睒肺栉幕?,對當下藝術審美發(fā)展、多元文化交流有著重要啟迪。
探源團聚集在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墻,由三個神秘的線索指引,從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到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封為“讓皇帝”的李憲惠陵,再到陜西考古博物館,一路探尋,呈現了一千年前大唐盛世的鼓樂升平。

探員團西安之行
接下的幾期中,或解碼中國古人的星空智慧,或探尋中醫(yī)文明,最近的兩期中,還去到溫州探尋千年商港——朔門古港遺址。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
單霽翔談道:“《博物館之城》第二季走館舍走向大千世界,包括了博物館館舍和外面的世界,涉及到更多部門、更多領域。第二季共計走訪了三十多個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從溫州到成都,到冀縣,到安陽,跨度非常大?!?/p>
回顧拍攝的幕后故事時,單霽翔談道,錄制的過程中大家都付出許多努力,早晨三點鐘就去頤和園拍攝北京雨燕環(huán)志,晚上十二點鐘才從北京最遠的喇叭溝原始森林公園趕回城里?!芭奶煳牡哪且黄谡迷谙掠辏Y果節(jié)目播出還真聽不到雨聲,很好地呈現著滿天星斗,導演團隊,后期制作團隊,攝影團隊,宣發(fā)團隊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我雖然在北京市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工作了十多年,但海上絲綢之路的古港、到帛書,到生態(tài),到五岳文明,到玉文明,鑄劍文明,沒一個領域涉及的材料和內容都非常多,我真的很受教育?!?/p>
中國社科院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階段首席專家王巍介紹了該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初衷,他認為中華文明是一個延續(xù)至今、綿延不斷的文明,對于它的一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進行“溯源”,會是一場意義非凡的旅程,“這種方式我們還從來沒有嘗試過,對于生活中運用而不覺的方方面面,讓民眾知道我們是怎么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包括我們的玉文化,絲綢紡織,酒文化,建筑,動植物等等很多方面?!?/p>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余俊生認為,當下的文博類節(jié)目注重內容打磨之余,也應更加注重多元化,未來不論是年輕的文物愛好者、文物收藏者還是對某個領域很有研究的專家,都可以作為觀眾或嘉賓參與進來,增加節(jié)目的生動性、趣味性、互動性、可視性。更重要的是,節(jié)目要在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闡釋上下工夫,使觀眾對“中華文明五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圖6 單霽翔在節(jié)目中
單霽翔也談道,在多年的節(jié)目制作經驗中,他學到了一個詞叫“文化綜藝”——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現實生活加強聯系,用人們能接受的方式和語言,以及有揭秘性的,甚至有參與性的方式,架起文博工作者和市民、和普通觀眾和青年人的橋梁。
“強揭秘性打開了神奇的奧秘世界,這樣的探源正是年輕人最喜歡的地方?!敝袊鐣茖W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表示,節(jié)目將不同博物館之間的文物做成連通,再加入巧妙的后期包裝和特效素材,把“隱和顯”的關系做了協調,使得節(jié)目主線和隱線相得益彰,也令揭秘感更加層次豐富。比如酒見文明篇從酒的起源出發(fā),將酒與禮儀、酒與詩人和酒的社會化與市井化巧妙連接,最直接地探秘酒文化的發(fā)展,將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在酒的不同方面體現出來,觸達更多年輕人的領域。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從小博物館走向大遺址,從北京走向全國,從北京的歷史走向了文明探源?!北本┦锌脊叛芯吭涸洪L郭京寧表示,小片子反映大場景,小片子反映大時代。
《博物館之城》從第一季的探秘北京范圍的博物館,升級到“溯源”全國范圍的博物館,不僅增加了地域的豐富性,還深度展現博物館、國寶文物、歷史文化的多重維度,讓觀眾對文博有更深、更廣、更近的參與感。

《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創(chuàng)作研討會
探源的意義,在于帶著觀眾回到文明源頭,看懂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我們要到哪里去。要達到這個訴求,就必須消除文物、古籍、遺存和現代人之間的隔閡,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表現手法來講述文明故事。
而傳承是進行時和將來時,優(yōu)質的傳承,必然尊重過去時,必然基于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認同。對過去的研習是探,有生命力的延續(xù)是傳;探得深,才能傳得遠。《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不斷突破,通過體驗類、科技復原類元素的集中使用,使得形式上有新意;將古今對比與當下歷史相關聯,令節(jié)目更富深意。

圖7 動畫、演繹、嘉賓體驗等多元呈現方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