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展丨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文物精品

中國與意大利是東西方歷史文明的代表。在秦漢王朝開啟中國“第一帝國”之同期,古羅馬也正在迅速崛起,兩者在中西方藝術發(fā)展進程中具有同樣重要地位,都代表著當時文明的最高成就。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為東西方架起了聯系的橋梁,這也是中國與羅馬往來溝通的第一步。
絲綢之路不僅涉及原材料(如絲綢、織物)的交換,同時也促進了藝術、風尚、文化的交流。古羅馬藝術奠定了西方古典主義樣式的基礎,也是西方藝術傳統由盛轉衰轉入宗教藝術向度的肇始。此后一千多年間,古羅馬藝術在地中海世界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中激蕩發(fā)展,兼收并蓄,最終不僅照亮了歐洲中世紀的未來,也對中國的審美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次吳文化博物館聯合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共同呈現“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文物精品”特展,共展出來自古羅馬文明的代表性文物98件/套,包括法爾內塞收藏的藏品和出土自赫庫蘭尼姆、龐貝古城的珍貴文物,囊括雕像、銀器、玻璃器、濕壁畫、馬賽克等多種藝術形式。本次特展分為四個單元,將從古羅馬藝術、人物肖像、色彩運用、技術等方面展開闡釋,帶領大家遍覽古羅馬文明的多重面貌,并重現古羅馬文明的輝煌與繁榮。
穿越千年,跨越山海,古羅馬時期的遺珍正向我們揮手,璀璨的古羅馬文明正向我們走來。

羅馬人創(chuàng)建以地中海為中心的政治構架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羅馬建國到統一意大利半島,再經三次布匿戰(zhàn)爭戰(zhàn)勝迦太基,其后又逐一征服馬其頓、希臘半島、敘利亞。公元前31年的亞克興之戰(zhàn)宣告了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的滅亡,最終造就了羅馬帝國。在這持久的征戰(zhàn)和疆域拓展中,羅馬人對異族文化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擁有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民族、族群逐漸接觸、交流。這些傳統、習俗迥異的民族共同構筑了一套由統一的語言、法律、通用貨幣、度量衡構成的政治文化系統。
在羅馬帝國這樣一個廣袤龐大的國度,文化、信仰和習慣多元,視覺藝術因其“人人都能理解”的特征而成為首要的溝通方式。各地的人們將自身的觀念、信仰、價值觀投入到視覺形象中,羅馬帝國通過對視覺形象的塑造實現了各民族理念和觀念的變革,引領了新的社會風尚。

朱庇特胸像
大理石
公元2世紀
高65厘米,寬45厘米,長35厘米
法爾內塞收藏
雕像中的朱庇特有著波浪般的頭發(fā)和胡子,額頭飽滿,鼻梁挺直,面容威嚴。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也是卡皮托里山三主神之一,另外兩位主神是眾神之后朱諾和智慧女神密涅瓦。朱庇特相當于古希臘的宙斯,大部分有關宙斯的神話都移植到了朱庇特身上。

寶座上的維納斯
濕壁畫,第四風格
公元1世紀
高50厘米,寬50厘米,厚6厘米
龐貝
壁畫中維納斯坐在寶座上,站在她腳邊的是她的兒子丘比特,他們經常一起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傳說維納斯是埃涅阿斯的母親,所以維納斯對羅馬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戲劇人像和尼羅河場景
馬賽克
公元1世紀
高53厘米,寬120厘米,厚11厘米
維蘇威火山遺址
馬賽克又稱鑲嵌畫,即用極其嫻熟的工藝把一塊塊微型的彩瓷磚黏合在一起構成圖案,作為建筑裝飾。鑲嵌畫的題材十分多元化。盡管神話題材在當時非常流行,但羅馬人對其他主題也有涉獵,例如戲劇場景和風景,包括異域風景。

伊西斯—福爾圖納青銅雕像
青銅
公元1世紀
高17厘米,直徑6厘米
龐貝
福爾圖納是意大利當地最古老、最重要的女神之一,代表了命運、幸運、財富和豐裕。福爾圖納的形象經常和豐饒角、方向舵一起出現,豐饒角是象征豐收的羊角,方向舵則寄托了人們的希望——女神可以為人民和帝國指引正確的方向。這件雕像中的女神左手持豐饒角,右手部殘缺。這種小型的神祇雕像一般用于家庭崇拜。

在古羅馬龐大的藝術系統中,肖像在其中承擔著最重要的媒介功能,既能廣泛傳播又能彰顯社會地位,因此被廣泛地設立在公共場所、私人住宅和陵墓當中。
羅馬肖像的特點可能起源于伊特魯里亞從死者臉上取其形象做成面具的習俗。這一時期的青銅雕刻已經出現了寫實傾向,但只是局限于解剖特征,缺少人物內心的表達。
羅馬帝國建立后,大量希臘雕塑被帶到羅馬。受希臘古典時期雕塑風格影響,奧古斯都時期流行用理想化的手法表現現實中的人物,將皇帝神格化,政治作用強烈。因此這一時期的人物表情大多嚴肅平靜。
再往后發(fā)展,肖像藝術再一次向現實主義轉變,逐漸出現了對瞳孔、頭發(fā)、皮膚等細節(jié)的雕刻,擅長通過特征的刻畫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對人物性格的表現也越來越強烈。這一時期的肖像具有面容特點,注重表現人物的“獨特”特征。

奧古斯都肖像
青銅
公元1世紀
直徑9厘米,高20厘米
赫庫蘭尼姆
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公元前14年—公元27年在位),奧古斯都為了讓自己的統治合法化,高明地運用了新的視覺語言。比如,他的個人肖像拋棄了共和時代的寫實風格,取而代之的是數百年前年輕的希臘王子形象。通過這種方式、奧古斯都將自己的統治與古典時代的希臘統治相比擬,在羅馬人眼中,那是一個和平的繁榮時代。留存至今的奧古斯都肖像約有250幅,表現的都是30歲左右的男子樣貌,雖然奧古斯都實際上活到了77歲。

馬克·奧勒留肖像
大理石
公元2世紀
高45厘米,寬27厘米,厚27厘米,帶座高55厘米
圣瑪麗亞-卡普阿韋泰雷
馬克·奧勒留是公元2世紀所謂“五賢帝”的最后一位(161—180年在位)。他也是斯多葛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位期間,帝國內外多有不定。在戎馬倥匆之際,馬克·奧勒留用希臘語寫下哲學思考的筆記《沉思錄》,以尋求內心的寧靜,表達對于世俗榮譽和死亡的輕蔑。
馬克·奧勒留的官方肖像也打破了過去的傳統,如這件頭像所示,這位帝王留著長發(fā)和胡須,眼睛向上看,法令紋明顯,看起來不僅衰老,更多了幾分疲憊、悲傷乃至憂慮的色彩,在眾多羅馬帝王像中這是第一次。雕塑家大膽地突破了共和國時期的寫實主義傳統,將這位統治者的個性、思想乃至靈魂都赤裸裸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偽塞內卡或伊索肖像
大理石
公元1世紀
高30厘米,寬25厘米,厚25厘米
龐貝,花園
這件大理石肖像刻畫的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的形象。他的胡須和頭發(fā)都很凌亂,眼睛凹陷,顴骨突出,額頭上和眼睛下有著深深的皺紋。有人認為這是古羅馬政治家、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塞內卡的肖像,這符合長期以來塑造理想形象的創(chuàng)作傳統,但是實際上,塞內卡的真實外表是典型的富有之人的形象,與斯多葛學派的哲學理想并不相符。也有人認為這件肖像的原型是希臘寓言家伊索,他是一個流浪的奴隸。

身著托加的男子雕像
大理石
公元1世紀
高210厘米,寬90厘米,長80厘米
赫庫蘭尼姆
只有獲得完全公民身份的羅馬男子才有權穿托加長袍。因此,托加長袍成為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羅馬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擁有復雜的政治和法律架構,其運行的核心是羅馬公民身份享有的特權。公民身份令人艷羨,很難獲得,僅以緩慢的速度向新征服地區(qū)的民眾發(fā)放。

除了出色的造型能力,古羅馬人還擅長運用色彩。基于一種深刻的想象力,色彩與形狀相結合而成為一種新的視覺語言,逐漸融入羅馬人的日常生活。色彩與物品身處的環(huán)境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豐富了日常生活空間,從而在視覺世界與真實生活之間創(chuàng)造出日益逼真的模擬效果,上演著羅馬人鐘愛的視覺游戲,模糊著真假虛實的邊界。
羅馬帝國領土廣闊,從遠西到歐洲北部,一直到北非和中東,但羅馬人使用的技術和顏料在幾乎所有遺跡中都顯得非常統一。潔白優(yōu)雅的大理石雕像、精致華美的馬賽克壁畫、光澤瑩潤的玻璃器皿……古羅馬文明留存至今的永恒之美,及其背后反映出的生活方式與社會風尚,全都與色彩有關。

西勒努斯噴泉雕像
大理石
公元1世紀
高70厘米,寬45厘米,長40厘米
龐貝,A. 維爾尼烏斯·莫德斯圖斯之家,花園
西勒努斯在傳說中一般被看作是年老的薩提爾,他撫養(yǎng)并教育狄俄尼索斯長大,成了狄俄尼索斯出行時忠實的隨從。后來的詩人把他描寫為一位長著朝天鼻,胸部和腿部多毛,挺著大肚子,禿頂的老人形象。

忒修斯和阿里阿德涅
濕壁畫,第四風格
公元1世紀
高77厘米,寬71厘米,厚7厘米
龐貝,古代狩獵之家,客廳(10),東壁,中間部分
壁畫中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身穿華麗輕薄的綠色衣衫,將線團遞給雅典王子忒修斯,畫面背景是怪物米諾陶所住的迷宮。希臘神話中,雅典王子忒修斯為除掉住在克里特迷宮里的牛頭人身怪物米諾陶,前往米諾斯王宮??死锾貒趺字Z斯之女阿里阿德涅對其一見鐘情,給了他一把利劍和一個線團幫助他除掉怪物米諾陶,并順利走出迷宮。后來,忒修斯帶著深愛他的阿里阿德涅公主返回雅典,卻在途中把她拋棄在一座孤島上。

帶有可拆卸把手的鏡子
銀
公元1世紀
直徑15厘米,高20厘米
龐貝,警句之家
鏡子呈圓形,背面邊緣飾棕葉紋、連珠紋,有鍍金痕跡。手柄鑄造精良,表面鑄有不規(guī)則凸點。手柄和鏡子的連接處有一個抽象的獅頭裝飾。

多棱玻璃碗
玻璃
公元1世紀
直徑9厘米,高16厘米
龐貝
這種多棱玻璃碗為純手工制作,碗身棱紋是在玻璃高溫狀態(tài)下,用鉗子和刀片拉伸、修整出來的。這種敞開式的棱設計使碗疊放時更加穩(wěn)當,保證了它們可以安全地運往羅馬帝國內外。

古羅馬并非只有藝術這一“軟實力”,還相繼發(fā)展了多種技術。
羅馬帝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很重視交通運輸業(yè)、通信事業(yè)的發(fā)展,建立了以首都羅馬為中心、通往各行省的公路網。公路網上遇河架橋、逢山鑿洞,表現了高超的工程技術水平。這些技術也應用于房屋內,為公共噴泉和私人噴泉建造復雜獨特的水系統;在沒有光源的地方設置不同形狀、材料的照明系統,方便人們進行活動。
古羅馬高速發(fā)展的各項技術,反過來為現實生活服務。各類技術要素迅速擴展了羅馬社會的面貌,使得羅馬社會能夠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材料和科學知識在地中海地區(qū)拓展其影響力。

釣魚的小男孩雕像
大理石
公元1世紀
高45厘米,寬35厘米,厚30厘米
赫庫蘭尼姆
噴泉裝飾,表現為釣魚的小男孩形象。花園對于羅馬城市的經濟和娛樂生活非常重要。一些富有人家的房子擁有自己的供水系統,喜歡在花園設計安裝各種造型的噴泉和水池。

燭臺
青銅
公元1世紀
高120厘米,寬25厘米,長35厘米
龐貝
這類做工精致的大型落地燭臺,是古羅馬住宅中常見的一類照明用具。燭臺頂部的腔室用于盛放燃料,可將燈芯浸入,使其緩慢燃燒,提供持續(xù)照明。同時,這類燭臺又可作為室內裝飾使用,不少古羅馬時期的住宅壁畫中常常見到它的身影。

書寫工具靜物畫
濕壁畫,第四風格
公元1世紀
高20厘米,寬33厘米,厚6厘米
龐貝,馬庫斯·盧克里修斯之家,房間(19),北壁
繪有書寫工具(書寫板、卷軸、墨水池、小刀)。古羅馬最常用的書寫材料是紙莎草和蠟板。初學寫字的學生使用蠟板。蠟板由木制或象牙制的邊框構成,表面覆蓋著蠟,在蠟上用尖筆進行書寫,筆的另一端扁平,用來抹平字跡,以便于重復使用蠟板。當學生有能力書寫時,便可以繼續(xù)用羽毛筆和墨水在莎草紙上寫字。
“志和者,不以山海為遠?!眱汕昵埃厍蛏系膬纱笪拿鳌鞣降牧_馬帝國和東方的漢王朝——通過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兩千年后的今天,羅馬古跡遠渡重洋,來到我們的眼前。這些精美的文物忠實地記錄了古羅馬文明對美的理解和對美的運用,也作為故事的見證者,向我們呈現那些跨越時空的故事。
2023年10月23日,年度跨境大展“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文物精品”即將開幕??靵淼絽遣?,沉浸式感受古羅馬之美吧!古羅馬的美是神性的,更是人性的;是凝固的,更是流動的。歷史散落在時間里,但美的旅程永遠沒有終點。
展覽信息

展覽時間:2023.10.23-2024.02.29
展覽地點:吳文化博物館第二特展廳
統籌:吳文化博物館
技術支持:蘇州多棱鏡網絡科技
原標題:《特展預告丨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文物精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