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土地與神祇︱金華鄉(xiāng)村:凡嶺腳房族香火廳與水口祠廟
金華位于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之中,古稱婺州,明清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因有“八婺”之稱。金華府各縣,除浦江屬浦陽江流域之外,其他縣區(qū)均在婺江(金華江)干流或各個支流之上,水陸交通便利、文化交流頻繁。金華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資源,其鄉(xiāng)村遺產(chǎn)更是浙中地域文化的突出體現(xiàn)。東陽盧宅、蘭溪諸葛村、武義俞源村等重要鄉(xiāng)土建筑和傳統(tǒng)村落一直備受關注,也成為金華鄉(xiāng)村的“金字招牌”。在這些閃閃發(fā)光的“焦點”村落之外,我們不妨把視野拉得更開一些,從復合、活態(tài)鄉(xiāng)村遺產(chǎn)的視角去理解、欣賞那些“普通”村鎮(zhèn)的日常景觀。2020年以來,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和金華市博物館、金華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武義江和永康江流域的村落調研與遺產(chǎn)研究,我們希望通過本系列文章向大家分享武、康流域的典型村落個案和相關專題討論。
凡嶺腳位于武義縣俞源鄉(xiāng)中部,距離武義縣城以南約26公里。舊稱樊嶺腳,因其居于樊嶺東北麓嶺腳與東部的金星山,及北部的玉星山幾座山丘夾合而成的峽谷而得名,整體依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圖一)。樊嶺是錢塘江和甌江的分水嶺,發(fā)源于凡嶺腳西北的烏溪沿山谷向東南蜿蜒穿村而出,轉而一路北上注入武義江、婺江成為錢塘江水系的一部分。

圖 一 凡嶺腳村落的山形水勢(孫雪陽繪制,底圖:2022年航拍)
祝氏宗族
凡嶺腳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樊川祝氏關系緊密。祝氏一族的繁衍與發(fā)展勾聯(lián)起區(qū)域內凡嶺腳與周邊村落的關系網(wǎng)絡,也直接推動著村內宗祠、房派香火廳和民居建筑的建設,進而與遵循風水秩序排布的水口建筑群一同構成聚落的主要格局。
現(xiàn)存的《樊川祝氏宗譜》(2015年)上記載,凡嶺腳的建村始祖壽二太公諱“滿”(1258-1345年),在南宋末年從宣慈萊山(今柳城附近的祝村)遷居樊嶺頭,入贅成家后移居樊嶺腳建村發(fā)祥。[1]自壽二太公后第五世,有暹九、暹十、暹十三,三兄弟分為上屋、洞門、下屋三個宗族房派,后修建三座承載房派內儀式活動的香火廳流傳至今(圖二)。[2]

圖 二 下屋廳(董妙繁攝,2022年)
樊川祝氏在凡嶺腳繁衍至第十六、十七世之時(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左右),多有子孫向外遷出至附近的桃溪、祝洪、陽光、八百、吳宅、后茶園等村,形成各分派。其中,一些在遷入地未建宗祠的祝氏族人,仍會在冬至返回凡嶺腳村內于清初建造的祝氏宗祠內祭祖。各村分派都被納入2015年重修的《樊川祝氏宗譜》,也在圓譜慶典時均前來祝賀,彼此之間維持著以遷出地凡嶺腳為核心源頭的宗族聯(lián)系。[3]
再至20世紀60至70年代,俞源鄉(xiāng)在樊嶺東部建設雙源口水庫,庫區(qū)的周姓等姓氏的幾戶居民搬遷至凡嶺腳村用地較為空余的西南部一帶,在婚喪嫁娶等人生禮儀活動時使用祝氏洞門廳香火廳。
香火廳
在樊川祝氏于村內的建設活動中,香火廳是宗族重要的公共建筑,對應著聚落內房派層面建構宗族的需求,通過多種儀式活動連結、凝聚著宗族成員,其建筑形制和承載的活動均值得關注。在近年的社會變遷中,這種結群關系和空間使用也由祝氏宗族擴展到全村。
香火廳因在其中供奉掌管人口的香火老爺(村民又稱香火神、香火佛)而得名,但究其功用和始建成因,則與村內祝氏宗族下分的上屋、洞門、下屋三個房派直接相關,故稱其為房派香火廳較為合適。
凡嶺腳三座香火廳的現(xiàn)存建筑形制較為一致,均為獨立的木柱磚墻房屋(圖三),面闊三間,正立面做木質門窗,一層結構,層高較高。明間后金柱之間懸堂號匾額,上屋廳為“懷慶堂”, 洞門廳為“敏德堂”, 下屋廳為“懷德堂”。明間后壁繪有香火老爺真武大帝的神像,像前設帷簾,設供桌置燭臺香爐,桌下墻壁另有繪土地神像。在香火神像中,居中的主神真武大帝腳踩龜蛇,批發(fā)長須,民間多認為這是以明末崇禎王為原型(圖四)。

圖 三 洞門廳(趙曉梅攝,2022年)

圖 四 下屋廳內的香火老爺神像(趙曉梅攝,2022年)
除了神、祖祭祀活動,香火廳還是舉辦房族成員人生禮儀的主要場所。每遇族人白事,人們會在所屬房派香火廳內擺設靈堂,非正常死亡者則廳前的大壇內搭棚置棺。彼時需要將香火廳內的香火神像用帷簾或簸箕遮蓋起來,方可將棺材頭左橫放其前,棺邊燃燈點燭,于頭側燒紙。棺材前端也需要用掛起的長簸箕做遮擋,將白色的“大被”即各家送來的寫有吊唁人姓名的白布搭掛在簸箕上。其前再置一椅,將死者生前的衣服搭掛在椅背上,一支竹制桅帆插立在椅背上。椅前設一張供桌,中間安放死者的木主牌位,另擺設豆腐煲、肉等五道菜品。親友賓客均站在供桌吊唁,一名師公站在棺材前的長簸箕旁,念出大被上的名字,說些“好話”。 [4]
綜合來看,香火廳不僅具有神、祖祭祀的功能,還承擔著舉辦祝氏族民人生禮儀的主要場所。因其特殊性及重要性,眾多村民住宅在香火廳周圍建造。住宅的建筑形制及其與香火廳的位置關系成為了凡嶺腳宗族建設的特點之一。
聚族而居
住宅是村落中數(shù)量最多的建筑,它們大多圍合著三座房派香火廳分布,在中間形成縱長的明堂(空地),村民稱之為“大壇”。村內住宅的建筑形制符合當?shù)丶彝挝坏膶嶋H使用需求,建造的過程和儀式更反映出鄉(xiāng)土的營建和信仰傳統(tǒng)。
三座香火廳門前大壇左右兩翼依次排布著幾排面向大壇開門的房族成員小型住宅(圖五)。在平面格局上,香火廳與兩翼住宅共同圍合著廳前的大壇,構成形似巨大三合院的建筑組團,大壇是舉行葬禮、舞龍燈等儀式活動的場所。

圖 五 下屋廳與兩翼房族住宅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孫雪陽繪制,底圖:2022年航拍)
凡嶺腳村住宅的規(guī)模均不大,傳統(tǒng)住宅基本可分為排屋、“爸嗓”“先后房角”等類型,可根據(jù)開間數(shù)量擁有不同的名稱。村中現(xiàn)存的傳統(tǒng)排屋住宅不多,主要的房屋類型為村民稱之為“爸嗓”的住宅(圖六)。這些民居由正房、兩側廂房以及中間的天井構成。正房多做成二層堂樓的形式,一般有三到五間房間,樓梯設在堂屋后端,村民便依據(jù)正房的開間數(shù)量喚其為“排三” “排五”,如樓梯設在正房兩側,便可各自加兩間,稱“排五”“排七”。正房門前設弄通建筑左右山墻的側門,再隔弄建左右?guī)?span style="color:#7f8c8d;">(圖七)。以前村內還有較“爸嗓”而言規(guī)模更大的住宅,其縱軸線上為門房和正房,一般均作五間,兩者由左右?guī)窟B接形成天井,當?shù)胤Q“先后房角”。這種大型住宅在過去一般僅有有財力的人家建造,在村內數(shù)量極少,如今已然消失不見。

圖 六 住宅爸嗓(王壽勵楠攝,2022年)

圖 七 清代建造的祝英賢宅建筑測繪圖(董妙繁、王壽勵楠繪制)
在平面形態(tài)、使用邏輯上,房派香火廳與其兩翼房族住宅構成的建筑組團與浙中地區(qū)傳統(tǒng)“前廳后堂樓”的大型住宅房廳相似。二者兩翼部分均為房族成員的居住空間,中軸線上的建筑空間承載儀式活動。
在建造這些住宅的過程中,需要設計、建造房屋架構的木匠、泥匠等匠人,與選地看向的風水先生、主持儀式的師公合力,按照一定的流程完成建房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以保障住宅舒適堅固和宅內主人順遂平安。重要的建造環(huán)節(jié)包括選地、起工、立柱、上梁、做灶和歸房,均需按照算好良辰吉日依次進行。[5]
聚落風水
凡嶺腳建筑選址與聚落風水頗具特色。該村所處的烏溪峽谷為北部玉星山、西南樊嶺、東南金星山,三山環(huán)抱,烏溪一水東流,村人認為,村落頭東尾西、兩端稍尖、中部背寬肚坦,整體形狀有 “鱷魚外游”之形態(tài)(圖八)。[6] 鱷魚象征著財富、長壽和權力,在傳統(tǒng)風水布局文化中,鱷魚地形常被看作可以改善家庭財富、給居民帶來好運的福地,而凡嶺腳正是聞名武義縣的“十大長壽村”之一。[7]

圖 八 凡嶺腳村落格局概況(孫雪陽繪制,底圖:2022年航拍)
村東直接與北上武義的官道大路相連,此一域是村中重要的山關水口,集中建有廊橋、關帝廟、文昌閣、禹王廟、祝氏宗祠等建筑;村中部的香火廳和民居建筑在烏溪南北兩岸大多背山面水而建,其選址點位和朝向均體現(xiàn)出當?shù)氐湫偷娘L水理念。
祝氏族人重視風水,編纂族譜時對古代風水學著作多有引用。譜中所引的《入山眼圖說》卷七“水口”載:“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門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門閉財用不竭。” [8]可見村中水流作為一種財富象征對村民極具重要性,需要建設作為村落大門的水口將其留存村內。至于水口的建設方法又引清代葉泰所著的《地理大成·山法全書》載:“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關閉;去口宜關閉緊密,最怕直去無收?!?[9]意指水口之處忌諱直出無阻,而應呈鎖閉之態(tài)為佳。凡嶺腳的水口位于村東,水流在這里不僅被金星山余脈所擋,由東轉北彎出,[10]且由寬收窄至數(shù)十米寬,是被村民視為“獅象把門”的天然瓶口之處。在這里營建橋廟觀閣等建筑物,在形勢上鎖住水口的做法,體現(xiàn)出人們希望通過妥當處理水源,將財富存蓄村中的愿望。
水口祠廟
凡嶺腳村民還將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民間信仰之中。凡嶺腳作為兩縣交界要道處,依水而布的山區(qū)聚落,建有多種類、各層級的廟宇,村內的信仰體系頗具特點。端午的祭諸神、春節(jié)的游龍燈等村中重要的節(jié)日儀式串聯(lián)起承載神靈和祖先信仰的宗祠、香火廳、廟宇等場所(圖九)。

圖 九 凡嶺腳祠廟點位圖(孫雪陽繪制,底圖:2022年航拍)
祝氏宗祠作為樊川祝氏的村落總祠,遵循了宗祠建筑選址的普遍規(guī)律——村落邊緣,坐落在東部村口的廊橋南側,面向西部的村落主體,成為內水口建筑群的一部分。除了上文提及的香火廳內供奉的司命神真武大帝以外,村民信仰、供奉的主要神靈也集中在村東的內水口一域,這里建設有禹王廟、樟樹娘娘神龕、七武廟、關帝廟、文昌閣等多處廟宇。
此外,外水口處的夫人廟是村內的婦女常去祭拜的場所(圖十、圖十一),還有正興庵、小廟、祭孤壇等廟宇(圖十二)。

圖 十 夫人廟外觀(趙曉梅攝 ,2022年)

圖 十一 夫人廟內神位(孫雪陽攝 ,2022年)

圖 十二 祭孤壇石碑(孫雪陽攝,2022年)
祝氏宗祠建于清早期,占地面積669平方米,平面整體近似方形,為坐東朝西,前廳后殿的四合院式建筑,硬山兩坡頂(圖十三)。凡嶺腳村祝氏宗祠兩進一天井的格局,代表了武義山區(qū)村落總祠的一種普遍形制(圖十四)。

圖 十三 祝氏宗祠大門(張戈攝,2022年)

圖 十四 祝氏宗祠測繪圖(劉悅歆、蘇鑫繪制)
宗祠作為明中葉以后國家正統(tǒng)禮制下行地方的一種體現(xiàn),[11]在鄉(xiāng)村儀式建筑中的出現(xiàn)時間較晚,祖先祭祀是其核心功能。在凡嶺腳祝氏宗祠的祭祖儀式中,前廳是糾察參祭人員的衣冠紀律的預備儀式區(qū);天井及兩側廂房主要作為集合族眾的族眾朝拜區(qū);而二進后殿作為核心儀式區(qū)不僅是執(zhí)事人員集合面向祖先牌位(現(xiàn)為畫像)舉行三獻禮的空間,同時也承擔了盥洗、焚帛等輔助、準備性質的環(huán)節(jié),一些并非執(zhí)事人員但有所成就的族人代表也能夠在此參祭。后殿前檐不設門窗,天井及兩側的邊廊下的族眾可以直接面向后殿觀禮。

圖 十五 祝氏宗祠祭祖儀式的分區(qū)和流程(孫雪陽繪制,照片來源:凡嶺腳村祝氏圓譜慶典暨祭祖大典錄像,2017年)
除此以外,祝氏宗祠還是每年冬至祝氏宗族按照長幼次序、家庭大小分發(fā)“冬肉”的場所;天井內的戲臺在過去常在祭祖、修橋等村中大事、好事期間接戲班前來做戲,彼時祝氏族人則聚集在后殿兩側和天井、廂房內,與后殿的祖先牌位一同面向戲臺觀演;若遇族人白事,也多在祝氏宗祠內擺桌宴客。
禹王廟是凡嶺腳村的本保廟(圖十六),廟址緊鄰祝氏宗祠左山,坐東朝西,位于內水口建筑群南端。廟內明、次三間以及兩山以壁畫形式,分別供奉著不同的神靈(圖十七)。明間正中繪主神治水的大禹,四周有掌扇女、六部大臣和判官扶蘇等小神服侍環(huán)繞(圖十八)。左次間繪三官大帝像,供奉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說的三位天神(圖十九)。右次間則供樊爾公及其四周的北極四圣(圖二十),樊爾公又稱樊公、樊侯,身負“樊公斬霧”的傳說。樊侯原為凡嶺腳村的一個村民,帶著刀在山上揮斬霧氣,如其所望霧氣不再能夠進入凡嶺腳村,但是他揮刀時將自己的頭顱也斬了下來。這枚頭顱掉入烏溪,順水被沖至吳宅村內,使得吳宅村的田無法耕種收獲,于是吳宅的村民就為其修建了一座樊侯廟,吳宅村內的田地遂能夠耕種。[12]

圖 十六 禹王廟外觀(蘇鑫攝,2022年)

圖 十七 禹王廟測繪圖(蘇鑫繪制)

圖 十八 禹王廟明間壁畫(趙曉梅攝,劉悅歆標注,2022年)

圖 十九 禹王廟左次間壁畫(趙曉梅攝,劉悅歆標注,2022年)

圖 二十 禹王廟右次間壁畫(趙曉梅攝,劉悅歆標注,2022年)
宗祠和禹王廟后還曾在清早期建有河石堆砌、夯土而成的城墻。高約4米的老城墻連接玉星、金星二山的地勢,在進一步將水口封閉得更加緊密之余,也應有防御外敵、守護家園的實用,這可能與武義南部山區(qū)清代常遭匪患、多見戰(zhàn)亂的社會動蕩環(huán)境相關。古城墻上的古樟樹已長數(shù)百年,需要四人合圍,被村民稱作樟樹娘娘,在其腳下設置神龕加以供奉(圖二十一)。每遇小孩生病、哭鬧,其家長多會前去樟樹娘娘龕前祭拜,希望其自然神力能夠保佑小孩早期康復。村內還有“認關公做爹,樟樹做娘,孩子便能夠健康成長”的說法,體現(xiàn)出內水口一域兩位神仙對村民健康的守護功能。

圖 二十一 樟樹娘娘及神龕(趙曉梅攝,2022年)
樟樹娘娘以北即為峽溪橋(圖二十二),這是一座架設在烏溪之上的石拱木構廊橋(圖二十三)。廊橋中心設一神龕,朝向烏溪上游,神龕以畫像形式供奉著村民口中的七武神(又稱七五神),其形象為手持各種刀槍武器,能夠斬殺大蛇的兄弟七人(圖二十五)。橋北端為關帝廟,僅一開間,前部有廊與橋屋相連。廟內居中為關羽大帝塑像,其左右分別為關平、周倉塑像(圖二十六),左右壁則繪八仙過海圖。于此處供奉關公主要考慮到其能驅邪祟、退外敵,守住關口,保一村平安。自關帝廟繼續(xù)東行數(shù)米為文昌閣,它北依玉星山,南側臨溪。文昌閣的設置表現(xiàn)出樊川祝氏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以及對村落精神文化的重視。如今,村內若有子孫需要考大學或即將出村讀大學的人家,便會前去文昌閣祭拜,并給閣頂?shù)奈牟芟褡鲆惶仔乱路Q上,以求考試高中、學業(yè)順利(圖二十七)。

圖 二十二 峽溪古廊橋(趙曉梅攝,2022年)

圖 二十三 圖左至圖右依次為峽溪古廊橋、關帝廟與文昌閣(趙曉梅攝,2022年)

圖 二十四 廊橋七武神龕、關帝廟與文昌閣測繪圖(劉悅歆、蘇鑫繪制)

圖 二十五 七武廟神龕(趙曉梅攝,2022年)

圖 二十六 關帝廟內神像(劉悅歆攝,蘇鑫標注,2022年)

圖 二十七 文昌閣藻井內穿著“新衣”的文昌星(孫雪陽攝,2022年)
神仙與祖先
游龍燈是武義江流域各村落在春節(jié)期間普遍進行的游行活動,紙做的龍頭后接上各家各戶攜帶板凳形成龍身,擺上燈籠,由眾人抬起在村內游行,便成為長長的一條“板凳龍”。
在凡嶺腳村,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是游龍燈的固定時間。其中第一天的游行節(jié)點為村內的禹王廟和宗族公共建筑:禹王廟—祝氏宗祠—洞門廳—下屋廳—上屋廳。雖然祝氏宗祠是人們存放龍燈,接起龍身的制作場所,但是禹王廟才是游行路線的正式起點,龍燈出祠后首先去要到南面的禹王廟拜見作為村本保神的禹王,其后再來到作為村落總祠的祝氏宗祠拜見始遷祖,最后依次到三座房派香火廳拜見房派祖先,結束后回到祝氏宗祠內(圖二十八)。第二、三天的活動仍然從宗祠出發(fā),沿烏溪兩岸逆時針繞村一周,到每家每戶門前送福迎福,最后回到宗祠,解開板凳龍身,并將龍頭放置在宗祠內。

圖 二十八 游龍燈首日路線示意圖(孫雪陽繪制,底圖:2022年航拍)
游龍燈活動整合起村中的神靈和祖先信仰,先祭拜禹王,后祭拜祖先的游行順序,體現(xiàn)出神高于祖的神祖地位差異。這一尊卑觀念同樣體現(xiàn)在村內部分住宅明間一層掛五代圖、二層供本家香火的“上神下祖”格局中,擴展到整個武義地區(qū)而言,宗族房廳內常見的“左神右祖”的神龕也是一種佐證。
凡嶺腳作為宋末以來于錢甌兩江分水嶺,婺州處州兩府交接要道旁,沿水而生的山區(qū)聚落,是武義江流域西南部山地的典型村落案例。其聚落與建筑有兩點最具特色:其一為村中三座房派香火廳和兩翼的傳統(tǒng)民居形成的三合院式排布的建筑組團,及其反映的聚落形態(tài)發(fā)展演變過程;其二為以村東水口建筑群為代表的建村風水理念,和眾多祠廟建筑反映的信仰體系,以及通過節(jié)日儀式整合神仙和祖先信仰的做法。村內香火廳與兩翼住宅之間組團的邏輯關聯(lián),為理解浙中鄉(xiāng)村儀式建筑提供關鍵思路。文化交界、浙閩驛道區(qū)位下的風水理念和神靈信仰展現(xiàn)出呈現(xiàn)積累融合之態(tài),反映出當?shù)厝嗣裆鷺I(yè)需求、生活愿望的變遷過程和多樣特點。
(參加凡嶺腳村落調研的同學還有王壽勵楠、董妙繁、劉悅歆、蘇鑫,特此感謝?。?/p>
——————————
[1] 武義樊川祝氏宗譜續(xù)修理事會:《樊川祝氏宗譜》卷之一《重修樊川祝氏宗譜序》,2015年,第2頁。
[2] 武義樊川祝氏宗譜續(xù)修理事會:《樊川祝氏宗譜》卷之一《樊川祝氏淵源考》,2015年,第12頁。
[3] 2022年10月2日于凡嶺腳村委會訪談祝英W。
[4] 2022年10月4日于凡嶺腳村祝羅G宅訪談祝王仙H。
[5] 2022年10月4日于凡嶺腳村王仙H宅訪談祝王仙H。
2022年10月5日于尖赤嶺村鐘水Y宅訪談鐘水Y(木匠)。
2022年10月5日于凡嶺腳村委會訪談張兆N(木匠)。
[6] 2022年10月2日于凡嶺腳村委會訪談祝英W。。
[7] http://wynews.zjol.com.cn/wynews/system/2014/08/29/018380925.shtml
[8] 轉引自武義樊川祝氏宗譜續(xù)修理事會:《樊川祝氏宗譜》卷之一《如詩如畫樊嶺腳》,2015年,第18頁。
[9] 轉引自武義樊川祝氏宗譜續(xù)修理事會:《樊川祝氏宗譜》卷之一《如詩如畫樊嶺腳》,2015年,第19頁。
[10] 2022年10月3日于云溪村潘興W宅訪談潘興W(地理先生)。
[11] 邵建東:《浙中地區(qū)傳統(tǒng)宗祠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5頁。
[12] 2022年10月3日于云溪村朱獻S宅訪談朱獻S(現(xiàn)凡嶺腳村各廟宇神像的繪制者)。
2022年10月4日于凡嶺腳村祝羅G宅訪談祝羅G。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