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親手毀掉孩子的自驅力后才明白:拖延磨蹭的真相

作者:黃啟團
nlpteam
編輯:老K

父母是怎么親手
毀掉孩子的自驅力
在親子課程上經常會被問到:孩子做事拖拉,怎么辦?當然,拖拉的不僅僅是孩子,很多大人一樣會有拖延癥。拖延癥在心理學上是一個大課題,內容足以寫一本書了。團長在這里只想談談孩子拖拉的幾個重要原因。
談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關于拖拉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對父女身上。女孩是我女兒的同學。有一年暑假,她們父女和我們父女結伴到北京旅游。兩個女孩一路上嘰嘰喳喳,很是愉快,而唯一不和諧的地方就是吃飯。
我們的早餐都安排在酒店的自助餐廳,但每天我們計劃的出發(fā)時間都要被推遲,因為那個孩子吃得太慢了。
"寶寶,面包快點吃完,我們時間來不及啦。"
"你快一點,看看時間!"
"快把果汁喝完!"
每頓飯,爸爸的情緒都要從溫柔發(fā)展到焦躁;女兒也會跟隨爸爸情緒的變化,從愉悅發(fā)展到沮喪……
這種情形下,餐桌氛圍實在沉重,更何況他們每頓飯都會剩很多食物,我是農民的孩子,看到食物被浪費,真是很難過。
那位爸爸察覺到我的神色,略帶歉意地說:"下次給她少拿一點。"
是的,孩子的早餐都是爸爸選擇的:蛋、奶、面包、蔬菜、肉,營養(yǎng)均衡,葷素搭配。盡管他的孩子已經小學三年級了。
"你可以嘗試讓她自己選擇吃什么。"我私下建議道。我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已經擁有基本的生活管理能力,吃什么,穿什么,都由她自己決定。
他立刻拒絕了:"不行的,她不知道什么食物對身體好。萬一吃多了不健康的食物就麻煩了。"
我忍不住提醒說:"但這樣她吃得會比較慢哦,而且剩得也會有點多。"
我的話惹來他一陣抱怨:"對啊對啊,這孩子特別拖拉,吃飯拖拉,寫作業(yè)拖拉,我真是頭疼到爆。無論什么事,我不催著不逼著,就沒辦法做。"
我心里卻忍不住吐槽:"孩子拖拉可少不了你這個當爸爸的功勞呢"。


拖延的真相
拖延是因為沒有掌握時間管理的方法。很多人會這樣說。
我知道時間管理類課程很受歡迎。前兩天就有人跟我說,他的一個朋友開設的一檔時間管理的付費類課程非常受歡迎,甚至進入了該平臺賣得最好的十個課程之一。
對此,我很驚訝。
時間管理當然很重要,但我要說的是,拖延跟時間管理關系不大。它只是一種被養(yǎng)成的習慣,這種習慣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或者重要的看護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無知或者不良的教育方式正是這一習慣形成的原因。
當然,拖延癥的成因不是單一因素促成的,這也使得拖延癥有了不同的類型。
1.等待型
就像故事中我女兒的同學,她就是等待型拖延的典型。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所有事都被包辦,她也習慣于等待別人去做,那么她當然就不會主動做什么了。
因為成長的經驗告訴她:"我不做總有人去做,我干嘛去做呢?只要等一等,總會有人去做的。"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就不會行動。
2.尋求關注型
曾經有兒童心理學家拍攝一位兩歲孩子的錄像,發(fā)現(xiàn)錄像中的孩子摔了一跤,他立刻自己爬起來;但父母出現(xiàn)時,孩子卻抱著父母號啕大哭。孩子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只有在父母的關注中,他們才會展現(xiàn)自己的脆弱與傷痛。
于是,當父母專注于自己的世界而忽視了孩子時,他們就會以一些特別的言行試圖吸引父母的目光。比如故意違反紀律,比如故意拖延。而他越是拖著不做,父母就越是看著他、催著他去做,由此他找到了獲得父母關注的方法。

3.爭奪權力型
前面說過,孩子天生就渴望父母的關注,當父母疏忽時,會用特別的言行來吸引父母的關注。
當孩子的這些行為沒能引起父母的關注,長期被忽略,心理營養(yǎng)嚴重缺失時,他就會用拖延來和大人爭奪權力:你讓我做的事,我偏不做,你奈我何?
他們以拖延來獲得自己對事物的控制感,并進而獲得成就感。故事二中我的那位合伙人就是這樣的類型。他在童年因為得不到父親的關注和認可,便跟父親作對,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價值感。
4.追求完美型
有些父母對孩子非常嚴格,一旦孩子犯錯就會施以嚴厲的懲罰。
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做事追求完美,害怕犯錯,除非有十足的把握,輕易不會行動。于是,對一些不太有把握的事情,他就不愿意去嘗試,不敢去行動,于是一拖再拖。
當然,"拖"字訣并不能得到一個肯定成功的條件,當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不得不做時,他才會匆匆行動。這樣反而容易出錯。這其實是一個悖論,因為害怕失敗、害怕犯錯,反而更容易犯錯更容易失敗。
5.害怕成功型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不高的時候,他對成功就會產生一種不配得感。這是什么樣的感覺呢?
就好比一個貧民窟的女孩突然得到一個愛馬仕的手提包,她覺得自己得到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并由此產生愧疚感。這種不配得感會隨著一個人擁有的財富、擁有的成功越多,變得越強烈。
這種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往往極少被肯定。他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成功的能力。所以,他害怕成功,害怕出眾。他無意識地不做某些事,選擇躲在別人后面,避免成功。
而當一個孩子不被肯定和認可的時候,他也會認為自己不夠出色,也會對成功退避三舍。他不敢讓自己成為群體里出類拔萃的那一個,而總是躲在別人后面,拖延成功的可能。因為他缺乏配得感。
當然,還有其他的拖延類型和原因。以上的這些,都是常見的拖延類型。


如何告別拖延
面對拖延,我們該怎么辦呢?
雖然表現(xiàn)的都是拖延,但內在的成因是不一樣的。因此,要對癥下藥。
對于等待型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切斷替代行為,讓他自己承擔本該完成的工作。如果不做,就讓他自己承擔后果。有了幾次嚴重的后果,痛得足夠深時,我想孩子就能自己承擔人生的責任了。
當然了,這時候父母一定要狠得下心來。所謂"慈母多敗兒",就是因為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淚眼狠不下心,對孩子無底線無原則。結果卻用"善良"喂養(yǎng)了孩子的惡習,給孩子以及他身邊的人,帶來非常大的痛苦。
對于尋求關注型拖延,我們該怎么辦?
行為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人關注什么就會得到什么。因為尋求關注而拖延的孩子,他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關注。如果父母關注他的拖延,對他來說就是正中下懷,做事也會越來越拖延。
所以,應對這種類型的拖延方法很簡單——他拖延的時候不要關注他,讓他自己承擔拖延的后果;直到他做了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時,再去關注他。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這樣的事情多了,他很容易就會知道"我做什么才獲得父母的關注",自然就會用一種好的方式來獲得關注了。
應對爭奪權利型拖延,跟應對尋求關注型拖延的方法差不多。
就是當孩子有好的行動時,肯定他尊重他,讓他擁有自主的選擇權。
如果孩子年紀小,可以從吃什么、穿什么,去哪里玩這些事情入手,讓他自己做主。在這個過程中,他獲得了足夠的自主選擇權,自然就不需要用拖延來跟父母爭權奪利了。
當然了,我們要看到,尋求關注型拖延和爭奪權利型拖延都是因為心理營養(yǎng)不足所導致的。何謂心理營養(yǎng)?很簡單。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獲得物質的營養(yǎng),比如說淀粉、糖、維生素、蛋白質,同時還要獲得精神上的營養(yǎng),比如說肯定,贊美、表揚,關愛等等,就是心理營養(yǎng)。
所以,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yǎng),這才是治療這兩類拖延癥的根本。
第四種是追求完美型拖延。要糾正孩子這種拖延習慣,就要允許孩子犯錯。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犯錯正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讓孩子有勇氣去面對新的挑戰(zhàn),或者嘗試新的事情。如此,他的行動力也會產生。
要知道,世界上沒有東西是完美的,那裂開的縫隙正好是陽光照進的地方。

其實,孩子的拖延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當的教育方式形成的不良習慣。我們給了孩子太多的差評,太少的肯定;太多的希望,太少的專注;太多的"慈心",太少的理性。
而大人也一樣,拖延習慣大多數是在小時候形成的。我們當然不能回到過去,批評、指責父母,因為他們已經用了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來教育我們,我們要對此心存感恩。
重要的是,今天我們已經懂得了"拖延癥"是怎么回事,所以千萬不要再用自己的"善良",那種無知的善良去培養(yǎng)一個"拖延癥"的孩子,給孩子以及未來他身邊的人造成無盡的痛苦。
如果你也是一個拖延癥患者,那該怎么辦呢?
首先,你可以對照以上各種類型的拖延辨別自己的拖延類型。找到因由之后,用其他方式去滿足拖延帶給自己的好處。
我相信你也能從拖延癥這種習慣里面走出來,變成一個有行動力的人。
正如恩格斯說的,"有作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行動力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END
簡介:黃啟團,心理作家,26年心理學導師,擁有超3000萬用戶的心理學知識平臺壹心理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著有《別人怎么對你,都是你教的》等心理學讀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