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視野與本土實踐中的婦女與性別史研究
近日,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世界史系、上海師范大學女性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編輯部主辦的“中國視野與本土實踐: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上海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楊海燕,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郭小凌,上海市婦女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燕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教授黃洋,上海市世界史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沐濤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教授、《婦女與性別史研究》主編裔昭印教授主持。

會議開幕式
女性主義與性別理論的本土化
研討會上,與會學者懷抱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探尋如何從中國視野出發(fā)、開展本土實踐,來推動中國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發(fā)展?!渡轿鲙煷髮W報》(社科版)編審暢引婷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與中國婦女解放和發(fā)展歷史進程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她指出,中國的婦女性別研究是建立在中國婦女解放與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之中的。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賀璋瑢剖析了《老子》一書中關于雌性和“水”的比喻中所反映出的性別意識。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少鵬以陜甘寧邊區(qū)婦運史研究為例,考察了“社會性別(gender)”這一分析范疇引入后在中國近現(xiàn)代婦女史研究中帶來的范式轉型和局限性。她認為,不能用一種分析范式來統(tǒng)合延安復數(shù)的婦女生活和婦女運動,進入歷史本身,從經(jīng)驗出發(fā)尋找合適的分析框架才是有效的研究路徑。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李瑞璞考察了民國時期德國學者倍倍爾的婦女解放理論在華轉譯與接受的過程。他指出,這一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中國化的反映。裔昭印教授探討了近代以來中西方婦女運動的差異及其社會文化原因。她指出,近代中西方婦女運動盡管都有著在父權制社會下爭取實現(xiàn)性別平等這一共同的目標和訴求,但在歷史背景、斗爭方法和社會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又與中西方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家國觀念息息相關。
女性與國家政治和史學
在中外歷史上,女性以不同的方式與角色參與到政治中,在國家構建中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天津師范大學副教授喬玉紅關注明代前中期女官采選地域的演變,認為其演變受到國家政治、地理位置、宮廷教育、皇室態(tài)度等因素的影響。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邵雍和上海工會管理職業(yè)學院講師呂曉彤以不同女性群體為例,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爭取和平民主與婦女解放的斗爭。前者聚焦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上海黨員女教師群體,后者聚焦于近代上海的煙廠女工群體。復旦大學教授陳雁剖析了1949年亞洲婦女代表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以及會議前后各參會方的行動。她認為,這樣一場國際會議對于剛剛成立的新政權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同時她也指出,會議的召開或許標志著“全球南方”的開端從萬隆會議召開的1955年提前到1949年12月。安徽大學講師石爍回顧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女性主義與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陶賦雯聚焦日本戰(zhàn)后與駐日美軍相關的慰安婦制度及所謂“潘潘女郎”的形象,討論這一群體在日本戰(zhàn)后歷史書寫和國家榮譽中發(fā)揮的作用及其影響。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海利從性別史視角考察了“埃及”國家一詞,指出以陰性形式為代表的“法老埃及”國家,創(chuàng)造出一個偉大的文明,女性在其中享有的權利、地位和尊嚴舉世無雙。泰山學院副教授張凱探討了關于古典時代雅典女性地位問題的爭論對當代古希臘史研究的影響。安徽師范大學副教授陳悅考察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時期皇室女性頭銜的發(fā)展與演變。她指出,馬其頓王朝皇室女性在皇權繼承和政局穩(wěn)定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性為其參與政治提供多種可能性,并促使其權力地位發(fā)生新的變化。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李家莉聚焦于英國的瑪麗一世女王,從史學史的角度分析“血腥瑪麗”這一負面形象在數(shù)百年間的演變過程。她提出,“血腥瑪麗”的形象最初由新教史家塑造,此后得到啟蒙史家和輝格史家的鞏固,最終遭到修正史家的解構;歷史書寫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難以擺脫時代的烙印。上海財經(jīng)大學副教授汪麗紅從社會性別的視角分析了當代中世紀圣婦傳記研究的特征。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楊力闡述了二戰(zhàn)后日本國民歷史學運動如何推動婦女史書寫的興起。戰(zhàn)爭與政治息息相關,因此與會學者也關注戰(zhàn)爭給女性帶來的災難與機遇。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施妍聚焦唐代安史之亂中女性角色的變化和女性書寫,探討戰(zhàn)亂年代女性能動值的變化。她認為,女性既在男性書寫家國忠孝觀念中發(fā)揮作用,也呈現(xiàn)出多元的生命樣態(tài)。五邑大學副教授冉琰杰考察了全面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在粵中地區(qū)動員僑鄉(xiāng)婦女展開抗日救亡的斗爭。太原理工大學講師薛梅回顧20世紀初日本婦女對華的民間外交活動,指出當時不乏像女權運動活動家福田英子與中國女權先驅者薛錦琴之間基于中日平等的友好交流的范例。但是,創(chuàng)立“東洋婦人會”的某些日本上層婦女在開展對華婦女活動時卻把“婦女解放”寄托在錯誤的國家主義上,淪為了日本對華侵略擴張的幫兇。

瑪麗一世
女性與家庭、婚姻和生育
家庭一直以來被視為女性的領域。與會學者非常關注古今中外女性與家庭、婚姻、生育的問題。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焦杰以漢唐時期醫(yī)書為例,關注書中提及的胎孕知識所反映的父權社會意志。她指出,醫(yī)書中的胎孕知識明顯具有逐漸發(fā)展的男性中心色彩,是婦女在男性權力社會中扮演服從角色的表現(xiàn),本質(zhì)上反映出權力與知識建構之間的關系。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胡博文以正史《列女傳》中出現(xiàn)的長輩、平輩和晚輩等三類女配角為例,揭示三類女配角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形象及其作用。他指出,這些配角與主角一樣,也是圍繞著孝節(jié)慈三種觀念來塑造的,體現(xiàn)出家庭的溫情。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尚陽聚焦于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的奠基人王汝琪,探討其在法律層面和民族救亡運動中推動婦女權利擴張的斗爭。青海師范大學副教授謝芝芹考察了古代雅典婦女隱居與通奸的現(xiàn)象,探討雅典的性別關系,認為當時男女兩性關系并不完全對立,公民婦女受到尊敬并發(fā)揮一定作用。福建師范大學講師孫仁朋分析了古典時期雅典嫁妝的功能與意義,提出嫁妝既保障家庭的繁衍與傳承,也維護城邦社會的穩(wěn)定與延續(xù)。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邰鑫玉關注羅馬埃及行省較為完備的保護婦女生育的體系。她認為,這些保護措施為人口和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保障,是行省成為羅馬帝國商貿(mào)大省的重要原因。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助理研究員盧雅懷分析了羅馬帝國時期拉丁四大教父之一杰羅姆寫給女性友人的書信,揭示作品中表現(xiàn)的另一種女性聲音,并以此分析當時一些貴族女性放棄婚姻家庭轉而投身修道生活的原因。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倪滕達通過分析文本和考古資料說明奧古斯都的人口普查對象擴展到了婦女和兒童。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王文琨從美國社會對婚姻的理解以及實踐的角度,分析了20世紀初美國白人非難和抵制日裔“照片婚姻”的原因。他提出,在美國人看來,“照片婚姻”和“照片新娘”代表著脅迫、屈從、與金錢掛鉤的關系,會破壞美國的社會安定、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理念。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胡文柳考察了英國學者瑪麗·斯托普斯的生育控制思想及其實踐運用。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陳思蓓關注柯倫泰的婚戀觀念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蘇聯(lián)和中國兩國的接受情況,揭示其婚戀觀念在不同時代背景和不同社會狀況中的接受境遇。她指出,這種差異反映了政府在革命理論與國家現(xiàn)實需求之間的取舍。
女性的教育與社會活動
接受教育和參與社會活動均有助于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因此與會學者相當重視女性接受教育、參與社會活動的歷史。寧波大學講師奚麗芳從明末家庭女教讀物《女范捷錄》中有關食事的敘述出發(fā),審視“食物”與女性之間的關系,探討當時女性的自我認識。她指出,該書作者將“食”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媒介,突出“飲食”在蒙養(yǎng)教育中的功能與意義,從而賦予食物與食事更多的價值與意義。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講師姜玉杰探究了內(nèi)戰(zhàn)后美國大學男女同校的爭論。她指出,作為美國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變革,男女同校在當時社會上引起激烈爭論,涉及女性的身體、道德和智力的迷思等方面。這場爭論影響了美國大學管理的政策與大學課程的設置,改變了受教育女性的生命軌跡。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郝欣欣以美國黑人女性教育家范妮·杰克遜·柯平為例,探討了美國內(nèi)戰(zhàn)前后黑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曲折發(fā)展歷程。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苑莉莉從社會性別視角闡述了中外歷史上女性慈善的歷史演進與變遷。華南師范大學講師趙莉莉關注19世紀末來華的美國女傳教士斐爾德介紹廣東地區(qū)風土人情的相關著作,分析其書寫中的女性關懷、女性主體意識。魯東大學教授張淑清探究了20世紀初英國猶太婦女聯(lián)盟的活動與歷史意義,指出它對新移民適應主流社會以及英國猶太婦女走向公共領域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徐家玲考察了當代活躍在歐美拜占庭學界的精英女性的學術貢獻。四川文理學院教授楊新磊探究了活躍在全球影壇的杰出女性。
國內(nèi)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發(fā)展與變化
總體而言,本次學術研討會清晰地呈現(xiàn)了我國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在研究內(nèi)容、研究史料和研究視角上的發(fā)展與可喜變化,充分地展現(xiàn)出與會學者對話語與身體、非文本材料、底層與邊緣群體、跨國視野的密切關注。
首先,研究內(nèi)容更為豐富。與會學者除了探討女性與政治、經(jīng)濟、教育、家庭等有關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重要議題外,也表現(xiàn)出對老年婦女、女性身體、女神、活動空間、男性氣質(zhì)、女性文學、女性稱謂等更多相關問題的關注。會議豐富的研究議題體現(xiàn)出當下婦女與性別史領域受到文化史等相關領域研究的深遠影響。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劉詠聰將年齡作為歷史分析的一個范疇,從性別視角闡述了清代女性老年史的相關議題。山東大學教授王向賢以近代《大公報》上中西醫(yī)關于月經(jīng)的醫(yī)論為例,探討雙方如何建構了“月經(jīng)使女性虛弱”的身體感話語,從而參與了現(xiàn)代中國早期女性觀念的建構。安慶師范大學本科生汪雪倩圍繞近代中國女性的放足與剪發(fā)運動,闡述女性身體自主權與女性解放話語權的斗爭。南開大學教授王以欣以中國古代民間海神信仰——媽祖信仰為類比,探討琉克提亞女海神信仰在西方古典世界及隨后的發(fā)展演變。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王玉潔從空間話語概念出發(fā),分析作為建筑空間的“樓”對于古代女性身份的塑造作用。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后楊凡考察了城邦時代的雅典和斯巴達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男性陽剛氣質(zhì)。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李丹考察了作為中國女性傳記里程碑的《李超傳》對現(xiàn)代傳記理論的構建。紹興文理學院副教授林存秀關注悲劇觀念下的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對于大眾文化的影響。上海師范大學講師陳晨和杭州師范大學講師鄒韻分別關注現(xiàn)代日語女性稱謂語與“同性愛”概念的話語變遷的歷史。這些議題不僅豐富了我國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內(nèi)容,也推動了該領域的學者運用文學、醫(yī)學、神話學、建筑學、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跨學科地進行婦女與性別史研究。
第二,研究史料的范圍不斷擴大。除了傳統(tǒng)的文本材料以外,與會學者還廣泛使用口述材料、生活物品、考古銘文、墓志銘等非文本材料。江西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萬水標等探討了漢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與漢代漢服樣式發(fā)展之間的關聯(lián)。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郭海文等以清代女子類書《奩史》為基礎,從物質(zhì)文化的視角探究中國古代女子的私密用品。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菁聚焦江蘇宜興地方的明清牌坊。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董靜瀅借助考古發(fā)現(xiàn)的王室銘文,探討古代兩河流域王室女祭司自我形象的塑造。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張如意提出,口述是“慰安婦”問題研究的重要材料,可與檔案文獻、場所遺跡互證。

歙縣棠樾牌坊群
第三,研究視角逐漸下沉與拓寬。除了精英女性的歷史外,與會學者還特別關注到底層女性的境遇和經(jīng)歷。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孫聰玲聚焦北洋政府時期北京地區(qū)底層性工作者,揭示她們與原屬家庭之間未曾斷裂的緊密關系。蘭州大學教授姬慶紅闡釋了古羅馬精英對乳母既鄙視又美化的矛盾心理,認為這反映出乳母模棱兩可的社會角色與依附形象。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王婷婷考察了阿富汗自近代獨立以來不同時段婦女地位演變所反映出來的婦女權利變化,指出其與宗教、文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關。此外,跨國視野、全球視野也日益受到重視,與傳統(tǒng)民族國家視野相得益彰。廣西師范大學講師林漫探討了多元文化主義在婦女與性別史的全球轉向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西南大學講師何芳以“金蓮”這一象征中國古代婦女纏足習俗的詞匯在美國的接受作為出發(fā)點,探究以纏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信息與知識如何在跨國、跨種族、跨文化語境中得到生產(chǎn)與實踐。
本次研討會為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搭建起溝通的橋梁,為不同年齡階層與發(fā)展階段的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提供交流的平臺,有力地促進國內(nèi)婦女與性別史研究進一步深入發(fā)展。裔昭印教授在會議總結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中國視野探究世界婦女與性別關系發(fā)展的歷程和研究狀況,發(fā)出中國學者的聲音,吸收優(yōu)秀人類文化成果,努力進行理論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貢獻力量;進一步加強婦女與性別史資料建設,努力擴大史料的來源,并關注歷史上不同階層的女性,尤其是下層女性的狀況;進一步開展跨學科研究,豐富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內(nèi)容,對兩性身體、日常生活、話語建構和性別關系等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婦女與性別史研究者要有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學術研究應當融入現(xiàn)實生活,從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兩性和諧的性別關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與會者合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