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漂幾年,才能住懂酒仙橋

作為北京隱秘的潮流之地,城鄉(xiāng)混搭的酒仙橋,每天吞吐著北京最有活力的一批北漂。
“這里既有生活也有茍且,但是因為足夠舒適,大家早已習得了最佳養(yǎng)生法,絕不用健康換工作?!?/p>
搬去亦莊尚需要奮斗,酒仙橋則單身人士友好。“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是生活于此的小年輕們的人生信條。
有人將此地形容為“北漂的子宮”,是老家之外的唯一舒適圈?!斑@里有便宜的租房,也有豐儉由人的消費區(qū),更重要的是隱藏著比比皆是的工作機會?!?/p>
如果你想進大廠,周邊有阿里、360、攜程、58同城、自如等一眾公司,遠不過15分鐘車程,近也就是一條街的事兒。如果你不想太卷,隨便找個酒吧做兼職也能養(yǎng)活自己。
即便你實在不想上班,也可以去798找找出路,成為一名理所應當不用工作的藝術家。
“當通州人覺得騎摩托通勤很酷時,酒仙橋人獨有的自豪感,是可以騎自行車上班。”
酒仙橋從不缺花活,以至于給外面的北漂同胞造成了一種誤解,以為酒仙橋北漂人均“花蝴蝶”。但酒仙橋迷幻就迷幻在這——對于此地的原住民來說,酒仙橋的氣質(zhì)恰恰相反。
有人將地鐵14號線視為一條劈開酒仙橋氣質(zhì)的暗線,以東為老酒仙橋們的駐地,也被稱為“酒仙橋煙火氣博物館”的街坊區(qū)。在這里,你能用縣城物價過北京生活,也能在傍晚的地攤買到臨期三明治和二手物資。

以西,則林立了陽光上東、濱河花園等一眾高檔住宅——即便麗都人從不不承認自己是酒仙橋的。圍繞社區(qū)鋪陳開的小資娛樂場所,則哺育著周邊酒仙橋北漂的精神生活。
有好事者將酒仙橋的某些局部區(qū)域,譽為“北京的小上?!?,意在贊美這條街堪比滬上繁華。但盤踞在此的老炮對此嗤之以鼻,因為“酒仙橋最上頭的東西,永遠不是酒,而是發(fā)生在這里的故事?!?/p>
北漂遍布北京,但只有酒仙橋,才會被稱為北漂心中的白月光。究其原因,不過舒適二字。

酒仙橋人遛狗也遛豬
有人第一次來酒仙橋,以為這里是朝陽區(qū)的貧困洼地,以一種臥薪嘗膽的姿態(tài),翹首以待逃離那天。殊不知,在搬離酒仙橋成為國貿(mào)CBD一員后,卻在每日車水馬龍的準一線生活中,頓悟酒仙橋的樸素是何其珍貴。
北漂第三年,如今的百子灣居民麗麗醬,曾落腳酒仙橋,在素有“酒仙橋重慶大廈”之稱的晶都國際,租住過一年的光景。生活和工作圈半徑不過三公里,曾經(jīng)她視酒仙橋為落后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離開后才深覺,這種質(zhì)樸的生活在北京是多么特立獨行。

從晶都國際遠眺曾經(jīng)的酒仙橋工廠區(qū)
據(jù)說,晶都國際原址曾是巴洛克風格的電子影劇院,后來變成了酒店式公寓,租住的、辦公的、電影面試的、小工作室、花店……商住一體,逐漸便形成了重慶大廈式的氛圍。
在麗麗醬看來,這里也是酒仙橋創(chuàng)意人的集散地,“推著小布進出的戶外人、傍晚奇特寵物狗的派對,氛圍直逼‘巨富長’。還有收藏巨多唱片的音樂人、把家里搞成熱帶雨林的神秘獨居男子以及24小時值班保安……群里每天都是鶯歌燕舞各種杠,頗有72家租客的架勢?!?/p>
一家名為“菜文基”的菜市場
在這里生活的一年,麗麗醬總結(jié)是“絕對的安逸”。“夏天的周末午后,我會去四德公園散步,結(jié)束后沿著素有‘酒仙橋鴨川’的壩河,一路抵達街坊區(qū)。老街坊光影斑駁,鍋碗瓢盆里有一種弄堂感,順便去‘菜文基’買菜,或者到‘單太太綠??Х取@里有北京最具國際范兒的貝果?!?/p>
在某些夜色掩映下,你會在河邊遇到蹦野迪的年輕人,“精神狀態(tài)堪比五臺山的猴子。”

酒仙橋的貝果店
而在酒仙橋居民貂某人眼中,這里的北漂因此有一種“淡人”品格?!八麄兏嗟氖窃谝馍?,不像大悅城的傳媒圈,和三里屯工體附近的玩咖圈,酒仙橋這邊的生活氣息比較濃,但又不是絕對的隔絕,離哪兒都近,又隨時可以淡出?!?/p>
很多人扎根酒仙橋的原因,最初是因為工作,最后卻因深陷酒仙橋無法自拔,即便失業(yè)了也堅持只在附近找工作。就算最后被迫找了路途遙遠的新工作,都一定要住在酒仙橋。
“酒仙橋就像是我在北京的平行老家,只有生活在它附近,才能生活在大片大片的老小區(qū)里,感覺自己是本地的居民而不是打工人。”而只要離開酒仙橋,許多人的生活便會從此失去重心。

酒仙橋也是一部分離開此地的北漂的中式夢核,很多人因去麗都體檢得以每年抽出一天時間回歸此地。他們通常會帶著一種游子歸鄉(xiāng)的復雜情緒回憶酒仙橋往事,并聲稱這是自己與酒仙橋最后的羈絆。

對酒仙橋的最終解釋權,還得回到此地原住民這里。70后馮宇非算是酒仙橋最后一批出走的年輕人,“大概90年代,我們那批年輕人的發(fā)展方向就是離開酒仙橋,大部分在望京生根,剩下一部分散落各地。”

馮和他的朋友們
在他的眼中,七八十年代酒仙橋活力的工廠文化,與當下被北漂覆蓋的新酒仙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人們南來北往,說話是南腔北調(diào),大人們在工廠區(qū),也就是如今798、頤堤港這一片上班;孩子們在電子管廠福利區(qū),也就是如今的老街坊地區(qū)?!?/p>
老街坊一般的社交氛圍,是酒仙橋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這里社區(qū)咖啡館比比皆是,不管是工作日還是周末,總是不乏聊天的人?!叭缃竦目Х瑞^,放在以前有點像401澡堂子,也就是老酒仙橋人的據(jù)點。大家洗完澡披著毛巾拉家常喝茶,結(jié)束了再去澡堂對面酸奶店吃杯酸奶,就算是完成了一天的社交KPI了。”

如今生活在望京的馮宇非,習慣周末在頤堤港的西西弗書店坐坐。他曾用20年的時間記錄酒仙橋的變遷,在他的鏡頭下,有當了30年水管工的初代北漂,“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如今滿頭白發(fā)。他住的六街坊煤場,如今也快要拆遷了,我不知道接下來他會離開北京還是回河南老家?!?/p>
馮鏡頭下,一個酒仙橋北漂20年的變化
也有不少在此度過童年和少年的酒仙橋人,跟馮分享自己的酒仙橋往事。“有個哥們搬到了東壩,但是每次和朋友在酒仙橋約飯,結(jié)束了別人著急回家,他就會來原本住的紅霞影院附近的七街坊走走,坐最后一班車回東壩。他說他不考慮時間,不著急,只想慢慢抽根煙,再看看這里?!?/p>
曾經(jīng)的紅霞影劇院,現(xiàn)已拆遷 ?馮宇非

馮宇非告訴我,酒仙橋因為歷史原因,與周圍鄉(xiāng)鎮(zhèn)犬牙交錯,至今界限都比較模糊。
“通常來說,北至大山子,南至十里居車站,西至四環(huán),東至五環(huán)、798、751……”而這樣一片混搭的區(qū)域,構成了酒仙橋的館子江湖。

有人說,酒仙橋不養(yǎng)美食荒漠,底氣來自于這里的館子都是被一代代酒仙橋居民真金白銀吃出來的。
在北京,有無數(shù)家杭州小籠包,但只有酒仙橋的杭籠,才值得有個名分。這家店開了20多年,曾經(jīng)的小老板也從年輕人變成了中年人,“對酒仙橋人來說,吃慣大魚大肉,來這里吃點清淡的西葫蘆雞蛋包子,喝一碗雞蛋湯比什么都舒服?!?/p>
曾經(jīng)的酒仙橋杭州小籠包 ??馮宇非
開在兆維賓館下的阿迪力餐廳,原本叫亞克西餐廳,屬于家族餐廳。“2004年,有個叫阿力的服務員給我服務,現(xiàn)在的店員是阿力的侄子?!?/p>
??馮宇非
興許是酒仙橋天生就適合穩(wěn)定,來了的北漂輕易不愛挪地兒,餐廳也能開成鐵飯碗?!氨热鐚⑴_涮肉,也是大家吃了十幾年的涮肉,屋里破得掉墻皮,但卻是不少影視圈的大咖最愛去吃飯談事的地兒。”

酒仙橋的名人出沒,也為這里增添了幾分不尋常的神秘感。秦海璐在綜藝上一句“酒仙橋最好吃的拉面”,就把此地的馬艾薩拉面推成了新一代網(wǎng)紅——

更別提沿著將臺路排布的混搭洋氣飯了……“酒仙橋的美食靠的是口口相傳,只有在這里真正落腳生活過,才能漸漸摸清其中的風味門道?!?/p>
當然,酒仙橋的驕傲絕不僅限于吃。
有人拿798舉例,說這里是北京藝術硅谷——

?馮宇非
有人稱贊這里曾是“北京小香港”,曾經(jīng)的麗都24小時不打烊;有人說這里是煙火博物館,既是蘇打綠的MV取景地,也是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大本營——

圖片來自@海邊的西西弗斯
而破敗的紅霞影院,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充當了一些藝術家的神秘基地……

圖片來自@顧廣侖Daniel
“在北京,關于酒仙橋的傳說,從來不是空穴來風。 去那邊隨便走走,那些年鮮為人知的人和事,如今都有跡可循?!?/p>
ENDING:
酒仙橋人喜歡釣魚,因為這邊也有一條小型的亮馬河。作為亮馬河的分支,這里沒有皮劃艇中產(chǎn),也沒有時尚達人,水淌到這里,小資的熱鬧消失,反倒恢復了原本的水溝模樣,而河兩岸曾長居著一群為營生奔波的外地人。

在沒有拆遷之前,年輕人都是奔著“單太太綠??Х取眮淼?,這里能吃到從農(nóng)場到餐桌的新鮮沙拉,和北京最地道的三文魚貝果,甚至連廁所都是循環(huán)可持續(xù)的。
可惜的是,少有人去街對面隱藏的菜市場探一探。那邊有十幾塊的東北雞架、正宗的四川拌菜、論包賣的果蔬,和現(xiàn)做的水煎包……老板們操著南腔北調(diào),做的都是正宗的家鄉(xiāng)味道。
不過這種錯過,恰恰是酒仙橋的魅力所在。沒有人能摸清楚它的全貌,即便是在這里生活的人,也只能看清它在某一個時間段里的切片。
“在90年代的居民眼里,酒仙橋約等于說唱歌手歌詞里的皇后區(qū)、哈林區(qū),街道中彌漫著荷爾蒙的氣息,那時的故事總是充滿張力。在千禧年往后,來此的打工人又會覺得酒仙橋是個搖籃,溫柔地接納自己。而從今往后來這里的北漂,或許根本就不會知曉,原來這里曾有一片以‘X街坊’命名的工廠福利區(qū)?!?/p>
每個人都只能擁有酒仙橋的一小部分,當你覺得自己失去它時,其實失去的或許只是一個零件。
【今日話題】
歡迎分享您和酒仙橋的故事
原標題:《北漂幾年,才能住懂酒仙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