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政府收復臺灣始末
鄭成功,原名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臺灣移民,積極開發(fā)臺灣島。順治二年(1645),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聿健的召見,隆武帝對他賞識有加,遂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
鄭成功雕像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渡過了錢塘江,占領浙江。掌握隆武朝政大權(quán)的鄭芝龍降清。鄭成功雖苦苦勸阻,卻未能阻止父親,于是便率部至南澳(今屬廣東),起兵抗清。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取得了廈門作為抗清根據(jù)地。但是,之后的三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三次敗戰(zhàn)使得鄭軍兵力大傷。他考慮了全局形勢,感到只靠廈門和金門作為根據(jù)地,勢單力孤,不可能實現(xiàn)恢復中原的大業(yè)。而且臺灣人民不堪忍受荷蘭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鄭成功作出“親征”臺灣的重大決策。
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披甲執(zhí)劍,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zhàn)船,從金門揚帆出發(fā),意欲越過臺灣海峽,直取臺灣。然而,軍隊卻在行進途中遇到東南逆風,白浪滔天,船隊不能行進,只得返回,停泊在澎湖36嶼中間,一連幾天不能行進。幾天的停靠,使軍中糧食告急,如若再不采取行動,那就只有失敗而歸了。
鄭成功意識到這一點之后,立即發(fā)布了一道命令,向全軍將士宣告:自己此次率領大軍,冒著風險東征,是為了收復被侵占的國土,而不是為了貪圖享樂,所以希望全軍將士能夠拿出勇氣,不要懼怕驚濤駭浪,萬眾一心,定能夠戰(zhàn)勝困難,奪回臺灣。全軍將士受到此番激勵之后,人心振奮,頂著風浪,繼續(xù)向東南進發(fā),終于越過了臺灣海峽。

鄭軍的船隊避開了赤嵌城海岸,繞道從鹿耳門登陸。登陸后,鄭軍立即包圍了軍事?lián)c赤嵌,與荷蘭殖民軍展開了激戰(zhàn),打得侵略軍潰不成軍,赤嵌城遂被收復。
荷蘭總督見赤嵌已被收復,覺得形勢不妙,便玩起了緩兵之計,表示愿意年年納貢。然而,卻遭到了鄭成功的堅決反對,他表示:除非你們投降,把臺灣交還中國,否則我們就戰(zhàn)斗到底。起初,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還在負隅頑抗,后來,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筑了土臺,對其進行了9個月的圍攻。荷蘭人彈盡糧絕,最后不得不掛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書。1662年2月1日,受降儀式正式舉行。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圣領土臺灣,也為后來康熙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收復臺灣,統(tǒng)一中國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jīng)戰(zhàn)火摧殘、經(jīng)濟凋零、國弱民貧、各股勢力對抗、政權(quán)不穩(wěn)的國家基業(yè)。為了穩(wěn)固江山,讓清朝走向更加輝煌的盛世,康熙進行了一系列的整治和改革。在擒鰲拜、平三藩之后,他又趁著告捷余威,把注意力轉(zhuǎn)向臺灣。

不久,鄭成功去世,其子鄭經(jīng)繼位。之后,鄭經(jīng)與其叔父鄭世襲為爭奪權(quán)力發(fā)生內(nèi)訌,政治上越來越走下坡路。清朝由于當時國內(nèi)棘手問題很多,對臺灣還不能以武力壓服,只能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jīng)歸降清朝。
鄭經(jīng)為了得到喘息的機會,減輕壓力,同意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和印璽。但當清朝要求臺灣人眾遷回內(nèi)地,剃發(fā)易服時,鄭經(jīng)堅決不同意,提出“請如琉球、朝鮮例,不登岸,不剔發(fā)易衣冠”的請求。清廷當然不會答應,致使首次談判未能成功,雙方形成對峙的局面。
清廷見招撫不成,就在第二年十月攻占了廈門、金門、銅山(東山島)等地。鄭氏在大陸沿海的主要島嶼都被清軍占領,鄭經(jīng)的部隊退出廈門,逃奔到臺灣。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征臺灣,卻在海上突遇臺風,船只沉沒,無功而返。次年五月,清軍再度出征,又在澎湖附近遇到狂風暴雨,許多船只被摧毀,無奈又只得返回。
當時兩岸雖武裝對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廷見兩次渡海東征都無功而返,只好又改用和平招撫手段。
康熙六年(1667),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臺灣再次談判,并承諾如果鄭經(jīng)愿意歸順,則冊封他為“八閩王”,并讓他管轄沿海諸島。鄭經(jīng)猶豫不決,后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為由,拒絕清朝的招撫。
兩年之后,康熙親政了。他派刑部尚書明珠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臺,宣示招撫之意。這次,清朝廷作出了很大的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而鄭經(jīng)卻仍然堅持提出只要能像朝鮮一樣不削發(fā),便可以稱臣納貢。康熙答復:“若鄭經(jīng)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于比朝鮮不剃發(fā),愿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jīng)乃中國之人?!保ā睹髑迨妨隙【帯返谌荆┣逋猿忠欢ㄒ靼l(fā),認為不削發(fā)就不能表現(xiàn)歸順的誠意。由于在削發(fā)問題上互不妥協(xié),這次招撫談判又失敗了。
此后便發(fā)生三藩之亂,中原戰(zhàn)火彌漫。鄭經(jīng)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jié),發(fā)兵攻福建、廣東,與清軍作戰(zhàn),先后占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后吳三桂兵敗去世,鄭經(jīng)孤軍難支,再次退回臺灣。
清廷再一次派福建總督姚啟圣和副將黃朝用赴臺談判。鄭經(jīng)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稱臣奉貢,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則認為“臺灣人皆閩人,不得與琉球、高麗比”(《清圣祖實錄》卷一百零九),堅決不同意臺灣比照琉球、高麗之例。于是,談判再一次無果而終。
此后,清廷又派人進行了幾次談判,但談來談去,終未達成協(xié)議??滴蹩吹胶驼劜荒芙鉀Q問題,于是決定武力克臺,但清廷中反對武力攻取臺灣的人很多。
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經(jīng)病逝。其次子鄭克爽監(jiān)國。鄭經(jīng)的親信侍衛(wèi)馮錫范等人為了爭奪權(quán)力,誘殺了鄭經(jīng)的長子鄭克填,扶持鄭克爽繼位。就這樣,臺灣地方大權(quán)落入馮錫范與劉國軒二人手中。島上爭權(quán)奪利,人心十分不穩(wěn)。

康熙思慮再三,決定起用施瑯,授福建水師提督一職,命令施瑯于六月十四日率領官兵2萬多人,戰(zhàn)船200多艘,從銅山出發(fā),向臺灣發(fā)動進攻。鄭克爽則派勇敢善戰(zhàn)的劉國軒守澎湖位地臺灣海峽中流。,所率兵將戰(zhàn)船與施瑯相當?!熬壈吨虊?,置腰銃,環(huán)二十余里為壁壘”(《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瑯傳》),兩軍展開激戰(zhàn),歷時七晝夜,兩軍各有傷亡。
施瑯首戰(zhàn)不勝,只得暫時退兵,集全軍船隊于八罩嶼。八罩嶼一帶潮大流急,一遇風暴則舟船難以保全。劉國軒聽說施瑯軍集于八罩嶼,不甚歡喜,覺得可以“飲酒以觀其敗”。誰知八罩嶼接連幾天都是風平浪靜,劉國軒頓感惶恐不已。
二十二日,施瑯再次發(fā)動進攻。雙方自辰時開戰(zhàn),炮火交攻,極其激烈。至巳時,南風忽起,施瑯命乘風放火,鄭軍于是大潰,戰(zhàn)船大量被擊沉焚毀,死傷12萬人,浮尸遍海,一些將士陣前投降,劉國軒僅率殘余的31艘船倉皇逃回臺灣。
澎湖的失陷引起臺灣鄭氏當局的極大恐慌。劉國軒逃回臺灣后,與部下密議以后的對策,馮錫范主張撤離臺灣,遷往呂宋,而劉國軒則認為人心已經(jīng)背離,倡議歸降清朝。與此同時,施瑯也積極進行政治爭取工作,對被俘的臺灣兵將,優(yōu)禮相待,賞給銀米。800多名傷殘者醫(yī)治之后釋放回臺,向他們宣示招撫之意。
兩個月后,鄭克爽自覺已無抵抗之力,遂派人至澎湖施瑯軍前,表示愿削發(fā)稱臣,但請求仍居臺灣。施瑯不予同意,鄭氏集團無路可退,最后只得修表乞降。七月十九日,施瑯派代表抵臺灣,鄭克爽率劉國軒、馮錫范等迎接。之后,鄭克爽下令全島兵民遵制剃發(fā)。二十七日鄭克爽向清軍遞降表,并繳明延平王冊印。自此,臺灣得到統(tǒng)一。
鄭氏投降之后,康熙并沒有為難他們,反而給予了一系列的優(yōu)待。封鄭克爽為公爵,劉國軒為侯爵,其他投降的士兵和民眾,或入伍,或歸農(nóng)。鄭氏人眾俱得到了妥善安置。
在妥善安排歸降人員的同時,施瑯因平臺灣功,封靖海侯,并在臺灣實施了安民措施。八月十三日,施瑯率軍來到臺灣,頒布《諭臺灣安民示》,提出:“土地既入版圖,則人民皆屬赤子,保義撫綏,倍加意?!睘榘捕裥?,施瑯還親自前往鄭成功之廟焚香祭祀,稱其為“開臺烈祖”。臺灣全局于是歸于安定。
在平定臺灣鄭氏之后,清廷內(nèi)部對于如何處置臺灣這個島嶼發(fā)生過分歧。有人認為:臺灣“孤懸海外,易藪賊,欲棄之”;也有人說:“海外泥丸,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于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保ā杜_灣歷史綱要》135頁)施瑯則力主堅守臺灣。他認為臺灣“雖為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具有巨大的軍事意義;如果棄之,必定會被荷蘭人重新占據(jù)。而且,臺灣島上已“人居稠密,戶口繁息”,再進行大規(guī)模移民必定造成動蕩不安。
康熙皇帝極重視施瑯的建議,也十分贊同施瑯的意見,曰:“臺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保ā犊滴跗鹁幼ⅰ范暾露蝗眨┰谂c議政王大臣、大學士和九卿多次商議之后,康熙決定采納施瑯的意見。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始設臺灣府與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臺灣設總兵官一員、副將兩員,兵8000人,分為水陸八營。澎湖設副將一員,兵2000人,分為二營??滴醵辏?684)春,清朝駐臺灣的第一批文武官員全部就職到位,寶島臺灣完全統(tǒng)一于清朝政府管轄之下。
本文摘選自《細說康乾盛世》,斯坦威圖書/臺海出版社出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