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瀛寰新譚|大汗死、西征止?蒙古大軍是真的打不動了
蒙古西征已經(jīng)過去了將近8個世紀(jì),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它是東西方的最猛烈的一次碰撞。蒙古第二次西征由成吉思汗之孫拔都擔(dān)任統(tǒng)帥,1238年攻陷基輔羅斯,1241年上半年攻陷波蘭和匈牙利,重創(chuàng)條頓騎士團(tuán),6月逼近神圣羅馬帝國首都維也納,年末撤軍。后人往往將蒙古撤軍的原因歸結(jié)為窩闊臺大汗駕崩,蒙古軍隊不戰(zhàn)而退。但是,拔都從維也納城下撤軍另有原因。在這段歷史里,神圣羅馬帝國、德意志諸侯和條頓騎士團(tuán)發(fā)揮的作用被忽視了。
利格尼茨,蒙古大軍隊向西推進(jìn)的最遠(yuǎn)點(diǎn)
攻陷基輔羅斯后,蒙古大軍兵分兩路,向歐洲進(jìn)攻。1241年3月蒂薩河之戰(zhàn)(Battle of the Tisza River)里,主帥拔都率領(lǐng)的軍隊擊敗了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King of Bela),后者棄國逃亡。4月9日,由海都帶領(lǐng)的另一支蒙古軍隊又打響了利格尼茨戰(zhàn)役(Battle of Liegnitz)。他們的對手是波蘭的亨利公爵和德意志的條頓騎士團(tuán)。
歷史學(xué)家邁克爾·普勞丁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中譯名:《蒙古帝國的興起及其遺產(chǎn)》)詳細(xì)記述了這場戰(zhàn)役的來龍去脈:“此前,海都則率騎兵掃蕩波蘭,三支波蘭軍隊試圖阻擋海都,但被打得潰不成軍。3月24日,古老而著名的克拉科夫城化為灰燼;4月初,布雷斯勞地區(qū)廢墟一片;4 月8日,海都全軍在利格尼茨城外集結(jié)。而在利格尼茨城內(nèi),西里西亞的亨利公爵集合所有力量,共同對抗蒙古大軍?!?/p>
利格尼茨戰(zhàn)役 想象圖
亨利集結(jié)了波蘭軍隊的殘部,并且得到了一些圣殿騎士團(tuán)和條頓騎士團(tuán)的騎士支持,也許還有醫(yī)院騎士團(tuán)的支持。此外還有一些德國人也響應(yīng)了他的求助,包括奧地利公爵弗里德里希·巴本伯格(Friedrich Babenberger),還有來自巴伐利亞的礦工,武裝的市民等。[1]
關(guān)于這場戰(zhàn)役的具體經(jīng)過,普勞丁的書這樣描述道:“兩軍尚未相接,蒙古大軍致命的箭雨便射向亨利公爵的前方四個戰(zhàn)陣,軍隊四散而逃。但等到全副武裝的騎士加入戰(zhàn)斗,整個戰(zhàn)勢好像有所轉(zhuǎn)變,經(jīng)過短暫卻激烈的反擊后,蒙古人開始撤退。騎士團(tuán)欣然大喊,開始追擊他們,卻正中圈套……他們(蒙古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弓箭對全副武裝的騎士不起作用,便想出對策,射保護(hù)較少的戰(zhàn)馬。一旦摔落下馬,全副武裝的騎士便無法再去抵抗。緊接著在步兵戰(zhàn)斗時,空中突然升起了帶惡臭的煙霧,讓亨利的軍隊陷入混亂,他們看不到躲在煙霧之后的韃靼(蒙古)人。有了煙霧屏障,蒙古人一舉擊破亨利的軍隊……此次戰(zhàn)爭結(jié)束兩天后,蒙古人就在薩耀河畔的戰(zhàn)爭中首次使用火藥……亨利公爵、大部分騎士、貴族以及更多的步兵死于維耳斯達(dá)特。據(jù)編年史家記載,死亡人數(shù)為3萬到4 萬。”[2]
民國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張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匯編》里引用白萊脫胥乃竇(出生在俄國的波羅的海德意志人)的說法稱,此戰(zhàn)之后,“四境之人,恐慌達(dá)于極點(diǎn),難以筆述?!盵3]
蒙古軍隊把亨利公爵的頭顱掛在長矛上,作為戰(zhàn)利品放置在利格尼茨城門前,以此恐嚇守軍投降,但未曾如愿。蒙古軍隊雖然大獲全勝,但也被條頓騎士團(tuán)重創(chuàng),無力繼續(xù)向奧德河推進(jìn)。利格尼茨,成為蒙古軍隊向西推進(jìn)的最遠(yuǎn)點(diǎn)。
腓特烈二世堅壁清野,組建“統(tǒng)一戰(zhàn)線”
在利格尼茨戰(zhàn)役里,蒙古軍隊的缺點(diǎn)也已經(jīng)暴露在歐洲人面前。雖然他們驍勇善戰(zhàn),機(jī)動靈活,但是缺少攻城器械,護(hù)甲薄弱,而且長途奔襲,缺少補(bǔ)給。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
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覺察到了這些特點(diǎn),決定采取堅壁清野的政策,命令軍隊待在據(jù)點(diǎn),各路諸侯加強(qiáng)防御,廣造工事。[4]1241年6月20日,他頒布帝國法令,傳諭施瓦本、奧地利和波西米亞的所有封臣,指示軍隊要避免與蒙古人進(jìn)行野戰(zhàn),在每個要塞和要塞中囤積所有糧食庫存,并武裝所有可能的征兵和普通民眾。[5]整個神圣羅馬帝國,包括意大利,都出現(xiàn)了建造城堡和城市防御工事的熱潮。[6]按照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指示,奧地利的腓特烈公爵主動出資,自費(fèi)加固邊境城堡。[7]波西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一世(King Wenceslaus I of Bohemia)則加固了每座城堡,并為它們提供了物資,還派兵駐防境內(nèi)的各個修道院,以便將它們都變成平民的避難所。[8]
腓特烈二世一直密切關(guān)注蒙古人的最新活動。1241年6月,一封呈給他的信顯示,蒙古人現(xiàn)在正在使用搶來的匈牙利盔甲。[9]因此,他特別下令使用弩,并召集了大量弓弩手,以針對蒙古人的弱點(diǎn)進(jìn)行打擊。[10]
腓特烈二世還積極尋求外國盟友和羅馬天主教會支持。6月20日,他在法恩扎(Faenza)發(fā)布了《反韃靼通諭》(Encyclica contra Tartaros),寫給西班牙、威爾士、愛爾蘭、英格蘭、施瓦本、丹麥、意大利、勃艮第、克里特島、塞浦路斯、西西里島、蘇格蘭和挪威,宣布基輔陷落、匈牙利被入侵和德國面臨的威脅,并要求每個基督教國家投入適當(dāng)?shù)娜藛T和武器配額,以保衛(wèi)基督教世界。腓特烈二世還宣稱,先前與自己不和的匈牙利國王已經(jīng)臣服,接受自己的庇護(hù)。[11]同時代的神父馬修·帕里斯認(rèn)為,腓特烈意識到蒙古人構(gòu)成的危險,并嚴(yán)峻地評估了局勢,但也試圖利用它與教皇爭權(quán),將自己塑造為基督教世界的保護(hù)者。[12]

教皇格列高利九世
腓特烈二世與羅馬教廷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Gregory IX)積怨已久,后者曾兩次參與針對他的政變。顧慮到這一點(diǎn),腓特烈二世以年僅13歲的兒子康拉德四世(Konrad IV)——德意志國王的名義尋求教會支持。4月25日,德國的攝政主教齊格弗里德三世(Siegfried III)在黑爾福德(Hiarwede)召集德意志主教,頒布了十字軍東征的指示。在他的支持下,康拉德四世于5月19日宣誓成為十字軍戰(zhàn)士,還宣布全德國達(dá)成領(lǐng)土和平(Landfrieden),以便集中兵力對抗蒙古人。[13]教皇格列高利九世雖然與腓特烈二世交惡,仍然愿意支持他的兒子。6月,教皇寫信給德國幾位主教,為十字軍東征提供支持,推波助瀾。[14]在德國各地,如美因茨、科隆、特里爾,康斯坦茨教區(qū)、奧格斯堡和斯特拉斯堡市等教區(qū),德意志的教會進(jìn)行了動員,主教們?yōu)檫@一事業(yè)募集捐款。[15][16]7月1日,按照康拉德國王的命令,十字軍在紐倫堡集結(jié)。[17]

位于德國黑爾福德的教堂,1241年十字軍東征發(fā)布地
維也納城下的挫敗與大汗的駕崩
對蒙古大軍來說,神圣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是既定目標(biāo)。《元史》里認(rèn)為,波蘭和德意志都需要“平之”。腓特烈二世也曾收到拔都的招降信。[18]德意志諸侯們的信件也可以提供佐證。腓特烈公爵在給教皇和皇帝的信中說,蒙古突襲部隊在5月底到6月初從匈牙利進(jìn)入奧地利,洗劫奧地利北部的科爾新堡(Korneuburg),此地距離維也納僅有12公里。[19]1241年6月13 日,在寫給德意志國王康拉德四世的信中,腓特烈公爵也報告了蒙古人對奧地利造成的損害,并估計他在摩拉瓦河畔殺死了300名蒙古人。在6月22日寫給康斯坦茨主教亨利的信中,腓特烈估計蒙古人已經(jīng)死亡700人。[20]
不久后,有蒙古人渡過多瑙河,抵達(dá)維也納市南部的維也納新城。神父馬修·帕里斯引用了目擊者納博訥的伊沃(Ivo of Narbonne)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了瓦茨拉夫一世國王、腓特烈公爵、阿奎萊亞大牧首貝特霍爾德(Patriarch Berthold of Aquileia)、卡林西亞公爵伯納德(Duke Bernard of Carinthia)、巴登侯爵赫爾曼五世(Margrave Herman V of Baden)等人將維也納新城(Wiener Neustadt)從蒙古軍隊手中解救出來。[21]
1241年的整個夏季和秋季,由于先鋒部隊在維也納周圍屢次受挫,蒙古大軍的主力一直在匈牙利休整,加之缺少渡河船只,他們不敢貿(mào)然越過多瑙河,發(fā)動總攻。根據(jù)邁克爾·普勞丁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里的說法,“他們(蒙古人)在這里實行統(tǒng)一管理,委任法官和行政長官,派駐蒙古人管理在戰(zhàn)爭中遺留下來的城鎮(zhèn),還通過赦免囚犯的制度,宣布任何臣服的人員均可安全回鄉(xiāng)?!盵22]這一說法,與腓特烈二世得到的情報——蒙古人使用搶來的盔甲相印證。顯然,長途奔襲使蒙古人物資緊張,他們正在匈牙利等占領(lǐng)區(qū)建立統(tǒng)治,招募流民,征募物資。但是,在遭到戰(zhàn)爭蹂躪的地區(qū),生產(chǎn)力的恢復(f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腓特烈二世覺察到這一點(diǎn),希望拖到蒙古人物資耗盡,轉(zhuǎn)機(jī)來臨。此外,他與逃亡中的匈牙利國王取得聯(lián)絡(luò),與之一同籌劃反攻,防止蒙古人在匈牙利站穩(wěn)腳跟。
直到1241年12月,蒙古大軍才穿過結(jié)冰的多瑙河。但是,雙方并未爆發(fā)惡戰(zhàn)。蒙古大軍還沒有抵達(dá)維也納城墻下,就匆匆撤離了。近代以來,許多歷史學(xué)家將蒙古撤軍的原因歸結(jié)為巧合——窩闊臺大汗在12月駕崩,認(rèn)為蒙古軍隊不戰(zhàn)而退,而神圣羅馬帝國保住首都實屬僥幸。但是,很少有人考慮到,當(dāng)時的通訊條件十分落后,無論是飛鴿傳書還是快馬加鞭,大汗駕崩的消息都不會在一個月內(nèi)傳到萬里之外的歐洲。
設(shè)想一下當(dāng)時的情況,進(jìn)入德意志-奧地利境內(nèi)的蒙古軍隊將會發(fā)現(xiàn),四處堡壘林立,而他們?nèi)狈约夹g(shù),處境十分棘手。腓特烈二世特意安排的弓弩手,可以從堡壘里射出強(qiáng)力的弓箭,而防護(hù)性能良好的盔甲恰恰是蒙古人缺乏的。此外,無數(shù)德意志諸侯和十字軍已經(jīng)集結(jié),厲兵秣馬,嚴(yán)陣以待。在夏季,這些人已經(jīng)打敗了他們的先鋒部隊,接下來勢必是一場更大規(guī)模惡戰(zhàn)。蒙古西征,目的是搶掠物資,而不是孤注一擲地以命相搏。對他們來說,與準(zhǔn)備充足的敵人硬碰硬,是極不明智的行為。

拔都的銅像
另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蒙古統(tǒng)帥拔都從維也納城下退卻后,并沒有趕回亞洲腹地的哈拉和林,為窩闊臺大汗奔喪,而是在次年卷土重來。這次他沒有進(jìn)攻神圣羅馬帝國,而是南下巴爾干,被拜占庭帝國擊敗,1243年春才返回伏爾加河下游駐地,建立金帳汗國。[23]可見,拔都沒有放棄征服歐洲的野心,只是換了個方向,不敢踏入德意志一步。窩闊臺大汗的駕崩,在日后將會成為拔都最好的退兵借口,但決定性因素還是德國軍隊進(jìn)行了有效的阻擊,使蒙古人的征服變成一場得不償失的舉動。
(李珂,新疆社會科學(xué)院助理研究員)
注釋:
[1] Gustav Strakosch-Grassmann: Der Einfall der Mongolen in Mitteleuropa in den Jahren 1241 und 1242. Innsbruck 1893.
[2] [德]邁克爾·普勞丁,《蒙古帝國的興起及其遺產(chǎn)》,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20年,第203頁。
[3]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一卷(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216頁。
[4] Peter Jackson,The Mongols and the West,Oxfordshire:Routledge,2005., pp. 66-67.
[5] Regesta Imperii, (RI V) n. 3210, http://regesten.regesta-imperii.de/ Archived 17 July 200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6] Thomas of Split, History of the Bishops, 287
[7] Master Roger, Epistle, 195
[8] Harold T. Cheshire, "The Great Tartar Invasion of Europe", The Slavonic Review 5 (1926): 97.
[9] Matthew Paris, English History, v. 1, 344.
[10] Peter Jackson,The Mongols and the West,Oxfordshire:Routledge,2005., pp. 71
[11] Vercamer, Grischa (2021). "The Mongol Invasion in the Year 1241—Reactions among European Rulers and Consequences for East Central European Principalities". Zeitschrift für Ostmitteleuropa-Forschung. 70 (2): pp. 239 ,251.
[12] Hungary Matthew Paris, 341-344.
[13] Peter Jackson,The Mongols and the West,Oxfordshire:Routledge,2005., pp.66.
[14] Peter Jackson,The Mongols and the West,Oxfordshire:Routledge,2005., pp. 65–66.
[15] Sodders, Daniel R. (1996). Conrad the Fourth as German King, 1237–1250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ansas,p. 179.
[16] Vercamer, Grischa,The Mongol Invasion in the Year 1241—Reactions among European Rulers and Consequences for East Central European Principalities. Zeitschrift für Ostmitteleuropa-Forschung.2021,70 (2): 227–262.
[17] Sodders, Daniel R. (1996). Conrad the Fourth as German King, 1237–1250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ansas, p. 133.
[18] Peter Jackson,The Mongols and the West,Oxfordshire:Routledge,2005., p. 61
[19] Vercamer, Grischa,The Mongol Invasion in the Year 1241—Reactions among European Rulers and Consequences for East Central European Principalities, Zeitschrift für Ostmitteleuropa-Forschung. 2021,70 (2): 227–262.
[20] Giessauf, Johannes, Herzog Friedrich II von ?sterreich und die Mongolengefahr 1241/42, In H. Ebner; W. Roth (eds.). Fors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s Alpen-Adria-Raumes. Graz., 1997, p.18.
[21] Hungary Matthew Paris, 341–344.
[22] [德]邁克爾·普勞丁,《蒙古帝國的興起及其遺產(chǎn)》,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20年,第210頁。
[23] Peter Jackson,The Mongols and the West,Oxfordshire:Routledge,2005.,p.65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